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丁锦峰 阚正荣 +4 位作者 朱新开 李春燕 封超年 彭永欣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623,共8页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小麦栽培模式,基于本课题组近13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播期、基本苗和肥料运筹对稻茬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而构建不同高产栽培模式,并比较其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的能力。结果表明,适播(10月29日^(-1)1月4日)...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小麦栽培模式,基于本课题组近13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播期、基本苗和肥料运筹对稻茬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而构建不同高产栽培模式,并比较其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的能力。结果表明,适播(10月29日^(-1)1月4日)条件下稻茬小麦产量、净效益和产投比均显著高于早播(10月17日^(-1)0月26日)和晚播(11月6日^(-1)1月20日),增幅分别为12%~13%、24%~27%和22%~27%,但不同播期之间的投入差异不显著。在适播条件下基本苗和施氮量、晚播条件下基本苗与产量和净收益均呈抛物线关系。适播基本苗210×10~4~240×10~4株·hm-2和施氮量180~225kg·hm^(-2)、晚播基本苗240×10~4~270×10~4株·hm-2和施氮量240~270kg·hm^(-2)构建的高产模式下产量分别达8.21和7.46t·hm-2,这两种模式均具有高经济效益和低投入特点,在不同年度、地点和品种下稳产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产稳产 节本增效 栽培模式
下载PDF
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对小麦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8
2
作者 丁锦峰 苏盛楠 +6 位作者 梁鹏 江孟孟 郑丽洁 汪先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73-1479,共7页
为给长江中下游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扬辐麦4号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和花后连续渍水5d、10d和15d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穗... 为给长江中下游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扬辐麦4号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和花后连续渍水5d、10d和15d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并显著降低了成熟期根和地上部、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根冠比。随渍水时间的延长,渍水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量的影响总体呈增大趋势;籽粒产量、穗粒数、花后地上部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根冠比在渍水5d和10d间差异不显著,渍水5d和15d间差异显著。拔节期与花后短期渍水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花后渍水15d产量显著低于拔节期渍水。花后渍水对千粒重、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花前地上部干物质转运量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渍水时期 渍水持续时间 产量 干物质 氮素
下载PDF
中国地区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对秸秆还田响应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周延辉 朱新开 +1 位作者 郭文善 封超年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7,共9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中国小麦的增产效果,运用整合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变化范围,并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条件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与严格筛选,整理得到55篇田间试验数据资料,建立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数据库,并应用整...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中国小麦的增产效果,运用整合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变化范围,并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条件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与严格筛选,整理得到55篇田间试验数据资料,建立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数据库,并应用整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产量要素的整体影响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总体上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和产量要素,但增长幅度不大。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之间的省份,选择潮土、塿土、水稻土等养分中等、复杂难以利用的土壤类型,实行秸秆还田技术的收益较好;不同耕作方式对秸秆还田的影响较大,免耕和翻耕技术好于旋耕技术;施氮水平>300 kg·hm^(-2)时,增产不显著,200~300 kg·hm^(-2)施氮水平为最佳;秸秆种类与还田量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影响较大,其中使用麦秸还田效果一般,稻秸全量或半量还田成效较好,玉米秸半量还田(6 000 kg·hm^(-2))增产最大。综上,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和产量因素,秸秆还田的最佳条件为在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实行免耕与翻耕交替耕作方式,采用玉米秸秆半量还田方法,施氮水平为200~300 kg·hm^(-2)。本研究结果为秸秆还田在我国小麦高产高效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产量 整合分析
下载PDF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周延辉 朱新开 +1 位作者 郭文善 封超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297,共5页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2001-2011年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文献,并对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显示,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根据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结构的特点,在稻茬小麦的选育与栽培过程中,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大数据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丁锦峰 乐韬 +6 位作者 李福建 童璐 谭世杰 马晓雯 朱新开 李春燕 郭文善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5期93-99,共7页
以‘苏麦18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板茬、旋耕、耕翻等耕作方式和施氮量210 kg/hm^2、240 kg/hm^2、270 kg/hm^2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以期为稻茬小麦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板茬方式产量... 以‘苏麦18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板茬、旋耕、耕翻等耕作方式和施氮量210 kg/hm^2、240 kg/hm^2、270 kg/hm^2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以期为稻茬小麦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板茬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和耕翻;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产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相比其他耕作方式,板茬方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群体茎蘖数多,但分蘖成穗率不高、源库协调水平偏低,花后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随施氮量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群体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花后光合生产能力以及源库协调性均呈提高趋势。这说明,通过合理增施氮肥可以进一步改善板茬方式下小麦群体质量,协同提升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板茬方式配以施氮量270 kg/hm^2或24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耕作 施氮量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耕作与播种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幼苗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吴鹏 李福建 +6 位作者 于倩倩 赵伟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0,共9页
为了解耕作与播种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幼苗质量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旋耕两次+2BG-6A型均匀摆播机(TS1)、旋耕两次+2BFG-10(8)230型播种机(TS2)、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TS3)]、... 为了解耕作与播种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幼苗质量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旋耕两次+2BG-6A型均匀摆播机(TS1)、旋耕两次+2BFG-10(8)230型播种机(TS2)、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TS3)]、密度(225×10^(4)和300×10^(4)株·hm^(-2))和施氮量(0、112.5、135和157.5 kg·hm^(-2))处理间小麦播种质量和幼苗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TS1和TS2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高于TS3,但TS3苗高、主茎第1~第3叶面积、单株干重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说明TS1和TS2有助于保证苗数,但幼苗质量欠佳,而TS3下幼苗质量较好,但苗数不足。密度对幼苗个体质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群体质量。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苗高、单株叶面积、单株干重、单株次生根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但过量施用氮肥无助于幼苗质量提升,以施氮量135 kg·hm^(-2)为宜。耕播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苗高、单株干重、单株叶面积、单株次生根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存在互作效应。由此可见,通过播种密度和施氮量的配套调控,可更好地发挥机械化耕播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有利于足苗、壮苗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耕作 播种基本苗 氮肥 播种质量 幼苗质量
下载PDF
拔节期渍水后施用尿素对小麦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梁鹏 郭德胜 +7 位作者 刘德峻 王树深 殷明啸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2-209,共8页
为给小麦渍害发生后降损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供试材料,在拔节期进行连续10 d渍水,研究渍水结束当天叶面喷施尿素(WAP1)、渍水结束当天和7 d后叶面喷施尿素(WAP2)、土壤落干后撒施低量和高量尿素(WAS1和WAS2)对小麦植株光合特... 为给小麦渍害发生后降损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供试材料,在拔节期进行连续10 d渍水,研究渍水结束当天叶面喷施尿素(WAP1)、渍水结束当天和7 d后叶面喷施尿素(WAP2)、土壤落干后撒施低量和高量尿素(WAS1和WAS2)对小麦植株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渍水后小麦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下降11%。渍水后施用尿素可恢复籽粒产量6%~24%,增加氮肥偏生产力3%~17%。产量恢复效果不因尿素施用方式而变化,WAP2和WAS2处理优于WAP1和WAS1处理。渍水后施用尿素增加了小穗结实率、每小穗粒数和穗粒数,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保持了植株花后高光合面积和净光合速率,促进了光合物质的生产。相比WAP1和WAS1处理,WAP2和WAS2处理可较好地延缓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绿色面积比例衰减并恢复其SPAD值,其中叶面喷施尿素可维持更久的光合面积,而撒施尿素可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综合来看,小麦拔节期前后渍水时可及时施用尿素,且具有显著的补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渍水 降损措施 产量 光合物质生产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江苏淮北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金彦刚 丁锦峰 +10 位作者 袁权 夏中华 殷静 杨永乐 刘海浪 任仰涛 陈伟 李珍富 赵其兵 卫万娟 郑雅月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8期1-7,共7页
旨在为江苏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优质强筋品种‘瑞华麦506’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5日、15日、25日、11月4日和14日)和密度(2.1×10^(6)、2.7×10^(6)和3.3×10^(6)/hm^(2))对温光利用、籽粒产量和籽粒品... 旨在为江苏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优质强筋品种‘瑞华麦506’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5日、15日、25日、11月4日和14日)和密度(2.1×10^(6)、2.7×10^(6)和3.3×10^(6)/hm^(2))对温光利用、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迟减少了出苗至越冬始期累积积温和日照时数以及花后累积日照时数。迟播显著降低了茎蘖数和穗数,但不同程度增加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以10月15日播种最高。每晚播种10天,生育期、积温、日照时数和穗数分别减少8.5天、108℃、38 h和3.85×10^(5)/hm^(2),产量损失700 kg/hm^(2)。推迟播期降低了面粉吸水率,但增加了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增加密度对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综合而言,10月15日播种、采用2.7×10^(6)/hm^(2)密度是江苏淮北强筋小麦协同高产优质的适宜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播期 密度 温光利用 籽粒产量 籽粒品质
下载PDF
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9
作者 蒋文月 葛雨洋 +5 位作者 李亦辰 李春燕 朱敏 朱新开 郭文善 丁锦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4-625,共12页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造成小麦籽粒产量分别下降29.6%~59.1%和7.9%~49.1%,均显著降低穗粒数、千粒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乳熟期LAI。根据两年度不同水分处理下平均籽粒产量和渍后产量的降幅,筛选出相对高产耐渍品种扬麦25及耐渍性较突出品种宁麦22和生选6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穗粒数、乳熟期LAI、旗叶RuBPCase活性以及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渍水处理下穗粒数降幅、千粒重降幅、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幅、乳熟期LAI降幅与产量降幅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光合面积大、光合速率高的品种,通过多生产光合物质以供应籽粒灌浆,促进产量形成;渍水导致的光合面积减少和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制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渍水胁迫下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绿叶面积,有助于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渍后降幅;渍水条件下高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和穗产量可作为高效筛选高产耐渍品种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水胁迫 小麦品种 籽粒产量 农艺性状 耐渍性
下载PDF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福建 徐东忆 +8 位作者 吴鹏 张新钵 丁永刚 马泉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茬处理更利于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提高了20.1%和5.7%、35.0%和17.7%、7.0%和4.0%,且增加了肥料表观利用率、肥料利用效率、肥料农学效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产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高14.9%和9.6%。均匀摆播较条播和带状条播提高了小麦氮、磷、钾素吸收能力,且促进了花后氮、磷素的积累与花前积累的转运;此外,均匀摆播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条播和带状条播分别提高30.6%~31.9%和4.1%~4.7%,氮肥、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4%和4.6%、12.8%和3.5%。本试验条件下,板茬配以均匀摆播的耕播方式能够通过提高小麦早期氮、磷、钾养分吸收能力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后期养分积累,进而增加养分吸收效率,有利于籽粒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未有一致表现,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耕播方式 籽粒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遮光和渍水对小麦幼苗形态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仁娜 阚正荣 +5 位作者 苏盛楠 江孟孟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8-245,共8页
为了解遮光、渍水及其互作对小麦幼苗形态及生长性状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扬麦1号(20世纪70年代)、扬麦158(20世纪90年代)和扬辐麦4号(21世纪正在应用)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渍水后小麦幼苗主茎叶龄、单株茎... 为了解遮光、渍水及其互作对小麦幼苗形态及生长性状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扬麦1号(20世纪70年代)、扬麦158(20世纪90年代)和扬辐麦4号(21世纪正在应用)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渍水后小麦幼苗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单株次生根数、苗高、叶面积、干物重、比叶重和根冠比的变化。结果表明,遮光处理显著延缓幼苗叶龄,抑制分蘖的发生,而渍水处理影响不显著;遮光和渍水处理均显著降低单株次生根数、叶面积、比叶重及地上部和根干重,遮光影响程度重于渍水,遮光和渍水同时处理仅对比叶重、地上部和根干重、根冠比表现出一定的累加效应。处理结束后经20d恢复,仅不遮光+渍水处理下叶龄、苗高和比叶重基本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不遮光+渍水处理下单株次生根数及各处理下根干重表现出恢复趋势。不同品种间幼苗形态和生长性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扬辐麦4号和扬麦158单株次生根数和比叶重均显著高于扬麦1号。不同处理下扬辐麦4号幼苗形态和生长性状相比正常生长幼苗的变化幅度总体上小于其他品种,表现出较好的苗期抗渍及抗弱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不同年代品种 幼苗 遮光 渍水
下载PDF
拔节期低温与施氮防御对小麦根系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2
作者 代存虎 刘新 +7 位作者 户淑君 朱洋阳 杨舒然 朱敏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新开 郭文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9-75,共7页
为探讨拔节期低温前施氮对小麦根系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扬麦33、徐麦3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小麦拔节期设置低温处理24 h(LT_(1))、低温处理72 h(LT_(2))、低温前进行施氮防御处理(N+LT_(1),N+LT_(2))和自然生长对照(CK)共5个处理... 为探讨拔节期低温前施氮对小麦根系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扬麦33、徐麦3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小麦拔节期设置低温处理24 h(LT_(1))、低温处理72 h(LT_(2))、低温前进行施氮防御处理(N+LT_(1),N+LT_(2))和自然生长对照(CK)共5个处理,测定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叶片SPAD值及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2个小麦品种根系中的POD、CAT活性升高,MDA含量增加,氮代谢相关酶(NR、NiR、GS、GOGAT)活性降低。低温会抑制植株节间、穗的伸长,使株高下降,叶片SPAD值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少,2个品种在低温处理24、72 h后,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40.82%、54.40%。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前进行施氮防御处理的植株低温应激反应较弱,表现为POD活性、CAT活性、氮代谢酶活性、MDA含量和SPAD值与对照相比变幅减小,SPAD值在低温结束后9 d基本恢复正常,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增加,产量增加。以上结果说明,拔节期低温前增施氮肥有利于缓解低温对小麦根系生长的伤害并维持根系生理活性,使植株受冻害较轻,恢复较快,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高,株高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受冻小麦产量的下降幅度,提高了小麦抗低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防御 氮代谢酶 干物质积累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孕穗期渍水对不同小麦品种根系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雨洋 王美玲 +6 位作者 蒋文月 董金鑫 朱新开 李春燕 朱敏 郭文善 丁锦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87-1196,共10页
为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高产耐渍品种选用提供参考,以小麦品种扬麦25、扬麦24、宁麦13和宁麦9号为材料,分析了孕穗期连续10 d渍水处理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其结构和不同土层(0~100 cm)根系干重的影响... 为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高产耐渍品种选用提供参考,以小麦品种扬麦25、扬麦24、宁麦13和宁麦9号为材料,分析了孕穗期连续10 d渍水处理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其结构和不同土层(0~100 cm)根系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正常水分)相比,渍水处理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降幅12%~31%,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减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相比其他品种,渍水后扬麦25产量降幅小,产量构成较协调,受渍水影响轻。渍水处理显著减少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其中对下层根系的影响大于上层根系;渍水也显著降低乳熟期倒三叶面积、倒二叶和倒三叶净光合速率,明显抑制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和花后光合物质积累。在对照条件下,扬麦25的根系干重在开花期与其他品种相近,成熟期的0~20和80~100 cm土层根系干重则较高;在渍水条件下,扬麦25能在花后维持较高的上层根系生物量,成熟期的0~60 cm土层根干重占总根干重比例较高。不同水分处理下,扬麦25均具有面积大的旗叶且高的净光合速率,花后维持较久的上三叶绿色面积和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因此,小麦花后根系生物量保持稳定(尤其是表层根系),绿叶面积较大且衰减慢(尤其是旗叶),有助于增强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积累能力,促进籽粒灌浆和单穗高产稳产,这可作为高产耐渍品种的筛选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渍水 根系 光合生产 籽粒产量
下载PDF
花后短暂高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减灾调控 被引量:3
14
作者 陶源 赵凯敏 +6 位作者 代存虎 刘明敏 朱敏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57-1566,共10页
为明确花后阶段高、低温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利用人工智能控温室开展盆栽小麦高、低温度胁迫试验,以宁麦13和镇麦12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9、15~17、23~25和31~33d分别进行低温和高温胁迫处理,并在温度胁迫... 为明确花后阶段高、低温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利用人工智能控温室开展盆栽小麦高、低温度胁迫试验,以宁麦13和镇麦12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9、15~17、23~25和31~33d分别进行低温和高温胁迫处理,并在温度胁迫后喷施1μmol·L^(-1)2,4-表油菜素内酯(BR)、0.5 mol·L^(-1)亚精胺+腐胺(Spd+Put)进行减灾调控,分析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籽粒形态、产量变化及减灾调控效果。结果表明,与自然温度处理相比,花后不同阶段低温胁迫结束当天小麦旗叶SPAD值先升高,3d后显著下降;高温胁迫后SPAD值降低4.67%~29.00%。两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在高、低温胁迫处理下均降低。高、低温胁迫显著降低粒宽,增加籽粒长宽比,导致籽粒表面皱缩。籽粒灌浆时间在花后低温胁迫下延长1~3d,在高温胁迫下缩短1~5d。温度胁迫后优势和弱势小穗籽粒灌浆速率分别下降2.75%~37.64%和3.31%~40.34%,产量降低5.46%~35.24%。温度胁迫后喷施BR与Spd+Put均能缓解温度胁迫的伤害,使产量分别提高1.09%~6.05%和1.00%~5.97%。综上,花后不同阶段高、低温胁迫均显著降低小麦粒重与产量,影响程度表现为花后15~17d>花后7~9d>花后23~25d>花后31~33d,胁迫结束后喷施外源BR和Spd+Put有一定的减灾效果,特别是花后15~17d和23~25d灾后喷施BR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灌浆期 温度胁迫 小麦产量 减灾调控
下载PDF
减少追氮量对弱筋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汤小庆 丁永刚 +7 位作者 梁鹏 姚月 薛文霞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给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4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225 kg·hm^(-2)、基施氮肥占50%的基础上,于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减少追氮量,共设M5122、M5050、M5040、M5030、M3230和M5000六个施氮模式(M后面的4... 为给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4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225 kg·hm^(-2)、基施氮肥占50%的基础上,于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减少追氮量,共设M5122、M5050、M5040、M5030、M3230和M5000六个施氮模式(M后面的4个数字分别代表基施氮肥以及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追施氮肥的比例),以M5122和M5050模式为对照,研究减少追氮量对弱筋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氮量下,施氮模式M5122的产量比M5050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相比施氮模式M5050,追氮量减少10%时,施氮模式M5040对穗数、千粒重、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LAI、绿叶氮含量、单茎叶面积和旗叶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可实现与不减氮处理相同的产量水平;但追氮量减少20%以上时,施氮模式M5030、M3230和M5000则显著降低单茎叶面积和旗叶光合速率,导致穗数和茎蘖成穗率减少,最终产量显著下降。综上,追肥减氮潜力有限,过多减少不利光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少追氮 弱筋小麦 产量 农艺性状 生理特性
下载PDF
生长调节物质对深播和渍水小麦幼苗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东忆 李福建 +7 位作者 董金鑫 杨迪迪 陈立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7-1265,共9页
为探究可促进冬小麦弱苗转壮、实现稳产的化控途径,在深播和深播+渍水两种条件下研究了喷施生长素(IAA)、玉米素(ZT)、6-苄氨基嘌呤(6-BA)、赤霉素(GA)、2,4-表油菜素内酯(EBR)、亚精胺(SP)、碧护(BH)和去离子水(CW)对小麦幼苗生长、产... 为探究可促进冬小麦弱苗转壮、实现稳产的化控途径,在深播和深播+渍水两种条件下研究了喷施生长素(IAA)、玉米素(ZT)、6-苄氨基嘌呤(6-BA)、赤霉素(GA)、2,4-表油菜素内酯(EBR)、亚精胺(SP)、碧护(BH)和去离子水(CW)对小麦幼苗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播和深播+渍水易形成弱苗,降低植株糖、氮积累量,抑制分蘖发生,造成光合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的下降,最终导致减产。深播和深播+渍水下喷施生长调节物质可分别提高籽粒产量1.23%~37.56%和4.69%~59.27%。深播下喷施ZT和EBR对幼苗质量和籽粒产量提升效果最佳,使籽粒产量可达适宜播深+自然生长(CK)水平。喷施ZT可提升碳、氮代谢水平,喷施EBR可维持高水平氮代谢,促进深播小麦的分蘖发生,增加光合面积和光合产物积累量。喷施ZT可提高深播小麦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喷施EBR可提升单株穗数和千粒重。深播+渍水条件下喷施EBR虽然可增加分蘖数,促进碳氮物质积累,提高单株穗数和千粒重,但产量难以恢复到CK水平。综上所述,ZT或EBR可推荐用于深播小麦改善苗质、提升产量;喷施EBR可改善深播且苗期渍水小麦幼苗生长质量,促进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深播 渍水 生长调节物质 幼苗生长 产量
下载PDF
稻茬小麦不同光效型群体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及转运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妍 徐俊 +3 位作者 游蕊 朱敏 朱新开 郭文善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7期7-15,共9页
为给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和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扬麦23’为材料,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效型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群体间产量、收获指数、光合势、花后干物质积累... 为给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和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扬麦23’为材料,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效型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群体间产量、收获指数、光合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期高效叶面积率具有明显差异。高光效群体具有较高的产量、光合势、开花期高效叶面积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中等光效群体的收获指数显著低于高光效群体和低光效群体。在产量构成上,高光效群体具有较高的穗数和千粒重,同时,高光效群体及其剑叶在开花期的光合特性表现良好。在本试验播后及冬季多雨条件下,密度为225×10~4株/hm^2,施氮量为270 kg/hm^2且氮肥运筹为7:1:2:0以及密度为300×10~4株/hm^2,施氮量为330 kg/hm^2,氮肥运筹为5:1:2:2可作为产量达到8400 kg/hm^2的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的密肥组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光效群体 密度 氮肥 光能利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初生根数和根角度差异
18
作者 董金鑫 王美玲 +5 位作者 徐东忆 朱新开 李春燕 朱敏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17-1424,共8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根系特征,以该地区71个历史和现代主推品种为材料,采用改进透明盆播法种植小麦,在苗期观测初生根数量和角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初生根平均数量和平均角度分别为...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根系特征,以该地区71个历史和现代主推品种为材料,采用改进透明盆播法种植小麦,在苗期观测初生根数量和角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初生根平均数量和平均角度分别为4.8条和106.9°,变化范围分别为3.6~5.6条和78.8~124.1°。植株的初生根系数量和角度分别为3~6条和54.2~143.3°。不同品种的初生根数与角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但5条与6条初生根的植株间初生根角度差异不显著。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在半冬性与春性品种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育成年代品种间也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小麦 初生根 根数 根角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