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曲折的探索之旅:2、3、5也能围成三角形?——对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策略的几点思考
1
作者 赵自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09年第1期22-23,共2页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并成为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这种学习方式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尴尬。
关键词 动手操作 三角形 有效性 学习方式 三边关系 新课程 课改 课时
下载PDF
文化对比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有效应用的研究
2
作者 赵丹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年第3期31-33,共3页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核心素养教育地位愈加突出。在小学中高年级中,打造轻松愉悦地英语课堂对学生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文化对比教学法优势及价值,充分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中,旨在提升学生文化交流意识、学习水平,具有...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核心素养教育地位愈加突出。在小学中高年级中,打造轻松愉悦地英语课堂对学生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文化对比教学法优势及价值,充分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中,旨在提升学生文化交流意识、学习水平,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意义。结合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以围绕学生主体地位,重在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活跃英语课堂范围,在文化交流层面上,采取文化对比教学法,增强学生跨文化思维意识。本文通过阐述文化对比教学法,给小学中高年级英语教学带来启示,促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表达输出母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对比教学 小学中高年级 英语课堂
下载PDF
减少争议 关注实质——从48×1的队列是否是长方形队形说起
3
作者 赵自红 《小学数学教师》 2014年第1期72-73,共2页
在小学数学交流群里,大家这两天都在争论同一个问题:48×1的队列是否是长方形队形?这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体育中的数学”的一道例题:“由48人组成的体操队进行队列排练,如果排成长方形,可以有几种排法?”其中,对... 在小学数学交流群里,大家这两天都在争论同一个问题:48×1的队列是否是长方形队形?这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体育中的数学”的一道例题:“由48人组成的体操队进行队列排练,如果排成长方形,可以有几种排法?”其中,对于48人排成一队算不算长方形,大家的观点截然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方形 队列 队形 数学交流 三年级下册 《数学》 北师大版 体操队
原文传递
观课议课的切片三策略——以“包装的学问”一课为例
4
作者 赵自红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3年第7期89-91,共3页
在一次以“包装的学问”为课题同课异构活动中,大家对几堂课效果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要对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就要给课堂做切片,分析成败得失,以利于改进教学、重构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从何处切?哪里是有价值的切入点呢?本... 在一次以“包装的学问”为课题同课异构活动中,大家对几堂课效果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要对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就要给课堂做切片,分析成败得失,以利于改进教学、重构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从何处切?哪里是有价值的切入点呢?本文以“包装的学问”同课异构活动中的几个案例为载体,介绍切片的三个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问 包装 切片 课堂教学 观课 同课异构 成败得失 学生
原文传递
一样的小棒,不同的理念——“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对比与思考
5
作者 赵自红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6年第7期99-101,共3页
北师大五上教材“3的倍数的特征”是一个适合探究学习的载体,许多老师喜欢选它上公开课,中国知网上收录了相关论文一百多篇。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总能“发现”3的倍数特征,并用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但是,探究过程往... 北师大五上教材“3的倍数的特征”是一个适合探究学习的载体,许多老师喜欢选它上公开课,中国知网上收录了相关论文一百多篇。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总能“发现”3的倍数特征,并用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但是,探究过程往往不那么自然,需要老师提示观察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的特点。最后的结论比较特别,与2、5倍数的特征迥然不同,学生不理解,容易遗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数 小棒 对比 教学 探究学习 中国知网 探究活动 “发现”
原文传递
数形结合在《近似数》一课中的应用
6
作者 赵自红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8年第4期23-24,共2页
四舍五入是求近似数最常用的方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把它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意义,会把一个数四舍五入到指定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大数的认识。
关键词 近似数 四舍五入 数形结合 学校学生 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学习起点 估算 生活中 大数
原文传递
例谈小学数学教材简约重构的策略
7
作者 赵自红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21年第7期20-22,共3页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喜欢借助直观进行形象思维,而数学却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智慧,把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合理解构,然后用一种简约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充分体验,...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喜欢借助直观进行形象思维,而数学却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智慧,把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合理解构,然后用一种简约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充分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现以本人的几次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以学生的视角对教材进行重构。以下案例均采用北师大版教材。一、亲历过程,丰富体验—一"跳"出来的里程表小学数学的学习往往是一种横向的数学化过程,即从现实生活世界到数学符号世界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 课堂教学实践 数学符号 现实生活世界 内容合理 教学设计 简约 里程表
原文传递
找准起点,循序生长
8
作者 赵自红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8年第10期62-62,共1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大自然时序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也遵循着一定的时序:一是学生的认知序,二是数学的知识序。为了认识除法的意义,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平均分的学习。在经历多次平均分活动后,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大自然时序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也遵循着一定的时序:一是学生的认知序,二是数学的知识序。为了认识除法的意义,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平均分的学习。在经历多次平均分活动后,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顺势学习除法运算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时序 小学数学教学 生长 除法运算 平均分 知识序 学生 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