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17细胞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及与痤疮严重度相关性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陆威 周炳荣 +2 位作者 汤怡 樊一斌 陶小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究Th17细胞在痤疮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与痤疮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Pillsbury法将136例对象分成对照组、轻度痤疮组、中度痤疮组和重度痤疮组。然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在各组间的表达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 目的:探究Th17细胞在痤疮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与痤疮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Pillsbury法将136例对象分成对照组、轻度痤疮组、中度痤疮组和重度痤疮组。然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在各组间的表达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RT-PCR方法分别测定孤独核受体γt(RORγt)mRNA和IL-17 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中重度痤疮患者血清中IL-17、IL-2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痤疮患者(P<0.05),中重度痤疮组的IL-6、TGF-β1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痤疮组IL-6、TGF-β1的表达量与轻度痤疮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IL-17 mRNA和RORγt mRNA的表达在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h17细胞在轻度痤疮、中度痤疮和重度痤疮中有级联放大作用,这可为今后重度痤疮探索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7细胞 痤疮 IL-17 IL-23 IL-6 TGF-β1 孤独核受体γt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陆威 汤怡 +1 位作者 罗宏宾 陶小华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12期104-106,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92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及外用0.025%维A酸乳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内服,2组均治疗6周。观察2组...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92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及外用0.025%维A酸乳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内服,2组均治疗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痤疮等级分布情况,皮疹脓疱、颜面油光、舌脉积分的变化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痤疮等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皮疹脓疱、颜面油光、舌脉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86.96%,观察组97.83%,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和外用0.025%维A酸乳膏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寻常型痤疮,能改善痤疮皮损的严重程度,降低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痤疮 湿热夹瘀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消痤1号 盐酸米诺环素胶囊 维A酸乳膏
原文传递
维生素D_3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的协同抗菌活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亚丽 孙毅 +1 位作者 陶小华 潘卫利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026-2028,共3页
目的观察维生素D_3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M27-A3方案测定维生素D_3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用棋盘法测定维生素D_3与氟康唑的联合抗真菌效果。结果维生素D_3单... 目的观察维生素D_3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M27-A3方案测定维生素D_3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用棋盘法测定维生素D_3与氟康唑的联合抗真菌效果。结果维生素D_3单独对白念珠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1,2μg·mL^(-1)。维生素D_3与氟康唑联合应用时,对80%的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菌株(n=10)有协同效应,氟康唑的MIC值由≥64μg·mL^(-1)降为0.25μg·mL^(-1),未发现拮抗效应。结论维生素D_3在体外对白念珠菌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与氟康唑联合时能增强氟康唑对部分耐药白念珠菌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3 氟康唑 白念珠菌 体外药敏试验 协同效应
原文传递
痤疮患者外周血MUC1的表达及其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樊莎莎 陶小华 +1 位作者 丁杨 方慧倩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期92-96,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痤疮患者外周血多态上皮黏液素(MUC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7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选择同期在浙... 目的初步探讨痤疮患者外周血多态上皮黏液素(MUC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7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选择同期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健康促进中心进行体检的3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外周血MUC1水平、外周血IL-4、IL-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重度痤疮患者外周血MUC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中度组;重度组外周血IL-4、IL-8、IL-18、TNF-α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MUC1与外周血IL-4、IL-8、IL-18、TNF-α和IFN-γ均呈明显正相关(r=0.762、0.675、0.599、0.628和0.610,均P<0.05)。结论痤疮患者外周血MUC1的表达明显增多,并且与外周血炎症因子有明显相关性,提示MUC1与炎症因子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多态上皮黏液素 炎症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T淋巴细胞在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防御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肃静 皇幼明 +4 位作者 唐慧 崔虹 滕艳 陶小华 樊一斌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425-430,共6页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具有多糖荚膜的机会致病性酵母菌。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感染,致死人数过65万[1]。干燥的酵母细胞通过呼吸进入肺部产生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具有自限性,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免疫...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具有多糖荚膜的机会致病性酵母菌。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感染,致死人数过65万[1]。干燥的酵母细胞通过呼吸进入肺部产生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具有自限性,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免疫力低下的孕妇、X连锁免疫缺陷、肝病、特发性CD4+T细胞缺乏等)则会增加感染新生隐球菌的风险[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T淋巴细胞 感染
下载PDF
59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透明质酸修复贴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梦 王雨桐 +1 位作者 沈征宇 樊一斌 《皮肤病与性病》 2020年第6期868-870,共3页
目的探讨59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透明质酸修复贴敷料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10月期间激光美容科接诊的73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实验组给予59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 目的探讨59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透明质酸修复贴敷料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10月期间激光美容科接诊的73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实验组给予59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术后透明质酸修复贴敷料,对照组仅给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6.5%,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59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透明质酸修复贴敷料对于玫瑰痤疮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面部毛细血扩张的同时能够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95nm脉冲染料激光 透明质酸修复帖 玫瑰痤疮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氨甲环酸联合外用富含滇山茶、三七以及马齿苋的外用精华溶液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樊一斌 王雨桐 李梦 《皮肤病与性病》 2021年第4期552-553,570,共3页
目的观察口服氨甲环酸片联合外用某富含滇山茶、三七以及马齿苋的外用精华溶液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本临床实验共纳入47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氨甲环酸片,0.5g/次,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外用该外用精华... 目的观察口服氨甲环酸片联合外用某富含滇山茶、三七以及马齿苋的外用精华溶液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本临床实验共纳入47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氨甲环酸片,0.5g/次,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外用该外用精华液2次,早晚各1次,分别在治疗前和使用12周后进行改良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评分,并使用皮肤图像分析系统拍摄治疗前后照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黄褐斑均较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使用外用精华溶液组较单独口服氨甲环素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氨甲环酸片联合外用富含滇山茶、三七和马齿苋精华溶液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疗效
下载PDF
丹参平衡水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樊一斌 易飞 +4 位作者 滕艳 皇幼明 顾凌云 张岷 骆丹 《医药前沿》 2023年第12期101-103,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平衡水(丽舒丹丹参平衡保湿水)治疗寻常性痤疮及对皮脂分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阿达帕林组和丹参平衡水组各35例。丹参平衡水组采用丽舒丹丹参平衡保... 目的:观察丹参平衡水(丽舒丹丹参平衡保湿水)治疗寻常性痤疮及对皮脂分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阿达帕林组和丹参平衡水组各35例。丹参平衡水组采用丽舒丹丹参平衡保湿水治疗。阿达帕林组采用阿达帕林凝胶外涂治疗。通过连续28d的治疗后,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对比两组皮肤油脂分泌量、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情况。结果:丹参平衡水组治疗痤疮总有效率高于阿达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平衡水组治疗28天,前额区域2h的皮肤油脂分泌量低于阿达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平衡水组治疗28天,脸颊区域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高于阿达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平衡水组治疗28天,脸颊区域皮肤经表皮水分流失量低于阿达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平衡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达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舒丹丹参平衡保湿水治疗寻常性痤疮效果显著,有助于调节皮肤油脂分泌量、提升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减少表皮水分流失,保湿、控油功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丹参平衡保湿水 寻常性痤疮 皮脂分泌 保湿 控油
下载PDF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LR7/9通路表达的研究
9
作者 汤怡 周强 +3 位作者 韩睿 陆威 陶小华 程浩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533-535,539,I0003,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LR7/9通路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组织和皮损旁正常组织为研究材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DC的特异性表面标志分子CD2AP、CD123和TLR7、TLR9及其信号...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LR7/9通路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组织和皮损旁正常组织为研究材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DC的特异性表面标志分子CD2AP、CD123和TLR7、TLR9及其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分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皮损组织中CD2AP+pDC和CD123+pDC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皮损旁正常组织(均P<0.05),在皮损组织表皮层和真皮层均有分布,但以真皮层居多。皮损组织中TLR7、TLR9、IRAK-1、IRF7在真皮层的表达较为明显,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皮损旁正常组织(均P<0.05);TLR9、IRAK-1、IRF7在表皮层均有少量表达,表达阳性率高于皮损旁正常组织(均P<0.05),而TLR7在表皮层的表达阳性率与皮损旁正常组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D2AP+pDC、CD123+pDC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异常分布,可能与TLR7/9通路的激活及其下游途径有关,TLR信号异常活化对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TOLL样受体7 TOLL样受体9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以脐周皮肤红斑为首发表现的胃癌皮肤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徐丹枫 于泳 +3 位作者 皇幼明 滕艳 樊一斌 钱晔 《江苏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罕见的胃癌皮肤转移临床表现、诊断、分子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脐周皮肤红斑为首发表现的胃癌术后皮肤转移合并腹腔多发转移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胃癌术后皮肤转移的方式、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目的探讨罕见的胃癌皮肤转移临床表现、诊断、分子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脐周皮肤红斑为首发表现的胃癌术后皮肤转移合并腹腔多发转移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胃癌术后皮肤转移的方式、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该患者皮损病理活检及免疫荧光与原发胃癌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诊断脐周病变为胃癌皮肤转移(低分化腺癌);PET/CT显示胃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并有腹壁继发恶性肿瘤、结直肠继发恶性肿瘤、盆腔及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转移。结论胃癌皮肤转移非常少见,以皮肤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胃癌无临床特异性,易被漏诊,应仔细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皮肤转移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