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2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 被引量:2111
1
作者 张勋 万广华 +1 位作者 张佳佳 何宗樾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86,共16页
人类正在经历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巨大且深远。中国尤其得益于互联网革命,使得中国实现了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评估互联网... 人类正在经历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巨大且深远。中国尤其得益于互联网革命,使得中国实现了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评估互联网革命所推动的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首先,基于分样本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数字金融不但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而且显著提升了家庭收入,尤其是对农村低收入群体而言。可见,数字金融促进了中国的包容性增长。其次,对于数字金融至包容性增长的传导机制,本文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帮助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创业行为,并带来了创业机会的均等化。最后,通过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特别有助于促进低物质资本或低社会资本家庭的创业行为,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包容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金融 普惠金融 包容性增长 创业
原文传递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被引量:663
2
作者 范剑勇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2-81,共10页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
原文传递
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617
3
作者 张勋 杨桐 +1 位作者 汪晨 万广华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62,共15页
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金融所推动的手机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本文首先构建了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从支付便利性的角度证实数字金融的发展通过缩短居民的购物时间来增加消费... 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金融所推动的手机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本文首先构建了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从支付便利性的角度证实数字金融的发展通过缩短居民的购物时间来增加消费。紧接着,本文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相结合,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地提升了居民消费,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本文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提升支付的便利性来促进居民消费,而流动性约束的放松并不是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最后,数字金融的发展尽管更多地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却没有显著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这体现了破除城乡分割的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居民消费 支付便利性 城乡分割 购物时间
原文传递
地方债务、土地市场与地区工业增长 被引量:330
4
作者 范剑勇 莫家伟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55,共15页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快速膨胀。本文构建工业投资者-地方政府模型,从债务的双重引资作用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举债冲动难以遏制的原因。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论证了以下机制:债务作为地方政府动用资金能力的体现,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快速膨胀。本文构建工业投资者-地方政府模型,从债务的双重引资作用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举债冲动难以遏制的原因。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论证了以下机制:债务作为地方政府动用资金能力的体现,不仅表现为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增加GDP,而且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双重渠道吸引工业投资,对当地工业增长起到杠杆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与禀赋的地区来说,以债务推动工业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两类风险:1)禀赋较差的地区在引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土地出让收入可能不足以偿还债务;2)禀赋较好的地区在引资竞争中将土地资源过度配置到工业部门,导致商住用地资源紧缺、房价快速上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债务 基础设施投资 引资竞争
原文传递
企业互联网化对中国企业创新及出口的影响 被引量:324
5
作者 沈国兵 袁征宇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8,共16页
本文扩展了Bustos(2011)的模型,在异质性框架下纳入企业互联网化和企业创新选择行为,从微观视角揭示出企业互联网化对中国企业创新及其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虽然随所有制... 本文扩展了Bustos(2011)的模型,在异质性框架下纳入企业互联网化和企业创新选择行为,从微观视角揭示出企业互联网化对中国企业创新及其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虽然随所有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低生产率企业和中小企业仍能从中获益;(2)无论是垄断行业还是低技术行业中,企业互联网化对企业创新均有着显著促进作用;(3)三种方式的企业互联网化都对中国企业创新及其出口活动有着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企业创新选择行为间接地促进企业进行出口。对于积极参与互联网化的低生产率企业表现得尤为显著。因此,互联网转型的企业应该通过激励其创新能力来提升企业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互联网化 企业创新 出口
原文传递
数字金融、数字鸿沟与多维贫困 被引量:279
6
作者 何宗樾 张勋 万广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9-89,共11页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居民经济行为的影响巨大,因而也可能具有减贫作用。本文首次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通过克服内生性的工具变量估计,探讨了数字经济...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居民经济行为的影响巨大,因而也可能具有减贫作用。本文首次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通过克服内生性的工具变量估计,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然而,与预期不同,本文的初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贫困发生的概率,也加深了多维贫困的程度,且影响逐年增大。不过,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能存在结构性问题:数字金融发展给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居民带来便利以及机会,挤占了未能接触到互联网的居民原先所可能获得的资源,这种数字鸿沟使得位于贫困线附近和贫困线以下的居民由于数字金融的发展而愈加贫困。观察背后机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主要导致了面临数字劣势的贫困居民失业概率的提升。因此,在推进数字金融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尤其对于农村的贫困人口而言,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对就业市场的挑战,引导其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数字鸿沟 多维贫困 就业 溢出效应
下载PDF
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274
7
作者 范剑勇 冯猛 李方文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73,共23页
本文以1998~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业企业为素材,应用Levinsohn—Petfin半参估计方法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结构性因素,考察了县级层面产业集聚的主要形式——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对全要... 本文以1998~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业企业为素材,应用Levinsohn—Petfin半参估计方法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结构性因素,考察了县级层面产业集聚的主要形式——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我们发现:(1)两种方法得出的TFP增长走势基本相似,技术效率改善与前沿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结构性因素,但在总体上前者的贡献份额高于后者;(2)专业化经济对TFP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多样化经济不具这一功效;(3)专业化经济通过技术效率改善来促进TFP增长,且其作用渠道是行业内厂商平均规模;(4)多样化经济虽然能够促进前沿技术进步,但没有显著促进整体TFP增长,这是因为前沿技术进步总体上对TFP增长的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化经济 多样化经济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改善
原文传递
缩小数字鸿沟:中国特色数字金融发展 被引量:272
8
作者 张勋 万广华 吴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5-51,204,205,共19页
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对生产关系的重大影响之一,是由此产生的数字鸿沟普遍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但数字鸿沟问题在中国的影响及其填补和克服,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性。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农村脱贫攻坚... 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对生产关系的重大影响之一,是由此产生的数字鸿沟普遍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但数字鸿沟问题在中国的影响及其填补和克服,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性。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农村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数字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显著增加,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接触到互联网的家庭。因为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农业向非农业的就业结构转型,提升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性收入,促进消费,进而抑制数字鸿沟扩大。数字金融发展必须同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数字金融 发展不平衡 社会主义制度 农村脱贫攻坚
原文传递
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 被引量:176
9
作者 李春顶 尹翔硕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4-90,111,共8页
本文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选取近300万家企业,分20个行业检验了我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只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并且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生产率越低的企业出口越多。此结... 本文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选取近300万家企业,分20个行业检验了我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只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并且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生产率越低的企业出口越多。此结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我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企业规模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而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出现"生产率悖论"的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加工贸易较多,且占据了出口贸易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生产率 出口贸易
原文传递
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168
10
作者 范剑勇 谢强强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19,133,共14页
目前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是否只能由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模型来解释?本文首先在理论上给出了产业集聚的另一种机制——本地市场效应,并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在经验上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同时本文发... 目前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是否只能由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模型来解释?本文首先在理论上给出了产业集聚的另一种机制——本地市场效应,并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在经验上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同时本文发现本地市场效应的重要特征是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地区间收入差距不会扩大。这一发现意味着,沿海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可以兼容的,其解决方法是中西部劳动力在沿海地区得到公平、公正的应有待遇,本文称之为劳动力市场的"跨区域城乡统筹"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常需求 本地市场效应 跨区域城乡统筹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和就业的冲击及纾困举措 被引量:167
11
作者 沈国兵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5,共10页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和就业产生何种冲击?本文认为,此次疫情已给我国外贸和就业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严重不利的冲击,需要保持中国出口增长,以支撑进口和就业增长,平稳产业链。此次疫情下我国的内外部经贸环境更加严峻,与2...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和就业产生何种冲击?本文认为,此次疫情已给我国外贸和就业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严重不利的冲击,需要保持中国出口增长,以支撑进口和就业增长,平稳产业链。此次疫情下我国的内外部经贸环境更加严峻,与2003年“非典”时有着很大的不同。稳就业是当务之急,而稳外贸、稳外资是稳就业的关键支撑力。此次疫情加剧了我国巨量高校毕业生叠加农村城镇化大量人口的就业压力。纾困举措:(1)稳定出口市场维护全球供应链,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配置作用;(2)遏制住疫情,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企业减税降费、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成本和扩大消费;(3)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提升营商环境,通过稳外贸和稳外资提升就业;(4)大力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公共产品服务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5)教育部可根据高校实际招生能级,授权其适度增加研究生招生比重来缓解毕业生集中就业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贸易 就业 全球产业链 营商环境 增加研究生招生
原文传递
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4
12
作者 罗长远 张军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7,43,共15页
结合对现有文献的拓展和应用,本文给出了一个理解中国附加值贸易发展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OECD/WTO的TiVA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出口中,本地附加值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88%降至2005年的64%。此后,这一比重缓慢回升,... 结合对现有文献的拓展和应用,本文给出了一个理解中国附加值贸易发展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OECD/WTO的TiVA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出口中,本地附加值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88%降至2005年的64%。此后,这一比重缓慢回升,至2009年达到67%。从产业角度所作的分解显示,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走低(回升),主要是产业内本地附加值比重下降(提高)造成的,而出口行业构成的变化则是第二位的因素。从国际比较来看,行业内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偏低是中国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主要因素,而出口行业构成偏重于本地附加值比重低的制造业则是中国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于印度的主要因素。另外,直接附加值比重偏低,也即出口行业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有限,是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总体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附加值 直接附加值 产业内效应 产业间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减贫战略转型及其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21
13
作者 汪晨 万广华 吴万宗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3,共19页
2020年中国将向全世界宣告消除了贫困,并进行减贫战略的转型,届时很可能从使用绝对贫困线改为采用相对贫困标准。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有必要回顾中国的减贫历程,并对未来新的减贫战役进行展望。特别地,有必要探讨这样的转型意味着什么?又... 2020年中国将向全世界宣告消除了贫困,并进行减贫战略的转型,届时很可能从使用绝对贫困线改为采用相对贫困标准。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有必要回顾中国的减贫历程,并对未来新的减贫战役进行展望。特别地,有必要探讨这样的转型意味着什么?又会带来哪些挑战?中国是否应该进行这样的转型?基于Shorrocks and Wan(2009)的方法,本文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收入分组数据“还原”为个体观察值,在不同的贫困线或贫困标准下,估算改革开放后中国及其各省份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发生率,并简单评估中国的减贫成就。特别地,本文通过比较绝对贫困发生率和相对贫困发生率,试图说明中国采用相对贫困标准为时过早,同时还将讨论转型使用相对贫困标准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难以应对的挑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线(标准) 转移支付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原文传递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以高铁建设为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9
14
作者 孙伟增 牛冬晓 万广华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34,58,共17页
本文从城市间互动的角度首次系统地归纳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分工效应、趋同效应和学习效应。接着,论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效果和机制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本文从城市间互动的角度首次系统地归纳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分工效应、趋同效应和学习效应。接着,论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效果和机制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与没有开通高铁的城市相比,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指数的提升,其影响为总体结构变化的3.75%~4.84%。第二,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1)当高铁连通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不同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时,分工效应起主导作用,并导致产业结构的两极分化——促进产业结构指数较高城市的指数进一步提升,同时使产业结构指数较低城市的指数发生下降;(2)当高铁连通的城市之间既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又存在发展水平差异时,趋同效应起主导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相似化;(3)受到转型期“结构性减速”现象的影响,产业结构指数较高的城市向产业结构指数较低的城市的学习效应更加明显。第三,高铁连通使得城市间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差异度显著下降,合作申请专利以及专利相互引用数量显著增加,验证了高铁连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经济一体化、地区分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产业结构升级 分工效应 趋同效应 学习效应
原文传递
泰勒规则、联储货币政策及我国货币调控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98
15
作者 李维刚 《国际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美联储 货币政策 泰勒规则 宏观调控 中国
原文传递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被引量:108
16
作者 范剑勇 张雁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3-84,共12页
地区间收入差距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由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来解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计算了衡量各地级城市空间需求大小的市场准入,并以此解释地级城市间的职工工资差异... 地区间收入差距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由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来解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计算了衡量各地级城市空间需求大小的市场准入,并以此解释地级城市间的职工工资差异。本文发现:(1)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极大;(2)工资对市场准入的弹性系数为0.22—0.32之间。基于上述实证依据,本文认为,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是其工资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市场准入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不充分性所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准入 劳动力流动 地区收入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被引量:98
17
作者 程大中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5-52,共8页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在生产者服务的本来意义上,而不是从具体的带有生产者服务特性的服务部门出发,对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经验研究,由此得出一些基本结论:1981年以来,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在生产者服务的本来意义上,而不是从具体的带有生产者服务特性的服务部门出发,对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经验研究,由此得出一些基本结论:1981年以来,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功能逐渐显现,但与英、美等国相比,中国生产者服务占国民总产出比重偏低;中国服务业及其有关分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相对较弱,说明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不仅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而且其本身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生产者服务(业) 投入-产出法
原文传递
FDI区位选择因素研究——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及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0
18
作者 杨晓明 田澎 高园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8-107,共10页
文章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模型分析了1995~2002年中国178个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因素和聚集效应,并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个城市组群的FDI区位选择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说明:从全国来看,人均GDP... 文章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模型分析了1995~2002年中国178个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因素和聚集效应,并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个城市组群的FDI区位选择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说明:从全国来看,人均GDP、土地成本、聚集效应、交通状况和教育水平是影响FDI的主要因素;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区的FDI区位选择模式各有不同,突出表现在:聚集效应在环渤海地区不显著;工资成本已经开始对长三角地区的外资分布产生影响,但在其他地区仍不显著;教育水平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影响显著,但在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面板数据 区住选择 聚集效应
下载PDF
互联网化、创新保护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被引量:94
19
作者 沈国兵 袁征宇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7-151,共25页
本文引入管理产品能力和差异化的中间投入品,对Kugler and Verhoogen(2012)的模型进行了扩展,认为加强创新保护通过提高中间投入品质量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且互联网化引致的管理产品能力提高能加强创新保护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本文引入管理产品能力和差异化的中间投入品,对Kugler and Verhoogen(2012)的模型进行了扩展,认为加强创新保护通过提高中间投入品质量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且互联网化引致的管理产品能力提高能加强创新保护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我们使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匹配的数据研究发现:加强创新保护本身及其通过激励企业使用高质量的进口中间投入品,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这种提升作用因企业自身贸易方式、行业竞争程度以及地理区位不同而不同,对一般贸易、竞争程度较大行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此外,企业互联网化活动有利于发挥创新保护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化 创新保护 中间投入品 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原文传递
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 被引量:87
20
作者 万广华 江葳蕤 赵梦雪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2,共21页
与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一样,城镇化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引擎,因为它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而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意味着,城镇化或工业化会在经济腾飞阶段带来收入差距的增大。事实... 与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一样,城镇化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引擎,因为它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而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意味着,城镇化或工业化会在经济腾飞阶段带来收入差距的增大。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至今仍然居高不下,似乎说明“鱼”(即经济增长)和“熊掌”(即收入分配的改善)无法兼得。本文旨在分析城镇化的分配(即“共同”)和增长(即“富裕”)效应,为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路径及政策举措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城镇化不但能够显著提高生产率,同时还能够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从而助力“双循环”、推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更是消除城乡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城乡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收入差距的重要方面。据此本文得出结论:积极主动推进城镇化和市民化,可以获取“鱼”和“熊掌”兼得的效应,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镇化 市民化 收入分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