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骨性关节炎生物力学改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奇 褚晓蕾 +3 位作者 李蕊 帅胜斌 项顶 王连成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9期2335-2337,共3页
骨性关节炎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现有的治疗方法常难以满足患者日常需求,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了解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改变机制,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康复训练,是防治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骨性关节炎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现有的治疗方法常难以满足患者日常需求,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了解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改变机制,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康复训练,是防治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案。本文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早期及晚期膝关节生物力学改变机制进行综述,拟为预防前交叉韧带术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骨性关节炎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生物力学 综述
下载PDF
持续静态牵伸在创伤后关节僵硬康复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唐路遥 李奇 +2 位作者 刘钊 李泽亚 徐卫国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2期765-768,共4页
关节僵硬是骨折创伤后较为高发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关节周围韧带与肌肉发生挛缩、从而造成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囊内黏连、异位骨化等^([1]),导致患者无法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甚至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关节僵硬的原因主要有骨折术后制动时... 关节僵硬是骨折创伤后较为高发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关节周围韧带与肌肉发生挛缩、从而造成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囊内黏连、异位骨化等^([1]),导致患者无法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甚至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关节僵硬的原因主要有骨折术后制动时间过长、康复介入时机不当、指导康复训练的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参差、患者的个体差异等^([2])。而持续长期的关节疼痛与僵硬除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外,在无形中也让患者承受了较大的心理负担^([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静态牵伸 关节僵硬 创伤术后 康复
下载PDF
穴位按摩联合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琪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19期2384-2386,共3页
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方... 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2例。常规组采用个体化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联合个体化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0、7.989,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3,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穴位按摩联合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有利于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按摩 个体化康复训练 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评分 成人生活质量量表
下载PDF
淋巴引流手法联合髌股关节滑动技术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云飞 韩璐 元绍野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20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淋巴引流手法联合髌股关节滑动技术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 目的:探讨早期淋巴引流手法联合髌股关节滑动技术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淋巴引流结合髌股关节滑动技术进行干预.对比2组干预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膝关节活动度为110.22° ±1.34°,大于对照组的75.42° ±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2.69±7.96)分,高于对照组的(73.84±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91.43±9.46)分、(90.68±7.44)分、(92.48±9.7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22±7.59)分、(78.26±7.43)分、(81.62±8.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引流手法联合髌股关节滑动技术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早期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提升膝关节活动度,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 膝关节功能康复 淋巴引流手法 髌骨关节滑动技术 活动度
原文传递
手外伤患者行职业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曦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20期99-100,共2页
手外伤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类别,对于一般普通群众来说,只需要将其大致分为2种,一种为开放性损伤,另一种为闭合性损伤。由于双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中最常用到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最容易受伤的一个部分,其重要性... 手外伤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类别,对于一般普通群众来说,只需要将其大致分为2种,一种为开放性损伤,另一种为闭合性损伤。由于双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中最常用到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最容易受伤的一个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手外伤,使其可以得到更快以及更加完整的功能和外观恢复是广大手外科医护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损伤 闭合性损伤 手外伤 职业康复训练 外科医护人员 研究进展 重要性
原文传递
动力型支具训练在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曦 叶伟胜 宫可同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836-840,共5页
目的:探究动力型支具训练在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于天津医院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目的:探究动力型支具训练在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于天津医院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动力型支具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12个月后的肌腱疗效、手握力和捏力、不良事件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3%,低于观察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3.33%,高于观察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握力、三点捏力、侧捏力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型支具训练在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对功能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且不良事件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 屈肌腱断裂 支具 治疗 康复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重建术后患者的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世浩 李奇 +4 位作者 李震 张媛媛 刘苗苗 欧阳懿 徐卫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631,共6页
背景: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下肢步态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是患者膝骨关节炎高发生率的重要风险因素,足底压力分析作为定量步态分析的一种,对于早期识别出步态的异常变化并及时纠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 背景: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下肢步态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是患者膝骨关节炎高发生率的重要风险因素,足底压力分析作为定量步态分析的一种,对于早期识别出步态的异常变化并及时纠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综述足底压力在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步态分析中的应用,拟从足底压力角度阐述当前患者存在的异常步态特征,了解目前研究现状与不足,为康复方案的制定和今后的研究设计提供一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lantar pressure,gait analysis”为英文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足底压力能够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的步态模式,这将提供有关患者行走过程中尽量避免疼痛和膝关节不稳定的信息。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足部负荷大小、对称性以及支撑相时相特征对称性在术后1年以上均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观察到的患侧足部过度旋前可能与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关。③因此,基于足底压力下的步态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患者步态特征,指导术后康复的进行,有助于降低术后患者二次损伤以及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压力 步态分析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 生物力学 综述
下载PDF
生物型骨干假体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云龙 张净宇 +1 位作者 张浩然 胡永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3-647,共5页
目的综述生物型骨干假体柄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生物型骨干假体治疗四肢骨缺损的相关文献,对假体柄的设计和使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生物型骨干假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不足之处是影响假体柄固定的因素较多、假体稳... 目的综述生物型骨干假体柄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生物型骨干假体治疗四肢骨缺损的相关文献,对假体柄的设计和使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生物型骨干假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不足之处是影响假体柄固定的因素较多、假体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提高生物型骨干假体柄固定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优化假体柄外形结构、增加辅助固定、改进假体柄表面涂层材料和多孔结构,其中以增加辅助固定对假体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不足之处是该方法会增加手术显露和手术创伤。结论改进生物型骨干假体柄的设计及固定方法有助于提高假体稳定性,在尽量避免增加手术创伤前提下增加辅助固定是重要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骨干假体柄 辅助固定 表面涂层 多孔结构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