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5次及以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营养状态调查及铁代谢指标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霍宝锋 李慧文 +2 位作者 张天弼 何辉 梁海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4期3578-3580,3584,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5次及以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营养状态及铁代谢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该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将首次献血者37例纳入首次组,多次(≥5次)献血者79例纳入多次组。再根据捐献单采血小... 目的探讨连续5次及以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营养状态及铁代谢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该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将首次献血者37例纳入首次组,多次(≥5次)献血者79例纳入多次组。再根据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将多次献血者分为5~9次组30例,10~15次组27例,16~20次组14例,21~24次组8例。检测血红蛋白(Hb)、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并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多次组Hb、SF水平低于首次组,TRF、sTfR水平高于首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献血次数组SF、sTf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组、5~9次组、10~15次组、16~20次组、21~24次组铁缺乏率分别为2.70%、6.67%、14.81%、21.43%、37.50%,铁缺乏率随着献血次数增加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14,P=0.046)。结论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相比,连续5次及以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b、SF水平降低,TRF、sTfR水平升高,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铁缺乏率随着献血次数增加逐渐升高。SF、TRF、sTfR可用于临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营养状态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单采血小板 铁蛋白 转铁蛋白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案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智敏 霍宝锋 +4 位作者 王莉娟 梁海燕 林奕斌 何辉 张天弼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2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检测(NAT)反应性献血者可行性归队方案。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韶关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中HBV NAT反应性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无反应性的献血者。召回63例进入归队流程,分别于第3、6个月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检测(NAT)反应性献血者可行性归队方案。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韶关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中HBV NAT反应性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无反应性的献血者。召回63例进入归队流程,分别于第3、6个月时进行追踪随访检测,采用ELISA与病毒NAT复检反应性项目,统计2次复检结果合格率情况,评估献血者归队献血资格,分析HBV NAT反应性献血者可行性归队方案。结果2015—2020年献血人数共146319例,共召回63例归队复查;63例HBV NAT反应性献血者第1次追踪检测结果ELISA筛查反应性1例,占1.59%;NAT筛查反应性9例,占14.29%;53例ELISA无反应性/HBV DNA无反应性献血者第2次追踪检测结果ELISA筛查反应性为0例,NAT筛查反应性为5例,占9.43%;经2次追踪复查结果显示,有76.19%(48/63)的献血者ELISA无反应性/HBV DNA无反应性,符合归队献血资格。结论HBV NAT反应性献血者中存在假反应性结果,也存在感染康复期群体,开展献血归队方案可为献血者归队的科学管理程序提供依据,有利于减少血源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检测 献血者 归队 血源
下载PDF
口服铁剂预防连续多次捐献血小板者血红蛋白过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霍宝锋 张天弼 +3 位作者 李慧文 何辉 王莉娟 梁海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铁剂预防连续多次捐献血小板者血红蛋白过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韶关市中心血站多次进行血小板捐献(连续2年,每年献血次数≥8次,且总献血次数≥24次)的87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服用铁剂... 目的探讨口服铁剂预防连续多次捐献血小板者血红蛋白过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韶关市中心血站多次进行血小板捐献(连续2年,每年献血次数≥8次,且总献血次数≥24次)的87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服用铁剂将其分为服铁剂组(n=44)与未服铁剂组(n=43)。比较两组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及贫血发生率。结果T2时,服铁剂组Hb、SF、SI水平高于未服铁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4、8.600、5.953,P=0.000、0.000、0.000)。T2时,服铁剂组总铁结合力低于未服铁剂组,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高于未服铁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7、7.361,P=0.000、0.000)。两组贫血发生例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0,P=0.024)。结论多次献血者每日口服铁剂可有效稳定机体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贫血发生率,该预防方式为我国献血宣传与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献血 口服铁剂 血红蛋白 贫血发生率
下载PDF
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4
作者 霍宝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5期149-151,共3页
目的分析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原因。方法对本献血站2016年5月~2016年12月30例无偿献血者HIV抗体不合格者,对其献血次数关系给予回顾分析。记录比较初次及固定无偿献血者总不合格率、不同性别不合格率、不同年龄段... 目的分析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原因。方法对本献血站2016年5月~2016年12月30例无偿献血者HIV抗体不合格者,对其献血次数关系给予回顾分析。记录比较初次及固定无偿献血者总不合格率、不同性别不合格率、不同年龄段不合格率。结果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为0.11%,低于初次无偿献血者的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中,男性均高于女性,且固定者低于初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均集中于31~40岁及51~60岁年龄段,且固定者低于初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偿献血前献血者具体情况征询,并实施血液筛查,对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建立长期档案,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加强检测管理,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无偿献血 固定无偿献血 HIV抗体 不合格原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