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缘与地缘重合的社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社会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孙岿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亲属称谓是亲属群体的语言符号,它用于表示人们的血缘关系、亲疏关系及姻亲关系。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亲属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前者为直系型,后者为二分旁系型,但是,在转化为亲属称呼(对称)时,却都在重视年龄组的基础上,划分为... 亲属称谓是亲属群体的语言符号,它用于表示人们的血缘关系、亲疏关系及姻亲关系。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亲属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前者为直系型,后者为二分旁系型,但是,在转化为亲属称呼(对称)时,却都在重视年龄组的基础上,划分为三种称呼,即父辈、同辈、晚辈。因此,根据对维、哈族社会结构的调查,提出了同胞团结的原则,并认为此种原则的形成与他们社会中的地缘、血缘、宗教三个主要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社会结构 同胞团结 血缘 地缘 宗教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区划和重点开发战略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南文渊 《青海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49-55,共7页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开发战略 经济行为 生存发展 趋向 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 青藏高原 亚洲东部 干旱
下载PDF
“红山文化”区域生产方式的两次转变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岿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26-29,共4页
“红山文化”区域生产方式经历了农牧交替的两次重大转变。一次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从农耕转向游牧,而另一次则发生在清代长城南北界限消失时,又由游牧转向以农耕为主。通过对这两次变化的分析,说明当前赤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建设应以史为... “红山文化”区域生产方式经历了农牧交替的两次重大转变。一次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从农耕转向游牧,而另一次则发生在清代长城南北界限消失时,又由游牧转向以农耕为主。通过对这两次变化的分析,说明当前赤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建设应以史为鉴,注重用科学的方法来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区域 生产方式 转变
下载PDF
走过岁月,历久弥新——谈蔚县剪纸与时代发展的全新适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戴嘉艳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30-33,共4页
剪纸艺术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蔚县剪纸作为民间剪纸大家族中彩色剪纸的典型代表,其创作和传承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在今天又能动地适应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市场的激励,走出一条民间艺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 蔚县剪纸 适应 自我完善 持续发展
下载PDF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5
作者 孙岿 金涛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22-25,共4页
根据社会学研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最新成果,并结合2002年延边州统计资料,经过数据统计,确定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发展阶段,并对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任务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小康社会建设 评价指标
下载PDF
以人为本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6
作者 李鸿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22-25,共4页
以人为本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提出了新的民族发展观,并从五个方面论... 以人为本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提出了新的民族发展观,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民族发展 小康社会
下载PDF
史迁笔法:定褒贬于论赞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洲良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4-118,共5页
从《左传》"君子曰"到《史记》"太史公曰",标志着史家从道德评价主题到历史评价主题的转变。《史记》论赞有显、隐之别。所谓显,或借仁人君子之义行壮举抒发敬仰之情;或书昏君权臣之暴行劣迹发泄怨愤之意;或述王朝... 从《左传》"君子曰"到《史记》"太史公曰",标志着史家从道德评价主题到历史评价主题的转变。《史记》论赞有显、隐之别。所谓显,或借仁人君子之义行壮举抒发敬仰之情;或书昏君权臣之暴行劣迹发泄怨愤之意;或述王朝更迭、世族盛衰以寄托兴亡之感;或对重大事件提要勾玄以探其成败之因;或深察人心向背以昭示民意之不可诬;或阐明写作本旨、书法义例以成其一家之言。所谓隐,或反话正说,似褒实贬;或侧笔反衬,寓有深意;或暗含影射,曲笔诛心;或言此意彼,绵里藏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迁笔法 论赞 褒贬 春秋笔法
下载PDF
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洲良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0,共5页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涉及传统儒家"尊尊亲亲、贤贤贱不肖"的伦理观念和"大一统"的价值取向,涉及史官载笔实录与沟通古今的记史原则、方法,涉及到作家俯仰时事寄托褒贬的艺术手法,涉及中国人尚简用晦的思...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涉及传统儒家"尊尊亲亲、贤贤贱不肖"的伦理观念和"大一统"的价值取向,涉及史官载笔实录与沟通古今的记史原则、方法,涉及到作家俯仰时事寄托褒贬的艺术手法,涉及中国人尚简用晦的思维方式和约言示义的话语模式,体现出中国人的叙事智慧。传统的春秋笔法研究仅限于经学领域,近年来呈现出多元性、综合性的研究态势,代表了春秋笔法研究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经学 史学 叙事
下载PDF
“《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文化解读及其诗学批评
9
作者 李洲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89,共7页
"《诗》亡"不是《诗三百》的消亡,也不是诗歌创作的消亡,而是因"采诗"制度废止而形成的诗教风尚的消亡。诗具史笔是"《诗》亡"与"《春秋》作"在诗教功能上构成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对诗的... "《诗》亡"不是《诗三百》的消亡,也不是诗歌创作的消亡,而是因"采诗"制度废止而形成的诗教风尚的消亡。诗具史笔是"《诗》亡"与"《春秋》作"在诗教功能上构成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对诗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诗具史笔的诗学价值在于对诗歌社会教化作用的重视,对"诗史"范畴的提出和对"以诗证史"批评方法的建立。其理论缺失在于注重诗教,轻视诗美;以诗为史,诗史混淆;依诗订史,苛责诗艺。诗具史笔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诗的社会功能,其诗学价值和理论缺失均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具史笔 《诗》亡然后《春秋》作 诗教
下载PDF
杜诗的记事特征和风格
10
作者 李洲良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3-47,共5页
杜甫用诗笔记录下了安史之乱前后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fB的诗被誉为“诗史”。杜诗的“诗史”特点是,善陈时事,推见至隐,沉郁顿挫,褒贬自现。前者是从叙事手法上说,后者是就风格境界而言。杜诗善于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或片段... 杜甫用诗笔记录下了安史之乱前后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fB的诗被誉为“诗史”。杜诗的“诗史”特点是,善陈时事,推见至隐,沉郁顿挫,褒贬自现。前者是从叙事手法上说,后者是就风格境界而言。杜诗善于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或片段反映重大政治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风格 特征和 记事 “诗史” 李唐王朝 安史之乱 沉郁顿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