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大都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程佳 孔祥斌 +1 位作者 赵晶 张雪靓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7-215,共9页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处于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和低度集约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处于低度集约区;相关指标评价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升潜力,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负荷超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主体功能区 北京市 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视角的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分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闫旭东 吴晓光 +2 位作者 张宏飞 孔祥斌 赵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6-162,共7页
文中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耕地资源条件、粮食种植情况、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区域生产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粮... 文中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耕地资源条件、粮食种植情况、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区域生产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分区。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条件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嫩江右岸区域、西辽河区域和河套-土默川平原区;粮食种植情况受耕地资源条件和市场及粮食种植意愿的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区域不应盲目扩大粮食生产,需更多的考虑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将对区域粮食产生较大影响。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战略需在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粮食生产布局 内蒙古
原文传递
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雪靓 孔祥斌 +1 位作者 赵晶 程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6-165,共10页
根据1996—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国制定建设用地的调整方向和利用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从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了... 根据1996—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国制定建设用地的调整方向和利用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从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省级尺度为评价单元,从不同评价指标出发,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和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存在下降趋势,同时各省份评价单项指标的集约利用幅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我国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趋势为东南沿海区高于西北内陆区,经济发达区高于经济落后区;针对不同省份,未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应根据时空变化规律着力于不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时空变化 空间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