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翻译与边界的再造:酒井直树对美国战后区域研究的批判和反思
1
作者 陈湘静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94,共17页
中国目前兴起的区域国别学主要借鉴了美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的区域研究,而较少关注其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变化。日裔美籍学者酒井直树对区域研究的批判性思考,即代表了北美从区域研究向文化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一种重要立场。本文聚焦... 中国目前兴起的区域国别学主要借鉴了美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的区域研究,而较少关注其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变化。日裔美籍学者酒井直树对区域研究的批判性思考,即代表了北美从区域研究向文化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一种重要立场。本文聚焦酒井对欧洲人文学与人类学二分法的批判、对翻译和现代性的重新阐释,勾勒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时代中的一种新型区域研究。中国的区域研究者可借鉴酒井等学者的思路,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提出自己的原创性理论,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并通过跨国的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到对普遍性话语的创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井直树 区域研究 现代性 翻译 殖民主义
原文传递
图以志像:唐嗣虢王李邕的墓志、史传与画传
2
作者 张雨萌 《美术大观》 2024年第8期71-79,共9页
本文旨在探究唐代宗室嗣虢王李邕的史传、墓志与墓葬壁画的叙述。李邕墓志与两《唐书》的记载出入颇多,乃至于记述相反。与墓志相比,因为安史之乱后,史观的持续改变,李邕的形象在后世不断被构建,两《唐书》将其描绘成一位趋炎附势、因... 本文旨在探究唐代宗室嗣虢王李邕的史传、墓志与墓葬壁画的叙述。李邕墓志与两《唐书》的记载出入颇多,乃至于记述相反。与墓志相比,因为安史之乱后,史观的持续改变,李邕的形象在后世不断被构建,两《唐书》将其描绘成一位趋炎附势、因裙带关系上位却又忘恩负义的小人和庸官。本文将李邕墓壁画与其生平记述对照,提出其壁画自有一套叙述,囊括他的身份信息、生平高光、葬时和死后的情境。壁画的叙述逻辑与墓志的描述立场一致,代表玄宗朝官方评价及当时的舆论走向,揭露出一个新、旧《唐书》构建以前的李邕形象,补充了史传缺失的生平高光、人物行事逻辑,乃至文字传记以外的细节。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图文关系的视角:如何解读墓葬壁画?本文揭示将李邕墓壁画乃至墓葬壁画作为画传的可能,并讨论中古墓葬壁画在描绘墓主其人时可能起到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邕墓 唐墓壁画 画传 史传 墓志
下载PDF
20世纪泰国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塔克·查洛姆蒂亚拉纳 张婷(译) 《南洋资料译丛》 2023年第1期41-80,共40页
1914年,泰国瓦栖拉兀国王(King Vajiravudh,拉玛六世)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名为《东方犹太人》(Jews of the Orient),这篇文章将暹罗(泰国)的华人妖魔化为忘恩负义的寄生虫。华人变成了泰国社会中的“他者”,而这也正是拉玛六世想要的... 1914年,泰国瓦栖拉兀国王(King Vajiravudh,拉玛六世)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名为《东方犹太人》(Jews of the Orient),这篇文章将暹罗(泰国)的华人妖魔化为忘恩负义的寄生虫。华人变成了泰国社会中的“他者”,而这也正是拉玛六世想要的结果。瓦栖拉兀国王对华人的这种看法或许是因为当时华人大罢工导致曼谷几乎瘫痪,亦或是因为他接受西方教育且受到欧洲反犹太主义的影响。不过本文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研究泰国华人在泰国语言文本中的形象,即20世纪泰国华人在泰国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本文将选取几部著名的文学作品,来分析当时拉玛六世对泰国华人的描述是否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以及以当地华人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华人与当地主流文化的同化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本人特别好奇这些邻国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文学 泰国华人 身份象征 同化
下载PDF
《帝国》出版20周年回顾 被引量:3
4
作者 迈克尔·哈特 安东尼奥·内格里 杜云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自2000年《帝国》出版以来,全球资本主义统治结构经历了严重的危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和美式霸权不再稳固,资本主义通过霸权调整的方式,努力重新实现对全球的控制,当前的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都是这一新趋势的反映。同时在生产... 自2000年《帝国》出版以来,全球资本主义统治结构经历了严重的危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和美式霸权不再稳固,资本主义通过霸权调整的方式,努力重新实现对全球的控制,当前的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都是这一新趋势的反映。同时在生产和再生产领域,全球资本通过对公共资源、知识生产和情感生产等公共性领域的控制和剥削,以萃取、生命政治和生态危机的方式,实现了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占有,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新的形势下,全球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多样性的阶级在诸众之后成为反抗运动的新主体,正是在资本和劳动对公共性领域的争夺中,潜藏着替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公共性” 全球化替代方案 超越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白话书写的音乐性实验:鲁迅的《野草》和《好的故事》 被引量:1
5
作者 安敏轩 郑艳明 《长江学术》 2018年第3期8-20,共13页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好的故事》中的韵律,论述了鲁迅梦想通过散文诗为白话创造一种新的音乐的原因和过程。鲁迅以波德莱尔式的散文诗作为自己语言创造的起点,在《好的故事》中营造了一个将诗的音乐融入白话的自由空间...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好的故事》中的韵律,论述了鲁迅梦想通过散文诗为白话创造一种新的音乐的原因和过程。鲁迅以波德莱尔式的散文诗作为自己语言创造的起点,在《好的故事》中营造了一个将诗的音乐融入白话的自由空间,为白话诗学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散文诗 《野草》 《好的故事》 白话 诗的音乐
下载PDF
交换隐喻:20世纪汉语散文诗与文学史再分期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东伟(译) 张箭飞(校)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3期57-73,共17页
当前通行的"现代/当代"的历史分期法应用于中国大陆散文诗研究有较强的效用和解释力,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或阻碍了我们对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理解。应将文学史分期视为一种组织性隐喻,并以参与一种"图式和矫... 当前通行的"现代/当代"的历史分期法应用于中国大陆散文诗研究有较强的效用和解释力,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或阻碍了我们对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理解。应将文学史分期视为一种组织性隐喻,并以参与一种"图式和矫正的节律"(a rhythm of schema and correction)方式进行文学史再分期;进而将文学史分期理解为一种可以交换的隐喻,在置换分期或分类的过程中,不断地认同艺术作品,并试图创造出周期性和文类的划分,以丰富我们对诗歌、散文和散文诗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诗 文学史分期 柯蓝 刘半农
下载PDF
全民基本收入意义何在--基于目前的全民基本收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杜云飞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1年第7期19-32,共14页
全民基本收入指政府担保的发放给全体公民的无条件定期现金支付。作为一种收入支持机制,全民基本收入旨在解决社会保障不平衡的问题,也被视作应对科技、产业、社会变化的战略工具。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地区进行了... 全民基本收入指政府担保的发放给全体公民的无条件定期现金支付。作为一种收入支持机制,全民基本收入旨在解决社会保障不平衡的问题,也被视作应对科技、产业、社会变化的战略工具。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地区进行了诸多实践,就现有研究而言,全民基本收入这一构想已在争论与实践中获得了相当进展,其正面社会意义也逐渐被人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基本收入 工作伦理 社会平等
下载PDF
评《情感地理学与华语离散叙事》
8
作者 杜云飞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2年第6期126-128,共3页
黎韵孜(Melody Yunzi Li)、小罗伯特·塔利(Robert Tally Jr.)共同编著的《情感地理学与华语离散叙事》(Palgrave Macmillan,2022)一书以文学情感地理学和空间研究的理论为经,以华语离散群体的叙事为纬,绘制了在不同社会文化、地理... 黎韵孜(Melody Yunzi Li)、小罗伯特·塔利(Robert Tally Jr.)共同编著的《情感地理学与华语离散叙事》(Palgrave Macmillan,2022)一书以文学情感地理学和空间研究的理论为经,以华语离散群体的叙事为纬,绘制了在不同社会文化、地理空间、情感体验、身份认同和表征实践之间游移不定的复杂集合,各章节的作者从多样的视角与不同的焦点共同讨论了海外华人离散群体对空间/家园的文学表达,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情感和个体经验在文学、电影和视觉文化中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情感 视觉文化 地理学 游移不定 地理空间 海外华人 个体经验 文学情感
下载PDF
枯树吟:中国抒情山水画的前奏
9
作者 汪悦进 张雨萌 《美术大观》 2021年第8期28-49,共22页
节愍太子墓墓道绘有的枯木图景,不仅在唐代壁画墓中极为罕见,更因似是庾信《枯树赋》的图解而尤为特别。本文综合考古、历史、文学、美术史多方面研究,欲说明此处壁画枯树的出现并非偶然。节愍太子墓壁画不仅体现出睿宗为了自身政权稳... 节愍太子墓墓道绘有的枯木图景,不仅在唐代壁画墓中极为罕见,更因似是庾信《枯树赋》的图解而尤为特别。本文综合考古、历史、文学、美术史多方面研究,欲说明此处壁画枯树的出现并非偶然。节愍太子墓壁画不仅体现出睿宗为了自身政权稳固、为李唐政权正名的努力,还体现出诗画互涉在唐前期的发展、中国绘画抒情主体性的滥觞。节愍太子墓壁画或可说明,至8世纪初,中国文化的抒情传统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作为抒情的载体,诗画的界限或许已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愍太子 唐墓壁画 唐代壁画墓 枯树 诗画互涉 中国绘画抒情性
下载PDF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 被引量:24
10
作者 梅祖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332,共10页
本文(1)引征龚煌城(1990,2002)的研究成果来说明甲骨文的动词"于"(往也)在藏缅语里有同源词,所以上古汉语的动词"于"是共同汉藏语传下来的。(2)说明甲骨文的"往于敦"、"步于敦"等结构,原来是... 本文(1)引征龚煌城(1990,2002)的研究成果来说明甲骨文的动词"于"(往也)在藏缅语里有同源词,所以上古汉语的动词"于"是共同汉藏语传下来的。(2)说明甲骨文的"往于敦"、"步于敦"等结构,原来是连动式"动_1 动_2 宾",后来由于"于"的语法化,就变成"动介宾"。(3)过去有些学者认为"往于敦"、"步于敦"等结构是"动介宾",也有些学者认为"往于敦"、"步于敦"等是"动_1 动_2 宾"。本文认为两种说法都对,并且指出这是语法化理论所说的层次重叠(layering):"往于敦"、"步于敦"等同时具有"动_1 动_2 宾"和"动介宾"两种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 介词 甲骨文 汉藏语 语法化理论 语源学
原文传递
舆论引导力在新形势下的把握与提升--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蒋晓丽教授访谈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子欣 蒋晓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6,共4页
关键词 舆论引导力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 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新闻传播 改革开放 传播领域
下载PDF
甲骨文里的几个复辅音声母 被引量:7
12
作者 梅祖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5-207,共13页
本文以甲骨文的谐声和假借为本证,参照龚煌城(2002,2004)汉藏比较的成果,给殷商汉语拟构了若干复辅音。*gr-洛落/*kr-格;*gl-羊浴/*kl-姜谷,*khl-羌;*r-林吏/*s-r-森使;*kh-卿考/*s-kh-饗孝;*m-每尾滅墨/*sm-晦■,*s-m-烕黑;*b-败/*s-b-... 本文以甲骨文的谐声和假借为本证,参照龚煌城(2002,2004)汉藏比较的成果,给殷商汉语拟构了若干复辅音。*gr-洛落/*kr-格;*gl-羊浴/*kl-姜谷,*khl-羌;*r-林吏/*s-r-森使;*kh-卿考/*s-kh-饗孝;*m-每尾滅墨/*sm-晦■,*s-m-烕黑;*b-败/*s-b-败;*g-解/*s-g-解。另外还讨论了复辅音简化过程的断代研究,怎样给甲骨金文注上科学的上古拟音,上古汉语*s-词头的两种构词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金文 复辅音 汉藏比较 *s-词头
原文传递
郑小琼诗集《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顾爱玲/译)评论三题
13
作者 彼得·戈登 +1 位作者 汪辉燕(译) 《作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共7页
诗歌能传播多远?在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上它能传播多远?有些人喜欢把诗歌说成是一种共情的实践,一种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方式,但如果这种鸿沟不仅仅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想用诗歌与那些在身体、文化和经济上与我们差异极大的人们建立联系,... 诗歌能传播多远?在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上它能传播多远?有些人喜欢把诗歌说成是一种共情的实践,一种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方式,但如果这种鸿沟不仅仅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想用诗歌与那些在身体、文化和经济上与我们差异极大的人们建立联系,应该怎么办?所有的诗歌都能传播一通常来说,翻译能比其他类型的诗歌传播得更远一但有些诗集能够传播得相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传播 物理距离 轰鸣声 郑小琼 诗集 鸿沟
原文传递
亚洲抵抗的方式:亚洲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酒井直树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4
作者 酒井直树 陈湘静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8,共15页
时间:2016年6月2日地点:康奈尔大学洛克菲勒楼386室上篇:“文化:知识生产中的危机与抵抗陈湘静(下简称陈):竹内好曾说,亚洲是经由“失败”和“抵抗”而被定义的亚洲在与西方相遇并遭受失败的情况下获得了自我意识,并通过对外抵... 时间:2016年6月2日地点:康奈尔大学洛克菲勒楼386室上篇:“文化:知识生产中的危机与抵抗陈湘静(下简称陈):竹内好曾说,亚洲是经由“失败”和“抵抗”而被定义的亚洲在与西方相遇并遭受失败的情况下获得了自我意识,并通过对外抵抗“西方”、对内否定其封建落后的过去而成为“现代”的。因此,可以说,“抵抗”成为迄今为止亚洲知识分子的一个核心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政治 现代中国 竹内好 民族国家 康奈尔大学 洛克菲勒 我不知道 精神分析 经验世界 自我意识
下载PDF
美式强权和平的终结与自闭式民族主义--以西川长夫的“新”殖民主义论为中心
15
作者 酒井直树 薛倩(译)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80,共24页
亚太战争之后,日本失去了多民族帝国的地位。但随着1948年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败北、冷战格局的出现,美国的政策调整将日本放在东亚反共桥头堡的位置上。在美国的倒退政策影响下,甲级战犯岸信介、笹川良一、正力松太郎等人复归政界,作为... 亚太战争之后,日本失去了多民族帝国的地位。但随着1948年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败北、冷战格局的出现,美国的政策调整将日本放在东亚反共桥头堡的位置上。在美国的倒退政策影响下,甲级战犯岸信介、笹川良一、正力松太郎等人复归政界,作为美国利益的拥护者,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指挥下,在日本国内乃至整个亚洲开始活动。结果导致日本虽失去殖民地,却作为美国的附庸,重新享受了作为帝国的待遇。由此,日本国民得以讴歌战后体制带来的繁荣,免除了"帝国的丧失"带来的耻辱体验和对帝国意识的反省。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美式强权和平的终结和中国经济的成长,亚洲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日本国民战后首次迎来不得不直面失去帝国的事态,催生了"自闭式民族主义"。多数日本国民依然否认日本殖民主义的残留和战争责任,极端恐惧走出日本国民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式强权和平 自闭式民族主义 帝国的丧失 附属帝国 甲级战犯
原文传递
刘再复的半正统散文诗及其告别散文诗
16
作者 安敏轩 汪宝荣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45,共16页
本文来自出版于2016年的英文书《背诵与辞演:中国当代散文诗》。它通过介绍刘再复的散文诗和散文写作来勾勒散文诗的一种界定。中国大陆散文诗一般以重复或仿写散文的形式(本文把这种重复称为"背诵")来写成。90年代以后,因为... 本文来自出版于2016年的英文书《背诵与辞演:中国当代散文诗》。它通过介绍刘再复的散文诗和散文写作来勾勒散文诗的一种界定。中国大陆散文诗一般以重复或仿写散文的形式(本文把这种重复称为"背诵")来写成。90年代以后,因为刘再复"告别"了文学模仿和所有"打扮"的写作方法,他不再写散文诗,而更接近了散文之类的写作。在这种文类写作转换的同时,他也从北京的文化背景转移到海外的文化背景。刘再复告别散文诗的过程可以揭示他文学思想的发展,也可帮助读者了解散文诗这个模糊的文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再复 散文诗 散文 告别 80年代 出国 背诵与辞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