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潮州府进士的分布及仕进情况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友乔 林晓怡 +3 位作者 黄蓉 李欢欢 陈艳 张晓慧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2-38,94,95,共9页
明代潮州府进士155人,在广东省府际之间居第二。明代潮州府进士在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就时间分布而言,大体可分为起步期、缓慢发展期、鼎盛期、曲折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就空间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梯次之间差异较大。这种不平衡性,主... 明代潮州府进士155人,在广东省府际之间居第二。明代潮州府进士在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就时间分布而言,大体可分为起步期、缓慢发展期、鼎盛期、曲折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就空间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梯次之间差异较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是国家文教政策、各地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所致。明代潮州府进士有出色的表现,涌现出了一批全国性的重量级人物。明代潮州府进士成绩表明,潮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明代潮州的科举成就,不仅确立了其岭南文化重镇的地位,而且为今天潮汕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潮州府 进士群体 分布 仕进
下载PDF
柳亚子对士道的持守
2
作者 陈友乔 李磊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9-57,共9页
柳亚子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是士道的坚定持守者。一方面,柳亚子基于自觉的被养意识,要求当政者优礼养士;另一方面,他以道抗势,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刚健风骨。柳亚子对士道的持守有一个阶段性轨迹:在国共鏖兵之际,他对士道的持守为自己获得... 柳亚子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是士道的坚定持守者。一方面,柳亚子基于自觉的被养意识,要求当政者优礼养士;另一方面,他以道抗势,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刚健风骨。柳亚子对士道的持守有一个阶段性轨迹:在国共鏖兵之际,他对士道的持守为自己获得了较高的道德分值;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对士道的持守发生一定的变化,由鸣而默。其所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共的角逐尘埃落定,二是“学而优则仕”的主观因素。柳亚子以反抗旧体制著称,并与中共领袖有深厚交谊,但他最终没有挣脱中国旧知识分子共同的历史宿命。柳亚子对士道的持守极具典型意义,这为知识分子研究,尤其是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与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亚子 士道 被养意识 以道抗势
下载PDF
明代高州府进士群体概述
3
作者 陈友乔 陈增铭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04-112,共9页
明代高州府进士39人,其数量在县际间的分布不平衡,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从明代各时期来看,高州府进士数量在明初达到顶峰之后一度下降,其间虽有所反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士数量变迁主要受到国家文教政策与区域中心转移、府治所在... 明代高州府进士39人,其数量在县际间的分布不平衡,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从明代各时期来看,高州府进士数量在明初达到顶峰之后一度下降,其间虽有所反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士数量变迁主要受到国家文教政策与区域中心转移、府治所在地的影响与本地人文衰微几大方面的影响。高州府进士在维护地方秩序、进行文化建设、开展公益事业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体现出他们作为地方士绅对地方社会事务的关注及话语权。进士群体与地方社会的良性互动,为高州社会、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高州府 进士群体
下载PDF
60年来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
4
作者 陈友乔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6,35,共7页
60年来的柳亚子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多维视角。众多的研究者分别从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戏剧评论家、编辑、报人、民族主义者等不同视角进行观照。之所以形成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主要与柳亚子丰富的社会实践有关。柳亚子研究的诸多视角... 60年来的柳亚子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多维视角。众多的研究者分别从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戏剧评论家、编辑、报人、民族主义者等不同视角进行观照。之所以形成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主要与柳亚子丰富的社会实践有关。柳亚子研究的诸多视角中有一条主脉:强调柳亚子是具有"革命性""进步性""与时俱进"的革命诗人或曰革命文学家。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还给我们以启示:一是柳亚子不是深刻而复杂的圆形人物,他的丰富性在于其人生经历、气质性格等方面;二是已有的研究缺乏一个更为本体性的角色的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 60年 柳亚子研究 多维视角
下载PDF
书生谋国究何成--柳亚子政治参与论析
5
作者 陈友乔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38-43,共6页
柳亚子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有着强烈的政治情结。柳亚子虽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既加入过政府,也有办报经历,还组过党,但他缺乏政治家的韬略、稳健与成熟,基本上是以名士率性而发的方式来对待政治。终其一生,柳亚子对实际政治相当隔阂,且始... 柳亚子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有着强烈的政治情结。柳亚子虽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既加入过政府,也有办报经历,还组过党,但他缺乏政治家的韬略、稳健与成熟,基本上是以名士率性而发的方式来对待政治。终其一生,柳亚子对实际政治相当隔阂,且始终被现实政治边缘化。通过对柳亚子政治参与的梳理,可以呈现近现代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丰富面相,进而加深对近现代知识分子作用、使命与命运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亚子 近现代知识分子 政治参与 传统文化
下载PDF
知识分子的醒世情怀与责任担当——兼论冯天瑜先生《“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
6
作者 崔应令 万齐洲 《人文论丛》 2021年第2期391-399,共9页
冯天瑜先生在《“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简称《千岁丸》)的书里书外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醒世情怀和责任担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以日本为镜,此书让读者看到了“日本之看我们”的具体内容及过程:通过对上海社... 冯天瑜先生在《“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简称《千岁丸》)的书里书外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醒世情怀和责任担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以日本为镜,此书让读者看到了“日本之看我们”的具体内容及过程:通过对上海社情、民情、商贸等的考察,日本看清清朝内忧外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境况,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全方位的考察,日本藩士确定了对太平军的否定并借此确立不动员底层、有秩序变革的现代化路线,为其后来“开国”路线提供了经验基础;其二,此书揭示了当时日本考察团成员们好学、务实、沉郁、爱国的风貌,这恰恰也是写作者自己所体现的为学品格,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互镜其中;其三,此书写于作者访日期间,作者在日本以他们的史料揭示其两次对华侵略战争前对华的扎实探查,催促读者观他人以自醒。此书及作者其他著述充分揭示了写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醒世情怀,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岁丸 知识分子 醒世 责任
下载PDF
忧乐希文心久许 兴亡炎武感尤频——试论柳亚子的忧患意识
7
作者 陈友乔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8,15,共9页
由于传统文化的濡染、民族危机的驱迫以及师友往还的影响,柳亚子具有深重的忧患意识。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并将其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通过对柳亚子忧患意识成因、内容及特点的考察,可以以此为个案透视近现代知识... 由于传统文化的濡染、民族危机的驱迫以及师友往还的影响,柳亚子具有深重的忧患意识。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并将其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通过对柳亚子忧患意识成因、内容及特点的考察,可以以此为个案透视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危殆形势下的精神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 柳亚子 忧患意识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潼湖华侨农场改革述略
8
作者 朱晓叶 陈友乔 李晓怡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3-20,共8页
华侨农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兼具国有农业企业的经济属性与难民安置的政治属性。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华侨农场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其改革势在必行。广东省是华侨农场及归难侨最多的省份,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潼湖华侨农场代表了... 华侨农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兼具国有农业企业的经济属性与难民安置的政治属性。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华侨农场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其改革势在必行。广东省是华侨农场及归难侨最多的省份,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潼湖华侨农场代表了其中珠三角发达地区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一种类型,先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两次改革。华侨农场改革给这两个侨区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既有机遇,又不乏挑战。因此,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潼湖华侨农场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广东省乃至全国华侨农场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华侨农场 归难侨 改革
下载PDF
明代广东进士的数量及时空分布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友乔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3-51,共9页
明代广东进士871人,在全国排名靠后。明代广东进士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就时间分布而言,主要分为起步高迈、缓慢发展、稳步增长、降中趋升等四个阶段。就空间分布而言,具有梯次分明、府际之间不平衡、县际之间不平衡等特点。沿波讨源,明... 明代广东进士871人,在全国排名靠后。明代广东进士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就时间分布而言,主要分为起步高迈、缓慢发展、稳步增长、降中趋升等四个阶段。就空间分布而言,具有梯次分明、府际之间不平衡、县际之间不平衡等特点。沿波讨源,明代广东进士分布不均衡是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合力所致。明代广东进士分布的不均衡状态是历史形成的,它对今天广东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仍然发生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进士 数量 分布 南北分卷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抗战前后广东粮食问题研究述论
10
作者 刘昌潘 陈友乔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74-79,共6页
抗战前后广东粮食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相关的成果较为丰硕,大体分为战前、战时与战后三个阶段。抗战前夕粤省粮食不能自足,须靠外运国米与洋米补充。这一时期,广东粮食问题研究成果较集中,主要涉及抗战前夕洋米征税和... 抗战前后广东粮食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相关的成果较为丰硕,大体分为战前、战时与战后三个阶段。抗战前夕粤省粮食不能自足,须靠外运国米与洋米补充。这一时期,广东粮食问题研究成果较集中,主要涉及抗战前夕洋米征税和粮食政策问题等。抗战时期,面对日伪经济封锁,粤省府为解决粮荒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措施。战时的粮食问题研究较为全面,粮食政策、流通、民食与粮食救济问题等均有涉及。抗战胜利后内战纷起,面对饥荒与战争,粤省府效果微弱的粮食管制政策使国民党失去其在大陆统治的最后一个省份。战后的广东粮食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主要关注战后的粮荒和粮食救济问题,成果较少。总体而言,宏观性的研究较多,微观性的考察稍显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前后 广东省政府 粮食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