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汪勇政 李久林 +1 位作者 顾康康 陆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2-2032,共11页
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合肥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提取UGI要素与生态源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与坡度数据校正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模块生成... 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合肥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提取UGI要素与生态源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与坡度数据校正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模块生成的阻力面,进而结合电路理论运用Circuitscape软件与Linkage Mapper工具模拟构建UGI网络并识别生态走廊中的关键节点,最后基于斑块、廊道、障碍点的空间特征,提出合肥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合肥市UGI网络由120个生态源地斑块、4442.4km^(2)的廊道、62处障碍点构成,生态斑块大部分面积较小且分散,生态斑块集中度南部优于北部。生态走廊在主城区以外环状蔓延分布,分别集中在市域东部、北部与南部,网络整体连接性较低。障碍点多数分布在生态源地边缘或生态走廊内,主要为建设用地与道路用地,低于平均阻力值的障碍点面积占障碍点总面积的71.1%,相对容易修复;(2)合肥市现有重要生态走廊集中分布于巢湖东北、巢湖西北、市域南部,各区域内的廊道连接自成体系,未形成整体的网络连接。依据廊道分析提出保护72条重要生态走廊,恢复11条潜在生态走廊的廊道优化策略;(3)根据障碍点分析划分了615.6km^(2)的一级改善区、1818.3km^(2)的二级改善区与保护区范围。研究基于MSPA-CIRCUIT的模型构建为合肥未来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优化路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UGI网络构建与优化提供了借鉴意义。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将在科学识别基础上,更加凸显人类福祉提升导向下的价值复合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 电路理论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下载PDF
徽州传统村落祠堂空间功能更新及活化利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晓华 谢晚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4期92-97,共6页
祠堂是传统村落的核心文化空间,其功能更新与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现实需要。以遗产活化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研究法,揭示了徽州传统村落祠堂空间具有承载历史文化、组织村落空间、统领村落景观... 祠堂是传统村落的核心文化空间,其功能更新与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现实需要。以遗产活化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研究法,揭示了徽州传统村落祠堂空间具有承载历史文化、组织村落空间、统领村落景观和引导社会治理等历史价值,分析了其当代转型发展面临的空间衰败和功能异化问题。基于黟县6座祠堂空间功能更新模式的总结和反思,探讨徽州传统村落祠堂空间活化利用路径,包括“祠堂空间+公共服务”“祠堂空间+农耕文化”“祠堂空间+手工艺术”“祠堂空间+文化旅游”“祠堂空间+信息技术”等。为传统村落祠堂空间保护发展提供指导,也可为传统村落其他类型文化空间的活化利用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传统村落 祠堂空间 黟县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国外乡村空间重构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晓华 曹梦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75-281,共7页
乡村空间重构是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出现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地理学及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课题。回顾国外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厘清乡村空间重构概念的基础上,从研究理论与... 乡村空间重构是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出现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地理学及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课题。回顾国外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厘清乡村空间重构概念的基础上,从研究理论与方法、路径与内容、驱动因素与动力机制、模式与规划应对等方面概括了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外尤其发达国家较早关注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从最初的基于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逐渐融合建筑学、哲学、历史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逐渐深入,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国外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乡村规划研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重构 研究进展 多功能农业 乡村世界主义 乡村规划 国外
下载PDF
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及思考--基于黟县8个传统村落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晓华 鲍香玉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6-21,共6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命题。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黟县8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调研。调研发现: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高;旅游开发是...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命题。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黟县8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调研。调研发现: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高;旅游开发是徽州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主要形式,逐渐形成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多种模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历史建筑损毁较严重、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庄环境问题突出、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问题。针对现状问题,认为强化规划引导、整治村落风貌、强调文化传承、突出特色维护、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生活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传统村落 黟县
下载PDF
保护-发展价值关系下传统村落活化路径及策略——基于徽州传统村落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晓华 姚林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4-49,共6页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价值导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要求。基于若干徽州传统村落的调研,分析“保护”与“发展”的价值关系,建构传统村落“一核四位”活化思路,划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类型,进而探索徽州传统村落...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价值导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要求。基于若干徽州传统村落的调研,分析“保护”与“发展”的价值关系,建构传统村落“一核四位”活化思路,划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类型,进而探索徽州传统村落分类活化策略。认识与划分是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前提,多元目标与精准施策是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策略抓手。依据“保护(P)-发展(D)价值模型”可划分P+D+传承型、P+D+提升型、P-D+发展型、P-D-收缩型、P+D-特色保护型等5 种传统村落类型。结合村落实际提出多元与精准的活化策略,以期为城乡历史遗产保护与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 分类活化 多元目标 精准施策 徽州
下载PDF
国外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晓华 黄永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4期625-634,共10页
多功能乡村转型是新时代乡村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乡村地域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态势。基于多功能乡村转型内涵的辨析,从转型路径与内容、驱动因素及机制、转型趋... 多功能乡村转型是新时代乡村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乡村地域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态势。基于多功能乡村转型内涵的辨析,从转型路径与内容、驱动因素及机制、转型趋势及困境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国外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进程。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较早关注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并从多功能农业逐步向多功能乡村转型深入,逐渐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涉及全球、国家、区域和乡村及农场等多层次空间尺度。国外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为我国乡村发展与规划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可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农业 多功能乡村转型 驱动因素 国外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徽州传统聚落规划效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储金龙 郑蕾 陈晓华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4-69,共6页
徽州传统聚落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类聚居空间之一。近年来由于保护与发展的多重需求,原本独立自生的传统聚落也由于规划介入产生了空间巨变。通过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法分析呈坎、宏村两个徽州传统聚落规划介入前后空间的改变,对比空间变化... 徽州传统聚落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类聚居空间之一。近年来由于保护与发展的多重需求,原本独立自生的传统聚落也由于规划介入产生了空间巨变。通过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法分析呈坎、宏村两个徽州传统聚落规划介入前后空间的改变,对比空间变化前后整合度、街网密度以及可理解度等变量,量化描述各个空间单元属性。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徽州传统聚落规划介入的不同效应,探讨空间句法在辅助形成空间同构,指导聚落规划以及评价设计方案等方面的应用模式。使聚落的规划最终能够延续空间特质,传承聚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空间 规划介入 空间句法 徽州传统聚落
下载PDF
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63
8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2 位作者 叶家珏 刘瀚 张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3-165,共13页
古徽州地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梳理、GIS空间分析、地统计等方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 古徽州地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梳理、GIS空间分析、地统计等方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网络状和枝状发展特征,规模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与等级性,形态上趋于均衡分布。在内部空间序列上,揭示了传统村落的核心空间、街巷空间、水口空间、滨水空间的组织规律,发现传统村落的发展深受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结构、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宗族观念等影响。最后,基于特征认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与自然环境、区位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空间演化 核密度估计 驱动机制 古徽州
原文传递
基于ESDA的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27-1431,1438,共6页
采用2003—2008年安徽省61个县(县级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运用ESDA方法,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类似的县域在空间上趋... 采用2003—2008年安徽省61个县(县级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运用ESDA方法,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类似的县域在空间上趋于集中,整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并具有进一步加剧态势;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局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转变,发达县域由原先集中式分布于皖江以南逐步转向皖北、皖中和皖南,空间形态趋于分散,欠发达县域则由分散转向集中,在皖南山区形成大面积"块状"格局;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受到经济因素和行政因素的较大影响,边缘化特征以及"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变中同样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综合竞争力 空间格局 安徽
原文传递
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顾康康 刘雪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5-392,共8页
农村发展已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安徽省江淮地区6个市辖区、30个县(县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5... 农村发展已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安徽省江淮地区6个市辖区、30个县(县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5个子系统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性显著,呈现东部片区高于西部片区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南片区(巢湖市)的高值集聚和西北片区(淮南和六安境内)的低值集聚态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水资源要素、农村人口吸引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分异 安徽省江淮地区
下载PDF
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28
11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8-925,共8页
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研究为认识城市更新对低收入阶层所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优化改造该类住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南京郊区8个拆迁安置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具有6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其中满意度... 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研究为认识城市更新对低收入阶层所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优化改造该类住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南京郊区8个拆迁安置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具有6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其中满意度评价得分由低到高分别为:就业环境维度、设施配置维度、地理空间维度、自然环境维度、住房条件维度和人文社会维度,社区满意度评价整体偏低,以就业环境、设施配置及地理空间维度尤为突出,表明被迫动迁后低收入居民在就业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享用等方面的情况最不理想。不同组间的居民社区满意度差异显著,时间、空间、文化程度以及工作稳定性状况是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动迁居民 社区满意度 评价 南京
下载PDF
精明收缩视角下乡村人居空间变化特征及类型划分——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红波 刘美豆 +1 位作者 胡晓亮 陈晓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9-955,共17页
为应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乡村人口收缩的现实,苏南地区提出了一系列引导乡村空间收缩发展的政策。以常熟市为例,基于2005年和2017年乡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定量分析县、镇、村不同尺度下乡村人居空间变迁特征及差异并进... 为应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乡村人口收缩的现实,苏南地区提出了一系列引导乡村空间收缩发展的政策。以常熟市为例,基于2005年和2017年乡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定量分析县、镇、村不同尺度下乡村人居空间变迁特征及差异并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发现,常熟市乡村人居空间利用集而不约;乡村人居活动和乡村人居空间的变化特征存在不同尺度的差异性;镇域层面人居空间变化存在城镇化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交通主导型、产业-交通复合主导型、政策主导型等五种类型;城镇化、产业、交通和政策是引起乡村人居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可以从精明收缩视角为苏南地区乡村人居空间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空间 精明收缩 动态变化 类型划分 常熟
原文传递
山水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建设用地开发策略 被引量:26
13
作者 储金龙 王佩 +1 位作者 顾康康 汪勇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804-7813,共10页
辨析城市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建设用地开发策略,对于城市生态保护与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庆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3类生态用地,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基于多... 辨析城市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建设用地开发策略,对于城市生态保护与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庆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3类生态用地,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基于多因子综合评价,将生态用地划分为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3个级别。将极重要生态用地与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所规定的禁建区作为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获得安庆市高、中、低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基于可建设用地生态影响及开发潜力评价,将建设用地分为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控制发展区以及禁止发展区,并提出建设用地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型 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用地开发策略 安庆市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安徽省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顾康康 杨倩倩 +2 位作者 程帆 储金龙 陈晓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77-583,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的空间异质性可以造成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安徽省各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数据,揭示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空间分异特征,并划分各区县的管控类型,提出各类型的国土空间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的空间异质性可以造成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安徽省各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数据,揭示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空间分异特征,并划分各区县的管控类型,提出各类型的国土空间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南高北低的状态;(2)安徽省各区县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差异明显,沿江、皖中和皖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高,而皖西和皖南区域需求较低;(3)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区域性差异明显;(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分析,安徽省各区县可划分为生态协调型、生态控制型、生态重建型和生态保育型4种管控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生态用地配置和区域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空间分异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6,共6页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时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性扩大。(2)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阶段性演化,分别呈现出"条带状"、"串珠状"以及"⊥"字型和"U"字型交织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性来看,经济发展的整体关联性较弱,表明区域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不显著,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空间关联性有所增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除了与自身发展条件、历史基础以及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有关外,还受到区域发展政策的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格局 时空演变 安徽省
下载PDF
基于ENVI-met的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对PM2.5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顾康康 钱兆 +2 位作者 方云皓 孙圳 温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340-4350,共11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尤其细颗粒物(PM2.5)已成为制约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在众多的PM2.5来源中道路交通是在其中的重要来源之一,而道路绿地植物群落能够消减来自道路的PM2.5。运用场地观测和ENVI-met模拟相结合...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尤其细颗粒物(PM2.5)已成为制约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在众多的PM2.5来源中道路交通是在其中的重要来源之一,而道路绿地植物群落能够消减来自道路的PM2.5。运用场地观测和ENVI-met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对PM2.5的影响,分析仅有乔木(i)、乔木+树篱(ii)、乔木+树篱+灌木(iii)3种模式下的植物群落配置对PM2.5的影响,揭示绿地植物群落的长度、宽度、高度和LAI对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1)场地观测中的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3种配置模式对PM2.5的消减率分别是iii(14.2%)>ii(12.9%)>i(9.2%)。(2)绿地中植物的种类、绿地宽度、绿地植物的叶面指数等要素对消减作用起正面作用,高度和长度起负面作用。(3)绿地的长度的一定量的减少可以在绿地后方形成一个宽度约为绿地长度80%的、随着与绿地的距离的增加而宽度递减的较绿地长度更长环境PM2.5浓度更低的低谷区,但其他没有绿地的空间的PM2.5浓度会加重。(4)绿地高度的增加会迫使PM2.5向更高的空间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道路绿地 植物群落 ENVI-met 合肥
下载PDF
合肥市主城区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顾康康 祝玲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7-1112,共6页
城市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合肥市主城区10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PM_(2.5)浓度、土地开发强度、道路交通等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探讨合肥市主城区PM_(2.5)时空... 城市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合肥市主城区10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PM_(2.5)浓度、土地开发强度、道路交通等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探讨合肥市主城区PM_(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开发强度、道路交通的关系,可为地方政府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合肥市主城区PM_(2.5)浓度季节差异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秋、冬季PM_(2.5)浓度波动较大,而春、夏季PM_(2.5)浓度比较稳定;(2)污染天数呈现春冬多、夏秋少的规律,1月、2月、3月、11月和12月的污染天数比例均超过50%,重度以上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冬季节,严重污染天气暂未出现;(3)1月PM_(2.5)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双峰多谷"的规律,庐阳区和滨湖新区是PM_(2.5)浓度高峰区,属于轻度污染;7月PM_(2.5)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双峰双谷"的规律,庐阳区和包河区是PM_(2.5)浓度高峰区,属于良好;(4)合肥市主城区PM_(2.5)浓度与绿地率、主干路长度和容积率有较强关联性;绿地率与PM_(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容积率与PM_(2.5)浓度有一定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性质和其他因素综合影响PM_(2.5)浓度;交通流量大的主干路与PM_(2.5)浓度存在正向关系。中心城区通过增加公共绿地空间、合理控制容积率,加强公共交通和电动汽车的使用,可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空分布 土地开发强度 道路交通 合肥市主城区
下载PDF
旅游开发对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晓华 鲍香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00-107,共8页
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活化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必须统筹考虑旅游开发对其产生的影响。基于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空间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旅游开发对传统村... 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活化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必须统筹考虑旅游开发对其产生的影响。基于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空间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居民人口收入、建筑风貌、公共空间以及村落的产业用地和人居环境都分别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基于上述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化提出引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传统村落 徽州
下载PDF
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格局研究--基于城市流的视角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44,共10页
文章以交通流、经济流、信息流三类城市流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城市引力模型、优势流分析法、场强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城市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呈南京、合肥双核引领的空间极化态... 文章以交通流、经济流、信息流三类城市流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城市引力模型、优势流分析法、场强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城市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呈南京、合肥双核引领的空间极化态势,形成了两主三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城市联系主从关系明显,均以宁、合为首位联系城市,且南京影响力大于合肥;城市联系网络复杂性突出,表现为两极带动多中心化、网络联系东强西弱不均衡化等特征;城市辐射范围受行政区与城市实力的双重影响,城市辐射空间邻近效应及空间叠加效应显著,双圈交汇区发展潜力巨大。应从制定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建立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及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等层面,促进宁—合双都市圈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 空间格局 区域协同发展 南京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
下载PDF
基于GISP模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多功能性评估 被引量:16
20
作者 顾康康 程帆 杨倩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113-7119,共7页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城市生态弹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基础设施多功能性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前提,这一点已被众多学者认可。构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GISP,Green Infrastructure Spatial Planning)模型,基于...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城市生态弹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基础设施多功能性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前提,这一点已被众多学者认可。构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GISP,Green Infrastructure Spatial Planning)模型,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绿色空间可达性、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景观连通性五大功能指标,开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多功能性评估,明确合肥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高需求地区,探讨绿色基础设施不同功能之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东北部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需求最强烈,城市一环区域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需求最为强烈,城市东部、南部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绿色空间可达性需求显著;总体而言,绿色基础设施选址的热点区域为城市一环内及东北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缓解城市热岛和净化空气间存在着协同关系,与景观连通性之间存在着权衡关系;运用GISP模型评估合肥生态空间体系控制规划以及合肥市域空间绿道网络系统建设总体规划,规划中绿地选址不在绿色基础设施的高需求区域,也没有在战略上整合绿地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获得更大的生态弹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弹性力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多功能性评估 合肥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