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绸之路石窟寺文化蠡议
1
作者 项一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93-101,共9页
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弘与固有文化碰撞、交融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道方式是经像并传,石窟寺造像、绘画等,又称“经变相”,是文化的载体。印度佛教造像存在不同... 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弘与固有文化碰撞、交融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道方式是经像并传,石窟寺造像、绘画等,又称“经变相”,是文化的载体。印度佛教造像存在不同的艺术特征,受印度固有文化及希腊乃至罗马文化的影响,传入中国又受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该文对丝路石窟寺像教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造像艺术中存在(含有)的中外多元文化进行一些蠡议,以期对石窟寺文化全面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石窟寺 像教 文化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第32窟内外温湿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军舰 贺东鹏 +2 位作者 武发思 岳永强 徐博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72,共7页
石窟寺古代壁画病害与其赋存环境中温湿度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世界文化遗产地麦积山石窟存在多种病害的第32窟所处大环境、洞窟微环境及壁画内环境中温湿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第32窟温湿度日较差月均值在夏季最小,冬... 石窟寺古代壁画病害与其赋存环境中温湿度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世界文化遗产地麦积山石窟存在多种病害的第32窟所处大环境、洞窟微环境及壁画内环境中温湿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第32窟温湿度日较差月均值在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温湿度月极大值与外环境变化相似,相对湿度受降雨影响明显。降雨后洞窟依存的山体内水分对洞窟内相对湿度有显著影响,并随洞窟深度增加而影响增大。窟内壁画病害类型与其所在位置温湿度的变化高度关联,微生物病害与空鼓脱落病害的发生主要与相对湿度季节性波动相吻合,而起甲病害主要与温度的频繁波动相对应。本研究可为石窟壁画病害机理阐释及预防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壁画 环境监测 降雨 病害成因 预防性保护
原文传递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排泄物清洗及其驱避防治
3
作者 贺东鹏 李隆 +4 位作者 武发思 陈章 胡军舰 张金虎 岳永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5,共10页
动物在古代壁画及彩塑表面活动常造成极难清除的排泄物污染,影响文物美学价值并引起其他类型病害。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是常年活动于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的两种松鼠科动物,其棕黑色的固液排... 动物在古代壁画及彩塑表面活动常造成极难清除的排泄物污染,影响文物美学价值并引起其他类型病害。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是常年活动于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的两种松鼠科动物,其棕黑色的固液排泄物大量分布在石窟文物、喷锚崖体、栈道表面以及栿孔内部。本研究通过生物酶及表面活性剂配以4%吸水性树脂(SAP)的方法对污染区域进行贴敷处理,以筛选最适清洗试剂及工艺。结果表明,人工唾液处理前后色差最大,与对照区差异显著(色差值为8.311±0.798 CIELab单位,P<0.05),且洗净率最大(59.6%),是理想的清洗试剂。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金属驱避刺、辣椒素(CAP)以及超声波驱避器开展致害物种现场驱避实验。监测发现,三种驱避措施有一定差异性:金属刺对岩松鼠具有很强的驱避性,布设后其无法在有刺范围内活动,而喷洒辣椒素可明显降低复齿鼯鼠单日最大活动时长和日平均活动次数,两种松鼠科动物均可快速适应超声波,驱避有效期仅有5d左右。因此,针对不同物种可复合多种措施综合驱避。本研究可对遗产地动物排泄物清洗及有害物种驱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动物损害 排泄物 酶清洗 驱避防治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种群数量特征及其危害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隆 贺东鹏 +4 位作者 陈章 武发思 朱非清 胡军舰 岳永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 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计算的岩松鼠种群密度分别为(3.64±0.26)、(3.64±0.24)只/hm^(2),与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种群密度(3.08±0.19)只/hm^(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岩松鼠与复齿鼯鼠种群密度(7.33±1.26)只/hm^(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致害物种分布范围广泛,能利用石窟栈道进行活动,可沿石窟崖体东西侧多方位、洞窟门窗以及露天大佛等位置进行攀爬.对石窟文物的破坏主要包括爬行过程造成的机械损伤、排泄物污染以及在洞窟内部与外围筑巢.在两种物种反复污染的栈道外围区域及靠近崖体的高频活动位置采取布设超声波驱避器、定期喷洒化学驱避剂等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鼠科动物 种群密度 红外相机技术 防治措施 麦积山石窟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赋存环境特征及对壁画病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贺东鹏 武发思 +4 位作者 胡军舰 岳永强 马千 汪万福 李师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窟壁和壁画表面发生了严重的非生物和微生物病害,主室四壁地仗脱落面积达51.24%,且由南向北逐渐递增,微生物病害集中分布于偏北侧窟壁和壁画表面。为了揭示石窟内外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及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于2019年用...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窟壁和壁画表面发生了严重的非生物和微生物病害,主室四壁地仗脱落面积达51.24%,且由南向北逐渐递增,微生物病害集中分布于偏北侧窟壁和壁画表面。为了揭示石窟内外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及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于2019年用HOBOU23-001型和iButton DS1923微型嵌入式温湿度监测仪对第127窟内外环境和窟壁本体微环境进行同步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受森林性气候的影响,麦积山石窟外环境空气相对湿度(RH)季节性变化较小,窟内空气RH长期大于70%;全年北壁空气RH大于90%的天数达112 d,而南壁仅为3 d;4—10月间,北壁空气RH月极大值均高于南壁;北壁地仗层RH高于90%的天数达127 d,而南壁地仗层RH均低于90%,且北壁地仗层RH月极大值均高于南壁。这些结果说明,第127窟北壁附近空气及地仗层内长期高RH与窟壁和壁画病害具有相关性,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该结果为麦积山石窟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壁画病害 文物保护
下载PDF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薄壁卷柏藓覆盖层作用效果
6
作者 黄井镜 郭青林 +3 位作者 尚东娟 赵建忠 黄渊鸿 裴强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3-479,共7页
为研究薄壁卷柏藓覆盖层对夯土遗址的作用,室内开展其透气性、雨蚀、温度敏感性和风蚀试验,探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变化,以及5种覆盖度条件下的抗雨蚀、保温、隔热和抗风蚀能力.结果表明,薄壁卷柏藓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呈动态逐渐趋于... 为研究薄壁卷柏藓覆盖层对夯土遗址的作用,室内开展其透气性、雨蚀、温度敏感性和风蚀试验,探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变化,以及5种覆盖度条件下的抗雨蚀、保温、隔热和抗风蚀能力.结果表明,薄壁卷柏藓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呈动态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空气对流能够显著增大透湿率,有气流扰动的最终透湿率是无气流扰动的3.32倍;具有隔热和保温的双重特征,保温性能更突出;覆盖度的提高能显著提升抗雨蚀和抗风蚀能力,回归方程满足线性函数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薄壁卷柏藓 覆盖度 风蚀
下载PDF
山西平定开河寺石窟研究——北朝时期的三个洞窟和隋开皇元年“镇国王像双丈八”铭摩崖大佛
7
作者 石松日奈子 庞子旻(译)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11,共14页
开河寺石窟现存三个北朝洞窟和一尊隋初的摩崖大佛。三个洞窟最早的铭文为东魏武定五年(547),摩崖大佛铭文为隋开皇元年(581),大佛旁台座铭文为北魏永平三年(510)。这表明从北魏到隋朝,当地佛教徒持续在此造营供奉。笔者考察了造像及铭... 开河寺石窟现存三个北朝洞窟和一尊隋初的摩崖大佛。三个洞窟最早的铭文为东魏武定五年(547),摩崖大佛铭文为隋开皇元年(581),大佛旁台座铭文为北魏永平三年(510)。这表明从北魏到隋朝,当地佛教徒持续在此造营供奉。笔者考察了造像及铭文,发现了另一尊摩崖大佛的痕迹,认为铭文中的“镇国王”是指隋文帝,“双丈八”最初应是双像弥勒佛,敬奉“二圣”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此外,据豆卢通及其子僧奴有关资料,“镇国王像双丈八”铭文极有可能是在隋开皇八年(588)之后题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河寺石窟 隋文帝 豆卢通 弥勒 下生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艺术源流浅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晓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3-100,共8页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北朝造像保存最完整和最丰富的石窟寺,其窟龛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壁画内容与技法等充分融合当时各种外来文化艺术因素,对于探讨和研究这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真实例证...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北朝造像保存最完整和最丰富的石窟寺,其窟龛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壁画内容与技法等充分融合当时各种外来文化艺术因素,对于探讨和研究这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真实例证。同时,也展示出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的多元化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 北朝造像 交流与影响
下载PDF
石窟壁画地仗修复用土选择研究——以麦积山石窟第80窟为例
9
作者 徐博凯 文娟 +3 位作者 孙满利 郭青林 马千 胡军舰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3年第1期25-32,共8页
该研究以麦积山第80窟原地仗为目标样,以石窟周边及根据经验选择的土样为对比样,通过矿物成分、色度、颗粒度、可溶盐含量分析,探讨了其差异程度。结果发现,石窟周边土样与原地仗矿物成分差异较小,为8.2%,但色度和颗粒度相差较大,分别为... 该研究以麦积山第80窟原地仗为目标样,以石窟周边及根据经验选择的土样为对比样,通过矿物成分、色度、颗粒度、可溶盐含量分析,探讨了其差异程度。结果发现,石窟周边土样与原地仗矿物成分差异较小,为8.2%,但色度和颗粒度相差较大,分别为3.1和17.8%;经验选择土样与原地仗相比,矿物成分差异浮动较大,为6.6%~27.9%,色度差异适中,为1.6~1.9,但存在4.7特异值,颗粒度差异相对比较集中,为13.3%~16.2%,可溶盐含量均小于1%。“就地取材”选土并不完全适用,经验选土差异浮动较大。石窟壁画地仗修复用土选择应在考虑“就地取材”的基础上增选邻近区域,通过仪器分析比对选择与原地仗最接近土样。麦积山第80窟的修复土样筛选中,下曲最为接近,建议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壁画 修复用土 土样分析
原文传递
壁画酥碱病害研究概述
10
作者 徐莉娜 岳永强 +1 位作者 马千 张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36,共13页
酥碱病害是壁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被称为壁画的“癌症”。因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病害产生机理复杂、修复材料匮乏和修复方法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酥碱病害的修复与防治。本文系统梳理酥碱病害的成因、病害机理、加固材料、地... 酥碱病害是壁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被称为壁画的“癌症”。因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病害产生机理复杂、修复材料匮乏和修复方法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酥碱病害的修复与防治。本文系统梳理酥碱病害的成因、病害机理、加固材料、地仗修补材料,以及针对不同盐霜的保护修复方法的研究成果,客观评价酥碱壁画修复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古代壁画酥碱病害的防治与修复提供系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酥碱病害 病害机理 加固材料 修复材料 修复工艺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第126窟调查与研究
11
作者 孙晓峰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206-230,585,共26页
麦积山第126窟为中小型平面方形窟,其形制在麦积山北魏晚期窟龛中极具代表性,特别是窟内主尊胁侍造像组合中表现出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一铺五身组合样式,同时期大量再修痕迹等,对于认识和了解麦积山石窟北魏晚期至西魏初年佛教造像艺术... 麦积山第126窟为中小型平面方形窟,其形制在麦积山北魏晚期窟龛中极具代表性,特别是窟内主尊胁侍造像组合中表现出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一铺五身组合样式,同时期大量再修痕迹等,对于认识和了解麦积山石窟北魏晚期至西魏初年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规律及其渊源,以及同时期窟龛年代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敬请指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北魏 发展演变规律 窟龛 西魏 调查与研究 造像组合 非对称性
原文传递
尉迟迥为谁开凿大佛
12
作者 夏朗云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25,共11页
拉梢寺大佛造像巨大,佛座的九狮、九麒麟、九象数量特殊,始凿时间象征性强等特点,符合北周明帝因素,初为献礼北周明帝亲政所造。工期延伸至北周武帝时,发愿文铭刻于北周武帝时,发愿文未明示为明帝造,应兼顾了为武帝所造的含义。尉迟迥... 拉梢寺大佛造像巨大,佛座的九狮、九麒麟、九象数量特殊,始凿时间象征性强等特点,符合北周明帝因素,初为献礼北周明帝亲政所造。工期延伸至北周武帝时,发愿文铭刻于北周武帝时,发愿文未明示为明帝造,应兼顾了为武帝所造的含义。尉迟迥开凿大佛表示忠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尉迟迥 大佛 明帝 武帝 忠君
下载PDF
麦积山第140窟天人佛塔图考析
13
作者 张铭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4,共9页
麦积山石窟第140窟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小型洞窟,该窟窟顶新发现的北周所绘飞天与佛塔组合壁画,是该窟重修的重要历史信息,也是麦积山石窟现存唯一的天人佛塔图像。显示出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同时受到来自南朝和北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并形成... 麦积山石窟第140窟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小型洞窟,该窟窟顶新发现的北周所绘飞天与佛塔组合壁画,是该窟重修的重要历史信息,也是麦积山石窟现存唯一的天人佛塔图像。显示出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同时受到来自南朝和北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并形成了自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佛塔图 背屏式造像 北周
下载PDF
与麦积山石窟相关的历史古道——麦积崖道考
14
作者 董广强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1,共7页
本文通过对几条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认为北魏时期在麦积山石窟附近存在一条与四川地区连通的道路,其明显的地理坐标是麦积崖,所以将其命名为“麦积崖道”。确认这条道路的存在,对进一步研究麦积山石窟和四川地区佛教艺术之间... 本文通过对几条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认为北魏时期在麦积山石窟附近存在一条与四川地区连通的道路,其明显的地理坐标是麦积崖,所以将其命名为“麦积崖道”。确认这条道路的存在,对进一步研究麦积山石窟和四川地区佛教艺术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 历史古道 麦积崖道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历史栈道的营造
15
作者 岳永强 王通玲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0,共9页
洞窟和栈道相互依存。20世纪40年代时,麦积山石窟栈道木构大多已糟朽、残毁,布满崖面的桩眼是栈道维修复原基础。本文以近现代5次栈道木构维修实践为基础,结合洞窟分布、文献调查等,对麦积山石窟栈道的历史变迁、栈道的崖面选择及走向... 洞窟和栈道相互依存。20世纪40年代时,麦积山石窟栈道木构大多已糟朽、残毁,布满崖面的桩眼是栈道维修复原基础。本文以近现代5次栈道木构维修实践为基础,结合洞窟分布、文献调查等,对麦积山石窟栈道的历史变迁、栈道的崖面选择及走向、营造技术及木构的材料来源、种类进行研究,期望进一步丰富麦积山石窟栈道营造研究,促进麦积山石窟的整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历史栈道桩眼 栈道孔 营造
下载PDF
北朝菩萨造像圆形肩饰及相关问题
16
作者 孙晓峰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0-254,共15页
麦积山北魏晚期以来部分窟龛内菩萨造像肩部均出现有一组对称排列的圆形饰物,或下有数条饰带,或与胸部缀饰的璎珞相连,起到庄严装饰效果,这种技法在同时期的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菩萨造像中也多有发现,但相关佛教名物却未见记载... 麦积山北魏晚期以来部分窟龛内菩萨造像肩部均出现有一组对称排列的圆形饰物,或下有数条饰带,或与胸部缀饰的璎珞相连,起到庄严装饰效果,这种技法在同时期的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菩萨造像中也多有发现,但相关佛教名物却未见记载。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应是当时北魏统治者吸纳南朝文化因素,摹拟中原礼仪制度,对外来佛教造像装饰艺术改造、创新的一种时代痕迹。同时,对于判定北朝晚期到隋唐之际佛教造像的年代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菩萨 物名研究 文化融合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工作历程
17
作者 李天铭 岳永强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共14页
麦积山石窟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自冯国瑞先生开启以来,历时80余载,分为五个阶段:发轫时期、全面勘察和机构初设、加固工程全面展开、建制提升全方位开展以及新时代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工作见证了我国文物保护理念、... 麦积山石窟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自冯国瑞先生开启以来,历时80余载,分为五个阶段:发轫时期、全面勘察和机构初设、加固工程全面展开、建制提升全方位开展以及新时代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工作见证了我国文物保护理念、文物保护技术等实践与探索,在中国石窟寺类文物保护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是中国石窟寺文物保护工作和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文物保护 山体加固工程 渗水治理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维摩变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铭 《中国美术》 2020年第2期36-43,共8页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11龛的龛楣绘有一幅小型经变画,是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绘制,可能是麦积山石窟现存最早的维摩变,反映了北朝时期秦州地区《维摩诘所说经》的流行,是对麦积山石窟北朝经变画的补充,构图方式为北朝石窟壁画所独有,不...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11龛的龛楣绘有一幅小型经变画,是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绘制,可能是麦积山石窟现存最早的维摩变,反映了北朝时期秦州地区《维摩诘所说经》的流行,是对麦积山石窟北朝经变画的补充,构图方式为北朝石窟壁画所独有,不仅是对云冈、龙门等石窟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与敦煌莫高窟隋代经变画及南朝造像碑之间也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第133窟 经变画 维摩变 石窟壁画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第23窟供养人图像年代蠡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小玲 孙晓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45,共8页
麦积山石窟第23窟彩绘女供养人,并非此前认定的北魏原作或隋代重绘,而是北周重绘,在服饰特点和人物组合配置方面充分体现出当时胡汉融合的特殊社会历史风格,真实再现了秦州地区北朝贵族女性礼佛场景。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第23窟 女供养人 时代
下载PDF
以烘烤工艺论麦积山第78窟的开凿年代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广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52,共7页
关于麦积山石窟第78窟的开凿时代,有后秦和北魏两说。本文以造像壁画制作工艺流程为切入点,认为现存的焚烧木枋和仇池镇壁画是同一时期作品,不存在相互叠压关系,故该窟的开凿年代应为北魏时期。
关键词 麦积山第78窟 造像工艺 烘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