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向加压式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血压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原风 王玫 +2 位作者 肖煜东 吕宾 刘金琪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87-688,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各年龄组动脉血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对心、脑血管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60人,年龄30~71岁,按年龄分为3个组:30~49岁组(A组),50~59岁组(B组)和60岁以上组(C组),在静卧、... 目的探讨自制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各年龄组动脉血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对心、脑血管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60人,年龄30~71岁,按年龄分为3个组:30~49岁组(A组),50~59岁组(B组)和60岁以上组(C组),在静卧、清醒状态下,以自制的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仪进行腹部主动脉球囊反搏,监测反搏前、中、后上肢动脉血压,以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上肢动脉血压:收缩压(SBP):各组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舒张压(DBP):A组无显著变化;B组在反搏中较反搏前有明显升高(P<0.05),反搏后很快恢复;C组在反搏中和反搏后1、3 min时与反搏前比较变化显著(P<0.05),反搏后5 min统计学差异消失.颈内动脉血流速度:A组未出现明显变化;B组在反搏中有明显升高(P<0.05),反搏后1 min仍较反搏前快(P<0.05),但比反搏过程中已明显减慢,反搏后3、5 min已明显低于反搏中的流速(P<0.05);C组:反搏中和反搏后1、3 min较反搏前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5),反搏后5 min与反搏中比较已明显下降(P<0.05),仍高于反搏前.A、B、C三组均未出现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或淤血,也未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未见反搏部位远端静脉回流障碍征象.结论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各年龄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对收缩压均无明显影响,舒张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反应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恢复逐渐减慢.单向加压式腹部主动脉体外反搏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或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 收缩压 舒张压 颈内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绿色切削技术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韩荣第 吴健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10,共3页
介绍了绿色切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分析了干式切削、液氮冷却切削、水蒸汽冷却切削、气体射流冷却切削、低温风冷切削及最小量润滑切削的技术特点、应用条件、存在不足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 绿色制造 绿色切削技术 冷却 润滑
下载PDF
大型水轮机选型设计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钟诗胜 李福军 +4 位作者 王知行 林琳 黄平 王威 李宝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EI CSCD 2000年第2期70-74,共5页
水轮机选型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水轮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和结构控制参数 ,完成水轮机的流道设计。它需要丰富的设计知识和设计经验。现行的水轮机选型设计基本上靠手工完成 ,参数确定、性能计算、图表查找相当繁琐 ,直接影响水轮机设计的质量... 水轮机选型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水轮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和结构控制参数 ,完成水轮机的流道设计。它需要丰富的设计知识和设计经验。现行的水轮机选型设计基本上靠手工完成 ,参数确定、性能计算、图表查找相当繁琐 ,直接影响水轮机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把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引入水轮机选型设计 ,探讨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水轮机选型设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机 选型设计 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数控铣削加工过程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惠萍 高栋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3年第2期29-31,共3页
数控加工低碳制造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准确有效的定量分析及实现方法一直是低碳制造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瓶颈。综合考虑数控铣削过程中涉及的能源、资源、废物,分析了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明确了相互间的关联关系,揭示了加工中... 数控加工低碳制造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准确有效的定量分析及实现方法一直是低碳制造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瓶颈。综合考虑数控铣削过程中涉及的能源、资源、废物,分析了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明确了相互间的关联关系,揭示了加工中碳足迹的本质。通过对铣床耗能、破损刀具等废弃物量的计算,建立ERWC碳排放模型,并以Visual Basic 6.0和SQL Server 2008为开发工具编制软件,从数控程序文件中提取加工信息,可以预测某数控加工工序产生的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制造 数控铣床 碳排放量 ERWC模型
下载PDF
修正齿丝锥攻丝成形原理仿真及其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韩荣第 唐艳丽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6,共4页
以修正齿丝锥的攻丝成形原理为理论基础,利用I-DEAS软件为开发平台,建立了修正齿丝锥的结构模型并模拟了攻丝过程,解决了修正齿丝锥设计的盲目性。通过攻丝试验证明:与标准丝锥相比,修正齿丝锥是解决高温合金GH4 16
关键词 修正齿丝锥 成形原理 攻丝 试验研究 I-DEAS软件 仿真 GH4169 理论基础 开发平台 结构模型 高温合金 盲目性 工具 小孔
下载PDF
用于抽油机的新型两级三环减速器的振动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辛绍杰 李华敏 +1 位作者 李瑰贤 张树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82-184,共4页
为解决一般三环减速器振动大、温升高和转臂轴承使用寿命短等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依据功率分流、弹性环均载、同步带缓冲及吸振和机构平衡原理 ,设计出了一种具有圆弧齿同步带传动的完全平衡、均载减振 ,偏心相位差为 1 80°... 为解决一般三环减速器振动大、温升高和转臂轴承使用寿命短等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依据功率分流、弹性环均载、同步带缓冲及吸振和机构平衡原理 ,设计出了一种具有圆弧齿同步带传动的完全平衡、均载减振 ,偏心相位差为 1 80°的新型三环减速器。该两级三环减速器的传动效率达 93%以上 ,载荷分配不均匀系数小于 1 .1 ,振动加速度值也小于同等传动能力的一般三环减速器。依据振动理论建立了具有弹性支撑的输出轴的动力学分析模型 ,根据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原理 ,将复杂的激振力分解成为多个频率成整倍数关系的简谐激励函数 ,导出了动态响应表达式 ,结果表明 ,当载荷分配不均匀系数为 1 .0时的输出轴两端支撑同步。该新型减速器可用作抽油机的传动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减速器 游梁式抽油机 弹性均载环 振动分析
下载PDF
数字式微步进分度输液泵的设计 被引量:3
7
作者 宋宝亭 朴顺梅 +6 位作者 王易诗 于慧博 肖红 裴丽艳 李雪薇 于雷 李文鑫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2期8-11,共4页
目的:设计一种数字式微步进分度输液泵系统,以实现输液泵的临床输液速度及输液量精确控制。方法:构建数字式微步进分度输液系统,采用AT89S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应用高可控步进电机和高精度测量传感器等方法,实现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控制,提... 目的:设计一种数字式微步进分度输液泵系统,以实现输液泵的临床输液速度及输液量精确控制。方法:构建数字式微步进分度输液系统,采用AT89S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应用高可控步进电机和高精度测量传感器等方法,实现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控制,提高临床输注的精确性及稳定性。结果:数字式微步进分度输液泵系统实现了操作便捷、运行稳定性强,适用于户外、灾害、急救等特殊场合,能够监测输液时出现的阻塞、气泡、空液等异常情况,并发出声光报警;降低临床护理工作强度,提高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结论:数字式微步进分度输液泵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输液泵输注期间难以移动的缺点,增强输液泵在户外、灾害、急救等特殊条件下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步进分度输液泵 单片机 智能控制 监测
下载PDF
混有着色剂的光敏树脂光固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宫海军 王扬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21-124,共4页
研究了混入不同着色剂的液态光敏树脂在激光扫描照射下树脂单层固化厚度的变化规律,比较了不同着色剂对树脂固化程度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经表面改性的着色剂加入液态树脂后对树脂固化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色剂种类和加入量的变... 研究了混入不同着色剂的液态光敏树脂在激光扫描照射下树脂单层固化厚度的变化规律,比较了不同着色剂对树脂固化程度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经表面改性的着色剂加入液态树脂后对树脂固化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色剂种类和加入量的变化,树脂固化程度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表面改性的方法,可以改善着色剂在液态树脂中的分散性以及着色树脂的固化程度.使用MTS Nano Indenter XP型纳米硬度计对固化树脂进行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混入改性着色剂的固化树脂的表面可承受的压力和弹性模量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立体造型 着色剂 表面改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变速积分模糊控制的微驱器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3
9
作者 姜文锐 卢泽生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53-1556,1561,共5页
为了满足现代加工、检测技术的需求,能够在较大的行程范围内,实现超精密定位,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大行程高精度微驱动系统。通过模块化方法,分别建立微驱动系统驱动部分、传动部分的物理、数学模型,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为了满足现代加工、检测技术的需求,能够在较大的行程范围内,实现超精密定位,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大行程高精度微驱动系统。通过模块化方法,分别建立微驱动系统驱动部分、传动部分的物理、数学模型,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采用带有变速积分的模糊控制方法,对系统的运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跟踪连续的阶梯信号时,对比单独采用模糊控制策略的系统位移输出,误差由0.09μm下降到0.004μm,位移分辨率达到0.0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驱动器 变速积分 模糊控制 建模 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