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威宁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国强 李勇 +1 位作者 李枚曼 陈林 《科技风》 2020年第35期131-132,共2页
在中国气象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省气象部门面向脱贫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将基层人工影响天气的重点聚焦在临近预警、跟踪监测及作业指挥,通过强化作业能力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对天气系统的分析研判... 在中国气象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省气象部门面向脱贫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将基层人工影响天气的重点聚焦在临近预警、跟踪监测及作业指挥,通过强化作业能力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对天气系统的分析研判,不断完善本地作业指标,并加强上下级间的沟通和互动,创新性地构建起防雹预警及时、指令传输通畅、作业指挥准确的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威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威宁模式 防雹增雨
下载PDF
X波段天气雷达雨区衰减订正方法分析
2
作者 盖昀 刘维芳 《内蒙古气象》 2016年第2期36-38,共3页
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大气衰减的模型对大气衰减进行订正,使降水测量的误差降低;然后采用降水对X波段电磁波的衰减模型,根据逐库订正原理,对雨区衰减进行订正,使降水测量的误差更加降低。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较好地恢复反射率强度和强降... 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大气衰减的模型对大气衰减进行订正,使降水测量的误差降低;然后采用降水对X波段电磁波的衰减模型,根据逐库订正原理,对雨区衰减进行订正,使降水测量的误差更加降低。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较好地恢复反射率强度和强降水的中心位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 天气雷达 雨区衰减 衰减订正
下载PDF
冬季EC2m温度预报在贵州毕节地区的检验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吕静 姚浪 +2 位作者 聂祥 万汉芸 柯莉萍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第2期81-85,共5页
利用毕节市8个国家站02时、14时气温实况数据,分别计算2016-2018年冬季(12月、1月、2月)EC细网格2 m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检验在升温、平稳、降温3类天气过程中温度预报效果,为模式温度预报订正提供参考依据。结... 利用毕节市8个国家站02时、14时气温实况数据,分别计算2016-2018年冬季(12月、1月、2月)EC细网格2 m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检验在升温、平稳、降温3类天气过程中温度预报效果,为模式温度预报订正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02时的预报平均准确率比14时高约10%;除赫章站以外,其余站点准确率在60%~80%之间,有一定预报参考意义;3类天气过程中,平稳、降温天气中温度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升温天气;升温天气过程中02、14时温度预报大多偏低0~4℃,降温天气过程中02时温度预报总体偏低0~4℃,14时偏高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细网格 2m温度 温度检验 毕节
下载PDF
1961—2020年威宁县结冰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趋势预测分析
4
作者 蔡军 张孝秀 +3 位作者 吕静 杨鑫龙 林雪飞 蔡彤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4期65-71,共7页
【目的】自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冰冻灾害以来,结冰预报逐渐成为气象服务的焦点。1961—2020年威宁县年均结冰日达61 d,是贵州省同期年均结冰日的4.3倍,为全省之冠。为加深认识本地结冰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该文从气候角度分析了... 【目的】自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冰冻灾害以来,结冰预报逐渐成为气象服务的焦点。1961—2020年威宁县年均结冰日达61 d,是贵州省同期年均结冰日的4.3倍,为全省之冠。为加深认识本地结冰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该文从气候角度分析了近60 a来威宁县结冰日时序演变特征并对其趋势进行预测。【方法】选取1961—2020年威宁县国家基准气候站逐月结冰日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M-K突变检验、R/S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结冰日进行气候特征分析,得出结冰日与气温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对年结冰日做出趋势预测分析。【结果】(1)99.1%的结冰日集中在11月—翌年3月,逐月平均结冰日呈“单峰型”分布,1月结冰日最多。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年结冰日表现为冷期平均年结冰日明显多于暖期,冷期年结冰日减少率几乎与整个研究期保持一致,而暖期明显强于冷期(整个研究期)。(2)年结冰日演变过程中的主周期主要为26、12、5、3 a,分别为第1、2、3、4主周期,4种时间尺度共同影响着威宁县年结冰日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3)对第1和第2主周期下的小波系数进行拟合,重构小波系数与年结冰日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的阶段顶底偏差集中在1~3 a。【结论】总的来看,威宁县年结冰日与同期平均气温表现为反相关关系且总体呈减少趋势,这种趋势也会持续影响未来。预计2021—2030年平均结冰日约为50.6 d,年结冰日在2027年附近达到最多但大概率不会创历史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冰日 R/S分析 MORLET小波分析 趋势预测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贵州草海湿地降水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柯莉萍 邹书平 +3 位作者 张艳 陈银东 柯仓金 聂祥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2期33-38,共6页
贵州草海湿地对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贵州省威宁国家基准气候站50 a降水量资料,采用数理线性回归,Man-Kendall检验法、最小平方法对降水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年代际上,草海湿地降水量近50 a... 贵州草海湿地对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贵州省威宁国家基准气候站50 a降水量资料,采用数理线性回归,Man-Kendall检验法、最小平方法对降水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年代际上,草海湿地降水量近50 a来呈减少趋势,趋势递减率为-12.24 mm/10a,减少趋势不明显。季节上,春季、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趋势率分别为1.37 mm/10a、6.15 mm/10a;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秋季减少趋势较为明显,趋势率为-17.86 mm/10a。通过Man-Kendall参数趋势检验对近50 a降水量进行趋势突变检验,Z值为-0.788,其绝对值小于1.28,未通过0.9的信度检验,说明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不明显,与数理统计结果相吻合。Man-Kendall非参数突变检验近50 a的降水量在1986年、1997年、2012年均存在突变。2019—2048年30 a间草海湿地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湿地 降水量 Man-Kendall检验法
下载PDF
毕节市近60 a气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施倩雯 柯莉萍 +2 位作者 杨洋 毛倩 赵庭飞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5期70-74,共5页
该文选取毕节市1960-2019年8个国家站逐日气温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讨论了毕节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毕节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受地形分... 该文选取毕节市1960-2019年8个国家站逐日气温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讨论了毕节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毕节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受地形分布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在威宁、大方存在低值区,在毕节市东部存在高值区;其气候倾向率均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呈现为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分布形式;根据M-K突变检验结果分析:毕节市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上升趋势均不明显,90年代末期以后均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分别在2006年、2002年、2007年发生序列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节市 气温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毕节大气可降水量与暴雨关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洋 柯莉萍 +3 位作者 聂祥 张成刚 张宗笛 施倩雯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3期63-68,共6页
该文利用2005—2019年毕节市8个国家站的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24 h地面露点温度资料,采用露点法对大气可降水量(PWV)进行反算,探究其与暴雨天气中雨强的关系,建立暴雨预报阈值指标,利用2020年23次暴雨天气过程对阈值指标的可行性进行CSI... 该文利用2005—2019年毕节市8个国家站的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24 h地面露点温度资料,采用露点法对大气可降水量(PWV)进行反算,探究其与暴雨天气中雨强的关系,建立暴雨预报阈值指标,利用2020年23次暴雨天气过程对阈值指标的可行性进行CSI评分检验。结果表明:(1)大气可降水量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其主要降水过程与PWV峰值有很好对应关系,短时强降水出现前后每一次水汽的激增均对应1次降水过程和最大降水强度的出现。(2)从CSI评分检验的结果来看,毕节各站暴雨阈值指标准确率达90%以上,空报率小于10%,本地化暴雨阈值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体上,通过地面露点法建立的阈值指标对毕节市的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未来应加强大气可降水量对暴雨预报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本地化暴雨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暴雨 露点温度 特征分析
下载PDF
雨滴谱反演降水与实际降水变化趋势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邹书平 柯莉萍 +3 位作者 熊凯 陈银东 张艳 黄钰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利用2019-2020年贵州威宁三次不同降水性质天气过程的地面降水和雨滴谱数据,结合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宏观量及其降水粒子大小、形状、速度等微观量,从降水粒子雨滴谱分布、降水反演产品与实际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性等方面... 利用2019-2020年贵州威宁三次不同降水性质天气过程的地面降水和雨滴谱数据,结合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宏观量及其降水粒子大小、形状、速度等微观量,从降水粒子雨滴谱分布、降水反演产品与实际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粒子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①降水粒子数目多少和均匀性能够反映不同性质降水的变化特征,对流云降水的粒子数目多、增幅较大且分布不均匀,层状云降水的粒子数目少、增幅较小且分布均匀。②不同降水类型的粒子直径和粒子速度的范围相差较大,降水粒子直径主要集中在0.562-0.812mm之间,约占粒子总数的42.3%,降水粒子速度主要集中在3.8-5.2m/s之间,约占粒子总数的36.7%。③实际降水量、圆球形降水量和数浓度降水量最大峰值的对应性较好,且不同峰值点、波形递增递减趋势基本一致;实际降水量与圆球形降水量的相对差较小,与数浓度降水量的相对差较大,这与两者的算法有着直接的关系。④降水粒子等效质量与降水粒子直径、粒子数目多少成正比,这与实际降水量累积是一致的,其降水估测值更接近于真实值,但应考虑小于0.312mm的粒子和大于6.5mm粒子对降水累积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降水量 降水强度 粒子数浓度、粒子等效体积
下载PDF
贵州威宁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分层结构特征分析
9
作者 邹书平 柯莉萍 +3 位作者 黄钰 杨哲 曾勇 陈林 《气象科技》 2024年第1期90-103,共14页
本文选取了2017—2020年威宁县111个对流单体(35个冰雹云单体和76个雷雨云单体),着重分析了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在垂直指向上的分层结构特征,并结合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了对流云单体偏振参量和水凝物相态分布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威宁... 本文选取了2017—2020年威宁县111个对流单体(35个冰雹云单体和76个雷雨云单体),着重分析了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在垂直指向上的分层结构特征,并结合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了对流云单体偏振参量和水凝物相态分布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威宁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典型特征量基本一致,对流单体生命史周期约为100 min,最大反射率因子主要位于与0℃层高度差±2.0 km的范围内;②当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强度从45 dBz发展到55 dBz以上时,冰雹云具有发展迅速且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冰雹大小则与强回波在融化层高度以上的扩展高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高度越高、冰雹越大;③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能够较好地反映降水粒子类型,基本符合粒子形状、大小和相态分布的特点,但应考虑降水相态粒子处于临界过渡区域的转化特点;④威宁多小冰雹主要与垂直风切变较弱、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不稳定能量偏低,且中小冰雹在下落过程中逐渐融化变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单体 冰雹 最大反射率因子 粒子相态 分层结构
下载PDF
探空与地面露点温度两种资料反算大气可降水量间差异对比 被引量:3
10
作者 柯莉萍 张艳 +2 位作者 陈银东 杨洋 阎廷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第5期26-31,共6页
利用贵州省威宁站探空和地面露点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不同季节大气总可降水量(PWV),对其研究表明:两种资料计算的PWV精度差异较小,均为毫米级,平均差值绝对值小于2.2 mm,其中最大差值出现在夏季2.38 mm,最小值出现在春季1.6 mm。探空资... 利用贵州省威宁站探空和地面露点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不同季节大气总可降水量(PWV),对其研究表明:两种资料计算的PWV精度差异较小,均为毫米级,平均差值绝对值小于2.2 mm,其中最大差值出现在夏季2.38 mm,最小值出现在春季1.6 mm。探空资料计算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资料计算大气可降水量两者在不同季节,相关性都较高。春、秋两个季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03、0.851;夏季和冬季相关系数均为0.754。因此,在大气水汽监测、降水预报应用过程中,利用地面露点温度(t d)获取的大气总可降水量(DM/PWV)可以弥补探空资料观测时空分辨率的不足。研究结果也表明降雨天气过程与PWV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强度与大气可降水量之间不成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探空资料 地面露点 降雨量
下载PDF
威宁边界层风廓线雷达与探空系统的风向风速一致性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哲 李源 +1 位作者 张玉逵 陈银东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6期29-33,40,共6页
利用2019年6—12月威宁县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数据和威宁探空数据,预设二者风速偏差≤3 m·s^(-1)、风向偏差≤20°为有效数据样本,对两者在不同风速、风向范围和不同高度、时次、降水条件下风向、风速数据进行对比及相关性分析。... 利用2019年6—12月威宁县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数据和威宁探空数据,预设二者风速偏差≤3 m·s^(-1)、风向偏差≤20°为有效数据样本,对两者在不同风速、风向范围和不同高度、时次、降水条件下风向、风速数据进行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风廓线雷达和探空的风速、风向均具有较好的正向相关性;②在不同高度下,无论有无降水或任意时次,风速有效样本比率大体上高于风向有效样本比率,500 m左右高度以下有效样本比率总是最小(<50%),而中高层较大;③不同时次对风速、风向数据有效性影响不大;④有降水时风速、风向有效样本比率比无降水时偏小且变化剧烈;⑤除东北(20°~40°)和西南(200°~260°)风向外,其他方位风向数据一致性较差;⑥除>24 m·s^(-1)的风速外其他大小风速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探空 风速 风向 相关性 有效样本
下载PDF
贵阳不同天空状况下日最高气温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璇 左晋 +3 位作者 王丽媛 燕鹤 周庶 陈翱章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第2期91-94,共4页
该文选取了2010-2015年贵州省贵阳站的逐日最高气温、总云量、降水量、湿度等资料,统计不同天空状况下的日最高气温的变化特点,并采用SPSS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最高气温的关键因子,建立回归模型。得出:①贵阳站阴雨天气出现频率要远多于... 该文选取了2010-2015年贵州省贵阳站的逐日最高气温、总云量、降水量、湿度等资料,统计不同天空状况下的日最高气温的变化特点,并采用SPSS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最高气温的关键因子,建立回归模型。得出:①贵阳站阴雨天气出现频率要远多于晴和多云天气,尤其是冬春季,晴和多云天气多出现在夏秋季。在同一月份,晴好天气下和阴雨天气下,平均日最高气温有较大的差异,冬春季差异最大,平均最高相差15℃;②影响因子中前1 d日最高、最低气温及地面最高、最低温度与日最高气温的相关性较高,其中相关性最高的因子为前1 d日最高气温,相关性最高的季节为秋季;③在晴和多云天气下时,前1 d日最高气温对日最高气温的影响最大,而在阴天和雨天天气下时,则是前1 d日最低气温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的天空状况下,晴天天气下的拟合效果最好,估计误差值都在2℃以内,从季节上来看,夏季的拟合效果最好,平均估计误差值为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 日最高气温 天空状况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冬季风向风速仪冻结后的维护改造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剑平 田仁德 +1 位作者 成春丽 罗值贤 《贵州气象》 2014年第A01期40-41,共2页
该文阐述了风向风速传感器在极端冰冻雨雪天气条件下发生故障的原因和设计缺陷,并提出了采取的应对改造措施和解决办法,为今后业务化推广和基层台站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风向风速传感器 冻结 解决办法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产品在冰雹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柯莉萍 张玉逵 +3 位作者 邹书平 蔡彤 张艳 吕静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4期36-40,共5页
该文利用威宁县2022年6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威宁国家基准气候站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此次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短时强降水开始前,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垂直风切变的加强,急流造成... 该文利用威宁县2022年6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威宁国家基准气候站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此次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短时强降水开始前,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垂直风切变的加强,急流造成的辐合加上近地层风向的切变作用,为冰雹和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开始发生时,2000 m高度以上有很大的正速度,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判断对流发展的强弱情况;冰雹发生时折射结构常数(Cn^(2))值在-128~-110 dB之间,也能很好地反映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开始、增强和结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冰雹 短时强降水 低空急流 风廓线雷达
下载PDF
一次典型强对流单体对的雷达回波相似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书平 黄钰 +4 位作者 曾勇 李丽丽 杨哲 曹水 柯莉萍 《干旱气象》 2021年第6期974-983,共10页
基于值相似和形相似相关方法,分析2015年4月30日贵州大娄山脉一次多单体强对流天气过程中2个对流单体对(A、B单体,C、D单体)的回波特征参量随时间变化的一致性特征,并通过时移(相移)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强对流单体与回波特征参量的... 基于值相似和形相似相关方法,分析2015年4月30日贵州大娄山脉一次多单体强对流天气过程中2个对流单体对(A、B单体,C、D单体)的回波特征参量随时间变化的一致性特征,并通过时移(相移)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强对流单体与回波特征参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单体对的最大回波强度Z_(max)、0 dBZ高度H_(0)、45 dBZ高度H_(45)的值相似程度较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值相似程度较差。(2)通过时移技术处理后,2个单体对的特征参量变化趋势一致性更好,相似性程度更高。(3)2个单体对的Z_(max)和VIL波动周期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C、D单体对H_(0)、H_(45)的波动周期一致性更好。(4)导致单体对VIL值相似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每个体扫层雷达反射率因子Z的大小及Z所在垂直高度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单体对 雷达回波 相似性 时移(相移)
下载PDF
草海湿地黑颈鹤迁徙特性与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研究
16
作者 张艳 蔡彤 +3 位作者 柯莉萍 余吕 涂声蕾 卞巧玲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选取威宁县1985—2020年气象资料和黑颈鹤物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a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各气候因子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主要气候因子对黑颈鹤物候期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气象要素对黑颈鹤物候期的响应模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表... 选取威宁县1985—2020年气象资料和黑颈鹤物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a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各气候因子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主要气候因子对黑颈鹤物候期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气象要素对黑颈鹤物候期的响应模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黑颈鹤的初见期、间隔期、终见期在1985—1990年间变化幅度较大。总体而言,近35 a来初见期总体变化趋于平稳,终见期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黑颈鹤在威宁的停留时间有缩短趋势、终见期有提前趋势。8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黑颈鹤的初见期将推后4.485 d;11月的平均风速每增加1 m·s^(-1),间隔期将会延长16.128 d;3月雨日每增加1 d,终见期将会推后1.863 d,间隔期延长1.482 d;1月平均风速每增加1 m·s^(-1),终见期将会推后8.929 d。说明气候变化对黑颈鹤物候期有积极的影响,比较敏感,可为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初见期 间隔期 终见期 物候期 气候资料
下载PDF
2018年威宁县茶山区域自动站雨量空间一致性检查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吕 吕静 +2 位作者 蔡军 陈银东 张艳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第4期69-71,共3页
该文对2018年威宁县区域自动站雨量空间一致性进行分析,通过全年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得出降水时空分布合理,通过分析发现茶山区域自动站全年雨量数据明显偏低,总结了区域自动站雨量数据异常的4种原因,进而对区域自动站的日常维护及汛... 该文对2018年威宁县区域自动站雨量空间一致性进行分析,通过全年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得出降水时空分布合理,通过分析发现茶山区域自动站全年雨量数据明显偏低,总结了区域自动站雨量数据异常的4种原因,进而对区域自动站的日常维护及汛前专项检查提供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自动站 雨量数据 空间一致性 日常维护
下载PDF
基于L波段雷达资料的威宁降雪天气预报模型初探
18
作者 吕静 蔡彤 +2 位作者 余吕 张艳 柯莉萍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4期83-87,共5页
利用威宁站逐日地面降雪观测资料和L波段雷达每天08时、20时的探空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2008—2019年探空各规定标准等压面温度、湿度和风向风速的分布特征,找出其降雪预报指标,建立降雪预报模型。结果表明:①威宁降雪天气主要与... 利用威宁站逐日地面降雪观测资料和L波段雷达每天08时、20时的探空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2008—2019年探空各规定标准等压面温度、湿度和风向风速的分布特征,找出其降雪预报指标,建立降雪预报模型。结果表明:①威宁降雪天气主要与中低层的湿度及其风向风速、近地面~500 hPa的温度关系密切;②降雪预报模型主要包含湿度指标(H_(近地面)≥80%、H_(700)≥80%、H_(600)≥60%)、温度指标(T_(近地面)≤0.5℃、T_(700)≤-1.2℃、T_(600)≤-4.8℃、T_(500)≤-8.2℃)和风向风速指标(V_(近地面)≤5 m·s^(-1)、V 600≥17 m·s^(-1))3个方面,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南北风切变明显;当湿度、温度指标同时满足时,直接判断将有降雪天气出现,不再进行风向风速指标的判别;③预报模型对2020年冬季(12月、1月、2月)降雪进行检验,其预报准确率达70%,预报可靠性高,对威宁降雪预报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预报 L波段雷达 探空物理量 威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