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法美学规律与城市规划设计审美原则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庄木弟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85,共3页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艺术,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内涵最深刻、最完美的体现。林语堂先生曾谈到:“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这种原则一经正确地领悟和运用,将硕果累累。”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 审美原则 美学规律 书法 中国古典文化 艺术形式 汉字书写 精神内涵
原文传递
手与心--周长江抽象绘画的身体视角
2
作者 孙刚 周长江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8-79,共2页
在汪洋自恣的笔触涂抹中,在灿若烟花的色彩生成中,艺术家周长江巨大的画幅给予观众巨大的冲击,让他们感到惊异、炫目和失言,这是画家身体力量的勃发与挥洒。试想,假如离开身体,意识何以能够创作和欣赏绘画? 法国当代哲学家吕克·南... 在汪洋自恣的笔触涂抹中,在灿若烟花的色彩生成中,艺术家周长江巨大的画幅给予观众巨大的冲击,让他们感到惊异、炫目和失言,这是画家身体力量的勃发与挥洒。试想,假如离开身体,意识何以能够创作和欣赏绘画? 法国当代哲学家吕克·南希(Iuc Nancy)说得好, “我的思想,我的情感只能通过我的身体而被表达或者被显露”。根据梅洛·旁蒂(Ponty)的身体现象学观点,我们的身体不是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而是由身体各个器官组成的,切实扎根于大地的人——生活在某种具体而微的境域中的人。其间的可逆性交织融合着,这种可逆性既不是理性建构,也不是纯粹个体心灵的顿悟,而往往涉及最为本源的“肉”的元素,也即我们自身与世界共有的基本元素“肉”。因为“肉”元素的共通性使得手与心、身体主体与意识主体、自我身体与他者身体、人类身体与世界身体之间有了对话交融的可能性。这种主客之间的可逆性的交织与视域融合彻底颠覆了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理胜观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绘画 身体 长江 艺术家 笔触 画幅 画家
原文传递
谢赫“六法”渊源考 被引量:8
3
作者 韩刚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5-73,共9页
本文对前此学界有关谢赫"六法"渊源问题之研究提出商榷,认为谢赫绘画"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的提出源于对其时极为流行、几为人人诵读的一部佛经一一《大般涅槃经》中涅槃"六... 本文对前此学界有关谢赫"六法"渊源问题之研究提出商榷,认为谢赫绘画"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的提出源于对其时极为流行、几为人人诵读的一部佛经一一《大般涅槃经》中涅槃"六法"(即"众生","色"、"受"、"想"、"行"、"识")的改造。因为,谢赫绘画"六法"与涅槃"六法"之间在各方面都存在一一对应的惊人相似性与内在学理关联,而这是前此学界完全没有注意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檠“六法” 谢赫”六法”
原文传递
两幅《离婚诉》——古元的视觉叙事 被引量:6
4
作者 鲁明军 《美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112,共5页
一 1941年和1943年,古元先后创作了两幅木刻版画《离婚诉》,它们都是延安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关于占元及其版画实践,周爱民的《延安木刻艺术研究》^[1]和李夏的《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2]两篇博士论文中都作过相对... 一 1941年和1943年,古元先后创作了两幅木刻版画《离婚诉》,它们都是延安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关于占元及其版画实践,周爱民的《延安木刻艺术研究》^[1]和李夏的《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2]两篇博士论文中都作过相对系统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木刻版画 叙事 视觉 博士论文 民族特色 抗战时期 艺术研究
原文传递
从明清文人仕女画看“才子”的“佳人”梦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冬 徐泽 《台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7-19,27,共4页
明清的仕女画在古代人物画史上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画中仕女主要有“情”、“才”、“病”、“弱”几个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人文思潮的兴起;文人在封建专制文化政策下的“臣妾意识”。另外还有画家的“比兴寄托”的因素在起作用。
关键词 仕女画 人文思潮 臣妾意识 “关人香草’’
下载PDF
王维《山水论》非伪托考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刚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103,共7页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在历史中了解古人,认识自己,我们自身所处的实际境遇帮助我们解读历史,说到底,这是人文活动中的自我对话,即所谓以今论古、借古通今。在这一过程中,有对古人历史境遇的同情与理解,也有对历史...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在历史中了解古人,认识自己,我们自身所处的实际境遇帮助我们解读历史,说到底,这是人文活动中的自我对话,即所谓以今论古、借古通今。在这一过程中,有对古人历史境遇的同情与理解,也有对历史的辨析与反驳。本期刊发韩刚《王维〈山水论〉非伪托考》,作者采用"知人论世"法,通过对当时画苑具体语境与王维绘画活动的分析,认为《山水论》为王维所作培训"画工"之着色山水画教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学术公案。邱志文《简化用笔:书法流变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兼及赵孟頫书法之意义》,通过对用笔历史的梳理,举例分析了简化用笔的代表性书家陆机、怀素、朱耷、伊秉绶、弘一等,揭示了简化用笔的动因,指出简化用笔的实质是借"返朴"以"归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王维 伪托 历史境遇 自我对话 人文活动 知人论世 绘画活动
原文传递
史诗、民众与徐悲鸿的写实观 被引量:4
7
作者 鲁明军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105,94,共7页
时至今日,徐悲鸿依然常被各种论述化约为一个"写实主义者"。但事实上,他的艺术实践和观念要比"写实"复杂得多,即便是在他的"写实观"内,也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和张力。本文选择从其史诗性代表作之一《愚公移... 时至今日,徐悲鸿依然常被各种论述化约为一个"写实主义者"。但事实上,他的艺术实践和观念要比"写实"复杂得多,即便是在他的"写实观"内,也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和张力。本文选择从其史诗性代表作之一《愚公移山》出发,围绕其创作背景与历史意涵,特别是体现在其中的"史诗"与"走向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徐悲鸿又是如何因应这一紧张和困惑等问题,作一尝试性的钩沉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改良 论持久战 走向民众
原文传递
浅谈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中的象征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冬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8-80,共3页
宋代院体画中的象征性值得关注,而且院体画和文人画的象征中,形象,意义,以及两者的结合方法都有很大差异,这根源于两类画家不同的哲学渊源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 院体画 文人画 象征
下载PDF
西蜀画院有无考辨 被引量:4
9
作者 韩刚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3年第2期53-58,共6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蜀有“画院”或创建有“翰林图画院”为中国绘画史上有画院之始,几乎成了中国美术史学界公认的史实。然而,经我们研究发现,这一所谓的开创性的重大史实纯属乌有。
关键词 画院 翰林图画院 翰林院 翰林待诏
下载PDF
宋徽宗《听琴图》再讨论——兼论《听琴图》与《文会图》《十八学士图》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怡 陈星宇 《荣宝斋》 2013年第9期218-231,共14页
一前言 宋微宗赵佶(1082-1135),在历史上直被认为是一位昏庸的皇帝,然而,在中国艺术史上,他却享有盛名。尤其爱好绘画,水平甚高,如南宋邓椿《画继》中记载:“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
关键词 《听琴图》 宋徽宗 学士 中国艺术史 《画继》 皇帝 赵佶 绘画
原文传递
“士人画”与“文人画”观述评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刚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144-155,共12页
20世纪20年代以来,"文人"即"士人""士大夫",合称"文人士大夫";"士人画"即"文人画",似早已成为画学定论,不是问题。但近年来,却逐渐兴起了一种区分"文人画"与&qu... 20世纪20年代以来,"文人"即"士人""士大夫",合称"文人士大夫";"士人画"即"文人画",似早已成为画学定论,不是问题。但近年来,却逐渐兴起了一种区分"文人画"与"士人画"的风气。究竟何为"士人画""文人画",也越来越得到学界关注。文章在详细梳理前人"士人画""文人画"观的同时,也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反思:"士人画"与"文人画"观须仔细分辨,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文人"不同于"士人","士人之画"不同于"文人之画","士人画"亦不同于"文人画";"士人之画"意为士人的画(或士人所画),"文人之画"意为文人的画(或文人所画),更强调作画者身份,非流派、风格或样式之名;"士人画""文人画"为流派、风格或样式之名;"士人之画"早于"士人画","文人画"早于"文人之画";"士人画"起源于唐(以王维等为代表),"文人画"起源于北宋(以苏轼等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之画 文人之画 士人画 文人画
下载PDF
清宫旧藏“传世哥窑”为元代产物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舒颖 《荣宝斋》 2012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定、汝、官、哥、钧"一直以宋代"五大名窑"的身份为人所知,哥窑作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独有的光芒。现今故宫传世的典型哥窑器古朴典雅、浑厚端重、釉如美玉,
关键词 哥窑 可能性 产物 元代 清宫 故宫
原文传递
“书画同体”原义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梓艺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105,共4页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体”这一创新性观念后,历代阐释、研究者甚众。本文立足于回归原境之方法论原则,探寻“书画同体”原义及张彦远为什么会提出“书画同体”。
关键词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书画同体
原文传递
默言躬行之“士人画”大家——曾默躬山水画之传统基因试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刚 《中国美术》 2013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吾蜀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历代大儒辈出,文坛艺苑,彬彬隆盛,蜀之人不鸣则已,鸣则惊人。20世纪艺苑书、画、印学大家曾默躬先生生前几乎湮没无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历任馆员名录》仅有"曾默躬(1883—1961),四川成都人,1959年入... 吾蜀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历代大儒辈出,文坛艺苑,彬彬隆盛,蜀之人不鸣则已,鸣则惊人。20世纪艺苑书、画、印学大家曾默躬先生生前几乎湮没无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历任馆员名录》仅有"曾默躬(1883—1961),四川成都人,1959年入馆,中医师。"一行记录,要其已逝53年后之今天,行将脱颖而出,皇天不负,天道持平者也。《易经》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之谓乎!吾本蜀人,久居蜀都,有德高艺馨之士而未闻,惭愧惭愧!国族艺苑,蜀中画坛,再添大家,可喜可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士人画 基因 躬行 文史研究馆 1959年 20世纪 《易经》
下载PDF
木心绘画艺术与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书亚 刘杨泽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2期62-63,共2页
文章主要以木心的绘画作品为中心,从他作家之外不为人知的画家身份入手,结合他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哲思观点,更全面地分析他绘画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象。同时从绘画技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他独特的绘画方式,结合当下中国画的笔法,从中获取... 文章主要以木心的绘画作品为中心,从他作家之外不为人知的画家身份入手,结合他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哲思观点,更全面地分析他绘画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象。同时从绘画技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他独特的绘画方式,结合当下中国画的笔法,从中获取新意。通过对他画作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深入了解木心的艺术观,他"另类"的作品中有着古老的华夏文明的沉淀和国际性的艺术视野,我们从中能找到中国画现代之路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心 绘画艺术 中国画
下载PDF
“米点山水”辨正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刚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1期23-30,共8页
本文认为中国绘画史上已成定论的"米点山水"(或"米氏云山")这一极为重要的观念是在时间之流中逐渐约定俗成的,其中包含有对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山水画笔法极大的误解。确切地说,"米氏云山"应当... 本文认为中国绘画史上已成定论的"米点山水"(或"米氏云山")这一极为重要的观念是在时间之流中逐渐约定俗成的,其中包含有对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山水画笔法极大的误解。确切地说,"米氏云山"应当称为"小米云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点山水” 米芾 米友仁 落茄点
下载PDF
赵孟頫的“尚古”与“原初崇拜”
17
作者 刘昌禾 《艺术探索》 2007年第1期20-20,22,共2页
“原初崇拜”的概念引申自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原始主义”,本文侧重从赵孟頫所讲求的“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及其绘画作品进行探讨,体现了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绘画复古派们普遍心理上对年代久远的艺术带有一种宗教般的向往... “原初崇拜”的概念引申自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原始主义”,本文侧重从赵孟頫所讲求的“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及其绘画作品进行探讨,体现了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绘画复古派们普遍心理上对年代久远的艺术带有一种宗教般的向往和崇拜。这种追求也是促使他开一代新风并成为元代绘画领军人物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初崇拜 赵孟额 尚古 古意
下载PDF
日省轩集贴印至精之品(三)
18
作者 曾默躬 韩刚 《荣宝斋》 2014年第3期238-245,共8页
李长贞(图一)"李长贞"三字刻文。三小块刻三字,异式而已,无他美意。无来脉理由求变化,必致荒谬陷俗坑,永难超身。徐三庚写刻俱有功力,惟少读书与究金石耳,偏差处正多。字文求变难正雅,徒改印方鼎足形。八体不从餐法乳,二眠分席抗三... 李长贞(图一)"李长贞"三字刻文。三小块刻三字,异式而已,无他美意。无来脉理由求变化,必致荒谬陷俗坑,永难超身。徐三庚写刻俱有功力,惟少读书与究金石耳,偏差处正多。字文求变难正雅,徒改印方鼎足形。八体不从餐法乳,二眠分席抗三庚。印董狐题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章 历史文化 中国 收藏品
原文传递
日省轩集贴玺印至精之品(一)
19
作者 曾墨躬 韩刚 《荣宝斋》 2014年第1期244-251,共8页
整理者按语:曾默躬(一八八一—一九六一),又名思道,字墨公,号苦行者等,斋号暾斋,四川成都人。父名应寿。默躬出身于私塾、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四川省高等师范学堂。一九四九年后,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中医学院... 整理者按语:曾默躬(一八八一—一九六一),又名思道,字墨公,号苦行者等,斋号暾斋,四川成都人。父名应寿。默躬出身于私塾、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四川省高等师范学堂。一九四九年后,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中医学院特聘医师。生性淡泊,耿直寡言,生活俭朴,不图名利,自言"余一生辛苦,垂老尤甚,未留田地半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玺印 中医学院 四川省 师范学堂 政协委员 成都人 世家
原文传递
重建中国美术研究之自信——评周积寅先生主编《中国画论大辞典》
20
作者 韩刚 《中国美术》 2012年第4期132-135,共4页
中国画论若以春秋孔子论画算起,至今已有2300多年,在历史上产生了诸多画论名家和经典著作。这些对中国画的创作、批评、思潮等绘画现象加以总结与升华,概括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原理、原则的中国画论对中国绘画的发... 中国画论若以春秋孔子论画算起,至今已有2300多年,在历史上产生了诸多画论名家和经典著作。这些对中国画的创作、批评、思潮等绘画现象加以总结与升华,概括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原理、原则的中国画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画论研究需要精深博厚的学养,又不似画史研究那样能吸引众多学者,随着老一辈画论研究大家的相继离世,画论研究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态。令人欣慰的是,著名中国画论研究专家周积寅先生及其弟子五易寒暑、合作完成了《中国画论大词典》这一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全书本着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原则,参照了《中国历代画论》、《中国画论辑要》的编著体,分为4篇:中国画名词术语篇、中国画论词句篇、中国画论作者及有关作者篇、中国画论著述及有关著述篇,共收有古今词条3000余条,资料丰富,洋洋大观,是一部优秀的供研究中国画论的专业人员及爱好者日常检索用的大型专业工具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论 周积寅 美术研究 辞典 主编 自信 中国绘画 实用性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