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高能量激光辅助治疗急性期胸段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皮损愈合情况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86例老年胸段带状疱疹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S组(...目的:观察高能量激光辅助治疗急性期胸段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皮损愈合情况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86例老年胸段带状疱疹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S组(标准组)和L组(激光组),每组43例。两组均行抗病毒、口服镇痛药物及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L组在此基础上每日行皮损部位高能量激光照射,S组接受假激光照射,连续治疗1周。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月、2月、3月和6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评分和皮损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平均每日盐酸曲马多使用量、补救药物使用例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疱疹皮损愈合后1月时PHN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1周、1月、2月、3月和6月时VAS和SR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S组比较,L组治疗后1周、1月和2月VAS评分以及治疗后1周、1月、2月和3月SR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L组疱疹皮损持续时间较S组显著缩短(P<0.05);L组治疗期间平均每日盐酸曲马多使用量显著低于S组(P<0.05);L组病人治疗后1月、2月和3月时镇痛药物使用率均较S组显著降低(P<0.05)。同时,L组病人治疗期间补救药物使用率、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PHN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急性胸段带状疱疹病人早期行皮损部位高能量激光治疗,可以加快皮损愈合、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同时可以降低PHN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纳洛酮对术后痛大鼠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行鞘内置管造模,将造模成功的14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24):生理盐水组(C组)、术后痛组(P组)、小剂量纳...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纳洛酮对术后痛大鼠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行鞘内置管造模,将造模成功的14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24):生理盐水组(C组)、术后痛组(P组)、小剂量纳洛酮组(N1组,1 ng/kg)、大剂量纳洛酮组(N2组,100 ng/kg)、术后痛+小剂量纳洛酮组(PN1组,1 ng/kg)和术后痛+大剂量纳洛酮组(PN2组,100 ng/kg)。P组、PN1和PN2组于右足跖肌切口制备术后痛模型。各组于鞘内给药前24 h (T_(0))、给药1 h (T_(1))、6 h (T_(2))、24 h (T_(3))、48 h (T_(4))、72 h (T_(5))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各组在T_(0)、T_(2)、T_(3)、T_(5)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取海马、外周血(血浆),以ELISA法检测IFN-γ浓度。结果:术后痛模型可引起大鼠血浆IFN-γ水平显著降低,随着痛阈的恢复,IFN-γ水平逐渐接近生理状态。单纯小剂量纳洛酮鞘内给药6 h内,与生理盐水组相比IFN-γ水平轻度增高。大剂量纳洛酮在给药后24 h内,与生理盐水组相比IFN-γ水平轻度降低;小剂量纳洛酮可减弱术后痛引发的IFN-γ水平降低,大剂量纳洛酮可增强术后痛导致的IFN-γ水平降低。结论: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纳洛酮可影响术后痛大鼠血浆IFN-γ的表达,进而参与机体免疫调节,而海马IFN-γ水平在上述干预条件下始终维持稳定。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Cite Space和VOSviewer软件分析近10年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检索2011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关于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文献,将检索出的文献以Refwo...目的:采用Cite Space和VOSviewer软件分析近10年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检索2011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关于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文献,将检索出的文献以Refworks或全文本记录格式导出,应用Cite 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的发文量、杂志和关键词进行计量化与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291篇,其中中国知网数据库236篇,Wo S核心数据库55篇。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突现和聚类分析可知,CNKI数据库的文献研究集中于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如三叉神经区)、慢性疼痛的伴随症状(抑郁和睡眠质量)、治疗手段(超声引导、高电压模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普瑞巴林、多柔比星)以及炎症免疫功能,Wo S核心数据库的文献集中于射频与其他神经调控技术(如脊髓电刺激)的疗效对比。结论: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仍是国内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缺乏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机制的基础研究,今后需重视基础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高能量激光辅助治疗急性期胸段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皮损愈合情况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86例老年胸段带状疱疹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S组(标准组)和L组(激光组),每组43例。两组均行抗病毒、口服镇痛药物及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L组在此基础上每日行皮损部位高能量激光照射,S组接受假激光照射,连续治疗1周。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月、2月、3月和6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评分和皮损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平均每日盐酸曲马多使用量、补救药物使用例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疱疹皮损愈合后1月时PHN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1周、1月、2月、3月和6月时VAS和SR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S组比较,L组治疗后1周、1月和2月VAS评分以及治疗后1周、1月、2月和3月SR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L组疱疹皮损持续时间较S组显著缩短(P<0.05);L组治疗期间平均每日盐酸曲马多使用量显著低于S组(P<0.05);L组病人治疗后1月、2月和3月时镇痛药物使用率均较S组显著降低(P<0.05)。同时,L组病人治疗期间补救药物使用率、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PHN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急性胸段带状疱疹病人早期行皮损部位高能量激光治疗,可以加快皮损愈合、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同时可以降低PHN发生率。
文摘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纳洛酮对术后痛大鼠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行鞘内置管造模,将造模成功的14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24):生理盐水组(C组)、术后痛组(P组)、小剂量纳洛酮组(N1组,1 ng/kg)、大剂量纳洛酮组(N2组,100 ng/kg)、术后痛+小剂量纳洛酮组(PN1组,1 ng/kg)和术后痛+大剂量纳洛酮组(PN2组,100 ng/kg)。P组、PN1和PN2组于右足跖肌切口制备术后痛模型。各组于鞘内给药前24 h (T_(0))、给药1 h (T_(1))、6 h (T_(2))、24 h (T_(3))、48 h (T_(4))、72 h (T_(5))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各组在T_(0)、T_(2)、T_(3)、T_(5)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取海马、外周血(血浆),以ELISA法检测IFN-γ浓度。结果:术后痛模型可引起大鼠血浆IFN-γ水平显著降低,随着痛阈的恢复,IFN-γ水平逐渐接近生理状态。单纯小剂量纳洛酮鞘内给药6 h内,与生理盐水组相比IFN-γ水平轻度增高。大剂量纳洛酮在给药后24 h内,与生理盐水组相比IFN-γ水平轻度降低;小剂量纳洛酮可减弱术后痛引发的IFN-γ水平降低,大剂量纳洛酮可增强术后痛导致的IFN-γ水平降低。结论: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纳洛酮可影响术后痛大鼠血浆IFN-γ的表达,进而参与机体免疫调节,而海马IFN-γ水平在上述干预条件下始终维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