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苯并吲哚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N^-的裸眼识别 被引量:2
1
作者 付丁强 杨黎 黄文才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35-838,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基于苯并吲哚结构的,双反应位点识别氰根离子的荧光探针(缩写为TBI-CN)。在纯水体系中,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探究了荧光探针TBI-CN对CN^-的响应,发现斯托克斯位移值达到235 nm。当体系中加入CN^-后,TBI-CN溶液... 合成了一种新型基于苯并吲哚结构的,双反应位点识别氰根离子的荧光探针(缩写为TBI-CN)。在纯水体系中,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探究了荧光探针TBI-CN对CN^-的响应,发现斯托克斯位移值达到235 nm。当体系中加入CN^-后,TBI-CN溶液显示出明显的颜色变化,裸眼观察到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无色,在紫外灯下(365 nm)观察由红色变为蓝色,而加入其它离子并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这表明,TBI-CN不仅是对CN^-识别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荧光猝灭的特点,而且能够作为比色型荧光探针裸眼识别纯水体系中的CN^-。另外,低检测限探针TBI-CN表明其在检测环境中的氰根离子的含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吲哚 氰根离子 斯托克斯位移 荧光探针
原文传递
1/2,5-二取代吲唑-3-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奉强 何华龙 +6 位作者 高添桃 朱永霞 张强胜 刘志昊 何冰 张力丹 余洛汀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7年第9期721-729,768,共10页
以吲唑-3-羧酸为原料,依次经溴代和酯化反应制得中间体5-溴吲唑-3-羧酸甲酯(2);2经N-烷基化并原位水解生成1/2-取代-5-溴吲唑-3-羧酸(3);3与吡啶酮甲胺类化合物经缩合反应制得酰胺(4);4与芳基频哪醇硼酸酯发生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14个... 以吲唑-3-羧酸为原料,依次经溴代和酯化反应制得中间体5-溴吲唑-3-羧酸甲酯(2);2经N-烷基化并原位水解生成1/2-取代-5-溴吲唑-3-羧酸(3);3与吡啶酮甲胺类化合物经缩合反应制得酰胺(4);4与芳基频哪醇硼酸酯发生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14个新型二取代吲唑-3-甲酰吡啶酮甲胺衍生物(5a^5n),收率26%~32%,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通过NOE差谱确证了取代基在吲唑氮原子上的取代位置。采用MTT法研究了5a^5n对人B淋巴瘤细胞(Ramos)、人黑色素瘤细胞(CHL-1,WM-266-4)和乳腺癌细胞(BT-474)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5a,5b,5m对Ramos细胞、5a,5b,5l对WM-266-4细胞、5a,5b,5d,5e,5h,5j,5m,5n对CHL-1细胞和5a,5b,5d,5h,5m对BT-474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10.0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唑-3-甲酸 1/2 5.二取代吲唑.3.甲酰胺衍生物j SUZUKI偶联反应 合成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1-甲基-5,6,7,8-四氢异喹啉酮-4-甲胺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奉强 张力丹 +3 位作者 张强胜 何华龙 岳林 余洛汀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63-868,共6页
以环己酮为起始原料,经缩合、酰化及酸性水解反应制得2-乙酰基环己酮(1);在三乙烯二胺催化下,1与氰基乙酰胺环化得四氢异喹啉酮(2)和四氢喹啉酮(3)混合物,在乙醇中回流并趁热过滤进行分离纯化得2和3; 2经催化加氢反应合成1-甲基-5,6,7,8... 以环己酮为起始原料,经缩合、酰化及酸性水解反应制得2-乙酰基环己酮(1);在三乙烯二胺催化下,1与氰基乙酰胺环化得四氢异喹啉酮(2)和四氢喹啉酮(3)混合物,在乙醇中回流并趁热过滤进行分离纯化得2和3; 2经催化加氢反应合成1-甲基-5,6,7,8-四氢异喹啉酮-4-甲胺,3步总收率39.8%,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1H-15N HMBC和MS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酮 四氢异喹啉酮 四氢喹啉酮 1-甲基-5 6 7 8-四氢异喹啉N-4-甲胺 药物合成
下载PDF
基于药效团的BRD4靶向小分子抑制剂虚拟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冰 陈壮壮 +5 位作者 邹钰嵘 奉强 杨帆 王治钒 周宏伟 余洛汀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7-531,共15页
BRD4靶点和多种肿瘤密切相关,是具有良好成药性的热门靶点。本文选取活性较好且结构差异较大的BRD4小分子抑制剂作为训练集分子,基于配体小分子共同特征(HipHop)方法使用Discovery Studio 3.0分子模拟软件构建了药效团。药效团通过测试... BRD4靶点和多种肿瘤密切相关,是具有良好成药性的热门靶点。本文选取活性较好且结构差异较大的BRD4小分子抑制剂作为训练集分子,基于配体小分子共同特征(HipHop)方法使用Discovery Studio 3.0分子模拟软件构建了药效团。药效团通过测试集验证、ROC曲线验证(SE(sensitivity)=0.93765、SP(specificity)=0.89500、(AUC)=0.956),结果表明构建得到的药效团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较高的可信度。药效团模型含有1个芳环中心、1个疏水基团、2个氢键受体四个药效特征元素。此药效团被用于ZINC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共筛选了861203个分子,命中率为0.782%。再对筛选得到的分子经过分子对接、ADMET成药性预测、构象分析并讨论分子-蛋白相互作用模式,最终得到了21个有潜力的BRD4小分子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D4抑制剂 药效团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下载PDF
N-苯基苯甲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HIV-1活性研究
5
作者 周盂 廖祥明 +3 位作者 蔺良才 张荣红 李锐 徐国波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248-1254,共7页
目的设计合成HIV-1病毒感染因子(Vif)抑制剂RN-18的衍生物并测试其抗HIV-1活性。方法以RN-18为先导化合物,针对其两个支链及中间苯环设计合成衍生物,以p24含量来检测化合物抑制HIV-1的增殖活性,最后通过MTT法评价抗病毒效果较好化合物... 目的设计合成HIV-1病毒感染因子(Vif)抑制剂RN-18的衍生物并测试其抗HIV-1活性。方法以RN-18为先导化合物,针对其两个支链及中间苯环设计合成衍生物,以p24含量来检测化合物抑制HIV-1的增殖活性,最后通过MTT法评价抗病毒效果较好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共合成得到28个RN-18衍生物,结构经MS、NMR表征。活性测试表明,7个化合物抗HIV-1活性较RN-18更为显著,其中化合物26的活性提升了11倍以上,EC50值达到了21.8μmol·L^(-1)。结论将RN-18的苯环替换为杂环可普遍提高抗HIV-1活性,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优化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苯甲酰胺衍生物 病毒感染因子 抗艾滋病毒活性 抑制剂 构效关系
原文传递
新型酞嗪酮-5-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
6
作者 蒋健雄 奉强 +4 位作者 柯慧 何冰 李仲辉 张小玲 余洛汀 《合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05-611,共7页
以糠醛为原料,依次与偏二甲基肼发生成腙反应、与马来酸酐发生D-A反应、芳环化、水解及与肼和取代苯肼反应得到呔嗪酮-5-羧酸,随后经酰胺化反应合成了17个新型的呔嗪酮-5-甲酰胺衍生物(6a^6g和9a^9j),总收率21%~27%,其结构经1H NMR,13 C... 以糠醛为原料,依次与偏二甲基肼发生成腙反应、与马来酸酐发生D-A反应、芳环化、水解及与肼和取代苯肼反应得到呔嗪酮-5-羧酸,随后经酰胺化反应合成了17个新型的呔嗪酮-5-甲酰胺衍生物(6a^6g和9a^9j),总收率21%~27%,其结构经1H NMR,13 C NMR及HR-MS(ESI)表征。采用MTT法考察了化合物对人胰腺癌细胞(Capan-1)、人结直肠腺癌细胞(SW620)、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9j对Capan-1细胞的增殖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IC50为6.6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 5-甲酰胺 呔嗪酮衍生物 合成 抗癌活性
下载PDF
马王堆帛画与汉初“道者”的信仰 被引量:39
7
作者 姜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6-199,209,共24页
汉墓画像符号系统隐含着以死后生命转化成仙为核心主题的思想逻辑。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所绘九日,可从道教文献所传递的"九天开则九日俱明于东方"信仰获证;帛画与整个墓葬一起表达着被汉初"道者"重构的尸解成仙... 汉墓画像符号系统隐含着以死后生命转化成仙为核心主题的思想逻辑。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所绘九日,可从道教文献所传递的"九天开则九日俱明于东方"信仰获证;帛画与整个墓葬一起表达着被汉初"道者"重构的尸解成仙信仰。"道者"群体是汉初这种跨接神仙方术与黄老道之新信仰体系的构筑者和主张者。马王堆汉墓证明,由死到仙的生命转换乃是汉墓的最高宗旨;墓葬作为中间环节在这种转换过程中被赋予独特的功能,其物理-文化构件是架设和表达这一过程的话语符号。汉墓接受战国以来的尸解信仰作为终极意义的实现方式,以黄老道为思想诠释系统,两相融合,形成新信仰体系,于是过去至为简单的"形解销化之术"被超越,"得道"成为"成仙"的前提,死后生命转换逻辑在更高的层面得到完善,形成较之战国燕齐尸解信仰更为丰富完善的思想基础。作为尸解信仰的墓葬实例,马王堆汉墓是汉初"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的"道者"群体之神仙信仰的符号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T形帛画 九天信仰 黄老道 尸解信仰
原文传递
从“汉家”神化看两汉之际的天命竞夺 被引量:21
8
作者 冯渝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37,189,共16页
谶纬通过高扬建国神话、确立汉家神统以及转接灾祥征兆之论的方式,完成"汉家神学"的最终构造,从而保证了"汉家"的"公"属性,但也由此开启了天命神权的竞夺。两汉之际"篡汉"与"复汉"... 谶纬通过高扬建国神话、确立汉家神统以及转接灾祥征兆之论的方式,完成"汉家神学"的最终构造,从而保证了"汉家"的"公"属性,但也由此开启了天命神权的竞夺。两汉之际"篡汉"与"复汉"相继上演,经过一轮"绝而复属"的小循环,神权再次归拢于"汉家"。王莽之所以能够代汉及光武所以能够"中兴",深层的思想根源皆在于"汉家"经谶纬之神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的政治构设。这表明先秦以来人们对"公权"的理性诉求精神虽为"汉家神学"所蔽,然也借此而达到一个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灾异论 尧后火德 天下为公
原文传递
从于阗到益州:唐宋时期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流变 被引量:13
9
作者 霍巍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43,共20页
毗沙门天王作为北方守护神进入到中土之后,在于阗完成了其宗教崇拜体系,开始独立于印度的四天王之外成为偶像崇拜对象,这不仅体现在文献记载上对其来源的神圣化,更体现在单体的毗沙门天王图像的出现。于阒形成的毗沙门天王可称为"... 毗沙门天王作为北方守护神进入到中土之后,在于阗完成了其宗教崇拜体系,开始独立于印度的四天王之外成为偶像崇拜对象,这不仅体现在文献记载上对其来源的神圣化,更体现在单体的毗沙门天王图像的出现。于阒形成的毗沙门天王可称为"西域风格"的代表作,体现在其形态上独具风格的甲衣装饰和足下所踏之神怪。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一方面继承了于阗西域风格,另一方面又开启了新的式样,更加"中土化"。唐代益州与敦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出现了大量单体的毗沙门天王像,从中可以观察到西域风格和敦煌式样两方面的影响与融合。本文以收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内的一尊出土于唐代龙兴寺的毗沙门天王单体石刻像为切入点,对比于阗和敦煌发现的相关资料,对毗沙门天王像从于阗传播到敦煌和益州的风格演变进程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加以分析,认为这一题材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流行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民族关系变化等因素均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考古 丝绸之路 毗沙门信仰 中外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致太平”思潮与黄巾初起动机考——兼及原始道教的辅汉情结与终末论说 被引量:13
10
作者 冯渝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153,共16页
《续汉志》注引《物理论》“(黄巾)不将尺兵”等语,给我们提供了探考黄巾不同于多数史籍所塑造之形象的突破口:从黄巾的武器操备、移动路线及其兴起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官员的反应情况等诸多方面,可以透见黄巾运动的初始动机并非直指... 《续汉志》注引《物理论》“(黄巾)不将尺兵”等语,给我们提供了探考黄巾不同于多数史籍所塑造之形象的突破口:从黄巾的武器操备、移动路线及其兴起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官员的反应情况等诸多方面,可以透见黄巾运动的初始动机并非直指颠覆汉家;其教义、组织与口号有效承载了他们的宗教诉求,据此可判断黄巾运动乃为时人“太平”理想的一次集中表达。通过对西汉以来“致太平”思潮及《太平经》主旨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太平经》之救世神学与黄巾祈望更新天地、招致“太平”的宗教理想深相契合,表明两者具有思想上的内在统一性。黄巾的行为最终脱离其初设动机,与汉末思潮及政治实际的总体变化紧密相关,亦是其由“辅汉”而“代汉”之宗教神学演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太平经 原始道教 汉末思潮 汉魏禅代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汉墓的神药与尸解成仙信仰 被引量:13
11
作者 姜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42,共15页
基于汉墓出土资料和道教文献的交叉考证,可以揭示被遗忘千年的尸解信仰的具体内容。汉人以死为尸解成仙的必由之路,死是"暂过太阴"、"太阴炼形"的过程。死者将在冥界得不死药,身生羽翼、飞升成仙。其中,用神使、丹... 基于汉墓出土资料和道教文献的交叉考证,可以揭示被遗忘千年的尸解信仰的具体内容。汉人以死为尸解成仙的必由之路,死是"暂过太阴"、"太阴炼形"的过程。死者将在冥界得不死药,身生羽翼、飞升成仙。其中,用神使、丹鼎、神鸟"生物行精"、宴饮歌戏之吉庆等多种象征形式,反复强调墓主之得药成仙。以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的系列大型彩绘陶塑为基础,结合马王堆、金雀山及陕西郝滩等汉墓出土资料,可还原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汉代墓葬仪式话语。其结构大体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三官"守护墓主人"太阴炼形"、获神界致送之神仙饮食——壶和鼎所象征的"神药"、"太一帝君"车马相迎。藉由这套仪式话语系统,汉人达成了由死而仙、"先死后蜕"的尸解成仙承诺,此乃汉墓的生命转换功能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尸解信仰 神药 生物行精 太阴炼形 易貌变仙 生命转换
下载PDF
红色旅游仪式感对青少年在线契合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兴洋 骆晶晶 唐孜彦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91,共15页
如何强化青少年红色教育成效,推动红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是红色旅游实践中的重要问题。红色旅游仪式感作为一种深度精神体验指标,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为推动红色旅游政治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采用混合方法,进行了两个研究:研... 如何强化青少年红色教育成效,推动红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是红色旅游实践中的重要问题。红色旅游仪式感作为一种深度精神体验指标,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为推动红色旅游政治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采用混合方法,进行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基于质性研究识别出红色旅游仪式感具有反结构性、场域性、隔离性、象征性4个属性维度;研究二采用实证研究检验红色旅游仪式感对青少年网络主动传播行为,即在线契合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1)红色旅游仪式感能突出青少年的集体身份和个人的游客身份,促进其身份融合与难忘的旅游体验形成;(2)身份融合与难忘的旅游体验均对在线契合行为的两个子维度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其中,红色文化契合行为受身份融合的影响更大,目的地契合行为受难忘的旅游体验影响更大。该研究完善了旅游仪式感基础理论框架,开发了红色旅游仪式感的有效测量工具,为红色旅游教育成效的提升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仪式感 属性维度 青少年 红色文化传播 在线契合行为
下载PDF
六博图与汉墓之仙境隐喻 被引量:11
13
作者 姜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5,共8页
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六博图是汉墓用以构造其生命转换功能的信仰... 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六博图是汉墓用以构造其生命转换功能的信仰符号之一,是汉人寻求某种特殊时空通道("洞")的一种历史呈现:仙界一刹、人间千年。汉墓六博信仰蕴涵着王质烂柯仙话、洞窟和洞天福地信仰的早期渊源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六博图 洞穴信仰 洞天福地 仙界时空 仪式话语
下载PDF
从黄巾拜郑玄看汉末隐逸与地方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渝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1-154,共14页
史籍所载黄巾拜郑玄事,并非向壁虚造。郑玄兼综今、古文经学,在其博大的知识体系当中,善图谶、通《易》理这两项内容,与黄巾太平道存在着思想交叠之处,且在终极理想秩序之追求层面,黄巾、郑玄所祈望之"太平"更有深相契合者,... 史籍所载黄巾拜郑玄事,并非向壁虚造。郑玄兼综今、古文经学,在其博大的知识体系当中,善图谶、通《易》理这两项内容,与黄巾太平道存在着思想交叠之处,且在终极理想秩序之追求层面,黄巾、郑玄所祈望之"太平"更有深相契合者,此为黄巾拜郑玄的思想根源。与此同时,黄巾对郑玄之敬拜,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于道术通达者的自觉思想认同,也是汉末时人对于隐沦民间的贤人隐者抱有神秘理解倾向及普遍尊崇心态的自然呈现。汉末隐逸群体以其亦儒亦道的知识背景,成为引导、连接人们价值观念的中间知识阶层,对汉末地方秩序的重建以至汉魏之际的历史变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巾 郑玄 谶纬 崇隐 太平 京氏易 地方秩序
下载PDF
汉代列仙图考 被引量:10
15
作者 姜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33,165,共17页
汉墓画像中保存着现知最早最可靠的汉代列仙图谱形态。汉画所见不同时代历史(传说)人物共事一堂的"不合理"情景,以及大量超出世俗经验的奇观异景,都暗示了图像所指示的空间对世俗时空秩序的超越特征。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 汉墓画像中保存着现知最早最可靠的汉代列仙图谱形态。汉画所见不同时代历史(传说)人物共事一堂的"不合理"情景,以及大量超出世俗经验的奇观异景,都暗示了图像所指示的空间对世俗时空秩序的超越特征。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隐含着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自三代以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列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汉画中内在有序的人物图像内容应作为汉代仙传谱系来看待。神学化的儒家道德伦理,重武尚侠的社会风尚与历史上长期积淀的神仙思想相结合,乃是汉代"仙谱"所据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汉画所存仙鬼谱系乃汉代宗教信仰结构之反映,亦伴随汉晋价值观之遽变而发生转变。将汉墓画像系统与道书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汉代"仙谱"的基本面貌,更可揭示当时的成仙标准,这对于研究汉代宗教形态和初期道教的起源问题将具有钩沉起蔽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汉画 列仙图谱 《真诰》 汉代宗教
下载PDF
汉代神祇考 被引量:8
16
作者 姜生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18,共14页
汉墓画像中保存的汉代神祇,除了常见的西王母、东王公,尚可通过早期道教文献与汉墓画像资料的结合考证,识别出更多。在徐州汉王乡元和三年墓祠画像石、临沂费县潘家疃东汉墓画像石及相关画像石上,可以发现汉代信仰中被神化的四首双躯之... 汉墓画像中保存的汉代神祇,除了常见的西王母、东王公,尚可通过早期道教文献与汉墓画像资料的结合考证,识别出更多。在徐州汉王乡元和三年墓祠画像石、临沂费县潘家疃东汉墓画像石及相关画像石上,可以发现汉代信仰中被神化的四首双躯之神容成公,名曰"灵鸧"的鸟喙之神太上老君,名曰"罗竝"的牛首之神"天下鬼神之主",即"北太帝君"炎帝(炎罗)等若干重要神祇。陕北汉墓常见的鸟喙之神-牛首之神组合,正是汉代宗教文化在墓葬仪式中的体现。这些关键资料的有效识别,带来汉代神祇认知的突破,可资澄清种种误读,从而把握汉代信仰世界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画像 汉代神祇 容成公 鸟喙之神老君 牛首之神炎帝
原文传递
论五斗米道的“官僚性”特质 被引量:7
17
作者 冯渝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34,共9页
对五斗米道"师君"、"祭酒"、"鬼卒"等教内称号以及"义舍"、"三原"、"行刑"等教内组织制度的深度剖析,可以明确五斗米道大范围效仿汉制的"官僚性"特质。据此可判... 对五斗米道"师君"、"祭酒"、"鬼卒"等教内称号以及"义舍"、"三原"、"行刑"等教内组织制度的深度剖析,可以明确五斗米道大范围效仿汉制的"官僚性"特质。据此可判断,五斗米道立教之纲或当脱胎于"汉家"之制,因而具有明显的在世"官僚性"特质;与此同时,出于宗教立教之考量,五斗米道又对这层"官僚性"赋予独特的宗教内涵,故也呈现出一定的出世特性。五斗米道刻意汲取汉制的现象,不仅具体反映出五斗米道的宗教乌托邦追求,更从实证层面揭示"汉家神学"对原始道教的内在形塑作用,以及原始道教从精神角度保存"汉家"秩序的宏阔愿景。这一点正是原始道教发起汉末宗教-政治运动,重建"太平"理想秩序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斗米道 官僚性 宗教乌托邦 “汉家”解体 太平
下载PDF
汉画所见存思术考——兼论《老子中经》对汉画的文本化继承 被引量:7
18
作者 姜生 冯渝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21,共10页
存思是后世道教中长期流传不衰的修仙术,然其早期渊源形态如何向为一疑。基于汉墓画像资料与道经所存相关文本资料的交叉研究,可以证明"历藏内视"的存思术在东汉社会之流行及其表现形态。汉墓画像中的某些歌舞图及"四灵... 存思是后世道教中长期流传不衰的修仙术,然其早期渊源形态如何向为一疑。基于汉墓画像资料与道经所存相关文本资料的交叉研究,可以证明"历藏内视"的存思术在东汉社会之流行及其表现形态。汉墓画像中的某些歌舞图及"四灵在旁"类图像,正是同时代《王子乔碑》、《帝尧碑》及《老子铭》所记当时社会中流行的"弦琴以歌太一"、"覃思以历丹田"之类存思修炼活动的图像表达;"歌舞"之目的在于"以歌太一"、"以乐却灾","四灵在旁"则表示存思"坐忘"以复归浑沌不死。从《老子中经》则可发现对应于武氏祠左石室"雷公出行图"的文本依据,由此进一步确证部分汉画所蕴涵的内炼属性,并揭示《老子中经》对汉画所代表东汉宗教思想的文本化继承。通过汉墓图像与今存原始道教文献的准确对接,不仅可以明确判断汉画的宗教实质,更可具体呈现曾经盛行于世而沉淀于墓中的炼仙之术,再现隐藏于汉画背后的历史信息,打开观察、理解汉代精神世界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存思术 历藏内视 《老子铭》 《帝尧碑》 《王子乔碑》 《老子中经》
原文传递
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的仿拟与转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渝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8-184,共17页
策命与上刺作为汉代皇帝即位及道教经、戒、箓传授之启告程序,在神圣性获得方面具有共通的路径与知识来源;两种仪式过程中用于交接的信物——剑、玺与剑、印,作为"汉家"国祚与道教神权的物化象征,亦具有相似的神圣内涵;祭天... 策命与上刺作为汉代皇帝即位及道教经、戒、箓传授之启告程序,在神圣性获得方面具有共通的路径与知识来源;两种仪式过程中用于交接的信物——剑、玺与剑、印,作为"汉家"国祚与道教神权的物化象征,亦具有相似的神圣内涵;祭天郊庙与登坛告盟则反映了汉代皇帝即位及道教传授仪式,在最后的天命授接环节上的不同偏向。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之承袭与转化的具体研究,为进一步把握道教的国家宗教性格及其与汉家的内在关系,理解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与世俗礼仪之互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与实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国玺 斩蛇剑 授箓 道教法剑 郊庙 盟誓
原文传递
韩凭故事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姜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55,共7页
文章通过对韩凭故事原本形态的考证表明,故事的核心应是颂扬韩凭夫妇以生命复贞信,此世不可处,乃相踵讬死赴太阴,终成尸解仙。贞信守节、重义轻死,是汉代死后尸解成仙的标准。汉代画像石和铜镜等出土金石资料,说明韩凭夫妇的夫信妇贞、... 文章通过对韩凭故事原本形态的考证表明,故事的核心应是颂扬韩凭夫妇以生命复贞信,此世不可处,乃相踵讬死赴太阴,终成尸解仙。贞信守节、重义轻死,是汉代死后尸解成仙的标准。汉代画像石和铜镜等出土金石资料,说明韩凭夫妇的夫信妇贞、至死不渝品格所造就的爱情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并引起强烈共鸣。韩凭夫妇殉情而死及死后化作梓树、鸳鸯之说,实际上是汉晋时期盛行的以墓室为"炼形之宫"、经历"太阴炼形"、最终变形而仙的尸解信仰的一种仙话表达。图其形于古圣贤、忠孝、节义、贞烈、英雄之伦,意在示其同臻仙域,藉以讴歌春秋大义。应在汉墓画像的系统配置和更为宽广的汉代思想和信仰背景中去寻求对汉画中韩凭夫妇故事的合理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凭夫妇故事 仙话 汉画像 尸解信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