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哈贝马斯访谈录 |
章国锋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94
|
|
2
|
论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 |
曾利沙
|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
2005 |
121
|
|
3
|
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 |
张子清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87
|
|
4
|
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 |
曾利沙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6
|
|
5
|
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评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 |
穆雷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1
|
|
6
|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
罗新璋
|
《中国翻译》
|
1983 |
57
|
|
7
|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 |
朱虹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8 |
51
|
|
8
|
反思的现代化与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
章国锋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8
|
|
9
|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西方研究现状及展望 |
戴安德
姜文涛
赵薇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4
|
|
10
|
文学意识形态与不是意识形态论引起的论争——兼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 |
钱中文
|
《中外文化与文论》
|
2007 |
52
|
|
11
|
《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
于晓丹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41
|
|
12
|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 |
殷企平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7
|
|
13
|
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
魏大海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8
|
|
14
|
电影、游戏、元宇宙:交互界面的媒介谱系 |
车致新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3
|
|
15
|
伦敦蝴蝶与帝国鹰:从达西到罗切斯特 |
程巍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4
|
|
16
|
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 |
盛宁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36
|
|
17
|
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 |
冯季庆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3
|
|
18
|
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 |
盛宁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9
|
|
19
|
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 |
董衡巽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8
|
|
20
|
重复 |
殷企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