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氮沉降对低磷胁迫下马尾松无性系细根形态和氮磷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宋平 张蕊 +2 位作者 张一 周志春 丰忠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36-1144,共9页
根系是植物吸收土壤营养的关键部位,不同径级根系的形态和功能差异不仅与植株自身的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受到土壤中营养元素分布和水平的影响。在我国亚热带高氮沉降和酸性红壤磷匮乏及不均一的土壤环境下,研究林木不同径级根系对外界营... 根系是植物吸收土壤营养的关键部位,不同径级根系的形态和功能差异不仅与植株自身的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受到土壤中营养元素分布和水平的影响。在我国亚热带高氮沉降和酸性红壤磷匮乏及不均一的土壤环境下,研究林木不同径级根系对外界营养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利于深入了解林木根系的觅养机制及规律。该文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无性系19-5(高磷效率)和21-3(低磷效率)为材料,在同质低磷和异质低磷两种盆栽处理下,设置3个氮水平(对照、中氮和高氮)的模拟氮沉降实验。结果表明:1)马尾松无性系苗木的生长受磷环境、氮水平和无性系三因素共同影响,模拟氮沉降显著促进了异质低磷下马尾松苗高和整株干物质量的增加,而在同质低磷下氮效应不显著;在异质低磷、高氮下,无性系19-5的苗高和整株干物质量分别是无性系21-3的1.1倍和1.6倍。2)马尾松各径级细根长度和表面积随径级增大而减小,模拟氮沉降促进了直径≤1.5mm的细根的增生发育,直径1.5–2.0 mm的细根和>2.0 mm的较粗根无明显变化;另外,直径≤1.5 mm的细根长度占总根长的比例保持在90.4%–92.8%范围内,受氮影响较小。3)模拟氮沉降显著提高了异质低磷下无性系19-5≤1.5 mm的细根长度和表面积,同时,其根系氮、磷吸收效率较对照分别高出93.3%和148.4%;无性系21-3的根系氮、磷吸收效率受氮影响较小;根系氮、磷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变化。上述结果表明,≤1.5 mm的细根的增生发育和氮、磷吸收效率的提高可能是磷高效马尾松无性系应对高氮低磷环境的重要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性系 细根 氮沉降 低磷胁迫 马尾松
原文传递
广西马尾松三个优良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冯源恒 李火根 +2 位作者 杨章旗 黄永利 陈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72,共6页
【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 【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以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林分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4因素嵌套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2.56%,种源内不同地点间的变异占1.66%,地点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则占总变异的95.78%。生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胸径与材积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地点间、同一地点的优良林分与普通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分子方差分析与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广西马尾松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林分内个体间。因此在优良种源中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改良效果。该结论对于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遗传变异 SSR 分子变异分析
原文传递
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 被引量:12
3
作者 董虹妤 刘青华 +3 位作者 金国庆 丰忠平 甘振栋 周志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5-780,共6页
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3代子代测定幼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配合力与环... 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3代子代测定幼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皆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遗传效应中,树高在两地点皆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而地径在卫闽点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在姥山点则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在不同环境下,对树高和地径表型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环境效应〉加性基因效应〉显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显性基因效应〉加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参试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稳定性普遍高于特殊配合力(SCA)稳定性。以树高生长量为选择指标,在2个试验点各初选2个优良亲本和5个优良杂交组合,姥山点和卫闽点优良亲本的遗传增益分别是试验平均的5.61%~8.05%和10.22%~12.98%,是当地优良天然林分子代的45.11%~48.48%和51.84%~55.64%,而优良组合的遗传增益分别是试验平均的3.37%~17.69%和9.35%~25.93%,是当地优良天然林分子代的42.04%~61.72%和50.64%~73.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3代 GCA SCA 基因与环境互作
下载PDF
不同杂种松产脂力及松脂成分的变异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吴东山 杨章旗 黄永利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2,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杂种松的产脂力及松脂成分的差异,对21年生湿地松(PEE)与加勒比松(PCH和PCB)的5个不同杂种的产脂力、松脂成分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松及其对照样的产脂力差异显著,其中3个杂种(PEE×PCH、PCH×PEE... 为了研究不同杂种松的产脂力及松脂成分的差异,对21年生湿地松(PEE)与加勒比松(PCH和PCB)的5个不同杂种的产脂力、松脂成分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松及其对照样的产脂力差异显著,其中3个杂种(PEE×PCH、PCH×PEE、PEE×PCB、(PCH×PEE)×PEE、PCH×(PCH×PEE))产脂力分别比3个对照样(PEE、PCH和PCB)均值高74. 55%、23. 27%、37. 19%、65. 26%、46. 71%,其中PEE×PCH杂种产脂力表现最优;杂种及其对照仅松脂含油量、β-蒎烯、柠檬烯、左旋海松酸、去氢枞酸、新枞酸差异显著。松脂含油量、单萜中α-蒎烯、β-蒎烯含量最高的杂种分别为PEE×PCH(31. 02%)、PEE×PCB(23. 24%)、PEE×PCH(14. 70%);左旋海松酸、去氢枞酸、新枞酸含量最高杂种分别为PEE×PCH(28. 38%)、PCH×(PCH×PEE)(4. 34%)、(PCH×PEE)×PEE(11. 46%)。PEE×PCH杂种产脂力与松脂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产脂力与松脂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含油量、β-蒎烯、柠檬烯、左旋海松酸之间的某种或某几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松 湿地松 加勒比松 产脂力 松脂组分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高产脂马尾松间伐材的材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拉 徐慧兰 +1 位作者 冯源恒 杨章旗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0-296,共7页
以子代测定林为样本,研究了高产脂马尾松间伐材的基本材性及其在径向、纵向的变异,分析了材性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木材的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分别为6.64 mm、9.44%,基本密度和绝干密度分别为0.33、0.36 g·cm^(-3),平均纵向、... 以子代测定林为样本,研究了高产脂马尾松间伐材的基本材性及其在径向、纵向的变异,分析了材性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木材的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分别为6.64 mm、9.44%,基本密度和绝干密度分别为0.33、0.36 g·cm^(-3),平均纵向、径向、弦向和体积全干干缩率分别为0.43%、2.81%、4.94%、8.02%,早材(晚材)管胞的长度、直径、壁厚、长径比、壁腔比和柔性系数分别为2.68 mm(3.12 mm)、40.70μm(33.24μm)、4.60μm(7.08μm)、64.98(92.90)、0.31(0.83)、77.14(57.26)。与近髓心部位相比,近树皮部位木材密度较高,管胞壁厚且较细长,纵向干缩小而体积干缩大;沿树干基部至树梢部位,木材密度变小,弦向、径向和体积干缩率呈减小趋势,管胞形态各项指标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晚材率与木材密度、木材干缩性显著相关,木材密度与弦向全干干缩率、体积全干干缩率、早材管胞直径和早材管胞长径比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高产脂 间伐材 材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不同表型特征湿地松松脂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吴东山 黄永利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18年第3期268-273,共6页
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表型特征的湿地松松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松脂松节油主要的单萜化合物、倍半萜、二萜在高产脂湿地松不同表型松脂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类型含油量最高,而B类型含油量的变异最大,含油量随凝结度的增加而降... 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表型特征的湿地松松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松脂松节油主要的单萜化合物、倍半萜、二萜在高产脂湿地松不同表型松脂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类型含油量最高,而B类型含油量的变异最大,含油量随凝结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要单萜和双萜化合物分别是B类型和D类型占比例最大;主要单萜化合物中α-蒎烯含量A类型最高,β-蒎烯含量B类型最高;倍半萜含量仅有D类型为0.1%,其余类型均为痕量;二萜树脂酸占总化合物含量随凝结度增加呈先降后升变化;海松酸型树脂酸含量随凝结度增加而增加,枞酸型树脂酸含量则先降后升;松脂不同表型的差异主要来自于高组分单萜α-蒎烯、β-蒎烯以及二萜树脂酸中的异海松酸和左旋海松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表型差异 松脂化学组成 GC-MS质谱分析
下载PDF
赤皮青冈不同家系苗期生长和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燕 黄盛怡 +5 位作者 杨孟晴 王斌 王秀花 张东北 吴小林 周志春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80,共6页
探究赤皮青冈不同家系的苗期生长和叶片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生产上选用苗期速生且遗传品质优良的家系提供参考。以浙江省庆元县实验林场2019年培育的52个赤皮青冈不同家系一年生容器苗为材料,调查其苗高、地径、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和最... 探究赤皮青冈不同家系的苗期生长和叶片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生产上选用苗期速生且遗传品质优良的家系提供参考。以浙江省庆元县实验林场2019年培育的52个赤皮青冈不同家系一年生容器苗为材料,调查其苗高、地径、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和最大叶片宽等生长性状,研究其遗传变异规律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赤皮青冈不同家系间苗期生长和叶片性状呈极显著差异,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为17.68%~42.14%,遗传变异系数为4.17%~18.13%,其中苗高和叶片数变异较大;不同家系的生长和叶片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71~0.90,单株遗传力为0.22~0.74,总体受较强遗传控制。赤皮青冈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单株遗传力,苗期以家系选择更有效。(2)苗高和地径之间以及苗高、地径和叶片性状间存在显著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生长快的家系叶片数量多、叶片长和宽较大。(3)聚类分析可将52个赤皮青冈的家系分为3类,其中8个苗期速生性较强家系,41个苗期速生性较中等家系,3个苗期生长较慢家系。研究表明,赤皮青冈苗期不同家系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并且生长和叶片性状受遗传效应影响较大,来自湖南城步(HNCB)的家系苗期表现相对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皮青冈 苗期生长性状 叶片性状 遗传变异
下载PDF
广西脂用松类高产脂选择技术 被引量:6
8
作者 冯源恒 杨章旗 +1 位作者 吴东山 黄永利 《广西林业科学》 2017年第4期343-349,共7页
本研究以广西区内主要的产脂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巴哈马加勒比松(P.caribaea var.bahamensis)和火炬松(P.taeda)为材料研究产脂能力在种内的变异情况,比较不同选择方法的选优效果,从而确定上述4个树种... 本研究以广西区内主要的产脂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巴哈马加勒比松(P.caribaea var.bahamensis)和火炬松(P.taeda)为材料研究产脂能力在种内的变异情况,比较不同选择方法的选优效果,从而确定上述4个树种在广西高产脂选择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各参试树种中湿地松产脂力和期望年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3.80 g/d、5.42 kg。在产脂力上湿地松>火炬松>巴哈马加勒比松>马尾松;在期望年产量上湿地松>火炬松>巴哈马加勒比松>马尾松。将产脂力标准设置为>11 g/d、期望年产量设置为5 kg/a时,马尾松选择效果较为理想。而湿地松的产脂力标准>27 g/d、期望年产量为12.5 kg/a,火炬松的产脂力>20 g/d、期望年产量为10 kg/a,加勒比松的产脂力>15 g/d、期望年产量为7 kg/a时,选择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高产脂 产脂力 产脂量
下载PDF
矮化马尾松无性系二代种子园开花结实特征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虎 欧军 +2 位作者 李海星 郭飞 杨章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5,共7页
对马尾松无性系二代矮化种子园开花结实及生长性状进行研究,以达到科学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目的。结果表明,55个无性系中偏雌球花无性系占43.64%,偏中型无性系占30.91%;64%的无性系提供80%以上雌球花、雄球花和球果产量... 对马尾松无性系二代矮化种子园开花结实及生长性状进行研究,以达到科学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目的。结果表明,55个无性系中偏雌球花无性系占43.64%,偏中型无性系占30.91%;64%的无性系提供80%以上雌球花、雄球花和球果产量,其中19个无性系贡献率达到50%以上;无性系间的雌球花量、雄球花量、球果产量、侧枝粗、抽梢长等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球果产量与雌球花量和雄球花量存在极显著相关,雌球花量和雄球花量与成花枝条数、胸径、侧枝数、侧枝角度、冠幅大小密切相关,与抽梢长度无关,碗状型树型能够显著提高母株雌球花量、雄球花量和球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无性系二代种子园 矮化 开花结实 生长性状
下载PDF
马尾松1代育种群体不同种源亲本表现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群凤 杨章旗 +2 位作者 黄永利 陈新华 余慧连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5-200,共6页
为深入了解选自优良种源的育种亲本在遗传改良中的表现,以马尾松1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子代家系生长量、亲本育种值、实际改良增益及选择2代优树等,评价广西桐棉、古蓬、云开大山3个优良种源在马尾松传统改... 为深入了解选自优良种源的育种亲本在遗传改良中的表现,以马尾松1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子代家系生长量、亲本育种值、实际改良增益及选择2代优树等,评价广西桐棉、古蓬、云开大山3个优良种源在马尾松传统改良中的表现与价值。结果表明,19年生马尾松一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家系平均树高为15.99 m,平均胸径为19.66 cm,平均单株材积为0.246 0 m^3,比本地商品种和湿地松对照分别提高了65.10%和35.16%。与优良种源对照相比,获得了8.30%的树高实际改良增益、12.70%的胸径实际改良增益、33.33%的材积实际改良增益。来自不同种源的亲本在子代测定中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在育种值方面,选自桐棉、古蓬、云开大山3个种源的亲本分别为0.001 2、-0.000 8、0.001 1。子代树高生长量以古蓬种源亲本最高,平均为16.11 m,胸径生长量以桐棉种源亲本最大,平均为19.86 cm。16株2代优树中,母本来自桐棉、古蓬、云开大山种源的分别有2、10、4株。母本来自云开大山种源的家系,生长表现非常突出的单株比例更高。结果还表明,亲本来自桐棉种源的家系相对桐棉种源混系对照在树高上获得了较高的实际改良增益;而来自古蓬种源的家系相对古蓬种源混系对照在胸径上获得了较大的实际改良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源 遗传测定 子代
下载PDF
马尾松3代杂交子代幼林松脂化学组分的GCA/SCA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虹妤 刘青华 +3 位作者 周志春 金国庆 沈丹玉 宋新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4-661,共8页
[目的]研究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促进优质脂用马尾松的遗传改良。[方法]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的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通过调查各单株生长性状以及测定... [目的]研究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促进优质脂用马尾松的遗传改良。[方法]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的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通过调查各单株生长性状以及测定松脂化学组分,揭示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遗传变异规律及遗传控制方式和它们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试验材料共检测出23种松脂组分,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组分含量分别占松脂含量的7.29%、1.50%和91.17%。13种平均含量高于松脂总量0.1%且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的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GCA效应,而SCA效应较不显著。除去氢枞酸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8,12-枞二烯酸加/显性效应相当外,其余主要组分均是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各松脂主要组分家系遗传力为0.655 0.949,受中度或高度的遗传控制。研究还发现,马尾松松脂单萜主要组分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其中一种组分的选择可能会带来其它单萜组分的同增或同减。而二萜组分中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与单萜、倍半萜、二萜组分呈较普遍负相关,与长叶烯、海松醛、去氢枞酸、8,12-枞二烯酸、枞酸和新枞酸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的选择将会对大部分松脂组分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马尾松多数松脂主要组分与树高、地径相关性并不明显,松脂化学组分与生长似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两种性状可能相互独立。[结论]幼龄期马尾松松脂大部分组分具有显著的GCA效应,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受中度或高度遗传控制。树高和地径与松脂各组分含量不相关,但部分松脂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该结果为马尾松脂用性状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松脂化学组分 GCA SCA 相关
下载PDF
磷添加和接种菌根菌对马尾松不同家系容器苗的生长及磷素利用效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盛怡 吴统贵 +4 位作者 楚秀丽 王斌 王秀花 张东北 周志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遗传背景马尾松二代家系容器苗在磷添加和接种菌根菌相互作用下的生长及磷吸收利用差异,为马尾松优质容器苗精准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马尾松二代家系容器苗为材料,在低P(50 g·m^(-3)基质... [目的]研究不同遗传背景马尾松二代家系容器苗在磷添加和接种菌根菌相互作用下的生长及磷吸收利用差异,为马尾松优质容器苗精准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马尾松二代家系容器苗为材料,在低P(50 g·m^(-3)基质)和高P(900 g·m^(-3)基质)2个小区内,分别设置接种和不接种菌根菌2个处理,分析马尾松不同家系容器苗生长及磷素利用差异。[结果]磷添加对3个家系马尾松容器苗各生长指标及各器官P吸收利用均有促进作用,容器苗苗高、地径、整株干质量、整株P含量和吸收量高P水平较低P水平分别增加8.70%、21.73%、61.62%、30.25%和112.08%,高径比和根冠比降低10.62%和19.82%。接种菌根菌后,容器苗苗高、地径、整株干质量和整株P吸收量相比不接种分别增加2.34%、6.40%、20.69%和18.08%,高径比、根冠比和整株P含量分别降低4.09%、3.87%和3.23%。接种菌根菌可减小马尾松容器苗不同磷添加水平下地径和根冠比的差异,同时减小不同家系间的生长差异。磷添加×接种菌根菌对马尾松容器苗茎和根P吸收量有显著促进作用,高P水平下接种菌根菌对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不同家系对磷添加和菌根处理的生长响应不同,53号家系对磷添加最敏感,15号家系对接种菌根菌最敏感,37号家系较均衡。[结论]马尾松容器苗磷添加效应较家系和菌根处理明显,生产中可根据3个家系对磷肥的不同响应合理施肥,同时通过接种菌根菌提高磷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家系 容器苗 磷添加 菌根
下载PDF
β-蒎烯裂解制取月桂烯的技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黎贵卿 陆顺忠 +2 位作者 关继华 吴建文 苏骊华 《广西林业科学》 2018年第3期345-349,共5页
月桂烯是香料产业中最重要的化学品原料和中间体之一,主要来自于β-蒎烯的裂解。本研究设计了β-蒎烯裂解月桂烯的装置,并以此装置进行了β-蒎烯裂解制取月桂烯的工艺研究,得出β-蒎烯最佳的裂解工艺参数为:预热温度400℃,裂解温度500℃... 月桂烯是香料产业中最重要的化学品原料和中间体之一,主要来自于β-蒎烯的裂解。本研究设计了β-蒎烯裂解月桂烯的装置,并以此装置进行了β-蒎烯裂解制取月桂烯的工艺研究,得出β-蒎烯最佳的裂解工艺参数为:预热温度400℃,裂解温度500℃,真空度60 mmHg,进料速度35 L/h,此条件下β-蒎烯转化率98.4%,月桂烯含量83.3%。本研究的β-蒎烯裂解制取月桂烯生产条件较温和,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蒎烯 裂解 月桂烯
下载PDF
3地点马尾松生长与产脂性状家系变异及稳定性研究
14
作者 左一凡 刘青华 +5 位作者 曹森 周志春 朱静一 陈志云 何博轩 张志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3,共8页
[目的]研究3地点10年生马尾松生长和产脂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和遗传稳定性,为选择马尾松高产脂优良家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营建于福建邵武、江西峡江、湖北太子山的10年马尾松家系林进行生长和产脂性状调查,分析各性状的遗传... [目的]研究3地点10年生马尾松生长和产脂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和遗传稳定性,为选择马尾松高产脂优良家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营建于福建邵武、江西峡江、湖北太子山的10年马尾松家系林进行生长和产脂性状调查,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联合选择法选择各地点专用马尾松高产脂家系,在此基础上利用GGE模型选择高产稳定的通用马尾松家系。[结果]10年生马尾松生长和产脂性状在家系间、地点间及家系与地点互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地点胸径、产脂力和产脂量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39~0.60、0.39~0.48和0.34~0.56,均受中高等遗传控制。通过联合选择,以产脂量育种值高于对照10%、胸径和产脂力的平均值且遗传增益为正作为选择标准,3个地点分别选择11、12和6个专用马尾松高产脂家系。利用GGE模型根据家系产脂力和产脂量的高产稳定性分析得出,家系43和63既高产又稳定,作为马尾松适生区域的通用家系。[结论]马尾松生长和产脂性状在家系间、地点间及家系与地点互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福建邵武、江西峡江和湖北太子山3个地点分别选择11、12和6个专用马尾松高产脂家系;家系43和63既高产又稳定,可作为全国适用的通用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产脂力 优良家系 遗传变异 GGE双标图
下载PDF
重质松节油中单离长叶烯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关继华 宋靓 +2 位作者 陆顺忠 黎贵卿 吴建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25-2531,共7页
【目的】采用富集、精馏方法从重质松节油中单离长叶烯,以减少化学处理影响而获得高纯度的长叶烯,为重质松节油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重质松节油为原料,采用富集、精馏方法开展单离长叶烯工艺研究,考察加热温度、回流时间... 【目的】采用富集、精馏方法从重质松节油中单离长叶烯,以减少化学处理影响而获得高纯度的长叶烯,为重质松节油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重质松节油为原料,采用富集、精馏方法开展单离长叶烯工艺研究,考察加热温度、回流时间、回流比、真空度对长叶烯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确定富集、精馏得到长叶烯的最佳工艺,并对馏分进行气相色谱检测。【结果】重质松节油富集长叶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真空度10 mmHg、加热温度165℃、回流比3∶2,该条件下长叶烯纯度为68.81%,得率为67.16%。影响长叶烯精馏的因素排序为回流比>加热温度>回流时间;长叶烯精馏最佳工艺条件为真空度2 mm Hg、加热温度150℃、回流比4∶1、回流时间3.0 h,在此条件下长叶烯纯度达83.38%,得率为68.20%。【结论】采用富集、精馏方法对重质松节油进行单离,可避免化学处理过程中有效成分的转化,得到高纯度的长叶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松节油 富集 精馏 长叶烯 纯度
下载PDF
不同马尾松家系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生森 唐鑫 +1 位作者 吴东山 杨章旗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228,共7页
以183个马尾松优良家系苗木为试验材料,结合干旱池反复干旱法和田间鉴定法筛选抗旱材料。结果表明:反复干旱胁迫下,50%苗木永久萎蔫时,各家系马尾松苗木萎蔫度分布区间为60.8%~100.0%,均值为(85.0±8.2)%;胁迫结束后,马尾松家系苗... 以183个马尾松优良家系苗木为试验材料,结合干旱池反复干旱法和田间鉴定法筛选抗旱材料。结果表明:反复干旱胁迫下,50%苗木永久萎蔫时,各家系马尾松苗木萎蔫度分布区间为60.8%~100.0%,均值为(85.0±8.2)%;胁迫结束后,马尾松家系苗木存活率差异很大,在0.0%~100%之间,均值为(56.1±23.0)%;各马尾松家系萎蔫度与存活率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这两个指标评价结果一致。用于田间鉴定的20个马尾松家系中,耐旱性较好的10个家系树高生长量、保存率分别较耐旱性较差的10个家系高出18.3%、18.7%,均差异极显著;20个马尾松家系的苗木萎蔫度、存活率,造林保存率、树高生长量共4个评价指标均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以苗木存活率、造林保存率、林木树高生长量作为马尾松家系抗旱性评价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初选的20个家系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苗木耐旱性强的马尾松家系较苗木耐旱性弱的家系抗旱,其抗旱性排名分别为P-8>P-43>P-39>P-41>P-26>N-62>P-16>T-3>P-18>P-30>T-15>T-4>T-17>N-64>N-67>N-22>Q-7>T-6>P-25>T-14,以P-8家系抗旱性表现最佳、T-14抗旱性表现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家系 抗旱性 干旱胁迫 田间鉴定
下载PDF
马尾松不同改良水平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群凤 杨章旗 +2 位作者 颜培栋 冯源恒 李火根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19-1024,共6页
该研究以马尾松三个不同改良水平的良种生产群体子代为材料,用天然群体作为对照,采用16对SSR引物对试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探究遗传改良对马尾松林分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群体、母树林子代、1代种子园子代及1.... 该研究以马尾松三个不同改良水平的良种生产群体子代为材料,用天然群体作为对照,采用16对SSR引物对试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探究遗传改良对马尾松林分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群体、母树林子代、1代种子园子代及1.5代种子园子代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53、0.53、0.53、0.46;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6、0.36、0.39、0.35;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2、0.32、0.33、0.27。在这三项主要遗传多样性指标上,马尾松母树林、1代种子园及1.5代种子园的子代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在广西马尾松的遗传改良进程中,遗传多样性并未因改良选择而受到明显的影响。良种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较,马尾松良种人工林在三项主要指标上无明显下降,说明广西三类主要的良种群体都具有较好的群体缓冲能力和个体缓冲能力。该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制定马尾松育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马尾松高世代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改良水平 生产群体 遗传多样性 种子园
下载PDF
广西细叶云南松松脂组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东山 杨章旗 唐鑫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8,共5页
采用GC/MS联合技术对取自广西乐业、隆林、西林3县的细叶云南松松脂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从细叶云南松松脂中分离出67种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3种主要成分,占总离子流的89.27%。其中,单萜类9种,占26.86%;倍半萜类4种,占7.22%... 采用GC/MS联合技术对取自广西乐业、隆林、西林3县的细叶云南松松脂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从细叶云南松松脂中分离出67种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3种主要成分,占总离子流的89.27%。其中,单萜类9种,占26.86%;倍半萜类4种,占7.22%;二萜类10种,占65.92%。与云南松(正种)、马尾松松脂进行比较,单萜和二萜类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相差不大,但含量有一定的差别,单萜含量与马尾松相近,二萜类含量与云南松(正种)相近,倍半萜的主要化学成分相差较大;β-蒎烯含量平均值达到3.65%,高β-蒎烯含量是细叶云南松松脂的遗传特征组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云南松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化学组成
下载PDF
马尾松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地理变异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振 金国庆 +2 位作者 周志春 丰忠平 孙林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15-1822,共8页
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湖北省太子山石龙林场2个试验点的33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选取不同纬度的10个代表性种源,研究其在种源间的差异、地理变异模式及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平均年轮δ13C在种源间的差异极显著... 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湖北省太子山石龙林场2个试验点的33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选取不同纬度的10个代表性种源,研究其在种源间的差异、地理变异模式及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平均年轮δ13C在种源间的差异极显著,高纬度种源的平均年轮δ13C高于低纬度种源.马尾松年轮δ13C呈纬向的地理变异模式,形成了对种源原地环境的适应性.年轮δ13C与种源地年均温(MAT)、1月均温(T1)、年降水量(MAP)、5—9月降水量(P5-9)及≥10℃年积温(CT)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干燥度指数(AI)呈显著正相关.淳安和太子山点马尾松年轮δ13C对种源地干燥度指数的响应函数可分别解释年轮δ13C变化的37.5%和42.5%,种源地AI是年轮δ13C适应性的重要环境限制因子.马尾松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年际变化与生长环境关系密切,湖北太子山试验点处于相对干旱的中西部地区,干燥度指数高,平均年轮δ13C比淳安试验点高1.8%.太子山点和淳安点的马尾松年轮δ13C分别对7月和8月的气温响应敏感,夏季降水量是年轮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不同种源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地理变异 水热因子 种源
原文传递
防治木材变色的植物精油优选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拉 秦理哲 +1 位作者 陈虎 杨章旗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7-361,共5页
为了开发木材变色防治用的天然环保产品,选用19种植物精油,依据精油的挥发速率及其对培养基中变色菌的抑菌效力,筛选综合性能较优的精油产品。结果表明,植物精油的挥发速率为7.9~550.8g·m^-2·h^-1,迷迭香和丝柏精油挥发较快,... 为了开发木材变色防治用的天然环保产品,选用19种植物精油,依据精油的挥发速率及其对培养基中变色菌的抑菌效力,筛选综合性能较优的精油产品。结果表明,植物精油的挥发速率为7.9~550.8g·m^-2·h^-1,迷迭香和丝柏精油挥发较快,而雪松、肉桂和安息香精油挥发较慢。随着植物精油的体积分数由0.01%提高至0.05%,其对可可球二孢和串珠镰刀菌的平均抑菌效力分别由19%和21%增加至50%和59%,抑菌性能明显增强。以抑菌效力为变量的聚类分析表明,肉桂、丁香花、柠檬草和百里香4种植物精油对两种变色菌表现出较优的抑菌特性,其在体积分数0.05%条件下的抑菌效力达到100%。综合考虑抑菌效力和作用持久性,肉桂、丁香花和柠檬草精油是防治可可球二孢和串珠镰刀菌的较优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可可球二孢 串珠镰刀菌 挥发速率 抑菌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