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皮肤肥大细胞瘤1例
1
作者 于芳洲 刘永霞 杨宝琦 《安徽医学》 2024年第7期934-935,共2页
1病例资料。患儿,男性,3个月15天,因“右手背红斑3月、水疱2月复发2天”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6天时发现其右手背红色斑片,1月后表面出现黄豆大小的水疱,抽疱后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可结痂愈合,后该红斑处反复起水疱、大疱,共3次。2天前患儿... 1病例资料。患儿,男性,3个月15天,因“右手背红斑3月、水疱2月复发2天”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6天时发现其右手背红色斑片,1月后表面出现黄豆大小的水疱,抽疱后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可结痂愈合,后该红斑处反复起水疱、大疱,共3次。2天前患儿哭闹后曾出现全身潮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肥大细胞瘤 克立硼罗
下载PDF
2019—2021年山东省某医院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梦园 槐鹏程 +2 位作者 朱佳明 刘健 张福仁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4-300,共7页
目的了解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析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资料,描述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t检验、χ^... 目的了解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析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资料,描述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诊断时间(从患者首次出现皮肤表现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经过的时间)>12个月的影响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结果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共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373例,2021年的病例数是2019年的4.06倍;男女性别比为1∶1.49,年龄(54.24±14.04)岁。211例(56.57%)有鱼虾等水产品刺伤史,其中,海鲈鱼刺伤占24.17%(51/211)。327例(87.67%)皮损累及单侧肢体,188例(50.40%)仅累及手或手腕部,258例(69.17%)为多发皮损。有治疗方案信息的341例患者中,105例(30.79%)使用1种抗生素治疗,214例(62.76%)使用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15例(4.40%)使用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8.77%(321/325),诊断时间[M(Q_(1),Q_(3))]为5.03(3.00,8.37)个月。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OR(95%CI)=1.95(1.11~3.41),P=0.020]、年龄>55岁[OR(95%CI)=1.82(1.04~3.18),P=0.040]、皮损仅累及手、手臂或下肢[OR(95%CI)=3.48(1.83~6.61),P<0.001]患者诊断时间>12个月的比例较高。结论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数逐年增加,鱼刺伤是主要的暴露原因;最常选择的治疗方案为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有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分枝杆菌感染 感染性肉芽肿 鱼刺伤肉芽肿 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偶发分枝杆菌致感染性肉芽肿一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祚玺 王娜 +7 位作者 于长平 施仲香 潘晴 暴芳芳 卢宪梅 王真真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第3期182-184,共3页
患者,男,41岁。躯干、双侧大腿上部散在触痛性结节、斑块54天。发病前有大腿外伤史及河水接触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深部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细菌培养及菌落DNA PCR测序示偶发分枝杆菌。患者行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免疫、感染相关突... 患者,男,41岁。躯干、双侧大腿上部散在触痛性结节、斑块54天。发病前有大腿外伤史及河水接触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深部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细菌培养及菌落DNA PCR测序示偶发分枝杆菌。患者行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免疫、感染相关突变,综上诊断为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脓肿切开、穿刺引流等,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分枝杆菌 感染性肉芽肿 全外显子测序
下载PDF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4
作者 陈新龙 刘永霞 +3 位作者 周桂芝 甘言玲 初同胜 刘殿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641-642,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因"四肢麻木4年,爪形手2年,皮肤红斑3个月"就诊。患者4年前因双手麻木在当地县级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考虑脉管炎,给予血脉通等药物治疗半年,效果欠佳。2年前因出现手部溃疡、变形,曾多次求诊于济南... 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因"四肢麻木4年,爪形手2年,皮肤红斑3个月"就诊。患者4年前因双手麻木在当地县级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考虑脉管炎,给予血脉通等药物治疗半年,效果欠佳。2年前因出现手部溃疡、变形,曾多次求诊于济南、北京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均考虑脉管炎,给予舒经活血、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3个月前因皮肤红斑就诊于当地慢性病医院,皮肤科医生怀疑麻风,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样型麻风 皮肤涂片查菌 抗酸染色
下载PDF
COL7A1与PLEC双基因突变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例国内首报 被引量:1
5
作者 于越乾 暴芳芳 +1 位作者 刘红 张福仁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对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收集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既往报道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进行比对,比对结... 目的对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收集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既往报道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进行比对,比对结果采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并预测生物学信息,在100例健康对照中验证该位点。结果患儿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共携带3个致病突变,即COL7A1基因c.3625_3635 del11、c.6270delT突变和PLEC基因c.12772G>A突变。其中COL7A1基因c.6270delT突变和PLEC基因c.12772G>A突变皆为新发突变。COL7A1基因c.3625_3635 del11及c.6270delT突变来自父亲,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PLEC基因c.12772G>A突变来自母亲,导致网蛋白第4258位谷氨酸被赖氨酸替代(p.Glu4258Lys)。结论该患儿是由COL7A1与PLEC双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 DNA突变分析 多因子遗传 COL7A1 PLEC
原文传递
结节型色素性荨麻疹1例
6
作者 宋智敏 张民阔 +2 位作者 钟华 于晓静 孙青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3,共2页
患儿男,3岁1个月,因头皮黄红色皮疹1个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黄红色皮疹,皮疹遇热或摩擦后增多。患儿足月生产,出生时身高体重正常。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系统体检无异常。皮肤科体检:头皮散在分... 患儿男,3岁1个月,因头皮黄红色皮疹1个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黄红色皮疹,皮疹遇热或摩擦后增多。患儿足月生产,出生时身高体重正常。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系统体检无异常。皮肤科体检:头皮散在分布多个形态较均一、直径约1.0cm的黄红色结节,边界清,质韧,Darier征阳性(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皮疹 红色结节 结节型 色素性荨麻疹 体检 头皮 皮肤科 家族史
原文传递
司库奇尤单抗联合抗病毒药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发带状疱疹性脑炎1例
7
作者 刘国艳 林维茹 +3 位作者 庞云燕 李建娜 刘相明 罗增香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4-756,共3页
患者男,41岁,因全身反复发生鳞屑性红斑、丘疹、斑块16年,泛发加重伴发热7 d就诊。16年前患者全身出现皮疹,初发4年未行治疗。12年前,患者因皮疹反复发作于当地医院就诊,口服甲氨蝶呤,用药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予停药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 对症处理 肝功能异常 红皮病型银屑病 抗病毒药 甲氨蝶呤 初发 泛发
原文传递
皮肤影像技术辅助确定基底细胞癌手术切缘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左墨 刘国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0-852,共3页
莫氏显微外科手术(MMS)能实现术中肿瘤边界完整的组织学检查,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降低复发率,是基底细胞癌(BCC)的一线治疗方案。皮肤影像技术可用于术前描绘BCC肿瘤边缘,实现术前应用无创技术进行手术切缘的标记,提高MMS的一次成功... 莫氏显微外科手术(MMS)能实现术中肿瘤边界完整的组织学检查,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降低复发率,是基底细胞癌(BCC)的一线治疗方案。皮肤影像技术可用于术前描绘BCC肿瘤边缘,实现术前应用无创技术进行手术切缘的标记,提高MMS的一次成功率,减少多期MMS手术成本,并降低复发率。本文综述皮肤影像技术辅助确定BCC手术切缘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基底细胞 Mohs外科手术 皮肤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 共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高频超声 多光谱光声断层成像 手术切缘
原文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郝峰 刘国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3-857,共5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是一种基于低相干光干涉原理获取组织矢状面信息的成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好、成像迅速、非侵入性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眼科。OCT适用于皮肤成像,其图像特征与皮肤结构一致,本文综述OCT的原理及其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是一种基于低相干光干涉原理获取组织矢状面信息的成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好、成像迅速、非侵入性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眼科。OCT适用于皮肤成像,其图像特征与皮肤结构一致,本文综述OCT的原理及其在皮肤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备 诊断显像 皮肤疾病 皮肤肿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原文传递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冉德琳 杨宝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7-380,共4页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群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国内外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相关性,其2种主要自身抗原BP180和BP230在神经系统中均有表达。交叉免疫反应、自我耐受失败、等位基因HLA-DQB1^(*)03:01及...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群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国内外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相关性,其2种主要自身抗原BP180和BP230在神经系统中均有表达。交叉免疫反应、自我耐受失败、等位基因HLA-DQB1^(*)03:01及“免疫缺陷皮区”概念的提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二者关联的可能机制。该文对BP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自身抗原 BP180 BP230 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中国疱疹样皮炎特征分析:1958—2018年文献回顾 被引量:3
11
作者 夏倩倩 孙勇虎 张福仁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28-931,共4页
目的总结我国疱疹样皮炎患者的疾病特征。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8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中国人疱疹样皮炎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临床表现、普通病理、免疫病理特点进行筛选,分析符合诊断标准患者的疾病... 目的总结我国疱疹样皮炎患者的疾病特征。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8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中国人疱疹样皮炎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临床表现、普通病理、免疫病理特点进行筛选,分析符合诊断标准患者的疾病特征。结果纳入55例疱疹样皮炎患者,发病年龄(44.9±18.5)岁,男女比例约2.5∶1,平均诊断延迟4.1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紧张性水疱,分布在臀区、肘部、背部、膝部等部位。39例描述组织病理表现,37例可见表皮下疱,17例存在中性粒细胞浸润。33例描述皮损周围组织直接免疫荧光表现,31例可见IgA颗粒状沉积,23例沉积部位为真皮乳头。39例描述了治疗情况,其中25例使用氨苯砜或氨苯砜联合无谷胶饮食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皮损多在1个月内消退。结论中国疱疹样皮炎主要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紧张性水疱,直接免疫荧光主要表现为IgA颗粒状沉积,病因可能具有遗传学特点,氨苯砜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样皮炎 水疱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球蛋白A HLA抗原 氨苯砜
原文传递
疱疹样皮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珊 杨宝琦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9-553,共5页
疱疹样皮炎是一种与乳糜泻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多发于携带HLA?DQ2或HLA?DQ8等位基因的高加索人。研究表明,疱疹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针对转谷氨酰胺酶等抗原的抗体,表皮型转谷氨酰胺酶是其自身抗原。疱疹样皮炎的发病除与遗传... 疱疹样皮炎是一种与乳糜泻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多发于携带HLA?DQ2或HLA?DQ8等位基因的高加索人。研究表明,疱疹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针对转谷氨酰胺酶等抗原的抗体,表皮型转谷氨酰胺酶是其自身抗原。疱疹样皮炎的发病除与遗传和麦胶敏感有关外,还可能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有关。无麦胶饮食和氨苯砜仍然是疱疹样皮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疱疹样皮炎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样皮炎 乳糜泻 诊断 治疗 发病机制 血清学试验
原文传递
额部微囊性附属器癌1例
13
作者 冉德琳 刘永霞 +1 位作者 周桂芝 杨宝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337,共4页
患者男,26岁,额部褐色斑块4年。皮肤科情况:额部见一约3 cm×4 cm大小浸润性浅褐色斑块,触之硬,中央见破溃,皮损处皮温正常,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无明显异常,真皮层肿瘤组织,浅层见微囊肿及角囊肿,可见管腔形成,腔内见嗜酸... 患者男,26岁,额部褐色斑块4年。皮肤科情况:额部见一约3 cm×4 cm大小浸润性浅褐色斑块,触之硬,中央见破溃,皮损处皮温正常,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无明显异常,真皮层肿瘤组织,浅层见微囊肿及角囊肿,可见管腔形成,腔内见嗜酸性物质。深部肿瘤细胞小叶状实性上皮巢和上皮条索状排列,上皮条索由嗜碱性基底样细胞及腺管状组成。免疫组织化学:CK(+)、BerEp4(+)、EMA部分肿瘤细胞及管腔侧缘(+)、CEA(-)、S-100(-)、Ki-67阳性细胞约10%。诊断:微囊性附属器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性附属器癌 微囊肿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