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6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贝马斯访谈录 被引量:194
1
作者 章国锋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32,共6页
德国著名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于8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旨在通过“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话语伦理”规范的建立与贯彻消除当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实现一种“无暴力和统治”的社会秩序。这一理论在国际... 德国著名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于8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旨在通过“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话语伦理”规范的建立与贯彻消除当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实现一种“无暴力和统治”的社会秩序。这一理论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各国,包括我国学者的重视。本文为作者1999年访问哈贝马斯时与其所作谈话的笔录,文中提出的5个问题涉及哈贝马斯理论的一些重要方面,而他的回答亦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理性 交往行为理论 话语共识 话语伦理规范
全文增补中
论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 被引量:121
2
作者 曾利沙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3,共5页
本文提出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文章主要讨论 :旅游宣传指南的主题分级与特点 ;文字信息性质的定性概括 ;
关键词 旅游指南 翻译 主题信息突出 民俗文化 英语
下载PDF
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 被引量:87
3
作者 张子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3-103,共11页
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亚裔美国文学 华裔美国文学 少数族裔属性
全文增补中
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 被引量:86
4
作者 曾利沙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4-46,共3页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原则以孤立的概念存在,缺乏可印证性、可操作性的逻辑学理。本文提出应用翻译理论原则范畴化的建构,并从对外宣传翻译研究入手,就目的一需求原则、价值原则、策略原则、辅助性准则与可操作性规则的推衍机制及其内...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原则以孤立的概念存在,缺乏可印证性、可操作性的逻辑学理。本文提出应用翻译理论原则范畴化的建构,并从对外宣传翻译研究入手,就目的一需求原则、价值原则、策略原则、辅助性准则与可操作性规则的推衍机制及其内在逻辑联系进行了论述,以期拓展应用翻译系统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原则 理论范畴 应用翻译
下载PDF
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评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 被引量:71
5
作者 穆雷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63,共5页
翻译教学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翻译教学”的认识,特别是需要区分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没有这个区分,翻译教学的理论地位无法明确,研究无法深入,翻译教学的发展就... 翻译教学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翻译教学”的认识,特别是需要区分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没有这个区分,翻译教学的理论地位无法明确,研究无法深入,翻译教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对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也会造成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教学 教学翻译 翻译教学研究 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被引量:57
6
作者 罗新璋 《中国翻译》 1983年第7期9-13,共5页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刊物介绍了不少国外翻译理论和翻译学派,真可谓"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相形之下,国内译坛似乎显得冷落。然而,中国的翻译理论遗产和翻译理论研究,是否就那么贫乏,那么落后?笔者于浏览我国的翻译文论之余,深感...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刊物介绍了不少国外翻译理论和翻译学派,真可谓"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相形之下,国内译坛似乎显得冷落。然而,中国的翻译理论遗产和翻译理论研究,是否就那么贫乏,那么落后?笔者于浏览我国的翻译文论之余,深感我们的翻译理论自有特色,在世界译坛独树一帜,似可不必妄自菲薄。我国早期典籍《周礼·秋官司寇》篇里就有"象胥"(谓通言语之官)这一名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研究 近代翻译 严复 翻译标准 我国古代 国外翻译理论 直译 译例 翻译学 译文
原文传递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 被引量:51
7
作者 朱虹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第1期88-92,共5页
《简·爱》有两个妇女形象,一个是简·爱,还有一个是罗彻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即关在楼阁里的疯女人。 伯莎·梅森的形象是怎样烘托出来的呢?《简·爱》一书采用自传体的自述形式,女主人公简的形象是结婚13年以后... 《简·爱》有两个妇女形象,一个是简·爱,还有一个是罗彻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即关在楼阁里的疯女人。 伯莎·梅森的形象是怎样烘托出来的呢?《简·爱》一书采用自传体的自述形式,女主人公简的形象是结婚13年以后由她用自己的语言从正面描绘的。关在楼阁里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没有这等机会:她的故事、她的形象是由对她实行禁闭的丈夫罗彻斯特从反面叙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莎 梅森 自传体 语言 丈夫 妻子 通俗小说 情节剧 勃朗特 婚姻
原文传递
反思的现代化与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章国锋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0-135,共6页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一系列著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对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发展道路、问题和弊端及其带来的负面后果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提出了“反思的现代化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并就当今世界现代化的现状、目标...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一系列著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对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发展道路、问题和弊端及其带来的负面后果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提出了“反思的现代化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并就当今世界现代化的现状、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发表了富有启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的危机 反思的现代化 全球化 风险社会
原文传递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西方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4
9
作者 戴安德 姜文涛 赵薇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33,共8页
编者按: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的方法逐渐深入人文学科领域并悄然改变着其研究方法,各种电子资料库、数据库等的建立和阅览检索方式的改变,使对于信息与技术、媒介之间关系的研究日渐重要,这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 编者按: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的方法逐渐深入人文学科领域并悄然改变着其研究方法,各种电子资料库、数据库等的建立和阅览检索方式的改变,使对于信息与技术、媒介之间关系的研究日渐重要,这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纸质媒体为主要对象、细读为主要方法的人文学科研究,也促使人们更加注意知识的形成及流传方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检索方式 人文学科 信息技术 研究方法 俄罗斯形式主义 加州大学系统 图书馆学 年鉴学派 芝加哥大学
原文传递
文学意识形态与不是意识形态论引起的论争——兼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 被引量:52
10
作者 钱中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7年第1期2-51,共50页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讨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念,意识形态是一个很难避开的维度。有的学者为了驳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说,"考论"出"马克思本人从来就没有直接或间接地说过文学是某处‘意识形态’",否...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讨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念,意识形态是一个很难避开的维度。有的学者为了驳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说,"考论"出"马克思本人从来就没有直接或间接地说过文学是某处‘意识形态’",否定了文学是意识形态。但是从他所做的考论来看,这是一种仍然使用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那种"凡是"的思想方法结果,对有利于自己观点的马恩论述就引用,不利于自己的就视而不见,特别是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著名的论述的中译与展示于我们的三处外语的引文都理解错了,把诸种意识形态形式,概括为一个所谓"意识形态的形式",消解了意识形态自身的具体性与丰富性。第二,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意识形态的组成,有属于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也有属于感性表现形式的意识形式;分析了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阐释的多语境化以及被赋予的不同含义,批评了当今欧美国家一些理论家所宣扬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必然是虚假意识"、"全球化意识形态论",或是意识形态完全知识化论。这些理论对我国一些学者产生了影响,它们被大力搬用,把意识形态仅仅视为一个批判性概念、功能性概念,而虚化了各种意识形态。第三,本文的重点是回应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审美加意识形态或是两者的"硬拼凑"的批判,指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是审美意识,而非意识形态。审美意识与意识一样古老,形成于人的长期劳动、生存实践活动中。审美意识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人的生存感受与感悟。先在口头语言的形式中获得表现,成为一种审美意识形式;其后融入了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文字,融入了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的诗性语言的文字结构,使得审美意识获得了书写、物化的形式,特别在话语、文字多种结构的样式中,显示了与生俱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意识 审美意识 历史生成 审美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被引量:41
11
作者 于晓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5-80,共6页
《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于晓丹纳博科夫有名,还是《洛丽塔》有名?我想许多读者会选择后者。的确,有不少人开始知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mirNabokov1899─1977)这个名字,恐怕都是以他的《... 《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于晓丹纳博科夫有名,还是《洛丽塔》有名?我想许多读者会选择后者。的确,有不少人开始知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mirNabokov1899─1977)这个名字,恐怕都是以他的《洛丽塔》为因由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亨伯特 纳博科夫 小说 出版商 埃德加·爱伦·坡 出版过程 百科全书式 格雷厄姆·格林 个性化
原文传递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 被引量:37
12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51,共8页
当前在解读《黑暗的心脏》方面至少存在着四个误区 :1 抽象地谈论人性 ;2 过分突出作品的语言层面 ;3 生搬后殖民主义批评 ;4 硬套女权主义批评。陷入这些误区者有一个通病 :他们大都从某个思维定式出发 ,以偏概全。本文坚持从分析作... 当前在解读《黑暗的心脏》方面至少存在着四个误区 :1 抽象地谈论人性 ;2 过分突出作品的语言层面 ;3 生搬后殖民主义批评 ;4 硬套女权主义批评。陷入这些误区者有一个通病 :他们大都从某个思维定式出发 ,以偏概全。本文坚持从分析作品的细节出发 ,把握作品的寓意 ,在剖析上述误区的同时 ,对作品中几个关键问题 ,如书名的象征意义等 ,试作了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的心脏》 解读 后殖民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批评 语言层面 思维定式 以偏概全 关键问题 象征意义 作品 人性 抽象
原文传递
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被引量:38
13
作者 魏大海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2-97,共6页
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意义的通俗色彩,且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代社会商品市场化的阅读需求;但从村上春树的创作意图、文学表达或文体特征上看,村上文学显然独具品位,呈现出鲜明的异质特色,这种特质就是在虚幻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勾... 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意义的通俗色彩,且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代社会商品市场化的阅读需求;但从村上春树的创作意图、文学表达或文体特征上看,村上文学显然独具品位,呈现出鲜明的异质特色,这种特质就是在虚幻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勾兑出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其近期名作《海边的卡夫卡》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虚实对照 异质特色 《海边的卡夫卡》 村上春树 异质 解读 小说 文学创作 阅读需求
原文传递
电影、游戏、元宇宙:交互界面的媒介谱系 被引量:43
14
作者 车致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32,共6页
沿着基特勒的媒介谱系学足迹,我们在19世纪以降的媒介变革中可以发现交互界面的三次断裂:由于银幕的物质性,电影从可触摸的光学玩具变成了一种"触不到的肌肤",但也正是触觉交互的缺席造就了电影独一无二的媒介特性;电子游戏... 沿着基特勒的媒介谱系学足迹,我们在19世纪以降的媒介变革中可以发现交互界面的三次断裂:由于银幕的物质性,电影从可触摸的光学玩具变成了一种"触不到的肌肤",但也正是触觉交互的缺席造就了电影独一无二的媒介特性;电子游戏的出现,通过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与手柄或键鼠的交互,首次将触觉反馈引入了叙事机制;而近年来VR手柄从"3-DoF"到"6-DoF"的技术演进,加之手势识别、全身动捕、力反馈服装等"后手柄"的交互探索,使用户的触觉交互在"元宇宙"中再次升维,从而带来了一种具身化交互的全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界面 电子游戏 VR 元宇宙
原文传递
伦敦蝴蝶与帝国鹰:从达西到罗切斯特 被引量:34
15
作者 程巍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3,共10页
本文试图将《傲慢与偏见》 (1813)中的达西与《简·爱》 (184 7)中的罗切斯特还原于他们各自时代的历史语境 ,揭示 1813年到 184 7年间英国社会理想男子模式的变迁及其政治经济原因。达西是摄政时代受欢迎的贵族 ,罗切斯特是维多利... 本文试图将《傲慢与偏见》 (1813)中的达西与《简·爱》 (184 7)中的罗切斯特还原于他们各自时代的历史语境 ,揭示 1813年到 184 7年间英国社会理想男子模式的变迁及其政治经济原因。达西是摄政时代受欢迎的贵族 ,罗切斯特是维多利亚时代受欢迎的中产阶级。从达西到罗切斯特 ,摄政时代的伦敦蝴蝶让位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帝国鹰 ,而英国文学再现了英国从乡村社会走向帝国事业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代 历史语境 《傲慢与偏见》 《简·爱》 英国文学 揭示 社会理想 事业 乡村社会 变迁
原文传递
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 被引量:36
16
作者 盛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8-27,127,共11页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视角,一种阐释文学文本的历史内涵的特定的方法论,近年来颇受到西方文论界的重视。本文拟从传统历史观的颠覆、文学话语方式对历史话语的制约和渗透以及文学中所表现的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的互相塑造等三...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视角,一种阐释文学文本的历史内涵的特定的方法论,近年来颇受到西方文论界的重视。本文拟从传统历史观的颠覆、文学话语方式对历史话语的制约和渗透以及文学中所表现的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的互相塑造等三个方面对新历史主义批评作一个基本的把握,并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一批评作出评判: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并不能实现历史现实的回归,它只能提供对历史的又一种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福柯 怀特 格林布拉特
原文传递
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 被引量:33
17
作者 冯季庆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9-67,共9页
本文描述了结构语义学的二元对立原则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讨论它作为一种叙事方法所能标明和达到的语义学深度。提出《我弥留之际》中呈现的语义学意义上的二项对立体现了角色分配和功能分配的主体性 ,作品对死的序列的有向运作蕴涵了作... 本文描述了结构语义学的二元对立原则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讨论它作为一种叙事方法所能标明和达到的语义学深度。提出《我弥留之际》中呈现的语义学意义上的二项对立体现了角色分配和功能分配的主体性 ,作品对死的序列的有向运作蕴涵了作者的伦理道德评判和意识形态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福克纳 二元对立原则 叙事方法 二项对立 意识形态倾向 呈现 结构语义学 蕴涵 意义
原文传递
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 被引量:39
18
作者 盛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3,共9页
"文化研究"引入我国学界已有十多个年头,然而真正有分量的成果却鲜有问世。这一研究炮制出的大量文字甚至至今仍在原地踏步,未能跳出"何谓文化研究"这一最初的提问。本文试图对文化研究之所以陷入目前困境的多种原... "文化研究"引入我国学界已有十多个年头,然而真正有分量的成果却鲜有问世。这一研究炮制出的大量文字甚至至今仍在原地踏步,未能跳出"何谓文化研究"这一最初的提问。本文试图对文化研究之所以陷入目前困境的多种原由做出分析,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乃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本应是批评实践的文化研究,误当作所谓的"理论"去没完没了地揣摩深究。结果,我们始终未能找准自己的研究对象,始终未能提出应该解决的问题,致使研究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本文提出,我们应改弦更张,认清文化研究的实用性宗旨,把对文化研究的伪理论兴趣转向对于现实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早日走出目前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困境 批评实践 个案分析 文化现象 理论兴趣
原文传递
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 被引量:28
19
作者 董衡巽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1-38,共8页
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董衡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几年前,我在一部约翰·斯坦贝克中译本的序文中曾经这样概括过他的创作;“他写过反法酉斯的、具有社会抗议性质的小说,也写过轻松幽默的喜剧;写过富于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 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董衡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几年前,我在一部约翰·斯坦贝克中译本的序文中曾经这样概括过他的创作;“他写过反法酉斯的、具有社会抗议性质的小说,也写过轻松幽默的喜剧;写过富于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也作过探索人生奥妙的尝试;写过富于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贝克 《愤怒的葡萄》 《人鼠之间》 约翰·斯坦贝克 剧本小说 题材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 历史意义
原文传递
重复 被引量:32
20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0-65,共6页
关键词 重复 西方文艺理论 弗洛伊德 德鲁兹 米勒 怪异 互文性 小说 类象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