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形貌及相组成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薛文彬 邓志威 +2 位作者 汪新福 陈如意 来永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7-70,共4页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MAO)陶瓷膜的相组成及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主要由α-Al2O3,α-Al2O3相组成,氧化膜具有表面层、致密层、界面层...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MAO)陶瓷膜的相组成及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主要由α-Al2O3,α-Al2O3相组成,氧化膜具有表面层、致密层、界面层3层结构。微弧大小一般为微米数量级,微弧区Al2O3处于熔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微弧氧化 陶瓷膜 形貌
下载PDF
Mo注入H13钢抗腐蚀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通和 王晓妍 +2 位作者 邓志威 赵渭江 薛建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30-333,共4页
Mo注入H13钢明显地改善了钢表面的抗腐蚀特性,在腐蚀时间100~270min内,腐蚀电流密度峰值均为饱和值,极化电流密度JD是纯铁JD值的9.1%。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腐蚀后样品表面出现了密集的圆形和椭圆形的... Mo注入H13钢明显地改善了钢表面的抗腐蚀特性,在腐蚀时间100~270min内,腐蚀电流密度峰值均为饱和值,极化电流密度JD是纯铁JD值的9.1%。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腐蚀后样品表面出现了密集的圆形和椭圆形的抗腐蚀体,其尺寸为0.5~3μm,这种结构具有稳定的抗腐蚀特性。随腐蚀深度的增加,这种抗腐蚀化合物暴露面积增大,因此使JD达到了饱和值。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Mo注入层中出现了Mo2C和FeMo弥散相,但尺寸为3~330nm,这比抗腐蚀体尺寸小得多,由此可见抗腐蚀体是由许多密集的FeMo和Mo2C结合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腐蚀性 离子注入
下载PDF
稀土钇注入H13钢抗氧化模型和增强抗氧化特性的途径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通和 孙贵如 谢晋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47-52,共6页
用俄歇、扫描电镜和微区分析研究了Y注入低铬钢(H13)抗氧化机理。注入适当量的Y到钢中是提高H13钢抗氧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注入和氧化过程中Cr向钇注入层下面富集则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观察到了Y,Cr和氧的相互作用,以... 用俄歇、扫描电镜和微区分析研究了Y注入低铬钢(H13)抗氧化机理。注入适当量的Y到钢中是提高H13钢抗氧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注入和氧化过程中Cr向钇注入层下面富集则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观察到了Y,Cr和氧的相互作用,以及多层氧化物结构的氧化皮,这种结构的出现将氧原子限制在0.5μm范围之内.观察到易脱落的菜花状氧化物在未注入区和表面缺陷处生成,并研究了这种氧化物生成条件和防止的措施.最后给出了Y注入H13抗氧化多层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钇离子注入 抗氧化机理 合金钢 SEM
下载PDF
W+C双注入H13钢抗腐蚀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晓妍 张通和 +3 位作者 梁宏 周固 赵渭江 薛建明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研究了W+C双注入H13钢在表面形成的抗腐蚀的优化表面层。电化学极化曲线测量结果表明双注入极化电流密度峰值随极化次数的增加而达到饱和,其饱和电流密度峰值比H13钢的小100倍以上,比纯W的小2-3倍。双注入次序对腐蚀... 研究了W+C双注入H13钢在表面形成的抗腐蚀的优化表面层。电化学极化曲线测量结果表明双注入极化电流密度峰值随极化次数的增加而达到饱和,其饱和电流密度峰值比H13钢的小100倍以上,比纯W的小2-3倍。双注入次序对腐蚀特性也有影响,先注入W的W5C8样品比后注入W的双注入样品C5W5的极化电流密度峰值要小1倍。扫描电镜观察到样品腐蚀后的抗腐蚀结构。X射线分析表明这些结构是WC、W2C、FeW、Fe2W、FeW2C和铁的碳化物组成的。俄歇分析表明这种结构是多层结构的优化复合层,表面有一层薄碳层,在碳层下面是一层金属化合物的弥散层,紧接着又有一个铁的碳化物弥散层,这些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腐蚀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双离子注入 抗腐蚀特性 碳-钨离子
下载PDF
用V+C双重离子注入H13钢合成表面优化层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华鹏 张通和 +4 位作者 陈俊 张荟星 张孝吉 梁宏 孙贵如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5-72,共8页
给出了C、V离子和V+C双重离子注入H13钢合成表面优化层机理的研究结果,包括表面薄碳膜和弥散硬化层的形成。用电镜观察到离子注入时晶粒细化和新相的析出,使晶界强化和位错强化效果增强。俄歇分析表明C、V离子注入浓度将分... 给出了C、V离子和V+C双重离子注入H13钢合成表面优化层机理的研究结果,包括表面薄碳膜和弥散硬化层的形成。用电镜观察到离子注入时晶粒细化和新相的析出,使晶界强化和位错强化效果增强。俄歇分析表明C、V离子注入浓度将分别达到50%和30%的原子比例,即形成固溶强化。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注入层中出现了弥散的Fe2C、Fe5C2、FeV和V2C相.注入样品退火,这些相的衍射峰增强,说明这些相在生长.由于这些弥散相的存在使注入层硬度和抗磨损效果均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V2C的出现更增强了这种效果.用电镜还观察到了无序层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离子注入 H13钢 抗磨损 表面处理
下载PDF
La离子注入H13钢氧化层结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苏一 梁宏 张通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研究了La离子注入H13钢的抗氧化特性.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背散射能谱(RB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对离子注入生成的表面优化层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抗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说明La注入H13钢能够得到表面改性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离子注入 H13钢 表面改性 抗氧化性
下载PDF
Ti注入硅合成硅化物层精细结构分析
7
作者 张通和 吴瑜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79-484,共6页
Ti离子注入硅化物已能得到特性优良的硅化物薄层,采用了深度分辨率高的掠角背散射和沟道技术发现注入层是3层结构:表面~120nm为合成的连续硅化钛多晶薄层,在该层中晶格无序程度达到40%~50%,中间层厚度约为200n... Ti离子注入硅化物已能得到特性优良的硅化物薄层,采用了深度分辨率高的掠角背散射和沟道技术发现注入层是3层结构:表面~120nm为合成的连续硅化钛多晶薄层,在该层中晶格无序程度达到40%~50%,中间层厚度约为200nm的高密度的晶格损伤区,晶格损伤率在硅与硅化钛界面处最高,其值可达到77%,并且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第3层则是低密度晶格损伤层,束流密度的变化对晶格损伤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掠角沟道分析 硅化钛 离子注入 精细结构
下载PDF
脉冲Ti+C双重离子注入抗磨损优化结构的研究
8
作者 张通和 黄华鹏 +4 位作者 陈俊 张荟星 张孝吉 王以德 林文廉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729-736,共8页
大剂量Ti+、C+和Ti++C+注入H13钢可使注入层硬度和抗磨损寿命明显增加,尤以Ti++C+双注入效果最佳.实验结果表明注入的Ti和C原子浓度可分别达到22%和45%;超饱和Ti和C浓度形成了固溶强化;注入层中已... 大剂量Ti+、C+和Ti++C+注入H13钢可使注入层硬度和抗磨损寿命明显增加,尤以Ti++C+双注入效果最佳.实验结果表明注入的Ti和C原子浓度可分别达到22%和45%;超饱和Ti和C浓度形成了固溶强化;注入层中已形成弥散的硬化相,如Fe2Ti、TiC、Fe2C和Fe5C2等,出现了弥散强化效果.注入层表面形成了一层20nm厚的薄碳层,使之呈现出自滑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抗磨损 俄歇分析 碳离子 钛离子
下载PDF
Mo离子注入硅和快速退火硅化钼的形成
9
作者 张通和 吴瑜光 +2 位作者 梁宏 钱卫东 罗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57-362,共6页
用大束流密度的钼金属离子注入硅,由于原子间激烈碰撞和硅片的温升而得到了性能良好的硅化钼,实验中发现,当注量均为5×1017cm-2时,随束流密度的增加,硅化钼生长,其电阻率明显下降,当束流密度为0.50A·m... 用大束流密度的钼金属离子注入硅,由于原子间激烈碰撞和硅片的温升而得到了性能良好的硅化钼,实验中发现,当注量均为5×1017cm-2时,随束流密度的增加,硅化钼生长,其电阻率明显下降,当束流密度为0.50A·m-2时,方块电阻R□最小,其值为90Ω。X衍射分析表明,当束流密度为0.25A·m-2注入时,硅化钼衍射峰很小,难于辨认。当用0.50A·m-2注入时,3种结构的硅化钼明显出现。对0.25A·m-2注入的样品退火实验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R□逐渐下降,经800℃退火,R□突然下降至9.0Ω,最小值可达到4Ω。背散射分析表明,随束流密度的增大,注入到硅中的钼的总量增加,且钼硅原子比深度分布加宽。对于增加退火温度和增大束流密度所注入样品来说,X射线衍射测量结果有差别,这表明2种注入情况下硅化钼形成规律也存在某些差别.最后讨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离子 离子注入 硅化钼
下载PDF
离子注入种胚前后生物超弱发光研究
10
作者 苏一 梁宏 +2 位作者 张通和 马筠 李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7-360,共4页
应用生物超弱发光的原理和液问仪测试了离子注入水稻种胚前后种胚的生物超弱发光值,并根据种子在不同时期这种超弱发光值的变化情况探讨了离子注入对种胚生长规律的影响.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生物超弱发光 萌发过程 诱变育种 种胚
下载PDF
难熔金属离子注入纯铝的相对浓度分布
11
作者 姬成周 王安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2-86,共5页
报导大束流密度条下Ti,Mo,Ni,V,W等难熔金属离子注入纯Al中的原子相对浓度分布和有关数据。简单讨论了束流加热及缺陷相关效应(增强扩散、原子偏析)和化学反应对相对浓度分布形状的影响。
关键词 相对浓度分布 束流加热 难熔金属 离子注入 渗铝
下载PDF
强流金属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研究
12
作者 张通和 梁宏 马芙蓉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67-169,172,共4页
综合评述了本课题组在金属离子注入钢强化机理、表面摩擦学、抗磨损特性、离子注入表面热化学效应、硅化物合成、表面抗氧化和抗腐蚀研究中所取得的新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 金属离子注入 钢强化机理 表面改性 抗磨损
下载PDF
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被引量:85
13
作者 薛文彬 邓志威 +2 位作者 来永春 汪新福 陈如意 《电镀与精饰》 CAS 1996年第5期3-6,共4页
分析了微弧氧化陶瓷膜形成过程,描述了样品表面微区弧光放电现象,并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相组成及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主要由α-Al_2O_3... 分析了微弧氧化陶瓷膜形成过程,描述了样品表面微区弧光放电现象,并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相组成及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主要由α-Al_2O_3、γ-Al_2O_3组成,陶瓷氧化膜具有表面疏松层、致密层两层结构。微弧氧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氧化 微弧氧化 陶瓷膜
下载PDF
铝合金微弧氧化量热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薛文彬 邓志威 +2 位作者 来永春 汪新福 陈如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89-390,共2页
铝合金微弧氧化量热分析薛文彬,邓志威,来永春,汪新福,陈如意(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国家教委射线束材料工程开放实验室,100875,北京;第一作者27岁,男,硕士)关键词铝合金;微弧氧化;微等离子体;量热分类... 铝合金微弧氧化量热分析薛文彬,邓志威,来永春,汪新福,陈如意(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国家教委射线束材料工程开放实验室,100875,北京;第一作者27岁,男,硕士)关键词铝合金;微弧氧化;微等离子体;量热分类号TG174.45微弧氧化是一种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微弧氧化 微等离子体 量热 陶瓷层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技术 被引量:91
15
作者 邓志威 薛文彬 +2 位作者 汪新福 陈如意 来永春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16,共2页
介绍了一种新的金属材料表面陶瓷化处理技术──微弧氧化,这种技术可在铝合金表面生成α-Al2O3相的陶瓷氧化层,厚度可达200μm以上,显微硬度高达3000HV以上,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冲击、电绝缘等性能均优于阳极氧化... 介绍了一种新的金属材料表面陶瓷化处理技术──微弧氧化,这种技术可在铝合金表面生成α-Al2O3相的陶瓷氧化层,厚度可达200μm以上,显微硬度高达3000HV以上,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冲击、电绝缘等性能均优于阳极氧化层。本研究采用弱碱性电解质溶液和交流电进行微弧氧化,工艺简单,试剂用量少,可在常温下对较大面积的铝合金材料作表面陶瓷化处理,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铝合金 氧化 金属 表面处理
下载PDF
多元离子束增强沉积在新型薄膜材料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涛 张通和 +3 位作者 张荟星 马本坤 李国卿 宫泽祥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73-176,共4页
采用N++Cr+多元离子束增强沉积合成(TiCr)N膜层,对膜层进行了AES、TEM和XRD分析.测试了膜基体系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与普通物理气相沉积相比,多元离子束增强沉积显示了开发新型薄膜材料的较强潜力.
关键词 离子束 薄膜 (TiCr)N 离子束增强沉积 IBE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