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4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 被引量:97
1
作者 陆建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0-126,共7页
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大遗址遭受破坏的高危险期。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如何保护... 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大遗址遭受破坏的高危险期。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大遗址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 现状 问题 政策思考
下载PDF
博物馆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几个理念 被引量:76
2
作者 陆建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8-101,共4页
展示理念落后是制约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的关键因素。提升我国博物馆展览的水平,特别需要在展览模式选择、展览核心特征把握、作为非正规教育手段的展览的基本要求以及什么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等方面更新理念。
关键词 博物馆 陈列展览 展示理念 审美型展览 叙事型展览 更新 突破
原文传递
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 被引量:70
3
作者 周婧景 严建强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当前中国大陆博物馆在展览建设中遇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作为博物馆展品的物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对观众在空间形态下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不够熟悉,以及对于作为沟通两者对话的传播技术掌握不够到位,由此导致展览的阐... 当前中国大陆博物馆在展览建设中遇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作为博物馆展品的物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对观众在空间形态下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不够熟悉,以及对于作为沟通两者对话的传播技术掌握不够到位,由此导致展览的阐释不够充分,无法很好地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然而,物、人与媒介三者并非孤立的要素,而是实现传播目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不仅要强化对物的内涵、观众认知特点与学习行为,以及沟通对话的传播技术的研究,还要将它们融为一个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展开讨论,建立有效的阐释系统。这将是提高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一种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阐释系统 传播 观众研究 物的研究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 被引量:39
4
作者 陈淳 顾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2-129,共8页
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各国考古文物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际文物保护的视野 ,汲取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保护和研究的关系 ,以及立法、操作和公... 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各国考古文物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际文物保护的视野 ,汲取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保护和研究的关系 ,以及立法、操作和公众教育等问题 ,结合中国的现状作了比较和探讨。文章认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国际视野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我国石窟寺保护现状及发展探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金华 陈嘉琦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4,共9页
石窟寺是我国传承脉络最为清晰、关联性最为密切、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最好同时也最为脆弱的文物类别,其保存状况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关系密切。1949年以来石窟寺保护相继经历了环境清理及除险、多学科合... 石窟寺是我国传承脉络最为清晰、关联性最为密切、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最好同时也最为脆弱的文物类别,其保存状况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关系密切。1949年以来石窟寺保护相继经历了环境清理及除险、多学科合作综合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与大规模本体修复等三个阶段。目前石窟寺保护理念基本形成共识,加固保护技术日趋成熟,基本技术标准陆续编制,保护材料的研发和水害治理取得新成果,但依然面临水害、风化病害等威胁,呈现出整体发展不平衡、本体修复保护刚刚起步、具体个案的保护实践存在争议等现状。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重视本体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积极开展石窟寺窟檐保护研究和示范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石窟寺保护 预防性保护 本体修复保护 窟檐保护 裂隙切割 水害风化破坏 保护现状 展望
原文传递
博物馆要“重展”更要“重教” 被引量:36
6
作者 郑奕 陆建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109,共9页
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目前,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都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阵地加以运用,其策划和实施的教育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有成效。为了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我国博物馆界亟待改变"重展"不"重... 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目前,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都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阵地加以运用,其策划和实施的教育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有成效。为了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我国博物馆界亟待改变"重展"不"重教"的现状,探索和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提升教育活动的整体水平,真正惠及公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教育 展览 国外经验
原文传递
博物馆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局限、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33
7
作者 周婧景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博物馆传播的是依托实物重构的信息。当前,以观众为中心的认识论偏差,以及立足物及其研究进行的多元阐释的耗时耗力,导致了一部分博物馆出现信息传播的错位和偏向。以"物"为载体的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局限在于难以阐释隐性信息... 博物馆传播的是依托实物重构的信息。当前,以观众为中心的认识论偏差,以及立足物及其研究进行的多元阐释的耗时耗力,导致了一部分博物馆出现信息传播的错位和偏向。以"物"为载体的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局限在于难以阐释隐性信息以及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造成博物馆传播的信息无法与过去、现今等未知领域,与观众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与观众整体的感知觉相适应。为弥补信息传播的局限,博物馆应重视物及其研究,满足不同物的差异化阐释需求,策展人保持价值中立等。为突破信息传播困境,博物馆应重视对物、人和传播手段有机组合的阐释,提升传播的信息与观众的相宜性等。无论如何,博物馆应坚持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信息传播 观众 物载信息 传播手段 传播对策
原文传递
如何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论中国文物故事传播体系建设 被引量:33
8
作者 陆建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22,共6页
"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我国文物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要讲好文物的故事。要讲好文物的故事,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传播体系:第一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 "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我国文物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要讲好文物的故事。要讲好文物的故事,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传播体系:第一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这是基础和前提;第二要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策划编剧,"内容为王";第三要开拓平台,不断创新文物故事传播的方式。只有这样,文物才能真正"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 文化传播体系 文物故事 策划编剧
原文传递
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淳 龚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2-91,共10页
文章通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及夏文化研究的回顾 ,从认知方法、考古学范例、文献的运用、推论程序和通则、个案五个方面 ,剖析了中外学者在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存在歧见的原因。指出 ,其中不但有学术传统上的差异 ,也有缺乏国际... 文章通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及夏文化研究的回顾 ,从认知方法、考古学范例、文献的运用、推论程序和通则、个案五个方面 ,剖析了中外学者在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存在歧见的原因。指出 ,其中不但有学术传统上的差异 ,也有缺乏国际交流所造成的研究方法的滞后。文章认为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迫切需要理论方法上的全面更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 夏代 争议 原因剖析
下载PDF
我国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 被引量:32
10
作者 陆建松 厉樱姿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5,共7页
现代博物馆经营的核心是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在免费开放后,如何提升我国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水平,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质量,是我国博物馆经营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发展、管理经验,制定相关考核... 现代博物馆经营的核心是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在免费开放后,如何提升我国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水平,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质量,是我国博物馆经营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发展、管理经验,制定相关考核指标,促进馆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博物馆展览延伸和拓展教育活动的开展并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以促进我国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示 教育 开放服务
原文传递
石器研究中“操作链”的概念、内涵及应用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陈虹 沈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作为旧石器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概念之一,本文对"操作链"的发展史、理论内涵、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操作链"概念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理论视角和研究体系,强调了石器技术系统的两个行为过程(技术表现与思... 作为旧石器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概念之一,本文对"操作链"的发展史、理论内涵、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操作链"概念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理论视角和研究体系,强调了石器技术系统的两个行为过程(技术表现与思维运作)和一个互动关系(操作序列)。实践应用和术语对比,为更好地运用"操作链"研究石器并复原史前技术体系提供了参考。文章还提出了"操作链"概念本身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作链” 操作序列 技术表现 思维运作 动态
下载PDF
相关性 共鸣度 同理心——博物馆企及观众的关键所在 被引量:30
12
作者 郑奕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保持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理应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要义。展览、教育等惟有搭建在"相关性"的基础之上,吸引观众关注,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发他们共鸣,促使其感动、铭记,并最终激励他们的同理心,改变其思维和行为。这是环... "保持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理应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要义。展览、教育等惟有搭建在"相关性"的基础之上,吸引观众关注,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发他们共鸣,促使其感动、铭记,并最终激励他们的同理心,改变其思维和行为。这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一体化进程,以达求博物馆传播的良性循环,真正企及观众。对博物馆如何通过展览、教育以达求"相关性""共鸣度""同理心"等企及观众的核心要义进行探讨,将促使博物馆真正讲好当下的故事,同时走近观众,进驻他们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教育 相关性 共鸣度 同理心 观众
原文传递
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与实践——兼谈小长梁遗址石制品的微痕观察 被引量:28
13
作者 沈辰 陈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2-73,共12页
Use-wear analys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in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Based o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e-wear technique in the West and Chin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oth the high po... Use-wear analys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in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Based o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e-wear technique in the West and Chin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oth the high power and low power methods, their conditions in detail, the criteria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Moreover, the author gives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use-wear examination of the Xiaochangliang lithic artifacts, and discuss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present-day use-wear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倍法 微痕研究 小长梁石制品 旧石器考古学
原文传递
“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的再思考 被引量:29
14
作者 吕静 薄小钧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1,共6页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护意识尚有距离。政府和社会需要提升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应关注更多的普通传承人;还应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民间自发的传承机制的运作;要加强非遗产权的法规保护及产权意识的培养,推动全社会民众与传承人共同保护优秀非遗的良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非遗传承人 保护政策 民间专业组织 社会力量 知识产权
原文传递
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思考 被引量:27
15
作者 陆建松 陆敏洁 《文物世界》 2011年第3期69-75,共7页
民办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关键词 博物馆发展 政策思考 民办 现状 社会服务机构 社会力量 法人资格 非营利性
下载PDF
具身认知理论:深化博物馆展览阐释的新探索——以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28
16
作者 周婧景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被运用至博物馆展览阐释,是博物馆展览强调观众体验的全新探索,也是构建展览基础理论的初步尝试。在厘清具身认知理论及其与博物馆展览关系的基础上,从观众身体的感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强耦合两方面,探究美国9·... 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被运用至博物馆展览阐释,是博物馆展览强调观众体验的全新探索,也是构建展览基础理论的初步尝试。在厘清具身认知理论及其与博物馆展览关系的基础上,从观众身体的感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强耦合两方面,探究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如何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来深化展览阐释,并从中寻绎突出认知逻辑中的形象思维、重视观众的物理身体、强调观众的环境体验以及构建阐释系统,模糊认知边界作为运用该理论进行展览阐释的四点原则,以促成观众在观展时获得强烈的穿越感和逼真的沉浸体验,推动符合现代阐释要义的展览理论和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展览阐释 身体 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 环境 认知系统 沉浸式体验
原文传递
论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西方舶来品 被引量:26
17
作者 高蒙河 郑好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9,共6页
中国公众考古是西方舶来品还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考古学学科建设及其发展史问题。中外公众考古的兴起和发展,各具有原发性和同归性等特点,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公众考古有其发生、形成... 中国公众考古是西方舶来品还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考古学学科建设及其发展史问题。中外公众考古的兴起和发展,各具有原发性和同归性等特点,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公众考古有其发生、形成及发展阶段,缘起于向社会大众传播、普及考古学知识与理念,以图书报刊、图录挂图、考古教育、现场参观、陈列展览、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乃至影片摄制等范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以专家倡导、政府支持、社会和大众参与的方式与社会公众结合,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更广泛地吸引大众参与和互动为主要走向。今天,我们提倡和实践公众考古,在追求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可为社会公众利用的成果时,仍需要强调考古学专业学术研究层面的利用,以提高作为普及的前提,以启迪民智作为普及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 中国考古 传播普及 历史过程 舶来品
原文传递
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理念、路径与措施 被引量:25
18
作者 陆建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106,共6页
进入21世纪,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又普遍存在着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种类不丰富的现象。为此,我国博物馆应转变观念,确立以知识文化传播(教育)和公共服务为经营目标的新理念;提... 进入21世纪,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又普遍存在着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种类不丰富的现象。为此,我国博物馆应转变观念,确立以知识文化传播(教育)和公共服务为经营目标的新理念;提升常设展览的展示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特展活动,推动展教一体化;建立健全的博物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制度及年度汇报制度,多措并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公共服务能力 传播教育 展览展示 特展 展教一体化 绩效评估制度
原文传递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陈淳 沈辰 +1 位作者 陈万勇 汤英俊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40,共7页
根据小长梁遗址 1998年和 1990— 1997年间 5次发掘所获得的石制品 ,本文采用操作链 (chaineopera toire)分析概念 ,从石料、打制技术、二次加工、微痕观察、废片分析和认知考古学的角度 ,对小长梁石工业的结构及所反映的人类行为和智... 根据小长梁遗址 1998年和 1990— 1997年间 5次发掘所获得的石制品 ,本文采用操作链 (chaineopera toire)分析概念 ,从石料、打制技术、二次加工、微痕观察、废片分析和认知考古学的角度 ,对小长梁石工业的结构及所反映的人类行为和智慧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 ,小长梁石工业受劣质石料的影响很大 ,碎屑块比例极高。打片技术简单 ,仅采用锤击和砸击法 ,二次加工制品比例很低 ,不存在概念型板的规范制品。微痕分析显示 ,遗址的经济活动主要为处理肉类以及植物。对石核剥片和二次加工的空间概念分析 ,小长梁古人类在打片过程中仅采用前运算智力和初级的具体运算智力。考虑到石料质地、数量和适应等因素 ,石工业并不反映古人群体的全部智慧 ,而表现了一种权宜性行为方式。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不会超过 12岁儿童的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长梁石工业 操作链研究 废片分析 河北 微痕观察 认知考古学 早更新 古人类 石制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