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 被引量:100
1
作者 唐小平 蒋亚芳 +3 位作者 刘增力 陈君帜 梁兵宽 蔺琛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作了解读。从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体现改革创新、并与国际接轨的原则,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意义、核心理念以及国家公园主... 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作了解读。从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体现改革创新、并与国际接轨的原则,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意义、核心理念以及国家公园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分类系统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建立统一分级分类的管理体制、创新科学规范适用的监管机制、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和构建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保障机制的基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园
下载PDF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 被引量:91
2
作者 束怡 楼毅 +1 位作者 张宏亮 汪涵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6,共6页
森林康养作为'两山'理论的新实践,已成为我国绿色、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它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中在阐述国内外森林康养相关概念及内涵基础上,结合我国典型森林康养... 森林康养作为'两山'理论的新实践,已成为我国绿色、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它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中在阐述国内外森林康养相关概念及内涵基础上,结合我国典型森林康养地区的现状研究,对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其具体发展路径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理论认知,加强森林康养教育;2)完善政策指引,实现产业合理布局;3)优化资源利用,构建产业等级制度;4)完善后勤服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5)强化创新意识,丰富森林康养内涵;6)结合地区特色,打造品牌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产业发展 发展路径 中国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思考 被引量:87
3
作者 唐芳林 吕雪蕾 +2 位作者 蔡芳 孙鸿雁 罗伟雄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8-13,共6页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键路径。为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生态系统破碎、区划不合理等问题,从...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键路径。为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生态系统破碎、区划不合理等问题,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提出了以自然资源和保护现状研究为基础,以资源价值评估为依据,通过整合、归并、优化、转化、补缺5项任务探索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为中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园 整合优化方案 结构优化 归并整合
下载PDF
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82
4
作者 唐小平 刘增力 马炜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为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对象、任务、原...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为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对象、任务、原则等总体要求,提出了体系转换、整合归并、范围调整和区划优化规则,以及预案、确认和实施三步走的实现路径,探讨了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以及治理支撑体系,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等基础工作,构建统一规范、管理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园 整合优化
下载PDF
1949-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61
5
作者 张煜星 王雪军 +1 位作者 蒲莹 张建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共14页
【目的】建立全国单木材积生物量模型非常重要且必要。研究中国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碳汇能力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结合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区差异的实际,利用全国森... 【目的】建立全国单木材积生物量模型非常重要且必要。研究中国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碳汇能力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结合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区差异的实际,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2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建模实测数据,分别建立区域性单木生物量与材积回归模型,利用1949-2018年间11个时间段的森林资源清查和统计数据,系统测算出了近70年全国及各个区域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能力,以期揭示出70年来我国森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以及对碳汇的相关贡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1949-2018年间,林分、疏林等森林资源碳储总量由4.509×10^(12) kg增加到8.601×10^(12) kg,增加了90.74%,其中2014-2018年期间年均增长3.09%;林分碳储量由4.38×10^(12) kg增加到7.97×10^(12) kg,增加了81.97%;林分碳密度在1973-1976年时段最低为31.64 t/hm2,2014-2018年时段增加到44.30 t/hm2,但是仍然没有达到1949年的46.48 t/hm2;各区域的森林资源碳储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华北区和东南沿海区增长较快,分别增加了145.91%和116.63%;全国及各个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全国碳源汇的变化规律也与此基本相同,1981年之前,年均碳积累是负值,以碳源为主,1981年之后碳积累是正值,年均生物量碳汇0.122×10^(12) kg/a,且积累能力不断提高。林分生物量碳库在森林总碳库中占据主要地位,各期的全国林分碳储量占碳储总量的比例均在80%以上;由于我国人工林面积大量增加,碳累积增长速度很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生物量碳汇为0.04×10^(12) kg/a;天然林在1989年前虽然碳累积为负值,但自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天然林碳汇能力持续增强,是我国森林碳逐年累积的主要贡献者。【结论】随着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清查 生物量碳库 碳储量 碳汇
下载PDF
轻小型无人机遥感及其行业应用进展 被引量:54
6
作者 郭庆华 胡天宇 +8 位作者 刘瑾 金时超 肖青 杨贵军 高显连 许强 谢品华 彭炽刚 闫利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50-1569,共20页
无人机是低空领域准确、灵活、高效获取多种类型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重要载体,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行业应用创新和管理部门科学决策之间构筑起信息沟通的关键桥梁。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硬件设备、信息提取方... 无人机是低空领域准确、灵活、高效获取多种类型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重要载体,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行业应用创新和管理部门科学决策之间构筑起信息沟通的关键桥梁。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硬件设备、信息提取方法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其在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论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硬件研发进展,并指出轻小型、高精度、标准化与集成化是未来无人机遥感系统发展的总体趋势。其次,详细介绍了目前轻小型无人机遥感应用在农业、林草业、电力、测绘、大气探测和地质灾害等行业的应用现状,指出实现无人机多源遥感数据获取、融合、分析和提取的综合平台是未来轻小型无人机在民用领域行业应用创新的关键所在。最后,针对载荷与飞行平台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无人机组网作业、海量数据管理和信息自动化提取等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思考。轻小型无人机遥感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应用的普及化和标准化,将有助于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集成 智能化飞行 无人机组网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中国桉树人工林快速发展动因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53
7
作者 刘涛 谢耀坚 《桉树科技》 2020年第4期38-47,共10页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属、伞房属和杯果木属植物的统称。中国最早于1890年引进桉树,1950年代后,通过系统引种和推广栽培,取得初步成功。1980年代后,开始快速发展桉树人工林,面积由1986年的46万公顷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546万公顷,32年时间里...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属、伞房属和杯果木属植物的统称。中国最早于1890年引进桉树,1950年代后,通过系统引种和推广栽培,取得初步成功。1980年代后,开始快速发展桉树人工林,面积由1986年的46万公顷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546万公顷,32年时间里增长了10.7倍。中国桉树人工林在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生态防护作用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中国桉树如此迅猛发展呢?本文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推动中国桉树大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1、市场和社会对木材的强劲需求;2、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充足的土地资源;4、桉树产业丰厚的利润回报;5、桉树研究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最后,作者提出了科学发展桉树的几点建议:1、编制发展规划,调整发展布局;2、尊重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作用;3、转变经营模式,调整林分结构;4、完善技术标准,强化经营管理;5、加强生态监测,扩大正面宣传。文章对于促进中国桉树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人工林 发展动因
下载PDF
我国湿地生态状况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8
作者 钱逸凡 刘道平 +3 位作者 楼毅 陈火春 周固国 陈国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72-3382,共11页
从湿地生态状况评价定义、国际重要湿地和全国重点湿地生态状况和主要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综述了我国湿地生态状况评价。对全国1413处湿地生态状况的研究显示,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较好,重点湿地生态状况较差,生态状况差有341处,占24... 从湿地生态状况评价定义、国际重要湿地和全国重点湿地生态状况和主要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综述了我国湿地生态状况评价。对全国1413处湿地生态状况的研究显示,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较好,重点湿地生态状况较差,生态状况差有341处,占24.85%,并系统分析了各类湿地生态状况评价的方法、内容和结果。认为湿地生态状况评价是满足湿地保护管理需求的一项基本技术研究工作,开展湿地生态状况评价可以从不同空间、时间尺度反映湿地生态变化趋势,满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管理要求,并揭示各生态因子的内在关系,是提高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最后分析了当前湿地生态状况评价所面临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状况 生态评价 湿地管理 国际重要湿地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 被引量:51
9
作者 刘迎春 高显连 +2 位作者 付超 于贵瑞 刘兆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02-4010,共9页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植被碳库和碳汇,森林固碳被认为是各国抵减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通过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由于森林固碳本身的复杂性,未来通过森林固碳能够抵消多少...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植被碳库和碳汇,森林固碳被认为是各国抵减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通过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由于森林固碳本身的复杂性,未来通过森林固碳能够抵消多少工业碳排放往往并不清楚。如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森林的固碳潜力,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通过能够公开获得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起源(人工林和天然林)、36个树种、5个林龄组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森林蓄积量年增长量模型,并以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为起点,估算了基线情景(造林、管理、干扰、气候、采伐等条件不变)下2001-2200年前中国森林生物量变化和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结果认为,天然林蓄积量年增长量一般低于人工林;多数天然林树种的蓄积量增长过程符合理论上认为的中间高、前后低的逻辑斯蒂曲线形式,即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年增长量高,幼龄林和过熟林年增长量低;人工林蓄积量增长过程多为前期高、后期低的形式,即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年增长量高,成熟林和过熟林年增长量低。基线情景下中国森林碳容量为12.82 Pg C,其中人工林为6.6 Pg C,天然林为6.2 Pg C;相对于2001年碳储量来说,到220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为6.52 Pg C。综合已有研究认为,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为6.52-13.57 Pg C。本研究可以用于优化森林生长过程模型,为我国森林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 固碳潜力 蓄积量年增长量 基线水平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 被引量:49
10
作者 唐芳林 王梦君 孙鸿雁 《林业建设》 2019年第2期1-5,共5页
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什么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怎样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立足中国实际,对接国际做法,大胆改革创新,宏观分析论证,解读政策文件,介绍了整体的解决方案和方法路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改革路径
原文传递
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唐小平 张云毅 +2 位作者 梁兵宽 宋天宇 陈君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12,共8页
规划体系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之一,应作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根据我国国情和管理需求,结合国内外经验,将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设计为2个序列和... 规划体系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之一,应作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根据我国国情和管理需求,结合国内外经验,将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设计为2个序列和4个层级,一个序列是宏观层面,包括国家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这是国家公园战略的顶层设计;另一个序列是实体国家公园层面,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管理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组成。各层级规划的作用同等重要。通过论述各层级规划的作用、目标、任务和有机联系,提出了应考虑的核心因素和编写要点,应将规划作为国家公园适应性管理的核心环节。基于以上结论,为提高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管理意见,以使我国的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有章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规划体系 适应性管理
下载PDF
新时期林下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模式思考 被引量:46
12
作者 吴恒 朱丽艳 +3 位作者 王海亮 郭小阳 张锋 孙昌平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81,共4页
文章从林下经济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不同时期林下经济的定义,对比林下经济模式的转变。基于统计年鉴数据,采用GM(1,1)灰色模型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林下经济是今后林区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种... 文章从林下经济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不同时期林下经济的定义,对比林下经济模式的转变。基于统计年鉴数据,采用GM(1,1)灰色模型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林下经济是今后林区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景观利用等;新时期林下经济将更加突出行业交叉,突显跨界经济效益,注重复合模式的运用;根据GM(1,1)灰色模型预测,2020年林下经济总产值占林业产业产值的比例将达到41.60%,森林旅游占林下经济总产值比例将达到41.62%,林下经济将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新时期林下经济是生态与产业的结合,扶贫与科技的结合,康养与民生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GM(1 1)灰色模型 产业 生态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集体林改及其相关环境因素动态分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刘璨 李云 +3 位作者 张敏新 冉青松 叶陈育 孙玉军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27,共19页
集体林在维护生态安全和改善农户生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集体林改有别于国际上林地权属转型,集体林权是在集体所有框架下进行,确权和增强产权束的权能成为新时代集体林改的新方向。已有研究在集体林改的相关因素对集体林改绩... 集体林在维护生态安全和改善农户生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集体林改有别于国际上林地权属转型,集体林权是在集体所有框架下进行,确权和增强产权束的权能成为新时代集体林改的新方向。已有研究在集体林改的相关因素对集体林改绩效的影响方面关注不足,文章试图弥补这方面学术研究的空白。认为相关环境因素动态变化改变了集体林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本和收益,为集体林改提供了潜在动力,政府是集体林改的介入者,决定潜力收益能否成为现实。文章在构建了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一方面分析了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木材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户投资倾向不高,对集体林依赖程度下降,加之农户自身社会保障能力不足,故有可能促进集体林权流转;另一方面分析了政府扶持和减税空间有限,生态公益林政策调整频繁和补贴标准不高侵蚀了集体林经营主体的发展权,木材加工、木材采伐限额、林区基础设施薄弱、森林保险赔付率低和林权抵押融资难、融资贵等直接影响到集体林经营主体的经营林业的收益。为了破解集体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难题,在新时代,各级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并进行试验性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认为,经营权证是实行集体林"三权"分置的重要条件,应有所突破。集体林改与相关环境因素需要匹配协调,以取得制度支撑的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林改 市场因素 林业政策 “三权”分置 集体林区
下载PDF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 被引量:40
14
作者 于丽瑶 石田 郭静静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1,61,共5页
分析了我国优质森林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森林生态产品交易价格机制不完善、森林生态修复和保护投入不足、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通过核算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森林生态产品价... 分析了我国优质森林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森林生态产品交易价格机制不完善、森林生态修复和保护投入不足、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通过核算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森林生态产品价格体系,以期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包含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森林生态损失补偿,以及森林生态产品交易等在内的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保障机制 价格体系
下载PDF
我国木材安全形势分析及桉树的贡献 被引量:39
15
作者 谢耀坚 《桉树科技》 2018年第4期3-6,共4页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且质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尖锐,木材及其产品年缺口3亿立方米以上,原木、锯材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3以上,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且质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尖锐,木材及其产品年缺口3亿立方米以上,原木、锯材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3以上,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目前,我国桉树人工林面积450万公顷,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左右,年产木材超过3 000万立方米,超过全国木材总产量的1/3,桉树人工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对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桉树人工林及其加工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3)桉树人工林同样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应和防护功能;(4)桉树人工林可促进林农增收和农村致富,是理想的民生林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木材安全 贡献
下载PDF
2000-2018年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 被引量:38
16
作者 张乐艺 李霞 +3 位作者 冯京辉 饶日光 何天英 陈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6-286,共11页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探究NDVI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制定合理的生态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方法]基于MODIS NDVI数据,辅以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探究NDVI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制定合理的生态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方法]基于MODIS NDVI数据,辅以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及残差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NDVI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结果](1)黄河流域NDVI呈现波动增加趋势,总增速为6.8%/10 a, NDVI在东南部及西部较高,北部及西北部较低,由东南向西北部减少,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整体上,以东亚季风生态地理区和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界线(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和青藏高原生态地理区和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及东亚季风生态地理区界线(西宁市—甘南市—定西市)为界呈Ⅴ字型分布。(2)NDVI整体变化趋势以改善为主,反持续性强于持续性,且表现出较强的弱持续性,其中改善区约占62.32%,主要呈带状集中分布。在中上游地区,在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西宁市—甘南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关中平原及运城盆地—三门峡两两界线间的条带区域基本为改善区,而退化区域以中下游为主,呈零散分布。(3)NDVI与降水和气温呈正相关,且与降水的偏相关强度稍大于气温,流域约76.7%的地区NDVI残差呈增长的趋势,人类活动整体对NDVI增加的影响以促进为主,促进作用大小顺序为:中游>上游>下游。[结论]黄河流域NDVI变化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适度的生态工程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植被恢复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气候因素 残差分析 人类活动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森林火灾发生特征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杜建华 宫殷婷 蒋丽伟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4,共8页
基于火灾年鉴数据及CRU格点气象资料,借助时间序列、皮尔逊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1950—2017年期间森林火灾发生的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子,并建立了火灾导致伤亡人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森林受... 基于火灾年鉴数据及CRU格点气象资料,借助时间序列、皮尔逊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1950—2017年期间森林火灾发生的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子,并建立了火灾导致伤亡人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森林受灾面积、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及伤亡人数等5个参数随时间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且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2)1950年以来,全国森林火灾次数、受灾森林面积及伤亡人数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3)1950—1987年期间,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生长季降水呈正相关,与非生长季降水则呈负相关;1988年以后,除5月和9月外,森林火灾的发生与降水基本呈负相关关系。4)1950—1987年间,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生长季末温度呈正相关;1988年以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前1年及当年生长季或生长季前的均温、最高温及最低温呈负相关。5)1950—1987年间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前1年的PDSI呈正相关,并在6月、9月、11月和12月达到显著水平;1988年以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逐月PDSI呈负相关关系。可燃物数量及其含水率是决定林火发生的关键因子,特别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触发的“暖干旱”现象可能会改变传统认为的火灾-气候关系,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才能科学合理地做好林火预防与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气候因子 火灾驱动 科学防控 经济损失
下载PDF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36
18
作者 王耀 张昌顺 +1 位作者 刘春兰 甄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847-5856,共10页
三北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功能是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器,然而,三北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研究仍较缺乏。动态评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认识、保护和调控三北防护林体系森林... 三北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功能是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器,然而,三北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研究仍较缺乏。动态评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认识、保护和调控三北防护林体系森林水源涵养,制定三北工程植被建设与保护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北工程区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在植被分区的基础上,分析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对比研究各区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揭示各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与地形及森林状况与质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从1990年的73.92mm增加到2015年的75.14mm,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态势。(2)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在植被分区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区是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的主体;针阔混交林是三北工程区水源涵养功能最强的森林类型。(3)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受其地形、状况与质量的影响显著,除个别植被区外,各区森林水源涵养量随坡度、覆盖度和NPP增加而增大,随生物量增加而降低,这是区域植被适应及滥砍滥伐、毁林开垦、植被建设与保护等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通过调整与优化林分结构,调控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体系 林业生态工程 植被分区 水源涵养 格局变化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多情景模拟的海南岛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4
19
作者 刘强 杨众养 +3 位作者 陈毅青 雷金睿 陈宗铸 陈小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22-1531,共10页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3种模拟情景下2030年和204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定量分析了海南岛2010—204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海南岛...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3种模拟情景下2030年和204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定量分析了海南岛2010—204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海南岛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面积占比达62%以上,其次耕地。该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特征是林地、耕地、水域转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483.55 km^(2),增长率高达53.27%。(2)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3种情景下海南岛2030年和2040年的建设用地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耕地保护情景模拟下的耕地面积最多,生态保护情景模拟下的林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3)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阶梯式空间分布格局,2010—2040年间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逐期降低,由2010年的0.6064下降至2040年的0.5878。在3种模拟情景中,生态保护情景下的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最高,其次是耕地保护情景,基准情景最差。(4)2010—2040年间,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导致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类型和主导因素,耕地转为林地则是致使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超过70%。总体而言,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大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转型 CA-Markov 情景模拟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VDVI指数的植被覆盖度估算--以陕西神木防护林工程研究区为例 被引量:33
20
作者 凌成星 刘华 +3 位作者 纪平 胡鸿 王晓慧 侯瑞霞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6,共10页
为快速准确获取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特征,掌握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评价重要指标,利用无人机高时间频率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在陕西神木的三北工程樟子松防护林研究区进行实验,构建无人机可见光RGB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和HSV... 为快速准确获取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特征,掌握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评价重要指标,利用无人机高时间频率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在陕西神木的三北工程樟子松防护林研究区进行实验,构建无人机可见光RGB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和HSV变换植被指数(HSVVI),并与同区域GF-1卫星NDVI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无人机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快速计算出植被覆盖度结果。研究表明,VDVI指数与NDVI指数具有更高的相关性,非常适用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建立,通过地面调查的植被覆盖度实测值与模型估算值精度验证,决定系数R 2为0.8556,植被覆盖度估算精度达到81.35%,在研究区域得到较为理想的估算结果。由此也证明采用无人机影像可见光数据构建VDVI指数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估算是有效和准确的,可以为快速获取植被覆盖度特征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CCD传感器 植被覆盖度 植被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