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林东亮 李玉军 +5 位作者 王晗 户燕姣 计晓彬 代晓艳 周璇 刘杰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及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HER2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 目的探讨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及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HER2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78岁;女性1例,50岁。胃镜活检均诊断为腺癌,肿瘤分别位于胃体和胃窦。镜下见肿瘤细胞团及腺体在胃壁内浸润性生长,2例中均可见杯状及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细胞质透亮,核位于基底部,核异型不明显;印戒样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富含黏液,核深染,月牙形。瘤巢呈实体小巢、菊形团样及小梁状结构。部分细胞巢中央可见小的腺管结构。例1表现为单纯杯状细胞腺癌。例2中可见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传统腺癌成分。2例杯状细胞腺癌成分均表达细胞角蛋白8/18、突触素,1例表达嗜铬粒素A;HER2免疫组织化学2例均阴性,双色原位杂交检测2例HER2基因均未见扩增。结论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极为少见,组织形态学方面与原发阑尾的杯状细胞腺癌类似,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病理科 浸润性生长 胃镜活检 基底部 免疫组织化学 核深染 杯状细胞 菊形团
原文传递
高频电切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杜文贞 于天霞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22期78-80,85,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电切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8月~2017年8月结肠息肉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76)和观察组(n=84)两组。对照组直接用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观察组先给予息肉根部黏膜下注射后,再行高... 目的探讨高频电切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8月~2017年8月结肠息肉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76)和观察组(n=84)两组。对照组直接用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观察组先给予息肉根部黏膜下注射后,再行高频电切除。比较两组高频电切除后肠穿孔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使用小探头超声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超声影像进行对比,观察结肠壁各层的损伤情况。结果对照组肠穿孔发生率7.89%(6/76),观察组肠穿孔发生率为0(0/8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超声内镜显示对照组高频电治疗后黏膜层与黏膜下层融合、层次不清,提示固有肌层损伤。观察组治疗后提示固有肌层完整。结论黏膜下注射对高频电治疗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结肠息肉患者高频电治疗发生穿孔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内镜治疗 高频电切除 黏膜下注射
下载PDF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杰 刘相兰 +3 位作者 林东亮 赵涵 李玉军 邢晓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7-801,共5页
目的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3例)和山东省烟台业达医院(1例)诊断的4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3例)和山东省烟台业达医院(1例)诊断的4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其进行二代测序以揭示其遗传学改变。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5.5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便血及消瘦。4例病例均表现为传统型腺癌与伴肠母细胞分化腺癌相互混合。肿瘤大部分由排列成管状、筛状的腺样结构构成。1例几乎全部由乳头状结构构成。伴肠母细胞分化腺癌成分肿瘤细胞呈柱状,细胞界限相对清晰,具有特征性丰富透明的胞质,形成胎儿肠道样腺体。肿瘤细胞表达SALL4(4/4)、Glypican-3(3/4)、甲胎蛋白(1/4,局灶阳性),2例p53呈异常高表达。二代测序显示2例呈TP53基因突变,1例呈KRAS基因突变。结论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罕见,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胎性分化。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要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癌 DNA突变分析 肠母细胞分化
原文传递
核因子-κB的表达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被引量:33
4
作者 刘一品 李延青 《胃肠病学》 2006年第2期103-106,共4页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研究显示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目的:观察UC患者病变结肠黏膜组织NF-κB的表达及其与UC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探讨NF-κB 在UC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研究显示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目的:观察UC患者病变结肠黏膜组织NF-κB的表达及其与UC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探讨NF-κB 在UC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UC患者34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变结肠黏膜组织NF-κB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n=26)进行比较。分析NF-κB的表达与UC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和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无或仅有弱阳性NF-κB p65表达,UC结肠黏膜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2± 2.7对1.0±0.9,P<0.01)。轻症与重症(3.5±2.0对6.1±3.2,P<0.05)以及不同内镜分级(Ⅰ级与Ⅱ级:3.3±1.9对5.7± 2.4,P<0.05;Ⅰ级与Ⅲ级:3.3±1.9对7.3±3.5,P<0.01)、不同组织学分级(Ⅰ级与Ⅱ级:3.7±2.1对5.9±2.4,P<0.05;Ⅰ级与Ⅲ级:3.7±2.1对7.4±4.0,P<0.01)和不同病变部位(直乙状结肠炎与全结肠炎:4.5±2.5对6.7±3.4,P<0.05)UC间 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结论:UC患者病变结肠黏膜组织NF-κB表达水平显著增高,提示NF-κB与UC 关系密切,在U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NF-κB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UC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 结肠炎 溃疡性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臧少杰 《医疗装备》 2017年第8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讨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200例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奥美拉唑治疗,试验组接受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 目的探讨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200例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奥美拉唑治疗,试验组接受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腺体密度改善率为54.0%,腺管形态改善率为62.0%,对照组腺体密度改善率为26.0%,腺管形态改善率为34.0%,试验组治疗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生命质量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经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期胃溃疡 胃苏颗粒 奥美拉唑
下载PDF
急诊内镜注射治疗贲门黏膜撕裂病人的护理
6
作者 孙少华 吴庆娜 +1 位作者 张晓慧 宋艳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9X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5例病人急诊进行内镜注射治疗,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25例病人术后72 h出血停止,无再次出血,住院时间为1~2周。结论:加强护理...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5例病人急诊进行内镜注射治疗,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25例病人术后72 h出血停止,无再次出血,住院时间为1~2周。结论:加强护理可解除病人恐惧心理,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内镜下注射 护理
下载PDF
烟台市区近10年胃癌的临床内镜特征及流行病学研究
7
作者 鞠爱红 臧丽丽 +1 位作者 牟正彬 刘心华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 了解烟台市区胃癌发病率及临床内镜特征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对我院10年间经胃镜、病理检查及外科手术诊断为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本组10年间共检出胃癌2192例,检出率7.29%;(2)胃癌患者男女之比为2.82:... 目的 了解烟台市区胃癌发病率及临床内镜特征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对我院10年间经胃镜、病理检查及外科手术诊断为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本组10年间共检出胃癌2192例,检出率7.29%;(2)胃癌患者男女之比为2.8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胃癌患者平均检出年龄60.24岁,以50-70年龄多发,占57.11%;(4)早期胃癌检出率19.29%.结论 (1)本组胃癌检出率7.29%。胃癌检出人数有逐年增加趋势。胃癌男性多于女性;(2)胃癌的好发部位为胃窦,以隆起型为主;(3)胃癌高发病年龄在50-70岁.并发症以出血、梗阻居多;(4)胃癌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胃镜下缺乏特征性改变.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关键在于普及内镜普查及内镜医生认真仔细的检查及多点多部位活检.早期胃癌检出率17.02%,内镜下以Ⅲ型为主,占早期胃癌82.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流行病学 特点 烟台市
下载PDF
烟台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王明春 任军 衣龙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8-219,共2页
我院2004年3月~2005年5月门诊胃镜检查非溃疡病人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随访调查439例,经推荐的三联方案治疗后复诊,寻求Hp不能根除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治疗
下载PDF
儿童麻醉期间的呼吸道管理
9
作者 刘冰 胡轶 付蕊红 《中国医学工程》 2009年第12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呼吸道管理 全身麻醉 麻醉期间 气管插管 局部麻醉 丙泊酚 麻醉方式 呼吸道梗阻 自主呼吸 七氟烷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67例临床特点
10
作者 李翠岩 明俊英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2年第11期869-870,共2页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特点 结肠镜检查 诊断
下载PDF
核因子-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家裕 袁耀宗 +3 位作者 章永平 翟祖康 涂水平 纪龙 《胰腺病学》 200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校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6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P组、PDTC(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预处理组三组。SAP模型采用5%的牛磺胆酸钠1ml... 目的 探讨校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6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P组、PDTC(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预处理组三组。SAP模型采用5%的牛磺胆酸钠1ml/kg胰胆管内逆行注射方法建立。PDTC预处理组在建立SAP模型前1h腹腔内注射PDTC 100ml/kg。后两组分别在3、6、12h三个时相点将动物处死后(各10只),留取肺组织。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AP肺组织NF-κB表达情况,运用RT-PCR的方法检测肺组织TNFα、IL-6、ICAM-1mRNA的表达,并测定肺组织湿/干比值作为肺损伤的指标。结果 SAP组肺组织湿/干比值除3h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外,其余各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组织内可见NF-κB活化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且肺组织TNFα、IL-6、ICAM-1mRNA表达增加。PDTC预处理组肺组织湿/干比值明显降低,NF-κB活化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TNFα、IL-6、ICAM-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SAP时存在肺损伤,肺组织NF-κB活化并通过促进TNFα、IL-6、ICAM-1mRNA的表达而参与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肺损伤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及根除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凡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15期81-82,105,共3页
自1983年从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经研究表明其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都有一定的病因学联系,本文旨在对Hp感染及根除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影响加以综述。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十二指肠疾病
下载PDF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谢凡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16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484例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我院胃镜室确诊的消化性溃疡共1710例,其中老年消化性溃疡484例,检出率28.3%;共检出溃疡609个,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221...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484例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我院胃镜室确诊的消化性溃疡共1710例,其中老年消化性溃疡484例,检出率28.3%;共检出溃疡609个,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221例,胃溃疡(GU)388例,复合溃疡(CU)16例。DU中单发性溃疡占72%,多发性溃疡占28%;GU中单发性溃疡占81%,多发性溃疡占19%;溃疡形态及大小:圆形330个,椭圆形198个,不规则形45个,线形34个。溃疡最大直径<1cm323个,1.0~2.5cm236个,>2.5cm49个。胃溃疡部位:胃窦114例,胃体228例,胃底46例,幽门管溃疡13例(3.4%),吻合口溃疡20例(5.2%)。结论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具有逐年稳步增高倾向,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高位溃疡、溃疡深大和并发症相对较多的特点,临床易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老年人 临床 内镜
下载PDF
云南白药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曦 于美娥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两组均以3d为1个...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两组均以3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显效率66.67%,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显效率37.50%,总有效率72.92%。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及总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云南中药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止血时间,减少输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云南白药 泮托拉唑
下载PDF
三联用药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根除HP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曦 乔秀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5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联合治疗方案对消化性溃疡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1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埃索... 目的探讨并分析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联合治疗方案对消化性溃疡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1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代替阿莫西林。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88.3%和98.4%,HP根除率分别为78.3%和91.8%,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1.6%和13.3%,两组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和1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治疗方案提高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效果优于阿莫西林联合方案治疗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治疗HP相关消化性溃疡的较优三联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埃索美拉唑 克拉霉素
下载PDF
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胆囊癌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虹娥 姜国香 +2 位作者 鲍振华 杨元良 杨建平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0期693-696,共4页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治疗胆囊癌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海阳荣军医院收治的82例胆囊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与...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治疗胆囊癌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海阳荣军医院收治的82例胆囊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000 mg/m^2,30 min静脉滴注,第1、8天;奥沙利铂100 mg/m^2,3 h静脉滴注,第1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500 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70.73%(29/41),低于观察组的92.68%(38/41)(χ^2=6.60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Dickkopf-1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11、3.048、4.444、4.514,均P<0.05)。观察组患者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16、4.986,均P<0.05)。随访1年,观察组2例死亡,生存率为95.13%(39/41),对照组8例死亡,生存率为80.49%(33/41),两组患者随访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结论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胆囊癌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药物疗法 联合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甲磺酸阿帕替尼
原文传递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德萍 邱波 董晓丽 《江西医药》 CAS 2005年第7期380-382,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1例缺血性肠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66.6%),且大多数(80.9%)伴有可能相关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及腹...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1例缺血性肠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66.6%),且大多数(80.9%)伴有可能相关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及腹部手术史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剧烈的腹痛(100%)、便血(57.1%)(潜血试验100%)、腹泻腹胀等。结肠镜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B超可见肠壁增厚,彩色多普勒可直接显示肠系膜血管的情况、血流量。结论老年人剧烈腹痛后便血是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征,结肠镜、B超、肠系膜血管造影等是比较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肠炎 临床特征 诊断方法
下载PDF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邱波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9期118-121,共4页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雷贝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0例,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雷贝拉...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雷贝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0例,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反流性食管炎各项症状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P〈0.05).治疗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反流性食管炎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反流性食管炎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优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较佳,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改善患者HAMD、HAMA评分及反流性食管炎各项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指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雷贝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胃肠功能
原文传递
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风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8期140-141,共2页
目的采用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采用... 目的采用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大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更有效果,而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沙必利 埃索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下载PDF
Smad4与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红 乔秀玲 黄逢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30-33,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Smad 4与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评价Smad 4和Cox-2在胃癌预后判定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9例胃癌根治手术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化检测Smad 4和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分...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Smad 4与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评价Smad 4和Cox-2在胃癌预后判定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9例胃癌根治手术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化检测Smad 4和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Smad4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预后有关,而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预后有关,Smad 4和Cox-2表达具有相关性(R=-0.362,P<0.05),Smad 4、Cox-2联合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预后有关。结论 Smad4与Cox-2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Smad 4阴性表达和Cox-2阳性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且2者之间具有相关性。Smad 4阴性表达和Cox-2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侵袭性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4 COX-2 胃癌 免疫组化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