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穗腐病抗性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辉 向葵 +2 位作者 张志明 袁广胜 潘光堂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7-174,共8页
玉米穗腐病是由病原菌侵染引起果穗或子粒病变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世界玉米种植区域普遍发生。本文总结玉米穗腐病研究最新研究进展,从病原菌类型及生理小种、抗性种质资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抗性基因与分子标记定位等方面对玉... 玉米穗腐病是由病原菌侵染引起果穗或子粒病变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世界玉米种植区域普遍发生。本文总结玉米穗腐病研究最新研究进展,从病原菌类型及生理小种、抗性种质资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抗性基因与分子标记定位等方面对玉米穗腐病进行全面综述,结合当前玉米穗腐病研究现状进行展望,为玉米穗腐病的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穗腐病 病原菌 种质资源 抗性遗传
原文传递
玉米丝氨酸羧肽酶基因(ZmSCP)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丽 王静 +2 位作者 张志明 赵茂俊 潘光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4-171,共8页
丝氨酸羧肽酶(serine carboxypeptidases,SCP)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抗病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立枯丝核菌胁迫24h后,以RT-PCR技术和RACE技术克隆玉米丝氨酸羧肽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ZmSCP。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为1874bp(Gen... 丝氨酸羧肽酶(serine carboxypeptidases,SCP)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抗病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立枯丝核菌胁迫24h后,以RT-PCR技术和RACE技术克隆玉米丝氨酸羧肽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ZmSCP。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为1874bp(GenBank登录号为JF682634),开放阅读框为999bp,编码33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36.505kD,等电点为4.75。ZmSCP基因编码蛋白与其他高等植物中该蛋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同源性比例范围为42%~81%。进化树分析表明ZmSCP基因与水稻、高粱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分支。ZmSCP基因编码蛋白序列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产物具有S10结构域,属于S10超家族。半定量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SCP基因在立枯丝核菌、ABA、JA、低温、高盐胁迫条件下,总体均呈诱导表达的趋势。其中,在立枯丝核菌AG1-IA诱导下,ZmSCP基因表达呈两步诱导趋势,第1次诱导出现在接菌后24h,然后下降,第2次诱导出现在接菌后60h。在ABA、JA、低温和盐胁迫下,ZmSCP基因表达均呈现上调趋势,表达高峰均出现在胁迫后4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氨酸羧肽酶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探讨 被引量:53
3
作者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41-1147,共7页
在剖析西南地区发展玉米产业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反思了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存在的主要差距,并根据国内外玉米杂交育种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实践,从育种层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在育种目标上,重点是抗病与抗虫、耐旱与耐瘠、适合全程机... 在剖析西南地区发展玉米产业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反思了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存在的主要差距,并根据国内外玉米杂交育种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实践,从育种层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在育种目标上,重点是抗病与抗虫、耐旱与耐瘠、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拓展利用营养体优势新型"饲草玉米"。在种质创新上,应明确杂优类群、简化杂优模式,系统开展基础种质评价与分析,合成与改良育种用群体,创制育种特异新材料。在突破性自交系选育上,应注重特异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把产量GCA作为重要选择标准,把自交衰退慢的株系作为主要选择对象,自交、姊妹交或混粉交替进行,提高优良基因型频率;加大选系的鉴定力度,并测定产量。在育种方法上,应增加种植密度,加大选择压力,实施南北穿梭育种,加快我国南方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西南地区 育种目标 种质资源 杂优类群 突破性自交系 育种方法
下载PDF
WRKY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娜 张振葆 +2 位作者 黄凤珠 李洪有 张素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19-1827,共9页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的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参与多种不同的信号途径,功能具有多样性。WRKY蛋白除具有高度保守的WRKYGQK基序外,通常还具有Cys2His2或Cys2His-Cys型锌指结构,它通过与靶基因启动子中的W-box[(T)TGACC(A/...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的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参与多种不同的信号途径,功能具有多样性。WRKY蛋白除具有高度保守的WRKYGQK基序外,通常还具有Cys2His2或Cys2His-Cys型锌指结构,它通过与靶基因启动子中的W-box[(T)TGACC(A/T)]特异结合调控其表达,从而响应植物的逆境胁迫及其它信号途径。为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WRKY在植物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KY转录因子 植物 非生物胁迫应答 信号途径
下载PDF
四川牡丹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勇 骆劲涛 +3 位作者 张必芳 宋会兴 刘光立 曾秀丽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104,共8页
对分布于四川阿坝的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的花部特征和开花动态进行了观察,并通过分析花粉活力、估算杂交指数(OCI)、控制授粉方式和观察访花昆虫对其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四川牡丹花部主要特征为:花色粉红... 对分布于四川阿坝的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的花部特征和开花动态进行了观察,并通过分析花粉活力、估算杂交指数(OCI)、控制授粉方式和观察访花昆虫对其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四川牡丹花部主要特征为:花色粉红色至红紫色,随开放时间延长渐变为粉白色;辐射状花冠,花瓣8~12枚;多体雄蕊128~203枚,花丝白色,花药黄色,有雄蕊瓣化现象;柱头位于心皮顶部,黄色;边缘胎座,心皮2~7枚,单个心皮含胚珠8~33枚;开花过程中均散发花香,但随花期延长花香略有变化。该种的群体花期相对集中,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但不同年份间略有差异;单花花期多数为6~8 d,整个开花过程中花药与柱头基本处于同一平面,雄蕊先熟。从开花第1天至第6天,该种的花粉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其中开花第3天至第5天花粉活力较高(约80%);从开花第2天起柱头普遍具有可授性,长达9 d,开花第5天至第8天柱头可授性最强;花粉具活力和柱头具可授性的重叠时间为5 d;该种的OCI值为4,花粉/胚珠比(P/O)为207 220。四川牡丹花期不分泌花蜜,花粉是传粉昆虫的惟一报酬;主要访花昆虫为蜜蜂(Apidea)、食蚜蝇(Syrphidae)和花金龟(Cetoniinae),其中前2类昆虫可能为该种的有效传粉者,而花金龟的传粉效率较低。授粉实验结果显示:2012年和2014年自然授粉植株的平均结籽率最高,为23.76%;而异株异花人工授粉和同株异花人工授粉植株的平均结籽率均较低,分别为18.33%和11.04%。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牡丹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需要传粉者授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牡丹 花部特征 开花进程 访花昆虫 授粉方式 繁育系统
下载PDF
四川牡丹部分野生居群种子脂肪酸组分比较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勇 刘佳坤 +3 位作者 曾秀丽 吴云 宋会兴 刘光立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07-1814,共8页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结实量大,专性种子繁殖,具油用开发潜力。对7个不同野生居群的四川牡丹种子千粒质量、种仁出油率、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探讨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四川牡...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结实量大,专性种子繁殖,具油用开发潜力。对7个不同野生居群的四川牡丹种子千粒质量、种仁出油率、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探讨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四川牡丹不同居群种子千粒质量平均为(311.65±46.45)g,平均种仁出油率32.23%±1.96%,居群间差异显著(P〈0.05);籽油中共检测到7种主要脂肪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一烯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91.94%~93.70%,亚麻酸相对含量高达40.45%~47.68%,不同居群籽油脂肪酸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土壤有效钾含量与种子出油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他脂肪酸组分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牡丹 野生居群 牡丹籽油 脂肪酸组分 不饱和脂肪酸
原文传递
240份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3 位作者 张敏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3-1119,共7页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连续3年对240份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分析了玉米纹枯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资源较为缺乏,240份自交系中无免疫或高抗的材料,有中抗自交系4份、感病自交系18份、高感...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连续3年对240份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分析了玉米纹枯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资源较为缺乏,240份自交系中无免疫或高抗的材料,有中抗自交系4份、感病自交系18份、高感自交系218份。旅大红骨、Reid、PA和塘四平头类群自交系中未发现玉米纹枯病抗源,PB类群和Lancaster类群自交系纹枯病抗性相对较好,今后应主要从这两类种质中寻找玉米纹枯病抗源。玉米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株高、穗位高、穗位高/株高、穗下节间数和穗下平均节间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些表型可以作为非接种条件下筛选抗玉米纹枯病种质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纹枯病 抗性
下载PDF
西藏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的种子油脂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曾秀丽 张姗姗 +5 位作者 杨勇 邓岚 薛璟祺 王亮生 李珊珊 张秀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32%),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林芝地区4个居群油脂成分接近,各脂肪酸成分显著高于山南居群;居群内单株油脂成分林芝1号居群内部无差异,山南居群内部差异明显。【结论】野生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和组成与其他栽培种油用牡丹差异较大,油酸含量较高,亚麻酸含量较低,更有利于保存,大花黄牡丹可以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牡丹油 脂肪酸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不同休眠玉米种子内源激素的含量测定和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元奇 冷亦峰 +2 位作者 夏超 周树峰 兰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3-219,共7页
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个不同休眠性的玉米自交系鲜种子内源激素ZT、GA3、IAA和AB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分析了各种激素及其相互作用对玉米种子休眠的影响,为阐明玉米种子休眠机理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ZT含量在一定程度上... 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个不同休眠性的玉米自交系鲜种子内源激素ZT、GA3、IAA和AB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分析了各种激素及其相互作用对玉米种子休眠的影响,为阐明玉米种子休眠机理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ZT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与种子休眠性呈负相关性,具有对种子萌发抑制物的拮抗作用;GA3具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功能,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必需的;IAA与休眠不具有相关性;ABA具有拮抗GA3的作用,诱导种子休眠,抑制萌发。种子的休眠是几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种子休眠程度与种子内起促进作用和起抑制作用的激素之间的比例密切相关。强休眠特性玉米自交系具有以下特征:ZT和GA3含量低,ABA含量高,ZT/ABA值与GA3/ABA值较小,各激素相对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休眠 内源激素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洁 张永中 +7 位作者 张谦 沈亚欧 高世斌 唐海涛 何文铸 谭君 张彪 潘光堂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2,共7页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生育进程中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除ABA含量为磷低效自交系>磷高效自交系>F1外,ZT、GA3和IAA含量均为F1>磷高效...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生育进程中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除ABA含量为磷低效自交系>磷高效自交系>F1外,ZT、GA3和IAA含量均为F1>磷高效自交系>磷低效自交系。低磷胁迫下,除ZT含量较正常供磷水平减少外,GA3、IAA和ABA含量均较正常供磷水平增加。ZT和ABA的变幅表现为磷低效自交系大于磷高效自交系和F1,GA3和IAA的变幅表现为磷高效自交系和F1大于磷低效自交系。此外,低磷胁迫下磷高效自交系与磷低效自交系间同一内源激素最值出现时期不同。说明低磷胁迫下不同磷利用效率自交系内源激素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因此可将内源激素作为鉴定和选育玉米磷高效基因型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磷胁迫 内源激素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转录因子BES1/BZR1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好强 孙福艾 +3 位作者 冯文奇 路风中 李晚忱 付凤玲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6-214,共9页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 BR)是植物特有的甾体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转录因子BES1/BZR1(BRI1 EMS SUPPRESSOR 1/BRASSINAZOLE RESISTANT 1)是BR信号转导的核心成员,被BR信号激活后,结合到下游靶基因启...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 BR)是植物特有的甾体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转录因子BES1/BZR1(BRI1 EMS SUPPRESSOR 1/BRASSINAZOLE RESISTANT 1)是BR信号转导的核心成员,被BR信号激活后,结合到下游靶基因启动子区的E框(CANNTG)或BRRE元件(CGTGT/CG),调节靶基因表达。除介导BR信号,BES1/BZR1还参与脱落酸、赤霉素及光等信号转导途径,协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最新研究发现,BES1/BZR1还参与调控植物的抗逆性。本文对转录因子BES1/BZR1通过信号转导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分子机制的新近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素内酯 生长发育 信号转导 抗逆性 BES1/BZR1转录因子
下载PDF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2 位作者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8,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基础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P4C0经过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 为了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基础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P4C0经过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的改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P4C0经过1轮半同胞-S2∶3(HS-S2∶3)选择后,遗传多样性比P4C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P4HSC1经过1轮开放改良后,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4HSC1经过3轮MS改良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增大的趋势,但每轮增加的幅度均较小;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仍远远小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群体内个体的分布发生了定向变化,且不同选择方法改良后,群体内个体偏移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研究结果为这些轮回选择方法的利用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窄基群体 轮回选择 遗传多样性 SSR
下载PDF
两种磷水平下玉米苗期根系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6
13
作者 苏顺宗 徐刚 +6 位作者 刘丹 吴玲 张啸 任志勇 聂治 林海建 高世斌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7,共5页
以耐低磷性状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自交系X178和9782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磷与低磷胁迫下对玉米苗期根系和地上部分干重等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重组自交系地上部分干重下降最多,显示... 以耐低磷性状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自交系X178和9782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磷与低磷胁迫下对玉米苗期根系和地上部分干重等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重组自交系地上部分干重下降最多,显示低磷胁迫下玉米苗期优先确保根系生长发育。两种磷水平下共检测到9个性状的16个QTL,主要位于第1染色体上,其中,正常磷水平下富集了5个QTL的bin1.06区域、低磷胁迫下集中了3个QTL的bin1.03区域可能是含有控制根系或磷利用相关性状基因的重要染色体区域。在定位的16个QTL中,位于第7染色体的根冠比QTL qRRS7_LP可解释表型贡献率高达14.06%,且增效等位基因来源耐低磷亲本X178,表明若对该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能会对耐低磷性状改良具有明显的选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系 低磷胁迫 QTL
原文传递
两种磷水平下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及其QTL定位 被引量:6
14
作者 任志勇 苏顺宗 +6 位作者 张素芝 刘海岚 罗博文 刘丹 吴玲 荣廷昭 高世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4,共6页
为了解低磷胁迫下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遗传基础,以玉米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分别在低磷处理和正常条件下,比较供试群体的产量及构成性状的变化,并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穗重和轴重等性状受... 为了解低磷胁迫下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遗传基础,以玉米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分别在低磷处理和正常条件下,比较供试群体的产量及构成性状的变化,并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穗重和轴重等性状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大,出籽率、穗行数和粒深等性状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通径分析表明,低磷胁迫主要通过影响行粒数、百粒质量和粒深构成性状导致了单株产量的损失。在2种磷水平下共检测到23个产量及其构成性状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32%~14.77%;其中,标记区间bnlg666~umc1141和umc1108~bnlg1258分布了不同性状的多个QTL。这些成簇分布QTL的染色体区域和低磷胁迫条件QTL,可为开展玉米耐低磷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磷胁迫 产量 通径分析 QTL
下载PDF
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的鉴定与基因克隆
15
作者 苏帅 刘孝伟 +5 位作者 牛群凯 时子文 侯雨微 冯开洁 荣廷昭 曹墨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4-1135,共12页
玉米株高降低通常是由节间数目减少、节间长度变短或二者共同作用所致。而本研究在基因编辑后代中发现的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却表现为节间数目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lyd1株高仅为93.10 cm,与野生型KN5585的株高159.95 cm相比,降低... 玉米株高降低通常是由节间数目减少、节间长度变短或二者共同作用所致。而本研究在基因编辑后代中发现的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却表现为节间数目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lyd1株高仅为93.10 cm,与野生型KN5585的株高159.95 cm相比,降低了41.79%,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然而lyd1叶片数平均达到27.8片,相较野生型平均17.8片叶,增加56.1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分析表明,lyd1的突变表型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将控制多叶矮化性状的基因定位于玉米3号染色体标记Indel10和Indel11之间,物理距离0.74 Mb。对定位区间内13个基因(不包含假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序,发现仅ZmTE1在第4外显子出现1个A碱基的替换,其他基因无差异。ZmTE1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氨基酸的替换发生在第3个RNA结合结构域内(RRM3),导致天冬氨酸转变为缬氨酸。突变体lyd1的突变位点与已报道的te1-mum1、te1-mum^(2)、te1-mum^(3)、zm66不同,lyd1的发现为进一步解析玉米叶片和节间发育平衡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片数量 节间长度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植物DNA甲基化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浪浪 江舟 +2 位作者 黄小波 沈亚欧 潘光堂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1-110,共10页
DNA甲基化指在DNA甲基酶的催化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胞嘧啶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它是真核细胞基因组重要的修饰方式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DNA甲基化调控的特征、维持机制、表观遗... DNA甲基化指在DNA甲基酶的催化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胞嘧啶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它是真核细胞基因组重要的修饰方式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DNA甲基化调控的特征、维持机制、表观遗传现象及生物学意义、研究方法、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运用等方面,旨在为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基因沉默 杂种优势
原文传递
玉米ZmTOC1a、ZmTOC1b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蔡云婷 贾力 拓昊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1,共8页
拟南芥TOC1基因在拟南芥中与2个MYB类蛋白基因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CCA1(Circadian clock associated1)组成中央振荡器,通过光周期调节途径调控拟南芥对光照的响应。为了揭示玉米中央振荡器中重要基因ZmTOC1a与ZmTOC1b的生... 拟南芥TOC1基因在拟南芥中与2个MYB类蛋白基因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CCA1(Circadian clock associated1)组成中央振荡器,通过光周期调节途径调控拟南芥对光照的响应。为了揭示玉米中央振荡器中重要基因ZmTOC1a与ZmTOC1b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同源搜索找到玉米中的2个同源基因ZmTOC1a与ZmTOC1b,并通过同源克隆得到了这2个基因的序列,进而对这2个基因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和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通过同源克隆得到ZmTOC1a的开放阅读框的总长度为1236bp,共编码411个氨基酸;ZmTOC1b的开放阅读框的全长为1554bp,共编码517个氨基酸。通过ProtPARAM进行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ZmTOC1a与ZmTOC1b均为酸性蛋白。NetPhos 3.1 Server预测结果显示,ZmTOC1a存在46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其中丝氨酸36个,苏氨酸8个,酪氨酸2个;ZmTOC1b共存在53个潜在磷酸化位点,丝氨酸38个,苏氨酸12个,酪氨酸3个。在玉米中选取11个不同的组织进行qRT-PCR分析,结果表明,ZmTOC1a及ZmTOC1b分别在胚根以及胚芽鞘中高表达。通过构建目的蛋白与GFP融合的表达载体并注射烟草,发现ZmTOC1a及ZmTOC1b表达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中。综上所述,玉米TOC1基因可能与拟南芥TOC1基因作用一致,在玉米的生物钟调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ZmTOC1a ZmTOC1b 克隆 组织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强休眠玉米种子休眠前后的蛋白差异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兰海 冷亦峰 +2 位作者 周树峰 刘坚 荣廷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8,共6页
以强休眠玉米自交系08-641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处于休眠状态下的新鲜收获种子和经过10 d后熟作用破除休眠的种子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在3次重复试验下休眠状态的08-641鲜种子蛋白2-DE图谱上共检测到约... 以强休眠玉米自交系08-641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处于休眠状态下的新鲜收获种子和经过10 d后熟作用破除休眠的种子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在3次重复试验下休眠状态的08-641鲜种子蛋白2-DE图谱上共检测到约600个蛋白质点,在经过10 d后熟作用破除休眠的08-641种子蛋白2-DE图谱上共检测到约620个蛋白质点,其中下调表达蛋白质点4个,上调表达蛋白质点4个,新增蛋白质点8个,缺失表达蛋白质点7个。经过质谱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涉及球蛋白、胚胎晚期丰富蛋白、豆球蛋白等贮藏物蛋白质;蛋白酶体、山梨醇脱氢酶等参与物质代谢的蛋白质;热激蛋白等参与蛋白质结构、细胞功能调控的蛋白质。推测08-641种子休眠是由于种子内休眠相关蛋白的过量表达或缺失抑制了种子的正常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休眠 贮藏物质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下载PDF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芦江 兰海 +1 位作者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95-1904,共10页
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扩增与改良的有效方法,能为选育优良自交系提供基本素材,进而提高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效率。本研究以玉米窄基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的10个群体为材料,通过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和配合... 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扩增与改良的有效方法,能为选育优良自交系提供基本素材,进而提高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效率。本研究以玉米窄基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的10个群体为材料,通过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和配合力测定,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轮回选择方法都能有效改良群体的主要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以时间计算,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对群体P4C0主要性状及其GCA改良效果优于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但在株高和穗位高的改良上,HS-S2:3选择效果较好。以轮次计算,开放改良对群体P4HSC1主要性状及其GCA的改良效果优于MS,但开放改良后,群体株高和穗位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不尽一致。P4C0经过5轮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的改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P4C0经过1轮HS-S2:3选择后,遗传多样性比P4C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P4HSC1经过1轮开放改良后,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4HSC1经过3轮MS改良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增大的趋势,但每轮增加的幅度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轮回选择 性状 配合力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矮化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牛群凯 杨聪 +1 位作者 时子文 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9-435,480,共8页
【目的】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ms39,选自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后代。该突变体为细胞核遗传,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株往往伴随着植株的矮化,旨在探讨该突变体不育性与矮化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太空诱变核不育... 【目的】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ms39,选自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后代。该突变体为细胞核遗传,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株往往伴随着植株的矮化,旨在探讨该突变体不育性与矮化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太空诱变核不育株(ms39)与自交系B73杂交组配(ms39ms39×B73)F2群体,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支数、雄穗长度进行QTL定位。【结果】共定位到9个QTL,4个株高QTL分别位于1、3、4、10号染色体;2个穗位高QTL分别位于3、4号染色体;1个雄穗长度QTL位于3号染色体;2个雄穗分支数QTL分别位于2、4号染色体。【结论】在3号染色体检测到1个主效株高位点qph3-1,该位点恰好位于不育基因定位区段附近,这对解释该核不育材料常常伴随株高降低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核不育突变体 QTL定位 F2群体 矮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