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专题讨论)——经济与文学之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章培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0-122,共3页
章培恒认为,文学的形态和发展都与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对文学的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对人性的影响而影响文学的内容,通过推动人的生活方式及需求的演化而影响文学的发展。胡明找到了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研究中国... 章培恒认为,文学的形态和发展都与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对文学的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对人性的影响而影响文学的内容,通过推动人的生活方式及需求的演化而影响文学的发展。胡明找到了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四条途径:(一)体现在文学作品与作家头脑里的经济意识与经济理念;(二)传统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形态;(三)经济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学生存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四)文学史人物微观具体的经济活动与其文学活动的关系。陈大康通过对《瀛寰琐纪》的产生、出版延误乃至最终停刊的现象及背后原因进行个案分析后认为,报刊文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其发展既遵循文学发展的规律又受到商品交换法则的制约,两种约束形成融为一体的舍力,规定着文学的生存形态。董乃斌指出,唐代获得文体独立的小说,萌芽维形阶段的说唱、戏剧和市民文艺,包括寺庙中发达的演说经变和俗讲,以及一度极为兴盛的敦煌文学,都和其时的经济状况有着深刺的联系。许建平认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精神的属性又有经济的属性,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精神属性与层面的研究,而应扩大为物质一经济属性与层面的研究。这样,文学的研究才能还其本原,文学研究被遗失的部分才能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文学 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笔谈——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章培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1,共3页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文学源流 贯通古今
下载PDF
略说古汉语复音词中的典故词 被引量:8
3
作者 吴金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方式,除了"连绵字"、"词根加词头、词尾"和"仂语的凝固化"三类,还有"典故词"一类。典故词是封建时代上层社会为了宣扬经典文化的思想观念而创造的新词,有些新词虽然跟旧词同形... 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方式,除了"连绵字"、"词根加词头、词尾"和"仂语的凝固化"三类,还有"典故词"一类。典故词是封建时代上层社会为了宣扬经典文化的思想观念而创造的新词,有些新词虽然跟旧词同形,但它们的意义完全来自原典,而不是从旧词中引申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故词 新词 典雅含蓄 原典义
下载PDF
东方与西方:异域视野中的《西游记》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舜华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关于《西游记》在国外的传播 ,东方远远早于西方。国外对于《西游记》的研究 ,也随着《西游记》的传入而开始了 ,但早期的评论都极为简约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游记》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对《西游记》... 关于《西游记》在国外的传播 ,东方远远早于西方。国外对于《西游记》的研究 ,也随着《西游记》的传入而开始了 ,但早期的评论都极为简约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游记》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对《西游记》的最初接受 ,实际已构成了分别由“玄奘”与“猴子”为代表的两个世界 ,前者有着更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后者则更侧重文本自身的隐喻。此后 ,从故事的形成、版本的流传、作者的考证、文本的比较 ,到最终对佛光道影下寓意的解读、文本结构的分析 ,东西方学者的研究几乎涉及了《西游记》的每一个领域 ,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角度 ,彼此补充、又互相糅合地解读着一则“中国的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东来 猴子西行 中国的寓言
下载PDF
《桃花扇》与史实的巨大差别 被引量:10
5
作者 章培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通过对《桃花扇》中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问题——的具体考证,以证实剧情与史实的乖离。
关键词 《桃花扇》 史实 侯方域 李香君
下载PDF
《时报》:颇具时代特色的小说传媒(1904—1911)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永文 陈晓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由于租界地的存在,20世纪初的上海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孕育出许多像《申报》那样具有集团性质的文化企业。而狄楚青经营的《时报》、《小说时报》、《妇女时报》、有正书局就是几个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名人经营的文... 由于租界地的存在,20世纪初的上海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孕育出许多像《申报》那样具有集团性质的文化企业。而狄楚青经营的《时报》、《小说时报》、《妇女时报》、有正书局就是几个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名人经营的文化企业。《时报》开辟小说专栏,开展小说悬赏活动,鼓励读者参与剪报活动;《小说时报》以专业小说杂志的形式参与小说传播;《妇女时报》以综合期刊的形式刊载小说;时报馆、有正书局大量出版小说。在拓展小说的传播渠道、促进小说的繁荣方面成绩斐然。对《时报》及其与之相关的“杂志”、“书局”和广告进行梳理和研究,我们会发现许多与小说有关的资料和信息,从而促进晚清小说研究模式的重新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报》 文化企业 小说传播
下载PDF
《大业拾遗记》、《梅妃传》等五篇传奇的写作时代 被引量:7
7
作者 章培恒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提出《大业拾遗记》、《梅妃传》等五篇传奇为宋传奇,但因未就此作较具体的考证,后来的学者颇有怀疑甚至否定其说者,而通过避讳等具体问题的考证,可进一步申述鲁迅的观点。
关键词 鲁迅 唐传奇 宋传奇
下载PDF
同、异品除宗有法的再探讨--答沈海燕《论“除外说”--与郑伟宏教授商榷》 被引量:7
8
作者 汤铭钧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5,共10页
同品(sapaksa)、异品(vipaksa)和宗有法(paksa)是陈那因明的初始概念。以"声是无常"宗为例,宗有法即这里宗命题的主项"声",是辩论双方尚未共许是否无常的对象;同品是辩论双方已经共许为无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 同品(sapaksa)、异品(vipaksa)和宗有法(paksa)是陈那因明的初始概念。以"声是无常"宗为例,宗有法即这里宗命题的主项"声",是辩论双方尚未共许是否无常的对象;同品是辩论双方已经共许为无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无常的事物,如"瓶"、"电"等;异品是双方已经共许为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恒常的事物,如"虚空"、"极微"等。同、异品除宗有法即宗有法(如这里的"声")被排除在同品和异品的外延范围之外。同品、异品和宗有法三者各别,是陈那对于推论所涉及的论域全集最初的三分(tripartitionism),是陈那因明的一项体系性规定。在除宗以外的同、异品范围中,即双方未发生意见分歧的对象范围中,考察逻辑理由(因)与立论方所要论证在"声"上出现的属性"无常"之间的逻辑联系,用双方共许的证据来论证对方不承认的主张,是陈那因明论辩逻辑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陈那因明非演绎、非单调的逻辑特征。沈海燕教授对于因明原典断章取义,以附会传统的陈那因明归纳演绎合一说,错失了决定陈那因明逻辑性质的关键所在。她强调本体论上常与无常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默认声本来就是无常,将一己之见强加给古印度论辩的双方,这都脱离了陈那因明的论辩逻辑特征。本文依据因明原典,征引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逻辑学基础知识,与之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陈那 汉传因明 除宗有法
原文传递
论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 被引量:6
9
作者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6,共6页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逻辑 因明 陈那 法称
下载PDF
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正宏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8年第1期91-98,共8页
本文以沈善登编刊的《豫恕堂丛书》为基本依据,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书籍刻印过程中从写样到红印这一初刻试印阶段的基本程序。论文大致复原了写样、校正写样、刻版、红印、校正红印样直至修版、局部再红印等环节的工作要点,并勾稽了《豫恕... 本文以沈善登编刊的《豫恕堂丛书》为基本依据,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书籍刻印过程中从写样到红印这一初刻试印阶段的基本程序。论文大致复原了写样、校正写样、刻版、红印、校正红印样直至修版、局部再红印等环节的工作要点,并勾稽了《豫恕堂丛书》中保留的诸如刊刻工价、版面字数计算法以及著作方与写样、刻印方的事务纠葛等相关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样 红印《豫恕堂丛书》 沈善登 古籍刷印
原文传递
从《金瓶梅词话》与《水浒》版本的关系看其成书时间 被引量:7
11
作者 谈蓓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58,共7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词话》所依据的是繁本《水浒传》。本文通过细致的校勘和分析,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金瓶梅词话》中虽然有的内容出于繁本《水浒传》,如潘金莲毒杀武大的部分,但有的部分如武松打虎等显然只可能来自《水浒》简本,... 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词话》所依据的是繁本《水浒传》。本文通过细致的校勘和分析,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金瓶梅词话》中虽然有的内容出于繁本《水浒传》,如潘金莲毒杀武大的部分,但有的部分如武松打虎等显然只可能来自《水浒》简本,由此推测《金瓶梅词话》作者在写作时所依据的应该是残缺不全的繁本《水浒传》,其不足的部分则据简本《水浒》改写。文章并结合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的有关记载,推论《金瓶梅词话》的写作时间当为万历初年至万历十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成书时间 《水浒》简本 繁本《水浒传》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下载PDF
《春秋左传》中助动词“可以”探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鸿滨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89-91,94,共4页
“可以”在《春秋左传》中宜分为两种情况 :助动词“可以 1”和结构松散的两个词“可以 2”。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 ,助动词“可以 1”在《春秋左传》中处于绝对优势 ,“可以 2”并非“可以 1”
关键词 《春秋左伟》助动词 古汉语 语法
下载PDF
《玉台新咏》的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 被引量:4
13
作者 章培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本文通过对《玉台新咏》编者问题的研究,否定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梁代的萧统与萧纲的文学思想相对立的观点,并认为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陈代的文学思想较其前代具有重大变化,而这一变化乃是由女性文学观的出现而形成的。同时,本文以韩... 本文通过对《玉台新咏》编者问题的研究,否定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梁代的萧统与萧纲的文学思想相对立的观点,并认为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陈代的文学思想较其前代具有重大变化,而这一变化乃是由女性文学观的出现而形成的。同时,本文以韩《香奁集序》为依据,进一步论证了《玉台新咏》确非徐陵所编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台新咏》《文选》女性文学观
下载PDF
王国维《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建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6,共14页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其“现代性”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它主要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而作为书中核心的三个“境界”之论以“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和“大词人”为对象,这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的哲学格格不入。王国维自言在《...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其“现代性”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它主要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而作为书中核心的三个“境界”之论以“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和“大词人”为对象,这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的哲学格格不入。王国维自言在《红楼梦评论》中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提出质疑,嗣后他深究康德,那么《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有何关系?本文在对王国维的有关康德论述的考辨基础上指出《人间词话》融汇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引进了一种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自然”观。他主张情景之间的直观表现,贯穿于“境界说”之中,包括“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人间词话》含有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引进了一种新的二元世界观及认知主体,具有突破传统思想模式的意义;而“境界说”的镜子“再现”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领域中写实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康德 境界 再现
原文传递
论雅言词研究与词典编纂 被引量:5
15
作者 季忠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17,共5页
雅言词是指中古文献中为达到典雅的修辞目的而使用的源自儒家经典的词语。对它的专题研究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亟待填补的空白。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实践来看,雅言词的典据渊源、构成方式、意义及其历时演变等对于词典编纂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雅言词 中古汉语 儒家经典 词典 《汉语大词典》
下载PDF
试论黄省曾刻《谢灵运诗集》的意义与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冠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4-110,共7页
明代嘉靖黄省曾刻本《谢灵运诗集》是现存谢灵运诗集中最早的版本。通过对该本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明代辑本谢集的仔细探讨,发现该本在谢集的整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未留意乃至利用这一重要版本,现有的谢灵运作品整理本均存有不小... 明代嘉靖黄省曾刻本《谢灵运诗集》是现存谢灵运诗集中最早的版本。通过对该本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明代辑本谢集的仔细探讨,发现该本在谢集的整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未留意乃至利用这一重要版本,现有的谢灵运作品整理本均存有不小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诗集 黄省曾 版本
下载PDF
中国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古今演变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艳 陈广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在当前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讨论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将规则语音效果看作是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该看法不仅难以切合文学语言的本体特征,也违逆了文学语言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所表现的情感的流动,... 在当前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讨论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将规则语音效果看作是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该看法不仅难以切合文学语言的本体特征,也违逆了文学语言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所表现的情感的流动,其不同于理性逻辑的单纯清晰,而是一种充满想象性、弥漫性的情感河流的起伏、奔涌,这使其获得了类似音乐的于纯粹审美层面展开的情感流动特质。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史,从汉代辞赋到六朝骈文、唐宋古文到晚明小品以至于现当代散文,正可见古今散文语言的音乐美之由语音层面趋于情感表现层面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能一窥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发展趋势,更深地领悟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具体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 语音层面 情感表现层面 古今散文
原文传递
论宓妃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演变——兼论由此反映的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冠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2,共11页
宓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战国屈原至汉代扬雄、张衡,经汉末建安的蔡邕、曹植的作品到唐代传奇,直至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趋势... 宓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战国屈原至汉代扬雄、张衡,经汉末建安的蔡邕、曹植的作品到唐代传奇,直至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趋势,尤其是引导中国文学走向勇于表现自我、尊重个性之路的建安至唐代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宓妃形象 演变 屈原 曹植 甄后
原文传递
《玉台新咏》撰人讨论的几个遗留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冠文 章培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7,共6页
通过对新、旧《唐书》等史志目录关于《玉台新咏》撰人的著录,《陈书》等史书和诗文中徐陵与陈后主、张丽华关系的记述,南朝对于名和字的称呼惯例等问题的辨析,本文进一步展开了对2004年开始的关于《玉台新咏》撰人讨论的几个遗留问题... 通过对新、旧《唐书》等史志目录关于《玉台新咏》撰人的著录,《陈书》等史书和诗文中徐陵与陈后主、张丽华关系的记述,南朝对于名和字的称呼惯例等问题的辨析,本文进一步展开了对2004年开始的关于《玉台新咏》撰人讨论的几个遗留问题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台新咏》 撰人 徐陵 张丽华
原文传递
图文协商:杜甫形象塑造中的图像制造
20
作者 安天鹏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0,共12页
杜诗文本对自我形象的规范,在经由编选与评注层累而成的文集系统中逐渐失范,宋人由此建构出作为典范的诗圣杜甫,成为公共话语中杜甫的历史主体形象。与此同时,宋人亦开始利用图像媒介,在相对私人的语境中,形塑杜甫更为鲜活的形象侧面。... 杜诗文本对自我形象的规范,在经由编选与评注层累而成的文集系统中逐渐失范,宋人由此建构出作为典范的诗圣杜甫,成为公共话语中杜甫的历史主体形象。与此同时,宋人亦开始利用图像媒介,在相对私人的语境中,形塑杜甫更为鲜活的形象侧面。文本话语体系与图像谱系中杜甫形象的同异,直观表现为两套符号系统的表意方式,受限于各自的传播主体、受众群体、媒介形式与流通网络,而根植于两套系统背后的文化政治。图文之间不仅在语义符号层面互文,更多的时候作为两套体系生产着不同形象的杜甫,在彼此对话、竞争与协商中,合塑出一个立体的历史中的杜甫。杜甫在文本和图像中的神在与形变,既显示出历史塑造雕像的权力,也讲述着历史中重塑雕像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形象 规范与失范 神在与形变 图像制造 图文协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