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常保瑞 林培钿 +1 位作者 欧阳浏 方建东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2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研究1通过问卷法考察了社会排斥、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社会排斥显... 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研究1通过问卷法考察了社会排斥、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社会排斥显著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并且物质主义在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丰富了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物质主义 亲社会行为
下载PDF
重塑国家教育秩序——现代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教育文明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远杰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7,共13页
现代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教育文明研究,要义在于建构一种国家教育文明的叙事与分析框架,进而在历史与现实、成就与趋势的多重尺度中认识中国教育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历史大转型进程中,古代中国教育文明发生断裂,中国教育文明迈向现代化... 现代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教育文明研究,要义在于建构一种国家教育文明的叙事与分析框架,进而在历史与现实、成就与趋势的多重尺度中认识中国教育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历史大转型进程中,古代中国教育文明发生断裂,中国教育文明迈向现代化重塑新方向并迎来三大历史机遇,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行动纲领的科学确立,成为主导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崭新理论动力与意识形态基础;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教育基因延续、转化与重组,构成了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内在历史动力;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伟大教育变革运动,成为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根本实践动力。在此历史进程中,逐渐创新凝结出现代中国教育文明的基本方向,主要展现为服务国家、人民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国家教育价值秩序建构,现代道德知识为中心、多元知识形态交叠共生的国家教育知识秩序建构,疆域为坐标、多重空间开放融合的国家教育空间秩序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国家教育文明
原文传递
生育年龄限制感对生育意愿的影响:育龄群体父母文化水平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常保瑞 肖茜丹 +1 位作者 程家欣 方建东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1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近几年我国正面临“低生育率陷阱”危机,提升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生育年龄限制感对育龄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及父母文化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1)育龄群体实际年龄越接近最佳生育年龄,生育意愿越强... 近几年我国正面临“低生育率陷阱”危机,提升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生育年龄限制感对育龄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及父母文化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1)育龄群体实际年龄越接近最佳生育年龄,生育意愿越强烈;(2)育龄群体的母亲文化水平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显著,父亲文化水平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该研究对提升我国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意愿 生育年龄限制感 父母文化水平 育龄群体
下载PDF
大五人格与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对近20余年本土研究的元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郑旺 黄泰安 +2 位作者 张颖书 谭祖印 郭庆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4-722,共9页
目的: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人大五人格和主观幸福感(SWB)的关系以及可能的调节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了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2篇(英文文献20篇,中文文献102篇),总样本量为79438人。使用CMA 3.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目的: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人大五人格和主观幸福感(SWB)的关系以及可能的调节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了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2篇(英文文献20篇,中文文献102篇),总样本量为79438人。使用CMA 3.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SWB与经验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和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r=0.188~0.330),而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r=-0.335)。(2)中国人大五人格和SWB的相关性类似于西方但相关系数略低。(3)中国人大五人格与SWB之间的相关受到性别、年龄、地区等因素的调节。结论:中国人大五人格与SWB关系密切,性别、年龄、地区和发表时间是重要的调节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大五人格 元分析
原文传递
关爱自己,更关爱他人:自我同情的“利他”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常保瑞 黄江喜 +1 位作者 林培钿 方建东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4,共11页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2)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自我同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2采用干预法对被试的自我同情进行为期7天的干预,结果发现: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提升。该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对自我同情的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同情 生命意义感 心理弹性 亲社会行为
原文传递
负性评价恐惧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交往焦虑和孤独感的序列中介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权方英 雷晓芳 +2 位作者 梁滨麒 王露 李宏翰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2-420,共9页
为了明确交往焦虑和孤独感是否在负性评价恐惧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采用简明负性评价恐惧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简版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对666名大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8.33±2.33岁)进... 为了明确交往焦虑和孤独感是否在负性评价恐惧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采用简明负性评价恐惧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简版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对666名大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8.33±2.33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负性评价恐惧、交往焦虑、孤独感和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交往焦虑和孤独感分别在负性评价恐惧和问题性手机使用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3)交往焦虑和孤独感在负性评价恐惧和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大中学生负性评价恐惧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的心理机制,为预防和干预大中学生的问题性手机使用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性手机使用 负性评价恐惧 交往焦虑 孤独感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百年历程、成就及经验 被引量:6
7
作者 顾高燕 张姝玥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29-35,共7页
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百年历程经历了摸索阶段、探求阶段、前行阶段、失序阶段、稳进阶段、挺进阶段、勇进阶段等七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百年历程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深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是:坚持... 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百年历程经历了摸索阶段、探求阶段、前行阶段、失序阶段、稳进阶段、挺进阶段、勇进阶段等七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百年历程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深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党的教育路线是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学习、融汇世界先进经验、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范型;依从教育规律、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公平和质量并行,普惠前提下追求高质量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渐进发展方略;通过制定相关幼儿教育法规促进和保障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多层次、多方式地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和人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学前教育 教育规律 公平和质量 教育路线 教育法规 师资和人才
下载PDF
论教育强国的文明逻辑 被引量:5
8
作者 刘远杰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15,共15页
阐发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是当前中国教育学重大新使命,“文明”是必要的视角与方法。以“文明”论教育强国,首先需要确证两个基本逻辑前提,一是批判性地分析文明概念,完成文明概念的中国式建构;二是整体把握教育与文明的内在关联,建立关... 阐发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是当前中国教育学重大新使命,“文明”是必要的视角与方法。以“文明”论教育强国,首先需要确证两个基本逻辑前提,一是批判性地分析文明概念,完成文明概念的中国式建构;二是整体把握教育与文明的内在关联,建立关于教育促进文明、文明奠基教育、教育作为文明的基本认识。立足中国式文明概念及教育与文明关系的三种基本认识,可进一步深入到教育强国三重文明逻辑的建构:教育强国即以教育强国家之文明,教育强国即以文明强国家之教育,教育强国即强国家教育文明。这三重逻辑纲要性地实现了以“文明”回答教育强国“何以强”的根本性问题,以及通过“文明”而构思教育强国内在法则的理论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现代化 教育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原文传递
积极道德情绪和年龄对3~5岁幼儿安慰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姝玥 赵峰 +2 位作者 彭春花 王军利 徐科朋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5-582,共8页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可以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仍然缺乏全面探索。安慰行为是幼儿的典型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使用实验法,采取想象启动和实际启动两种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25...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可以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仍然缺乏全面探索。安慰行为是幼儿的典型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使用实验法,采取想象启动和实际启动两种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257名幼儿的安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幼儿的安慰行为发展具有年龄特征,4岁是幼儿安慰行为发展的转变关键期,更有意义的是,研究证明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的安慰行为具有促进效应。本研究结果能为有效培养儿童的安慰行为提供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道德情绪 年龄 幼儿 安慰行为
下载PDF
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在欺凌受害与孤独感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10
作者 权方英 丁文博 +2 位作者 归梦琼 赵颖慧 李宏翰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2-665,670,共5页
目的考察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在欺凌受害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4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欺凌受害与孤独感显著相关(β=0.23,P<0.001... 目的考察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在欺凌受害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4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欺凌受害与孤独感显著相关(β=0.23,P<0.001)。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孤独感两两显著相关(β=-0.27,-0.39,0.56;P均<0.001)。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为:χ^(2)/df=3.17,RMSEA=0.07,SRMR=0.05,CFI=0.95,TLI=0.9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欺凌受害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路径显著:欺凌受害→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孤独感(中介效应值0.03),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结论中学生欺凌受害不仅会直接预测孤独感,还会通过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间接预测孤独感。这些结果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孤独感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凌受害 孤独感 人际信任 社交焦虑 中介作用
下载PDF
反应性攻击的实验任务述评
11
作者 权方英 雷晓芳 +3 位作者 梁滨麒 王露 夏凌翔 余欣欣 《心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503-511,共9页
反应性攻击是攻击的一种主要亚型,其评估方法主要有问卷和实验任务两类,问卷主要用于测量特质性反应性攻击,实验任务主要用于测量状态性反应性攻击。本文主要对状态性反应性攻击的实验任务进行述评,其中竞争反应时任务、点减分范式、社... 反应性攻击是攻击的一种主要亚型,其评估方法主要有问卷和实验任务两类,问卷主要用于测量特质性反应性攻击,实验任务主要用于测量状态性反应性攻击。本文主要对状态性反应性攻击的实验任务进行述评,其中竞争反应时任务、点减分范式、社会公平游戏和社交网络攻击任务是本身包含激起刺激的测量反应性攻击的实验任务。辣椒酱范式、巫毒娃娃范式、七巧板任务和虚拟现实攻击任务在用于测量反应性攻击行为时需要额外引入激起刺激。最后,就发展和改善反应性攻击的实验任务、提高反应性攻击的测评效果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攻击 实验任务 述评
下载PDF
替代性排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情绪的中介作用
12
作者 付桠楠 梁芳 +1 位作者 冯若丹 张姝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本文将通过两个实验探讨替代性社会排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及积极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网络投球范式、点赞范式进行替代性排斥的操纵,采用风险偏好问卷、仿真气球冒险任务测量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偏好,采用PA... 目的:本文将通过两个实验探讨替代性社会排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及积极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网络投球范式、点赞范式进行替代性排斥的操纵,采用风险偏好问卷、仿真气球冒险任务测量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偏好,采用PANAS量表测量被试经历替代性排斥后的积极消极情绪。结果:两个实验的结果一致表明,与控制组相比,经历替代性排斥者更加冒险,在决策过程中更偏好风险寻求,积极情绪在替代性排斥与风险决策之间起中介作用,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替代性排斥能够显著影响个体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偏好,积极情绪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代性排斥 风险偏好 风险决策 积极情绪
原文传递
社会排斥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姝玥 黄骏青 +1 位作者 赵峰 徐科朋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期决策 社会排斥 时间知觉 自我控制
下载PDF
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未来取向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常保瑞 林培钿 +1 位作者 黄江喜 方建东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562,569,共8页
为考察社会排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采用cyberball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并进一步考察了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的调节... 为考察社会排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采用cyberball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并进一步考察了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会排斥导致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升高,进而减少亲社会行为,而未来取向可以降低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物质主义价值观 未来取向 亲社会行为
下载PDF
如何建立聊天机器人与用户间的数字治疗联盟:关系线索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磨然 方作之 方建东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9-683,共15页
近年来,研究者们将“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TA)的概念与在线自助干预(Internet-based Self-help Interventions,ISIs)相结合,以解决ISIs中用户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这种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的TA,被称之为“数字治疗联盟”(Digital... 近年来,研究者们将“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TA)的概念与在线自助干预(Internet-based Self-help Interventions,ISIs)相结合,以解决ISIs中用户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这种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的TA,被称之为“数字治疗联盟”(Digital Therapeutic Alliance,DTA)。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聊天机器人可模拟人类指导,相对于传统ISIs程序更易于与用户建立关系,可通过友好、尊重、倾听、鼓励、真诚、理解、信任这几个关系线索来促进DTA的发展,为解决用户低参与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从影响因素、ISIs技术迭代、测量规范、实验操纵等方面对DTA作进一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疗联盟 聊天机器人 关系线索
下载PDF
从“拟人归因”到“联盟建立”:人与聊天机器人关系对参与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磨然 方建东 常保瑞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2-1755,共14页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聊天机器人可模拟人类指导以改善在线自助干预(Internet-based Self-help Interventions,ISIs)中用户的参与度及疗效。然而,学界对聊天机器人作用机制的探索尚处初期阶段。因...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聊天机器人可模拟人类指导以改善在线自助干预(Internet-based Self-help Interventions,ISIs)中用户的参与度及疗效。然而,学界对聊天机器人作用机制的探索尚处初期阶段。因此,为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性认识,文章基于人机关系的视角提出了适应ISIs情境的理论模型:聊天机器人可与用户经历拟人归因、功利性价值判断、发展依恋关系、建立数字治疗联盟(Digital Therapeutic Alliance,DTA)这4个阶段来逐步发展人与聊天机器人关系(Human−Chatbot Relationships,HCRs),并通过HCRs提高用户参与度。未来研究可继续丰富HCRs的相关理论并检验其内在机制,基于HCRs理论来设计聊天机器人,深入考察影响HCRs的额外变量,统一参与度的操作定义并开发适合的参与度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天机器人 参与度 人与聊天机器人关系
下载PDF
中西部高等教育“新内生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理路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芸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147,共6页
“新内生式”发展路径对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活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中西部高等教育新内生式发展面临办学理念更新滞后、人才引进与流动失序、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创新发展能力羸弱等现实问题。因此,需明晰新内生式发展的基本... “新内生式”发展路径对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活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中西部高等教育新内生式发展面临办学理念更新滞后、人才引进与流动失序、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创新发展能力羸弱等现实问题。因此,需明晰新内生式发展的基本要义,认同从“外生”向“新内生”转化的发展理念,激发多元主体的能动性,优化资源整合路径,增强高等教育的自我生长能力,在从外生式发展模式向新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互动,最终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高等教育 新内生式发展 地方高校 内涵式发展
下载PDF
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科朋 欧倩倩 +3 位作者 薛宏 罗冬丽 张姝玥 许燕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62-1676,共15页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2)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3)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地位 养宠人 宠物 宠物依恋 同理心
下载PDF
行为者的忠诚偏向效应:道德价值启动对道德行为及道德判断的影响
19
作者 徐科朋 陈佳莉 +4 位作者 吴家虹 杨凌倩 欧倩倩 罗冬丽 张姝玥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4-470,共7页
基于道德基础理论,从行为者与观察者视角,考察道德行为与判断过程中的忠诚偏向效应,探讨忠诚偏向效应的行为者与观察者分离现象。研究发现,当个体是行为者时,在团体间竞争情境下,个体道德行为与判断出现忠诚偏向效应,更可能为团体利益... 基于道德基础理论,从行为者与观察者视角,考察道德行为与判断过程中的忠诚偏向效应,探讨忠诚偏向效应的行为者与观察者分离现象。研究发现,当个体是行为者时,在团体间竞争情境下,个体道德行为与判断出现忠诚偏向效应,更可能为团体利益做出忠诚不公平行为,对此行为给予更宽松的道德判断;公平价值启动会削弱这种效应;当个体作为观察者时,道德判断不存在忠诚偏向效应,表现出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分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诚 公平 道德判断 道德基础理论
下载PDF
作为一名教师和教育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督学孙杰远教授访谈
20
作者 孙杰远 刘远杰 粟红蕾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5,共3页
孙杰远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尤在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建树颇丰。近年,孙教授基于对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环境恶化、族群冲突、文化断裂、教育攻坚等问题的深刻洞察,敏锐地提出"自然与人文共... 孙杰远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尤在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建树颇丰。近年,孙教授基于对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环境恶化、族群冲突、文化断裂、教育攻坚等问题的深刻洞察,敏锐地提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重大命题并展开深入研究,备受关注。作为学者,孙教授坚守"真、证、论、用"的学术信念和"三有品质"的学术目标;同时,作为教师,他认为"为师者以自我砥砺为基,以塑造学子为本,以传承文明为神",秉持与践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育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育人类学 民族教育 人文共生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