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明 张秀芳 +3 位作者 张玉明 陈杰 周敬杰 陈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4-846,共3页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传统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等,实验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关节活动数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Fugl-Meyer平衡功能评测(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关节范围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FMA-B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FMA-B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0.93±8.27)分、(12.26±5.92)分和(70.92±11.56)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活动范围和平衡功能,进而有效地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核心稳定性训练 虚拟现实技术
原文传递
盆底磁刺激治疗初产妇产后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吴洁 袁梦 +5 位作者 陈伟 于丹 马敬 杨洋 姚瑶 马黎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5-388,共4页
性功能障碍是以性交痛、性高潮困难、性欲低下为表现特征的临床疾病[1]。女性分娩后,性功能障碍较孕前明显增加[2—4],尤其初产妇更是高达70.6%[5],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女性在孕期,子宫不断增大,压迫盆底肌,致使盆底筋膜和韧带... 性功能障碍是以性交痛、性高潮困难、性欲低下为表现特征的临床疾病[1]。女性分娩后,性功能障碍较孕前明显增加[2—4],尤其初产妇更是高达70.6%[5],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女性在孕期,子宫不断增大,压迫盆底肌,致使盆底筋膜和韧带逐渐被拉伸,压力不断增大,再经阴道分娩后,引起纤维、筋膜、韧带的进一步损伤,导致弹性下降,阴道紧缩度降低[6],从而引起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盆底磁刺激是利用变化的脉冲磁场直接作用于盆底肌,产生盆底神经电兴奋,强化盆底肌深、浅层肌肉的感觉刺激,提高肌肉收缩能力,加速盆底血液流动,使肌纤维的数量不断增多,达到改善盆底肌功能的目的。目前,国内在治疗产后性功能障碍方面多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电刺激以侵入性刺激为主,易产生疼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而盆底磁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在产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探讨磁刺激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旨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性功能障碍 感觉刺激 盆底肌 性交痛 血液流动 电刺激 磁刺激
下载PDF
体外磁波盆底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马黎黎 陈伟 +6 位作者 张明 周敬杰 于丹 袁梦 姚瑶 杨洋 乔书韵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152-1157,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磁波盆底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产后6~8周复查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共12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60例,剖宫产60例,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阴道分娩对... 目的:探讨体外磁波盆底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产后6~8周复查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共12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60例,剖宫产60例,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阴道分娩对照A组、剖宫产对照B组)、实验组(经阴道分娩实验A组、剖宫产实验B组)。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实验组给予盆底肌训练+体外磁波盆底治疗,治疗前后各组分别比较临床疗效、盆底肌电Glazer评估、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变化情况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A组和实验B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A组和实验B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显著(χ^(2)=14.471,P<0.05);治疗前,各组之间快肌收缩最大值、10s慢肌收缩平均值及60s慢肌收缩平均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各组快肌收缩最大值、10s慢肌收缩平均值及60s慢肌收缩平均值均显著升高,且实验A组和实验B组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显著(t=3.629,4.983,4.991,3.774,5.199,4.669,P<0.05),且实验A组在10s慢肌收缩平均值及60s慢肌收缩平均值增加高于实验B组;治疗前对照B组和实验B组前、后静息肌张力较对照A组和实验A组高,经治疗后,实验B组前后静息盆底肌张力明显降低,其余各组变化不大;治疗前,各组之间PFIQ-7、PFDI-20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各组PFIQ-7、PFDI-20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实验A组和实验B组分别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各组之间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A组和实验B组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显著(χ^(2)=9.629,11.193,P<0.05)。结论:体外磁波盆底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均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磁波盆底治疗 盆底肌训练 不同分娩方式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
下载PDF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明 王斌 +2 位作者 贾凡 陈杰 唐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1-586,共6页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些年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脑卒中、脑电图、脑机接口、上肢、虚拟现实技术、功能性电刺激、外骨骼”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以“stroke、brain-computer interface、computer assistance、upper limb、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exoskeleton”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2022年。结果与结论:脑机接口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且被证明可以产生常规治疗无法实现的效果,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但是其机制尚未被完全阐释清楚。同时从脑机接口系统采集患者脑电信号的角度来看,准确地解码上肢运动的所有自由度以提供灵活和自然的控制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阐明脑机接口技术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恢复的特定神经机制,并确定脑机接口与外接设备相结合等康复方案,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脑电图 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综述
下载PDF
体质量指数对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晨辰 殷缘 +3 位作者 周迎基 马婷婷 苏丽垚 张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08-2813,共6页
背景:人体足底压力能反映下肢乃至全身的健康状况,是步态分析的重要基础,而体质量指数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对人体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20名青年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19-21岁... 背景:人体足底压力能反映下肢乃至全身的健康状况,是步态分析的重要基础,而体质量指数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对人体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20名青年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19-21岁,根据体质量指数值分为3组:超重组(体质量指数>25 kg/m2,n=3)、偏瘦组(体质量指数<18 kg/m2,n=4)、正常组(体质量指数18-25 kg/m2,n=13)。采用Zebris压力分布测量平板对3组受试者进行自然行走步态测试,获取完整步态周期参数,分析双足支撑时相各分期时间占比、压强峰值、峰值压力出现时间、峰值压力、冲量,并对各参数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进行Person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超重组受试者足弓支撑期时间占比相较其他两组相对较小,而足跟着地期和前掌蹬伸期时间占比相对较大;足跟着地阶段、前掌蹬伸期时间占比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足弓支撑期时间占比与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②超重组受试者左足弓和前掌部的压强峰高于正常组,偏瘦组受试者左右足前掌部的压强峰值低于正常组;在足跟着地期,压强峰值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在足弓支撑期,左足压强峰值与体质量指数、前掌蹬伸期双足压强峰值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③3组受试者足底峰值压力出现时间由短到长为足跟<足弓<跖骨<足趾,在足跟着地期,峰值压力出现时间与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但在前掌蹬伸期两者呈现正相关,在足弓支撑阶段,左足弓峰值压力出现时间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④足底峰值压力大小主要表现为足跟内侧>趾骨/中间2-4跖骨>足跟外侧>内外侧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峰值压力最大,足弓最小;除左足的足趾外,其余各区域峰值压力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⑤偏瘦组和超重组地面冲量最大在足跟着地期,地面冲量最小在前掌蹬伸期,正常组足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压力 体质量指数 步态分析 差异显著性 峰值压力 冲量 压强
下载PDF
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韩良 姜效韦 +3 位作者 郭宇 张杨梅 陈姣姣 李瑾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 观察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6—2021-10诊治的5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聚焦式冲击波治... 目的 观察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6—2021-10诊治的5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聚焦式冲击波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NRS评分、WOMAC评分以及各子集(疼痛、僵硬、功能评分)。结果 50例均完成为期1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与对照组疼痛NRS评分、WOMAC评分(总分及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焦式冲击波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和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聚焦式冲击波 膝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7
作者 韩良 姜效韦 +3 位作者 徐付国 陈姣姣 张杨梅 李瑾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8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及术后康复的96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54例患者在出院...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8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及术后康复的96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54例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返回门诊随访并接受了康复评定,根据ACL重建术后介入康复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康复组(24例)和晚康复组(30例),早康复组在术后≤4周开始康复治疗;晚康复组在术后>4周开始康复治疗。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并对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随访时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评定,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膝关节评分(IKD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院时,早康复组VAS评分高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康复组住院期间VAS评分改善值大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早康复组屈膝角度小于晚康复组,伸膝受限角度大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随访时,两组屈膝角度均大于入院时,伸膝受限角度均小于入院时,早康复组屈膝角度大于晚康复组、伸膝受限角度均小于晚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早康复组屈膝角度改善值、伸膝受限角度改善值大于晚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早康复组IKDC评分低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IKDC评分均高于入院时,早康复组IKDC评分仍低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IKDC评分均高于出院时,早康复组IKDC评分高于晚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早康复组IKDC评分改善值高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康复 时机
下载PDF
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线上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鹏 张玉明 +2 位作者 张明 陈伟 钟卫权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索线上教学方式在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治疗学324名本科学生应用在线教学的方式开展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喜好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面授教育方式,其... 目的探索线上教学方式在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治疗学324名本科学生应用在线教学的方式开展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喜好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面授教育方式,其次是线上和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式;41.04%的学生认为刚接触线上教学时出现的难题现在已经解决了;44.75%的学生认为这学期的线上教学提高了自学能力;47.23%的学生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满意;52.16%的学生支持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下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结论在线教学加速了师生掌握在线教学和学习技能的进程,但要根据年级、性别对在线教学的态度采取调整教学方案,为今后实施混合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学 本科专业 线上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研究 问卷调查
下载PDF
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邵磊 张明 +3 位作者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 2022年第10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仿生训练 粗大运动
下载PDF
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姜效韦 刘娜 +4 位作者 张杨梅 马超 刘磊 拾坤 井贵龙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4期305-308,316,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术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 目的探讨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术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0±8.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胸腰椎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及早期康复治疗,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局部后凸角、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8±8.6)个月,术前腰背部VAS评分(3.2±1.2)分,末次随访腰背部VAS评分(1.1±0.4)分,末次随访腰背部VAS评分较术前减轻(P<0.05);患者术前局部后凸角(16.85±6.22)°,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14.54±5.34)°,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JOA评分(5.23±1.12)分,末次随访JOA评分(8.15±1.34)分,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疗效:优15例,良8例,一般7例,无改善2例。结论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术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减少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发生,有效减少术后腰背疼痛,远期疗效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 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术 早期康复
下载PDF
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姜效韦 王明宇 +3 位作者 韩良 邵长青 张杨梅 李瑾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4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按照术后康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 目的观察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按照术后康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强化平衡训练,两组均康复治疗4周,比较两组不同时点Berg平衡量表评分、重心摆动轨迹长(SL)、外周面积(S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VAS评分、骨密度及术后1年跌倒、二次骨折情况。结果与同组训练前比较,两组训练4周和术后1年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SL、SA、ODI评分、VAS评分减小(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训练4周和术后1年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SL、SA、ODI评分减小(P均<0.05)。与同组训练前比较,两组术后1年骨密度增加(P均<0.05)。观察组术后1年0次跌倒25例、1次跌倒10例、2次跌倒4例、≥3次跌倒1例,对照组分别为14、16、7、3例,两组跌倒次数比较,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1年发生二次骨折2例(5%)、8例(20%),两组比较,P<0.05。结论OVCF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以强化平衡训练可改善OVCF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降低再骨折率、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平衡训练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12
作者 徐付国 冯仕明 +4 位作者 姜效韦 张明 周敬杰 朱伟伟 张杨梅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03-305,377,共4页
目的探讨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对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疗法,包括中医推拿... 目的探讨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对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疗法,包括中医推拿手法、功能性电刺激、超声波、干扰电、中药熏药治疗、斜板站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两组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10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由同一治疗师评估主动踝关节活动范围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量表得分,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主动踝关节活动范围和踝关节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背伸角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跖屈角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OF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可显著改善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 踝关节 功能障碍 康复
下载PDF
基于镜像治疗的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岑蒙蒙 张明 +3 位作者 张秀芳 张玉明 张莉 陈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860-864,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镜像治疗的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12—2020-12徐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1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64例患者采取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的上肢力控制训练,B... 目的探究基于镜像治疗的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12—2020-12徐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1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64例患者采取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的上肢力控制训练,B组52例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价患者的上肢肌张力及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价患者平衡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臂旋前肌群与臂肘屈肌群的MAS评分均下降,且A组低于B组,FMA-UE评分上升,且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平衡、BBS评分均上升,且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BI评分均上升,且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VF的上肢力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情况理想,能够有效提高其平衡功能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治疗 镜像视觉反馈 上肢力 上肢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288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14
作者 姜效韦 朱冬梅 +2 位作者 王明宇 孙玉珠 张杨梅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5期8-11,15,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等情况,为疾病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20年8月288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等情况,为疾病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20年8月288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式、住院费用、住院日、是否发生二次骨折住院、合并疾病等信息,分析疾病的性别、年龄特征、骨折椎体分布、抗骨质疏松治疗率的年度变化特点。结果:各年龄段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70~79岁年龄段病例数最多;女性患者中,60~69岁年龄段病例数最多。2887例住院患者共3637个椎体发生骨折,患者骨折椎体数量大致呈单峰分布,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6.96%。2887例住院患者中,2611例患者(90.44%)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患者住院过程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占患者总数的24.64%,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二次骨折再次住院率为15.34%。微创手术的住院费用低于开放手术,且微创手术的住院日短于开放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中男性主要集中在70~79岁,而女性主要集中在60~69岁;骨折多发于胸腰段。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以微创手术为主,但患者存在二次骨折的风险。住院患者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脊柱压缩性骨折 流行病学特点 调查研究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联合闭链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15
作者 陈杰 张莉 +2 位作者 袁艳秋 贾凡 张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9期87-90,111,共5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闭链运动(CKC)控制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和江苏省徐州市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闭链运动(CKC)控制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和江苏省徐州市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 DCS组、CKC组和联合组,各20例。三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t DCS组增加t DCS治疗,CKC组增加CKC治疗,联合组增加t DCS联合CKC治疗。治疗前后由同一名治疗师分别对三组进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评定量表(FTHUE-HK)、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同时分别检测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研究期间CKC组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未完成全部治疗予以剔除。治疗后,三组FMA-UE、FTHUE-HK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t DCS组和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CL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联合组短于t DCS组和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 DCS联合闭链运动控制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中有着较好的效果,且作用效果要优于单一的TDCS治疗和CKC控制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 闭链运动 上肢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