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对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纤维化干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宛莹 张世东 +3 位作者 贲亮 刘湘竹 李超 聂德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6期1003-1005,共3页
目的探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在体内移植后对小鼠肝纤维化的干预影响。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将hUMSC尾静脉移植后,比较移植前后3天、7天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变化,Masson染色考察... 目的探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在体内移植后对小鼠肝纤维化的干预影响。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将hUMSC尾静脉移植后,比较移植前后3天、7天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变化,Masson染色考察肝脏胶原的聚集。结果 hUMSCs移植后3天和7天均可有效改善由TAA诱导造成的小鼠体重的减轻和肝重的增加,明显降低了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使肝细胞结构形态趋于正常,抑制了胶原的沉积。结论 hU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 肝纤维化 细胞移植 硫代乙酰胺
下载PDF
ELISA法检测干细胞溶液中残留牛血清白蛋白含量
2
作者 宛莹 聂德志 +1 位作者 贲亮 黄若洋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10期1764-1766,共3页
目的检测胎牛血清白蛋白(Fetal bovine serum albumin,BSA)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溶液的含量以代表异源蛋白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溶液中的残留情况的适用性,并通过改进培养条件和增加清洗次数以进一步减少BSA等异源蛋白在脐带源间充质干... 目的检测胎牛血清白蛋白(Fetal bovine serum albumin,BSA)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溶液的含量以代表异源蛋白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溶液中的残留情况的适用性,并通过改进培养条件和增加清洗次数以进一步减少BSA等异源蛋白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溶液内的残留。方法运用定量ELISA方法检测了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溶液中BSA的含量,并探讨改进培养方式与增加清洗次数等方法对干细胞溶液中残留的BSA含量的影响。结果对细胞清洗次数的增加能够有效减少BSA等异源蛋白的残留,并且采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干细胞培养是减少BSA等异源蛋白在干细胞溶液内残留量的最有效方法。结论通过检测BSA以代表异源蛋白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溶液中残留情况具有适用性;并且增加清洗次数能有效地降低BSA的残留量;采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干细胞培养是减少BSA等异源蛋白在干细胞溶液内残留量的最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A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 ELISA 无血清培养基 细胞培养
下载PDF
NLRC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染
3
作者 宛莹 张世冬 +1 位作者 梁爽 聂德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5期823-825,共3页
目的构建含基因NLRC3的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yc-hisA-NLRC3。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NLRC3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中,经酶切,PCR,测序及Western确定重组体质粒构建成功并转染。结果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yc-hisA-NL... 目的构建含基因NLRC3的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yc-hisA-NLRC3。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NLRC3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中,经酶切,PCR,测序及Western确定重组体质粒构建成功并转染。结果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yc-hisA-NLRC3构建成功。并将重组体转染至hUMSC细胞中并进行单克隆筛选扩增。结论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yc-hisA-NLRC3构建成功,并成功转染到hUMSC中,为下一步研究NLRC3的转染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C3 真核表达载体 OVERLAP PCR
下载PDF
黔蚋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丽 张春林 +1 位作者 黄若洋 陈汉彬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3-356,共4页
选取黔蚋的成熟幼虫,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并进行测量、描述及分析。结果表明,黔蚋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对(2n=6)。按其长度降序排列,分别编号为Ⅰ、Ⅱ和Ⅲ号。Ⅰ号染色体具中央着丝粒,Ⅱ和Ⅲ号染色体均为亚中央着... 选取黔蚋的成熟幼虫,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并进行测量、描述及分析。结果表明,黔蚋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对(2n=6)。按其长度降序排列,分别编号为Ⅰ、Ⅱ和Ⅲ号。Ⅰ号染色体具中央着丝粒,Ⅱ和Ⅲ号染色体均为亚中央着丝粒,着丝粒区浅染膨大,易于识别。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和双泡均位于Ⅱ号染色体短臂。某些个体存在倒位现象,倒位率为33%(32/97)。结果显示黔蚋多线染色体的着丝粒、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双泡、宽深带及浅染膨大区等主要特征性结构的位置及形态恒定一致,可作为该种的重要鉴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蚋 多线染色体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