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费的绅士化:唐代饮茶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4
1
作者 舒萍 孙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21,共5页
唐代是中国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安史之乱又是唐代茶叶消费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前,茶叶消费呈现以食用药用为主、饮茶寓意俭朴和南北饮茶差异大三个特点,安史之乱后,饮茶出现了绅士化的特点,即形成了以陆羽为中心的茶文人圈这一新... 唐代是中国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安史之乱又是唐代茶叶消费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前,茶叶消费呈现以食用药用为主、饮茶寓意俭朴和南北饮茶差异大三个特点,安史之乱后,饮茶出现了绅士化的特点,即形成了以陆羽为中心的茶文人圈这一新的绅士群体,他们讲究使用精细的茶具和繁复的煮茶方法,重视茶叶的原味及其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从而引领了饮茶的新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饮茶文化 消费绅士化 陆羽
原文传递
代际关系的张弛之道——基于福建一个多姓宗族村落田村的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舒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华南具有较长的宗族历史,至今仍保留了许多的宗族伦理和活动,有研究据此认为华南代际关系呈现一种不紧张状态,而以福建一个多姓宗族村落田村的田野研究则显示:虽然亲代对子代仍保留权威,但在日常世俗生活中子代不断对亲代权威进行挑战,... 华南具有较长的宗族历史,至今仍保留了许多的宗族伦理和活动,有研究据此认为华南代际关系呈现一种不紧张状态,而以福建一个多姓宗族村落田村的田野研究则显示:虽然亲代对子代仍保留权威,但在日常世俗生活中子代不断对亲代权威进行挑战,从而形成了代际之间的紧张之态,不过丧葬活动则从象征领域起着缓和这一状态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村落 代际关系 世俗领域 象征领域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的区隔与保护:以福建土楼的民族志调查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舒萍 孙晟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119,132,共8页
福建土楼,是用泥土夯筑的木料结构楼屋,素有"东方古城堡"之称。从建筑学上来讲,土楼是用泥土夯筑的木料结构楼屋,只有形状、楼层等物理结构的不同。从遗产认定的角度来看,被政府申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之内的4... 福建土楼,是用泥土夯筑的木料结构楼屋,素有"东方古城堡"之称。从建筑学上来讲,土楼是用泥土夯筑的木料结构楼屋,只有形状、楼层等物理结构的不同。从遗产认定的角度来看,被政府申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之内的46座土楼代表的是少数的世遗保护对象,世遗名录之外的土楼则是属于多数的、未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普通民居。文章以福建东南的一个内陆村庄为个案,通过对世遗名录之外的土楼及其居民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受到世遗带来的影响,不仅积极靠近世遗话语,而且重新树立了一套更有实用主义倾向的认知和实践。在文化遗产体系下,虽然只有部分土楼被标准化成为典型,但实际上,无论是否被纳入遗产名录,土楼的建筑特色及其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构成土楼文化的一部分,属于同一文化类型的非世遗土楼的继承者和使用者应当也被视为土楼文化的主体,需要将世遗名录内外的土楼视为一个文化整体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主体 福建土楼 标准化 地方性资源 文化保护区
下载PDF
瓦戎村家屋空间结构的人类学研究——来自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个案
4
作者 王亚涛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44,210-211,共15页
文章梳理了人类学关于家屋空间研究的两种主要路径——制度主义路径和象征主义路径,并从制度主义路径出发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南部瓦戎村的家屋空间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瓦戎村的每个家屋都存在土房和帐房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并... 文章梳理了人类学关于家屋空间研究的两种主要路径——制度主义路径和象征主义路径,并从制度主义路径出发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南部瓦戎村的家屋空间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瓦戎村的每个家屋都存在土房和帐房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并非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是一种社会性安排。土房和帐房之间存在一种“把对反涵括在内”的阶序关系,即土房与帐房互为对反面,同时前者作为整体涵括了作为部分的后者;这一关系通过家庭内部分工以及家庭结构在空间上的制度性安排呈现出来。同时,瓦戎村土房的空间特点及其利用,还展现出藏族社会中的家屋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私人领域,而是带有很强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屋空间 家庭结构 公共空间 半农半牧区
原文传递
相遇之后:斐济华商的生存适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和文臻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77,共9页
本研究通过对斐济中小华商的实地调研①,以知遇民族志的分析框架揭示了"新老华人"之分形成的原因在于其不同生存适应策略的选择,不同于知遇民族志通常关注移民国文化变迁的视角,转而着重关注外来移民者群体内部及其与移入地... 本研究通过对斐济中小华商的实地调研①,以知遇民族志的分析框架揭示了"新老华人"之分形成的原因在于其不同生存适应策略的选择,不同于知遇民族志通常关注移民国文化变迁的视角,转而着重关注外来移民者群体内部及其与移入地文化相遇后的适应及意义。新老华商在斐济的生存适应过程中,形成了"顺适应"和"逆适应"两种涵化类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前者保持中国原文化特征,同时也理解、尊重移居地斐济的共享文化,以及积极参与当地生活,进而遇而相知,知而相融;后者却遇而难知,知而不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侧重基本营商规律和遵循资本驱动逻辑,对当地文化的探索与理解还有加深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 斐济华商 知遇民族志 生存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