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降水日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11
1
作者 孙凤华 杨素英 任国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0-618,共9页
利用93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52年来,东北地区小雨事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中雨的贡献率略为减少,大雨和暴雨的贡献率变化不大;东北... 利用93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52年来,东北地区小雨事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中雨的贡献率略为减少,大雨和暴雨的贡献率变化不大;东北地区年总雨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日数的减少;年降水强度表现为明显的增强趋势,主要体现为小雨和暴雨强度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多小雨事件,80年代中期之后多中雨以上强度的降水,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多暴雨事件。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但暴雨日数基本不变,强度明显增强。对东北地区降水量、降水变幅、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旱涝灾害也有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事件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及其应用 被引量:89
2
作者 李维京 张培群 +12 位作者 李清泉 王兰宁 刘益民 史学丽 张祖强 刘一鸣 胡国权 党鸿雁 张芳 陈丽娟 孙除荣 赵其庚 董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11,共11页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 8年多的研制、发展和业务化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并以此为平台 ,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动力模式预测业务。 2 0年历史...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 8年多的研制、发展和业务化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并以此为平台 ,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动力模式预测业务。 2 0年历史回报试验和 1年多的试验性业务运行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其预测结果已经在实际业务中得到了应用 ,并成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文是对该动力模式系统性能的介绍 ,也是对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的加强课题“短期气候预测综合动力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专题的总结汇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气候模式 气候预测 预测能力 短期气候 业务化 DCMPS
下载PDF
北京城市化发展对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84
3
作者 郑思轶 刘树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利用1961-2000年北京13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及北京统计年鉴资料,分析了过去40年北京城区、郊区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年际、季节变化趋势,结合北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基本设施投资额、房屋施工面积和道路面积等城市发展... 利用1961-2000年北京13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及北京统计年鉴资料,分析了过去40年北京城区、郊区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年际、季节变化趋势,结合北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基本设施投资额、房屋施工面积和道路面积等城市发展数据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40年中,北京城区、郊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城区比郊区上升幅度快,热岛强度也在不断加强,其中以城区最低温度上升最为明显,并且热岛强度与北京人口等城市发展数据的年际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城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郊区则略有上升;本地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城区下降幅度比郊区明显,并且波动性增强。各气候因子的季节变化趋势总体上与年平均变化趋势一致,个别季节变化趋势受城市化及季节自身因素影响,与年平均变化趋势有所差异。过去40年北京城区、郊区的气候演变趋势及与城市发展数据的关系表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对北京局地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化 气候 影响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4
作者 陈丽娟 袁媛 +2 位作者 杨明珠 左金清 李维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1-532,共12页
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子和... 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从研究成果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应用的角度,重点关注海温异常和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以及我国汛期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关系,总结了海温异常作为外强迫信号对我国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以及汛期降水预测的难度。最后指出气候预测业务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机理研究和动力气候模式发展方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强迫信号 海温异常 东亚夏季风 汛期降水
下载PDF
中国近58年温度极端事件的区域特征及其与气候突变的联系 被引量:78
5
作者 龚志强 王晓娟 +1 位作者 支蓉 封国林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2-4353,共12页
运用动力学自相关因子指数Q分析中国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8个不同的动力学温度变化特征区:准噶尔区、东北区、西北区、西南东区、西南西区、华北区、东南区和中南区.初步讨论了这些特征区的年均温度变化和极端温度年出现天数及其与... 运用动力学自相关因子指数Q分析中国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8个不同的动力学温度变化特征区:准噶尔区、东北区、西北区、西南东区、西南西区、华北区、东南区和中南区.初步讨论了这些特征区的年均温度变化和极端温度年出现天数及其与温度突变的关系,以及不同温度段对中国近58年增暖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区、东北区等7个温度特征区近58年的年均温和极端高温的年出现天数均表现为增长趋势,极端低温天数则为降低趋势,极端高温的变化与温度增暖呈正相关,与极端低温则呈负相关.同时,北方涛动、南方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和ENSO与中国北方及西南各区域温度变化相关性较显著,ElNio与中国东南区和中南区温度变化的相关性较显著;(2)对中国各区域(除东南区外)的温度增暖起主要作用的温度段为极端/相对高温段年发生天数的增加和极端/相对低温段年发生天数的减少,而常温段的作用相对较小;正是这种两头变化较大,中间变化较小的跷跷板现象导致了中国各区域的增温;(3)极端高温/低温突变发生的时间较温度突变的时间晚3—4年,即温度突变的过程可能是极端温度事件由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向另一个稳定状态演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指数 温度段 极端温度 温度突变
原文传递
近56年我国暖冬气候事件变化 被引量:62
6
作者 陈峪 任国玉 +2 位作者 王凌 邹旭恺 张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9-545,共7页
对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采用三分位方法确定单站暖冬阈值,并将单站暖冬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以此为基础,确定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的界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区域暖冬采用站点相对比例确定,全国暖冬采用暖冬面积相对比例界定。对我国1952—2... 对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采用三分位方法确定单站暖冬阈值,并将单站暖冬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以此为基础,确定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的界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区域暖冬采用站点相对比例确定,全国暖冬采用暖冬面积相对比例界定。对我国1952—2007年的暖冬事件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方暖冬频率高于北方,强暖冬多发区出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北方单站暖冬指数上升幅度大于南方,表明北方暖冬事件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以1986年为界,前期(1952—1985年)南、北方各区域均很少出现暖冬,南方各区暖冬频率略高于北方各区,后期(1986—2007年)各区暖冬年大为增加,北方各区增加最明显且超过了南方;56年中,全国性暖冬共发生15次(年),其中强暖冬共有5次(年);全国暖冬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在有效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暖冬面积每10年增加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冬指标 等级划分 地面气温
下载PDF
日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55
7
作者 高歌 龚乐冰 +1 位作者 赵珊珊 张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2-736,共5页
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对26°~34°N,103°~115°E范围内2004年逐日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试验分析,分辨率为1km×1km。采用交叉检验方法和准确率方法对两种方法插值的总体效果及不同等级的降水插值效... 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对26°~34°N,103°~115°E范围内2004年逐日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试验分析,分辨率为1km×1km。采用交叉检验方法和准确率方法对两种方法插值的总体效果及不同等级的降水插值效果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插值效果近似,插值结果与实测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82。但对日雨量较大的情况,两种方法插值效果均有所降低,相关系数为0.66和0.67。两种方法的实测值与插值结果的相关系数在不同季节非常接近,并且均以春季最大,其次为冬、秋季,夏季相关系数最小;通过采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3个指标衡量及不同等级雨量的插值准确率统计比较,普通克里格方法插值效果略好于反距离权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降水量 插值 反距离权重法 普通克里格方法
下载PDF
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南方冷害时空特征 被引量:58
8
作者 韩荣青 陈丽娟 +1 位作者 李维京 张培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20,共9页
利用1951—2007年2—5月我国546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24 h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南方早稻区代表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定义了全国统一的低温连阴雨标准和早稻区低温冷害标准,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了1951 2007年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低温... 利用1951—2007年2—5月我国546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24 h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南方早稻区代表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定义了全国统一的低温连阴雨标准和早稻区低温冷害标准,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了1951 2007年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57年中,2 5月低温连阴雨平均日数以四川盆地、贵州、江南西部和华南最多。2—5月,低温连阴雨日数呈现由长江以南向黄河流域逐渐增加且范围扩大的特征。各月低温连阴雨日数20世纪50年代较少,1997年后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1963—1996年,各月低温连阴雨日数的EOF第1特征向量呈现出月际反相变化,并有年代际振荡特征。对于各地区的早稻播种而言,1951年以来,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温冷害较华南地区偏多、偏重,但2000年以来各早稻区的低温冷害都在减少,早稻区低温冷害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振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连阴雨 低温冷害 时空特征
下载PDF
近46年大连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冻期变化 被引量:57
9
作者 王秀萍 任国玉 +1 位作者 赵春雨 于德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3-678,共6页
以不高于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6年大连地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大连和瓦房店站均表现为初霜冻日推迟、终... 以不高于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6年大连地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大连和瓦房店站均表现为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早、无霜冻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其中瓦房店站表现得更为显著;庄河站的初霜冻日和终霜冻日表现出相似的变化,但各自的变化趋势不显著,而无霜冻期延长趋势显著;大连境内极早初霜冻日和极晚终霜冻日发生频数分别为1~3次和1~4次,大连最多,瓦房店最少;大连站的初霜冻日期存在2年和11年的显著周期,终霜冻日期存在22年的显著周期,庄河站的初霜冻日期和无霜冻期均存在11年左右显著周期;异常霜冻事件大连和庄河站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频数最多,21世纪初最少;而瓦房店21世纪初异常霜冻事件出现的频数最多,20世纪80年代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初霜冻日 终霜冻日 无霜冻期
下载PDF
西南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地面气温序列影响 被引量:56
10
作者 唐国利 任国玉 周江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2-730,共9页
利用1961—2004年我国西南地区322个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乡村站、小城市站、大中城市站和国家基准/基本站气温变化趋势特点,着重研究了城市化对城镇站和国家站地面气温记录的影响程度和相对贡献比例。结果显示:区域平均的各类台站... 利用1961—2004年我国西南地区322个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乡村站、小城市站、大中城市站和国家基准/基本站气温变化趋势特点,着重研究了城市化对城镇站和国家站地面气温记录的影响程度和相对贡献比例。结果显示:区域平均的各类台站年平均气温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城市站、国家站的增温速率均高于乡村站。大中城市站和国家站的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为0.086℃/10a和0.052℃/10a,其增温贡献率分别达57.6和45.3。与大多数地区不同,西南地区的增温速率明显偏小。因此,尽管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比许多地区弱,但其相对贡献明显,表明城市化对该区域气温趋势的绝对影响较弱,但相对影响较强。另外,城市热岛增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强,春季或冬季次之,夏季最弱。热岛增温贡献率则为春季最大(100),夏季次之(73以上),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春、夏两季背景气候变凉或趋势微弱,热岛增温在实际增温中占有更高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地面气温 城市热岛效应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北京市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54
11
作者 周江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23-127,共5页
利用 1 999年 1 1月 1日至 2 0 0 3年 7月 30日间 ,北京市几种主要污染物SO2 、NO2 及PM1 0 浓度逐日资料和风速、温度及降水的逐日资料 ,分别对北京市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与同期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注意到 ,污染物... 利用 1 999年 1 1月 1日至 2 0 0 3年 7月 30日间 ,北京市几种主要污染物SO2 、NO2 及PM1 0 浓度逐日资料和风速、温度及降水的逐日资料 ,分别对北京市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与同期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注意到 ,污染物浓度与同期气象要素之间通常存在非常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因而采用非线性回归方程来描述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依赖关系 ,这一改进使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使回归方程的误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污染物 浓度 气象要素 相关分析 风速 温度 降水 非线性关系 非线性回归方程 大气污染
下载PDF
我国冬季气温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3
12
作者 李维京 李怡 +1 位作者 陈丽娟 赵振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利用1951-2012年冬季全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以及NCEP/NAC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北极海冰等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关键影响因子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冬季气温... 利用1951-2012年冬季全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以及NCEP/NAC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北极海冰等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关键影响因子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在1985年之前处于冷期,之后为暖期;我国冬季气温异常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且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针对这种年代际变化的基本事实,提出针对冷期和暖期中不同影响因子与冬季气温的关系分时段建立冬季气温的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可以反映冬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正确的预测策略是利用相同年代际背景下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的时间序列资料建立预测模型,以确保预测模型中反映的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关系的稳定性,进而保持较高的拟合及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影响因子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年代际变化趋势:1951-2004年 被引量:48
13
作者 王小玲 王咏梅 +1 位作者 任福民 李维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3期135-138,共4页
对1951-2004年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初呈弱的上升趋势,此后呈显著减少趋势,60年代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最多,近10 a是最少的时期。研究还表明, 6月、8月和9月影响中国... 对1951-2004年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初呈弱的上升趋势,此后呈显著减少趋势,60年代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最多,近10 a是最少的时期。研究还表明, 6月、8月和9月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均呈减少趋势。此外,年和各月的台风频数均有较大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中国的台风 频数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16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简析 被引量:50
14
作者 袁媛 高辉 柳艳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5-121,共7页
2016年夏季(6~8月),我国东部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大部降水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6—7月的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而8月发生显著转折,除了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外,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都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6—... 2016年夏季(6~8月),我国东部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大部降水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6—7月的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而8月发生显著转折,除了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外,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都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6—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偏多主要是受到偏强、偏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影响,副高脊线位置总体接近常年,但南北摆动较大,阶段性偏南对应了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的时段。同时,菲律宾附近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导致来自副高西侧的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暖海温在超强El Nino衰减年的持续发展是导致上述环流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8月,副高发生断裂,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转为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水汽输送异常辐散区控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8月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活动偏强,MJO东传至西太平洋并持续长达25 d,为历史少见。异常的MJO活动是导致8月热带和副热带大气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超强El Nino 印度洋暖海温 MJO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雨型的划分及其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47
15
作者 孙林海 赵振国 +4 位作者 许力 陈国珍 李维京 王永光 刘海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56-62,共7页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 ( 6~ 8月 )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 ,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聚...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 ( 6~ 8月 )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 ,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 ,结合经验分析 ,对中国东部季风区 1 880年以来 1 2 0多年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型 ,将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划分为两类四型 ,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雨型的大气环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部地区 季风区 夏季 雨型 大气环流 成因分析 降水
下载PDF
2000~2002年北京市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16
作者 宋艳玲 郑水红 +1 位作者 柳艳菊 张永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16-122,共7页
通过对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北京市城市大气污染物SO2 ,PM1 0 ,NO2 的分析发现 :北京市主要污染物是SO2 和PM1 0 。SO2 污染月份主要发生在 1 1月至次年的 3月 ;PM1 03级以上的日数全年都有分布 ,但 4级和 5级的日数主要发... 通过对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北京市城市大气污染物SO2 ,PM1 0 ,NO2 的分析发现 :北京市主要污染物是SO2 和PM1 0 。SO2 污染月份主要发生在 1 1月至次年的 3月 ;PM1 03级以上的日数全年都有分布 ,但 4级和 5级的日数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 ;NO2 主要污染月份发生在 1 0月至次年的 3月 ;大多数污染物以 2 0 0 0年最为严重。对污染资料进行MHAT小波分析发现 ,北京市大气污染存在两个明显的周期波动 ,即 2 0~ 30天周期和准 5天周期 ,这说明北京市污染物浓度短期变化主要受到天气过程及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 ,该文进一步计算了 2 0 0 0年污染资料与气象资料的相关关系发现 ,北京市污染物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风速、每日 1 2 :0 0 (北京时 )温度梯度、相对湿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且不同的气象要素对不同的污染物浓度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污染 污染物 SO2 PM10 NO2 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风速 气象要素 相对湿度
下载PDF
淮河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48
17
作者 高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共9页
基于我国台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ERSST资料讨论了淮河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淮河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在突变之前,其降水呈线性减少趋势,... 基于我国台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ERSST资料讨论了淮河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淮河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在突变之前,其降水呈线性减少趋势,而在其后降水呈线性增加趋势;同时,淮河夏季降水与前期ENSO的对应关系在突变前后有明显的差异,在突变前,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为显著的负相关,而在突变后,相关值转为弱的正相关。滑动相关结果显示:近20年是整个研究时段中二者对应关系最弱的时期。进一步研究发现:淮河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对应关系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经历了一个年代际变化,在突变前,淮河夏季降水与副高强度呈正相关,突变后则为负相关。其中淮河8月降水在突变前主要受副高脊线位置和副高北界影响,突变后则主要受副高面积和强度影响。即ENSO对淮河夏季降水预测的参考意义正在减弱,同时副高对降水的作用方式正在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夏季降水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台风降水分离客观方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王咏梅 任福民 +2 位作者 王小玲 李维京 邵德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0,共5页
针对中国台风*降水的分离问题,对原客观分离方法进行改进研究。首先提出判别指标,然后对主、客观方法分离台风降水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将原客观方法中两个重要的参数由固定参数调整为可变参数的方案思路,并最终确定了最... 针对中国台风*降水的分离问题,对原客观分离方法进行改进研究。首先提出判别指标,然后对主、客观方法分离台风降水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将原客观方法中两个重要的参数由固定参数调整为可变参数的方案思路,并最终确定了最佳改进方案。结果显示,客观分离方法的改进效果十分明显。此外,对客观方法进行个例检验,并引入了美国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结果表明改进后客观方法在双台风降水和台风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降水识别上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降水分离 客观方法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10年回报试验及其评估分析 被引量:39
19
作者 刘一鸣 丁一汇 李清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41-47,共7页
该文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 1 991~ 2 0 0 0年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从模式回报的降水 1 0年平均状况来看 ,模式基本上能够反映这 1 0年夏季的平均状况。用国家气候中心预报评分... 该文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 1 991~ 2 0 0 0年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从模式回报的降水 1 0年平均状况来看 ,模式基本上能够反映这 1 0年夏季的平均状况。用国家气候中心预报评分P、技巧评分SS、距平相关系数 (ACC)和异常气候评分TS 4种评估参数对模式的回报试验进行了总体评估分析 ,结果表明 :该模式对我国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跨季度预报能力 ,对部分地区 (西部 ,东北 ,长江下游等 )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从相关系数来看 ,预报准确率较高 (即相关系数较高 )的地区是 :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 (内蒙古的北部和黑龙江的西北部 ) ,内蒙古—河套—长江中游地区 ,新疆的西北部 ,西藏的东部和四川的西部 ,江南部分地区 ,广西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中心一般均超过 0 .90的信度检验。 1 60个站中相关系数高于 0 .2 0的有 5 4个 ,约占 3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 夏季 降水 海气耦合模式 数值回报试验
下载PDF
土壤湿度异常对区域短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41
20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董文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共11页
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江淮流域地区春季初始土壤湿度异常导致的区域气候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异常变化对区域降水的影响非常显著,土壤湿度的正异常使得异常区域内降水增大,地面空气增湿、蒸发加大,与此相应... 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江淮流域地区春季初始土壤湿度异常导致的区域气候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异常变化对区域降水的影响非常显著,土壤湿度的正异常使得异常区域内降水增大,地面空气增湿、蒸发加大,与此相应,地表气温迅速降低,土壤湿度的负异常有与之相反的结果,这种区域气候响应是通过改变地表辐射平衡及地-气系统能通量而实现的;区域土壤湿度异常对短期气候的影响在一个月之内较明显,它的影响可持续至以后的几个月,但强度逐渐减弱;区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气候响应不仅仅局限于异常区域内部,而且可以通过次级环流影响到其他区域的降水、温度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异常 区域气候响应 数值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