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立性脾淋巴管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姚浩 秦成坤 《医药前沿》 2023年第30期48-50,共3页
孤立性脾淋巴管瘤在临床上非常罕见,且多为病例报道,术前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了脾淋巴管瘤的诊断,且患者行腹腔镜全脾切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医师对脾淋巴管瘤... 孤立性脾淋巴管瘤在临床上非常罕见,且多为病例报道,术前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了脾淋巴管瘤的诊断,且患者行腹腔镜全脾切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医师对脾淋巴管瘤的认识与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孤立性
下载PDF
我国腹腔镜和常规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立宏 秦成坤 +3 位作者 王诚建 王世康 王志意 谢雅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4年第1期28-33,4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切除治疗肝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ISI Web of Knowledge、MEDLINE、EMbase、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收集国内研究机构完成的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比较治疗肝癌的对照...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切除治疗肝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ISI Web of Knowledge、MEDLINE、EMbase、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收集国内研究机构完成的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比较治疗肝癌的对照试验。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采用RevMan 5.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获得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0个国内临床同期对照试验,累计病例5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腹腔镜肝癌切除安全性更佳。可有效减少出血量[WMD=-83.3,95%CI(-124.3,-42.3),P<0.000 1],减少肝门阻断的使用[OR=0.17,95%CI(0.06,0.52),P=0.002],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OR=0.3,95%CI(0.16,0.59),P=0.000 4],明显缩短住院时间[WMD=-4.85,95%CI(-6.31,-3.38),P<0.000 01]。2)腹腔镜肝癌切除远期疗效无不良影响。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组间的肿瘤复发率[OR=1.05,95%CI(0.6,1.85),P=0.87]及1、3、5年总体生存率[OR=1.40,95%CI(0.76,2.56),P=0.28;OR=1.15,95%CI(0.74,1.81),P=0.53;OR=0.91,95%CI(0.57,1.45),P=0.68]和1、3年无瘤生存率[OR=1.89,95%CI(0.96,3.7),P=0.16;OR=1.57,95%CI(0.94,2.61),P=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病变位于CouinaudⅡ、Ⅲ、Ⅳ、Ⅴ及Ⅵ段,肿瘤直径<10 cm,肝功能在Child B级以上的肝细胞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对长期疗效无不良影响,且近期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肝叶切除 开腹肝叶切除 肝肿瘤 系统评价
下载PDF
肝细胞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63例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东源 秦成坤 +2 位作者 曾红 张振海 崔现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3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的63例原发性HCC合并门静脉主干或者第一分支癌栓患者的预后。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保守治疗组(A组,7例);TAC...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的63例原发性HCC合并门静脉主干或者第一分支癌栓患者的预后。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保守治疗组(A组,7例);TACE治疗组(B组,19例);手术切除原发HCC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治疗组(C组,12例);手术切除原发HCC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术后TACE治疗组(D组,25例)。结果:A组中位生存期为2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4%、0、0、0;B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6%、12%、0、0;C组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7%、9%、0;D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2%、20、12%。各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HCC合并PVTT采取手术切除原发肝癌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术后应用TACE治疗可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性肝癌 门静脉癌栓 治疗 中位生存期 生存率
下载PDF
腹膜后上皮样PEComa 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段云捷 马邦振 +2 位作者 孙琳 姜斌 秦成坤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1期82-84,共3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36岁,因“腹部肿块”入院。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临床症状,剑突下方可触及约10 cm×5 cm的肿物,活动度差。血检提示CEA、CA199、AFP等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肝功生化、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1病例介绍患者女,36岁,因“腹部肿块”入院。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临床症状,剑突下方可触及约10 cm×5 cm的肿物,活动度差。血检提示CEA、CA199、AFP等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肝功生化、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乙肝病毒阴性。腹部超声检查示肝右叶边界清晰的混合回声肿块,大小约19 cm×16 cm,CFDI显示肿块存在血流信号(图1)。上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见巨大低密度肿块,边缘较清,密度不均,范围约14.7 cm×14.9 cm(图2)。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见自腹主动脉发出一支独立动脉血管进入肿块内,病灶向肝门膨胀生长,局部下腔静脉管腔变窄,右肾受推压向内下移位,左侧卵巢区见囊状低密度无强化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OMA 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瘤 肝细胞癌 手术
下载PDF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延坤 秦成坤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12期1003-1005,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黑便2月,查体发现十二指肠占位1月”入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偶有恶心,无腹痛、腹胀、发热、寒战等其他临床症状。1月前于当地医院行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降段肿物,怀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入院后...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黑便2月,查体发现十二指肠占位1月”入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偶有恶心,无腹痛、腹胀、发热、寒战等其他临床症状。1月前于当地医院行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降段肿物,怀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血红蛋白(HGB)84 g/L。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甲胎蛋白(AFP)等均在正常范围,其他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手术切除
下载PDF
一针法胰肠吻合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洪德飞 刘建华 +5 位作者 刘亚辉 刘军 张宇华 王英超 闵长青 李光兵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2-795,共4页
目的总结一针法胰肠吻合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探讨其临床推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山东... 目的总结一针法胰肠吻合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探讨其临床推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山东省立医院肝胆胰外科、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实施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胰消化道重建均采用一针法胰肠吻合。结果 412例病人中,403例顺利完成手术,中转开放手术9例(2.2%)。胰肠吻合时间为(32.2±7.6)mins,手术时间为(353.9±104.8)mins,术中出血量为(327.2±362.3)mL。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生化漏42例(10.2%),B级胰瘘25例(6.1%),C级胰瘘4例(1.0%),胆瘘25例(6.1%),术后出血23例(5.6%),腹腔感染9例(2.2%),胃排空障碍22例(5.3%),肺部感染11例(2.7%)。二次手术18例(4.4%)。术后30 d内死亡7例(1.7%)。术后住院时间为(18.6±10.6)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胰头导管腺癌121例(29.4%)、胆管下端癌95例(20.1%)、十二指肠乳头癌47例(11.4%)、壶腹部癌42例(10.2%)、十二指肠腺癌21例(5.1%)、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6例(3.9%)、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6例(3.9%)、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5例(3.6%)、慢性胰腺炎8例(1.9%)、其他31例(7.5%)。结论一针法胰肠吻合应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消化道重建,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胰肠吻合 胰瘘
原文传递
抑制miR-29对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栋 赵萍 +5 位作者 陆连芳 苏彤 任清霞 贾巍 王全 王春阳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386-392,共7页
目的观察抑制miR-29对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抑制miR-29表达的寡核苷酸(anti-miR-29)及对照寡核苷酸(miR-NC)转染PANC1细胞,构建anti-miR-29-PANC1细胞及miR-NC-PANC1细胞,并采用瞬... 目的观察抑制miR-29对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抑制miR-29表达的寡核苷酸(anti-miR-29)及对照寡核苷酸(miR-NC)转染PANC1细胞,构建anti-miR-29-PANC1细胞及miR-NC-PANC1细胞,并采用瞬时转染PUMA-siRNA、E-cadherin-siRNA或NC-siRNA方法构建共转染的anti-miR-29+PUMA-siRNA-PANC1细胞及anti-miR-29+E-cadherin-siRNA-PANC1细胞。观察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数,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试验检测癌细胞迁移能力。采用anti-miR-29-PANC1细胞皮下注射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静脉注射建立肺转移模型,以注射PANC1细胞作为对照。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及肺转移结节数量,TUNEL法检测移植瘤的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的PUMA、E-cadherin表达。结果PANC1、miR-NC-PANC1、anti-miR-29-PANC1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96.8±2.8)%、(24.4±3.2)%;细胞克隆形成数为(213±36)、(196±28)、(37±6)个/100倍视野;穿膜细胞数为(56.3±9.6)、(49.8±7.3)、(11.2±3.4)个/400倍视野;细胞的迁移距离为(260±48)、(247±46)、(53±7)μm;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0.9)%、(2.6+0.9)%、(22.4+2.8)%,anti-miR-29-PANC1组细胞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ti-miR-29+PUMA-siRNA-PANC1组的细胞存活率为(84.7±10.9)%,细胞凋亡率为(1.3±0.8)%;anti-miR-29+E-cadherin-siRNA-PANC1的穿膜细胞数为(49.7±6.4)个/400倍视野,细胞迁移距离为(182±36)μm,均消除抑制miR-29表达对PANC1细胞所带来的影响(P值均〈0.05)。PANC1、anti-miR-29-PANC1细胞移植瘤的体积分别为(3 800±270)、(1 890±160)mm3,细胞凋亡指数为0.93±0.14、8.26±1.15,肺转移结节为(26.4±6.5)、(8.6±2.7)个,PUMA阳性表达率为(7.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转移 细胞凋亡 基因 抑制 MIR-29
原文传递
缺血预处理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亚光 吴泰璜 +3 位作者 穆庆岭 苏忠学 徐健 卢俊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2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正常大鼠和肝硬化大鼠肝脏 70 %的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比较缺血预处理和无预处理组及间歇阻断肝门法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以肝功酶、能量代谢和过氧化损伤等生物化...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正常大鼠和肝硬化大鼠肝脏 70 %的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比较缺血预处理和无预处理组及间歇阻断肝门法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以肝功酶、能量代谢和过氧化损伤等生物化学指标、组织学病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指标 ,观察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各项指标显示 ,正常大鼠中 ,缺血预处理与无预处理组相比 ,可显著减轻再灌注损伤 (P <0 .0 5 ) ,与间歇性阻断肝门组相比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在各个缺血预处理组内 ,缺血预处理 5min(IPC5min)组较IPC10min组和IPC5min× 2 组效果好 (P <0 .0 5 ) ,证实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大鼠肝脏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肝脏再灌注损伤 ,并优于间歇性阻断肝门法 ,是一种应用方便、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肝硬化 动物模型 IRPI IPC RPI
下载PDF
硫代乙酰胺诱导的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浩 施宝民 +4 位作者 杨镇 王秀艳 马宏岩 穆庆岭 吴泰璜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该研究以硫代乙酰胺复制门脉高压大鼠模型,对成模后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探讨门脉高压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50只大鼠分为造模组(4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采取前5周使用0.03%的硫代乙酰胺,后5周使用... 目的该研究以硫代乙酰胺复制门脉高压大鼠模型,对成模后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探讨门脉高压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50只大鼠分为造模组(4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采取前5周使用0.03%的硫代乙酰胺,后5周使用0.04%硫代乙酰胺作为其饮用水,共诱导10周成模。对成模大鼠测定肠系膜上静脉压力,取硬化后肝脏标本,对收集后标本行HE染色,同时行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内皮细胞窗孔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门静脉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肝窦毛细血管化在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并减小,内皮细胞下基底膜形成使肝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减少,导致细胞缺氧、代谢产物聚集,肝细胞坏死,最终导致门脉高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内皮细胞窗孔 肝窦 电镜
原文传递
联合尾状叶切除的半肝切除术:31例报告
10
作者 施宝民 刘中砚 +5 位作者 王晖 林锐 陈泉宁 张振海 耿文茂 苏忠学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5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研究联合尾状叶切除的半肝切除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联合部分或全部尾状叶切除的半肝切除术病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转移癌1例、肝门部胆管癌5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肝巨大血管瘤3例、肝炎性... 目的研究联合尾状叶切除的半肝切除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联合部分或全部尾状叶切除的半肝切除术病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转移癌1例、肝门部胆管癌5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肝巨大血管瘤3例、肝炎性假瘤1例、肝外伤1例。结果手术完成时间130-367 min,平均(218±61)min。术中出血80-1 100 ml,平均(350±283)ml,19例患者术中未输血。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5%(11/31)。其中,右侧胸腔积液5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轻度肝性脑病1例;胆漏3例,均经保守治疗而痊愈。结论肝脏的良性或恶性病变侵及尾状叶时,实施联合尾状叶的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肝切除术 尾状叶切除术 并发症 死亡率
下载PDF
我国肝内局灶性增生结节1275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5
11
作者 梁锋 施宝民 +1 位作者 孙晓刚 卢晓飞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手段。方法对1988—2007年近20年间我国公开期刊发表的关于FNH的报道85篇,加上笔者近6年来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FNH的患者12例,共1 27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FNH多见于20...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手段。方法对1988—2007年近20年间我国公开期刊发表的关于FNH的报道85篇,加上笔者近6年来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FNH的患者12例,共1 27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FNH多见于20~50岁患者,平均35.4岁,男女比例1.22∶1.00(700/575),多无症状(80.2%),甲胎蛋白检查均正常。病灶多为单发(91.8%)。B超检查76.2%(294/386)的病灶为低回声。CT动态扫描93.7%(532/568)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出现中央星状瘢痕114例(20.1%)。MRI检查87.4%(334/382)早期明显强化,出现中央星状瘢痕102例(26.7%)。行手术切除416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FNH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及各种影像检查资料可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
原文传递
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梁锋 毕玉梅 +4 位作者 施宝民 孙小刚 刘志强 张振海 耿文茂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73-475,共3页
目的评价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外科治疗的237例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和分组比较其疗效。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5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者237例,随访210例... 目的评价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外科治疗的237例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和分组比较其疗效。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5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者237例,随访210例(占88.6%),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年6个月。肝切除组与胆道探查组的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6.3%和19.2%(χ2=6.14,P<0.05)、8.2%和23.1%(χ2=6.87,P<0.01)、7.6%和19.2%(χ2=4.48,P<0.05);使用纤维胆道镜组与未使用纤维胆道镜组的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5%和23.5%(χ2=13.3,P<0.01)、6.3%和27.5%(χ2=14.9,P<0.01)、5.7%和25.5%(χ2=14.1,P<0.01)。结论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可明显提高肝胆管结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肝切除术 内窥镜
下载PDF
当今肝癌诊治中经典标志物AFP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梁锋 施宝民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20,共5页
虽然仍被认为是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经典标志物,在肝癌诊治有了长足进展的今天,甲胎蛋白(AFP)也不再是单纯的诊断指标,更不是惟一指标,它在肝癌的癌变机制、分子和基因诊断、肝癌的生物导向治疗、以及与多种方法的结合等多方... 虽然仍被认为是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经典标志物,在肝癌诊治有了长足进展的今天,甲胎蛋白(AFP)也不再是单纯的诊断指标,更不是惟一指标,它在肝癌的癌变机制、分子和基因诊断、肝癌的生物导向治疗、以及与多种方法的结合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AFP用于肝癌诊治研究中的近年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P 标志物 肝癌 诊治 中经 生物导向治疗 诊断指标 肝细胞癌
原文传递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2例诊疗体会 被引量:5
14
作者 雷晓锋 翟允鹏 +5 位作者 常宏 徐健 秦成坤 穆庆岭 苏忠学 张振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1年第11期888-891,909,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1月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22例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SPT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1月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22例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SPT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包括21例女性及1例男性,平均年龄为23.4岁。首诊原因多为查体发现胰腺包块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另可伴有腹痛、腹胀。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或腹腔内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病变,CT强化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明显改变。手术方式包括局部肿瘤切除术8例,胰腺节段切除术2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6例,胰尾部肿瘤切除合并保留脾脏4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1例,1例发生肝脏转移者行肿瘤局部切除联合肝脏转移瘤切除。术中发现肿瘤分界清楚。除1例发生肝转移外,余患者肿瘤未发现周围器官、血管明显浸润。术后随访无复发及转移。结论:SPT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尽量首选肿瘤局部切除术,以减少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胆道口括约肌运动功能与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成生 秦成坤 +3 位作者 耿文茂 崔现平 咸国哲 张振海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5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胆道口(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在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4只成年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胆固醇结石组(24只)和对照组(10只),其中胆固醇结石组(按被处死的时间,分为4个亚组,各6只)给予致石饮食,3、6、9、12... 目的研究胆道口(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在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4只成年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胆固醇结石组(24只)和对照组(10只),其中胆固醇结石组(按被处死的时间,分为4个亚组,各6只)给予致石饮食,3、6、9、12周后对两组行胆道口括约肌测压并检测肌电活动。结果胆固醇结石组3、6、9、12周的发生率分别为0、16.7%、16.7%、83.3%。肌电活动的频率在3周组和6周组减小(均P<0.05),肌电活动幅度在9周组和12周组明显降低[从(146.44±81.09)μV分别降至(68.18±49.58)μV和(40.60±45.03)μV,P<0.05]。胆道口括约肌收缩频率在6周组和9周组明显减小(P<0.05)。胆道口括约肌基础压及胆总管压在12周组明显升高[从(25.19±7.77)mm Hg至(52.38±12.84)mm Hg,(22.35±7.60)mm Hg至(50.11±12.59)mm Hg,均P<0.01]。结论致胆固醇结石饮食能诱发胆道口括约肌功能紊乱,其张力增加、活动性下降。胆道口括约肌运动功能紊乱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结石 胆道口括约肌 测压 肌电活动 豚鼠
原文传递
胰腺癌扩大切除术再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小刚 梁锋 施宝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2,共4页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然是胰头癌的标准术式,包括标准的淋巴结清扫、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联合切除。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正逐步不被推崇,而胰体尾部肿瘤扩大切除术业已逐步开展。笔者复习了胰腺癌外科...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然是胰头癌的标准术式,包括标准的淋巴结清扫、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联合切除。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正逐步不被推崇,而胰体尾部肿瘤扩大切除术业已逐步开展。笔者复习了胰腺癌外科治疗手术的最新文献,对以上几种手术方式及对它们的评价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外科学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扩大切除术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志意 崔现平 +1 位作者 耿文茂 秦成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9期73-77,共5页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提高SPTP的术前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患者中,男4例,女46例,男女比例1:1...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提高SPTP的术前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患者中,男4例,女46例,男女比例1:11.5,平均年龄23.7岁(11~48岁)。17例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或腹泻症状,30例因腹部肿块就诊,3例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均未行化疗和放疗。结果术后病理5例为低度恶性SPTP,1例为恶性SPTP。肿瘤位于胰头部26例,位于胰颈部4例,位于胰体部2例,位于胰体尾部10例,位于胰尾部8例,肿瘤平均直径为7.9cm(3~19cm)。术后8例发生胰瘘,2例出现胃瘫,均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平均随访39个月(2~87个月),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迹象。结论 SPT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或交界性肿瘤,主要见于20~30岁的年轻女性,大多数情况手术切除均能治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诊断 治疗 实性假乳头状瘤
原文传递
肝干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晓飞 郭森 +1 位作者 段玲玲 施宝民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227-230,共4页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方法,但供肝短缺限制了其应用,导致许多患者未能获得肝移植。近年来,肝干细胞的分离鉴定、纯化培养技术日渐成熟,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移植到受体的干细胞已被证实可以分化形成正...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方法,但供肝短缺限制了其应用,导致许多患者未能获得肝移植。近年来,肝干细胞的分离鉴定、纯化培养技术日渐成熟,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移植到受体的干细胞已被证实可以分化形成正常肝细胞,从而通过提高肝细胞数量来改善肝功能,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使其有机会获得肝移植。同时为急慢性肝损伤、肝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细胞移植疗法,成为肝病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进展
下载PDF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与肝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幼林 秦成坤 +3 位作者 崔现平 耿文茂 沈雄山 王鹏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3-876,共4页
近年来随着各种肿瘤标志物的相继出现,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作为肿瘤标志物有望成为提高肝癌有效诊断率的新指标。笔者就文献所述归纳了该标志物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肝脏发育和肝癌中的表达,以及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 肝肿瘤/诊断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余幼林 王秀艳 +5 位作者 苏忠学 耿文茂 梁锋 卢晓飞 荣忠厚 施宝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式在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6月施行的28例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7例,中段胰腺切除术9例... 目的探讨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式在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6月施行的28例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7例,中段胰腺切除术9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胰腺肿块局部切除术7例。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7例患者术后并发胰瘘1例。行中段胰腺切除术的9例患者术后并发胰瘘1例。行胰腺肿块的局部切除术7例患者中切口脂肪液化2例,均经保守治疗而愈。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半年到6年,均无肿瘤复发,无新发糖尿病,脂肪泻及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结论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或者低度恶性的肿瘤临床疗效确切,且可明显降低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