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阶段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经不同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石光英 马晓媛 谢敬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447-145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剂量的熊去氧胆酸(UDCA)对不同时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免疫学改善程度,为临床PBC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住院及门诊收治的180例PBC患者,依据病变程度...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剂量的熊去氧胆酸(UDCA)对不同时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免疫学改善程度,为临床PBC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住院及门诊收治的180例PBC患者,依据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PBC早期、PBC肝硬化期和PBC对生化应答不佳期,各60例。按照8~10、13~15、20~25mg·kg^-1·d^-1不同剂量的UDCA治疗将每类患者再分成3组,每组2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不同剂量UDCA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应用13~15 mg·kg^-1·d^-1剂量UDCA治疗后的PBC早期患者其CD3+CD4+细胞百分比[(54.8±11.6)%vs(34.7±7.7)%]、CD4+/CD8+比值[(2.3±1.0)vs(1.6±0.6)]及干扰素γ的水平[(33.0±12.3)ng/L vs(23.7±7.2)ng/L]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4的分泌量[(29.0±4.6)ng/L vs(38.5±7.1)ng/L]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7、2.9、5.0,P值均〈0.05)。结论 13~15mg·kg^-1·d^-1剂量的UDCA治疗PBC早期患者可显著改善其免疫状况,应规范使用UDCA以充分发挥其应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类 熊脱氧胆酸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新疆地区不同HBV基因分型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2
作者 石光英 郭新文 +1 位作者 杨丽丽 谢敬东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新疆地区不同HBV基因分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疗程为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的基因型,并对不同基因...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新疆地区不同HBV基因分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疗程为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的基因型,并对不同基因型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血清HBeAg定量、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定量、谷丙转氨酶(ALT)、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血清HBeAg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以及ALT复常率进行比较。结果 18例HBeAg阳性患者中HBsAg阴转2例,血清HBeAg转换4例,血清学转换率为22.22%;56例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共36例,其余为B型,C型患者HBVDNA显著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以及ALT复常率成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以及血清HBeAg转换率无明显改变(P>0.05),且相同时间点B型和C型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HBsAg定量均无明显差异,2种基因型相同时间点HBsAg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乙肝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HBsAg阴转率降低,应答情况不理想,疗效欠佳,且基因型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下载PDF
PHCC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GF-1、FPG、AF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光英 杨丽丽 谢敬东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749-753,共5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空腹血糖(FPG)、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HCC)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人群组、2型糖尿病组、PHCC组和PHCC合并2型糖尿病组人群基本资料及血液样本,检测外周血...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空腹血糖(FPG)、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HCC)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人群组、2型糖尿病组、PHCC组和PHCC合并2型糖尿病组人群基本资料及血液样本,检测外周血IGF-1、FPG、AFP水平的变化;并对PHCC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F-1、AFP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群组、2型糖尿病组及PHCC组相比,PHCC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期别越晚IGF-1水平越低。与正常人群组相比,PHCC组、PHCC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FPG、AFP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治疗前相比,治疗后PHCC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外周血清IGF-1水平升高,AF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CC患者血清IGF-1水平低于正常人群,PHCC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组患者,IGF-1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肝癌发生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原发性肝癌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石光英 孙昱 +1 位作者 梁星辰 谢敬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236-241,共6页
背景在单纯原发性肝癌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研究结果报告称有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下降,但是也有报道称其升高的情况,观察原发性肝癌和2型糖尿病是否有相互促进作用,进而评估血清IGF-1对该... 背景在单纯原发性肝癌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研究结果报告称有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下降,但是也有报道称其升高的情况,观察原发性肝癌和2型糖尿病是否有相互促进作用,进而评估血清IGF-1对该类患者的预后影响,以期根据血清中IGF-1水平早期发现肝癌提供理论依据,为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以及预防提供有力支持,这对肝癌患者的有效防治及尽可能的延长其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社会意义.目的探究IGF-1在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疆医学院、昌吉州医院糖尿病患者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及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入院或门诊检测患者IGF-1、甲胎蛋白(a-feto-protein,AFP)和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结果3组患者IGF-1、AFP、CA19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尿病患者组、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组的IGF-1高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组;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组、原发性肝癌组的AFP和CA199高于糖尿病组.不同分期的原发性肝癌组患者IGF-1、AFP和CA199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的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IGF-1、AFP和CA199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组的IGF-1较原发性肝癌组升高,或可用于指导原发性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人群肿瘤的早期筛查.但是具体的检测数值指标尚不明确,拟在后续研究中深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2型糖尿病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经不同抗病毒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5
作者 石光英 潘玉洁 +1 位作者 蒋凯 谢敬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35期4704-4709,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分型经不同抗病毒治疗后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同基...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分型经不同抗病毒治疗后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同基因型疗效差异.CHB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 4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聚乙二醇干扰素?-2a治疗,4组均治疗96 wk.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1 2 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H B V DNA均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至治疗96 wk后,HBV DNA平均下降5.13拷贝/m L;至治疗96 wk后,HBV DNA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复常率分别达94.17%和76.67%;84例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阳性患者H B e A g阴转率和血清H B e A g转换率分别达27.38%、22.62%;C型和B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组,A、B和D组3组间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且不受基因型影响,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CHB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基因分型 疗效
下载PDF
肌苷注射液致紫癜2例
6
作者 孔彬 邱元 梁萌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2-653,共2页
1病例介绍患者1,男,60岁,体质量60 kg,身高174 cm,2023年2月1日以“右上腹不适”入院。患者入院诊断: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冠心病;④2型糖尿病。患者否认住院期间进食易致敏食物,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1病例介绍患者1,男,60岁,体质量60 kg,身高174 cm,2023年2月1日以“右上腹不适”入院。患者入院诊断: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冠心病;④2型糖尿病。患者否认住院期间进食易致敏食物,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后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未见皮疹,未见出血点,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腹部平坦,呼吸运动正常,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平素健康状况较差,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传染病史,无过敏史,长期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盐酸二甲双胍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苷注射液 药品不良反应 紫癜
下载PDF
Orem自护理论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爱梅 张海燕 《新疆医学》 2017年第11期1323-1325,1328,共4页
目的探讨Orem自护理论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室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贯穿应用Orem自护理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探讨Orem自护理论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室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贯穿应用Orem自护理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改变。结果组内比较,研究组实施后患者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总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对照组除健康知识水平较实施前有所提升外(P<0.05),其余均无明显改变;组间比较:研究实施后,研究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总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实施后生存质量比实施前明显提高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Orem自护理论下的乙肝肝硬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提高自护能力,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使其身体、精神、社会都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m自理 乙肝肝硬化 自我护理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IGF-1的检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石光英 周芳 +1 位作者 王红霞 谢敬东 《肝脏》 2020年第10期1079-1082,共4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水平,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及昌吉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依据是...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水平,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及昌吉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肝癌合并糖尿病组(n=60)和肝癌未合并糖尿病组(n=60)。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及IGF-1、IGFBP-3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肝癌合并糖尿病组与肝癌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肝功能AST、ALT及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合并糖尿病组与肝癌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肿瘤标志物AFP及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合并糖尿病组IGF-1、IGFBP-3水平明显低于肝癌未合并糖尿病组(P<0.05)。HBV感染、饮酒、糖尿病、恶性肿瘤家族史和吸烟均为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可能会提高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尤其是HBV感染、饮酒、恶性肿瘤家族史和吸烟的患者,需多关注糖尿病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糖尿病 IGF-1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HBV基因型、基因亚型及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石光英 郭新文 谢敬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5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基因亚型及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PHC)的关系,为制定PHC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4例感染HBV基础上的PHC患者,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基因亚型及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PHC)的关系,为制定PHC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4例感染HBV基础上的PHC患者,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酶联免疫法检测HBeAg。应用PCR方法检测患者HBV基因型、基因亚型分布特征,检测HBV基因变异情况。结果此4例感染HBV基础上的PHC患者中,3例患者HBeAg(+),HBeAg阳性率为75%。4例患者中3例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2.03×105 IU/ml、2.56×106 IU/ml、3.12×105 IU/ml;1例患者HBV DNA(-)。检测患者基因型为B型1例(B2亚型),C型3例(C1亚型1例,C2亚型2例)。HBV B2亚型、C1亚型和1例C2亚型患者,分别在APC、CTNNB1、IGF2R基因处出现基因变异;1例C2亚型患者(80岁),在UGT1A5、ZFYVE16、MALRD1基因的外显子序列检测中发现移码变异。结论 HBV基因型,尤其是C型可能是PHC发生的危险因素。基因变异与PHC的发生发展可能也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基因亚型 基因变异 原发性肝癌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药物对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效果与不良反应分析
10
作者 郭岩 米日古丽·吾甫尔 《益寿宝典》 2022年第31期17-19,共3页
比较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结肠镜检查前使用两种不同药物取得的肠道准备效果以及用药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 2020 年 9 月~2021 年 9 月收治的老年大肠息肉患者 92 例,按照随机原则分组,建立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6 例。 对照组使用复方聚乙... 比较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结肠镜检查前使用两种不同药物取得的肠道准备效果以及用药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 2020 年 9 月~2021 年 9 月收治的老年大肠息肉患者 92 例,按照随机原则分组,建立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6 例。 对照组使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观察组患者使用磷酸钠盐口服。 对比组间患者肠道准备结果,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肠道准备优良率为 95.65% 优于对照组的91.30% ,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70% )低于对照组(39.13% ),而观察组总满意率(91.30% )高于对照组(69.57% ),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使用不同药物进行肠道准备,在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结肠镜检查前取得的效果不同。 其中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和磷酸钠盐均可达到较好的肠道准备效果,但磷酸钠盐的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因此总体效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 磷酸钠盐 老年患者 大肠息肉 结肠镜检查 肠道准备
下载PDF
横结肠动脉畸形合并多种消化道疾病一例
11
作者 张丽 石光英 傅亮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04-1306,共3页
胃肠道血管畸形(GIVM)是胃肠道常见的血管异常病变,表现为管壁变薄、血管扩张,病变可位于整个肠道,以胃、十二指肠、右半结肠和小肠多见,以横结肠动脉畸形破裂出血的病例报道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横结肠动脉畸形合并多种消化道疾病的老... 胃肠道血管畸形(GIVM)是胃肠道常见的血管异常病变,表现为管壁变薄、血管扩张,病变可位于整个肠道,以胃、十二指肠、右半结肠和小肠多见,以横结肠动脉畸形破裂出血的病例报道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横结肠动脉畸形合并多种消化道疾病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及经验教训,结合文献分析横结肠动脉畸形在对该类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影响及预后。患者经局部金属钛夹止血后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肝硬化 肝性脑病 消化性溃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