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数学理解而教 被引量:4
1
作者 范世祥 《数学通讯(教师阅读)》 2015年第8期4-6,共3页
近年来,“为理解而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逐渐被数学教育界所认同,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思想方法,才有可能有所发现或创造.这就是说。数学理解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与... 近年来,“为理解而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逐渐被数学教育界所认同,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思想方法,才有可能有所发现或创造.这就是说。数学理解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与数学精神的前提,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理解 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思想 学习内容 思想方法 数学精神 数学素养 解题能力
原文传递
重新思“勤”,要懂得合理思辨
2
作者 徐桂芳 《作文(高中版)》 2024年第7期125-126,共2页
月考语文,命题老师出了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勤”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熟悉的俗语中有许多与勤奋有关,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勤劳一分才”“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一能之,... 月考语文,命题老师出了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勤”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熟悉的俗语中有许多与勤奋有关,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勤劳一分才”“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一能之,已百之”……似乎能力、才华、事业和勤奋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勤能补拙 业精于勤 一篇文章 勤奋 语文 学习与生活
下载PDF
基于“题组教学”的高三复习课设计——以“二次函数恒成立问题”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范世祥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17年第4期10-12,共3页
题组教学,即把相关联的知识和方法通过精心设计,变成一系列问题或题组,利用它们组织课堂教学.以“二次函数恒成立问题”为例,探究试题解法,形成一题多解,展示数学问题解决的多元化;突出一题多变,展示数学问题的可变性;最后通... 题组教学,即把相关联的知识和方法通过精心设计,变成一系列问题或题组,利用它们组织课堂教学.以“二次函数恒成立问题”为例,探究试题解法,形成一题多解,展示数学问题解决的多元化;突出一题多变,展示数学问题的可变性;最后通过对问题的化归,强化一题多用,揭示问题的本质.据此可知:数学问题的解决,应多关注其本质,以期更好地理解数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一题多用 题组教学
下载PDF
研磨教学设计 光大课堂生成——“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4
作者 傅香平 范世祥 《中学数学教学》 2016年第4期20-23,共4页
新课改以来,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但一提到概念教学,很多教师就觉得难教,往往就走走过场,“给出定义,解释说明,几点注意,大量练习”.李邦河院士说:“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概念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源地,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效果 李邦河 逆否命题 集合思想 生活实例 第一课 数学思维能力
下载PDF
让学生自主变式成为一种习惯 被引量:1
5
作者 范世祥 《数学通讯(教师阅读)》 2017年第5期7-9,共3页
一、问题提出 谈及变式教学的发展,郑毓信先生指出:我们更应强调变式的共同本质:“变化中求不变”、“求变以突出其中的不变因素”.笔者深以为然:变式绝对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变式深化理解,揭示共性,获得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发... 一、问题提出 谈及变式教学的发展,郑毓信先生指出:我们更应强调变式的共同本质:“变化中求不变”、“求变以突出其中的不变因素”.笔者深以为然:变式绝对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变式深化理解,揭示共性,获得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发展.再者,笔者认为,解题教学中变式的现代发展,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提出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式教学 学生 解题教学 学习方式 郑毓信
原文传递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6
作者 李庆 《江西教育》 2023年第11期42-43,共2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原文传递
谈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7
作者 何国友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第24期45-47,共3页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自然学科,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加强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搭建初高中物理知识过渡桥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的异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自然学科,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加强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搭建初高中物理知识过渡桥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的异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保证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提出对比分析教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等策略,以期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改 初高中衔接 物理教学
下载PDF
基于“问题串”的探究式习题设计——以2015年安徽卷理科压轴题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范世祥 《中学数学教学》 2015年第5期32-35,共4页
问题串,是由一连串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系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解题,设计一问接一问、一环接一环的问题串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以2015年高考数学安徽卷理科压轴题为例,分析从原题到问题串的简化过程,设计问题串的方法... 问题串,是由一连串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系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解题,设计一问接一问、一环接一环的问题串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以2015年高考数学安徽卷理科压轴题为例,分析从原题到问题串的简化过程,设计问题串的方法阐述,探究问题串的设计思路及教学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串 设计过程 习题探究 教学启示
下载PDF
重过程,讲方法,构建作文“十步教学法”
9
作者 朱后树 《学语文》 2007年第1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 作文 语文教学 写作教学 高中
下载PDF
对一道高考解析几何问题的探究
10
作者 范世祥 岳峻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上半月)》 2016年第5期29-30,48,共3页
一、考题再现 题目一种作图工具如图1所示,O是滑槽AB的中点,短杆ON可绕O转动.
关键词 解析几何问题 高考 作图工具 考题 ON
下载PDF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三对策”
11
作者 丁文萍 杜家兵 《教学考试》 2021年第17期65-67,共3页
二轮复习主要是对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纠正,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网络;对主干知识进行重点突破,培养学生中外关联、对比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应... 二轮复习主要是对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纠正,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网络;对主干知识进行重点突破,培养学生中外关联、对比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应试水平。因此,笔者试提出二轮复习的"三对策",以期为高三复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轮复习 多角度思考 主干知识 一轮复习 高三复习 高三历史 应试水平 综合应用能力
原文传递
诗句串通的高三数学习题课设计
12
作者 范世祥 刘娟 《数学通讯(教师阅读)》 2016年第9期26-28,共3页
诗歌抒情,数学说理.在数学课堂上,若能恰当地运用诗歌,让学生品味数学的神奇魅力,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把握.本文以高三复习解析几何的一次习题讲评课为案例,用几句诗词串... 诗歌抒情,数学说理.在数学课堂上,若能恰当地运用诗歌,让学生品味数学的神奇魅力,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把握.本文以高三复习解析几何的一次习题讲评课为案例,用几句诗词串通一次解题之旅,从而使高三的习题讲评课不再枯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悟诗句的意境,促进数学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 习题课 高三 设计 解题过程 数学学习 解析几何 数学知识
原文传递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瑞雨 《学语文》 2008年第6期16-16,34,共2页
语文阅读指用多种阅读方法达成阅读能力的过程。而阅读办法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导引和思维导引才能逐渐掌握。这里的阅读能力一般指准确理解原文、正常的阅读速度、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三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为培养学... 语文阅读指用多种阅读方法达成阅读能力的过程。而阅读办法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导引和思维导引才能逐渐掌握。这里的阅读能力一般指准确理解原文、正常的阅读速度、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三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为培养学生熟悉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导引.具体应抓好以下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策略 语文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阅读速度 导引 学生
下载PDF
以不变的“本质”应对万变的“形式”——记一道高考题的解题教学与思考
14
作者 范世祥 《中学数学(高中版)》 2016年第8期21-24,共4页
题目千千万,解法万万千;年年都考试,今年又不同.在解答看似陌生的“新题”时,要相信一个基本的道理:千变万变,本质不变很多高考试题只是对以前的问题稍加“化妆”,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能揭开题目的“神秘面纱... 题目千千万,解法万万千;年年都考试,今年又不同.在解答看似陌生的“新题”时,要相信一个基本的道理:千变万变,本质不变很多高考试题只是对以前的问题稍加“化妆”,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能揭开题目的“神秘面纱”就可以看穿题目的“真面目”,使问题获得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题教学 “形式” 本质 高考题 高考试题 开题
下载PDF
形式各异的裂项相消
15
作者 范世祥 《中学生数学(高中版)》 2015年第10期35-36,共2页
数列求和问题因其综合性强、解法灵活等特征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通项拆分的方法在高中数列求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项拆分又称裂项相消法,是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之一,目的是先将通项分拆成两项之差,然后两两相消再求和.此法很好地考... 数列求和问题因其综合性强、解法灵活等特征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通项拆分的方法在高中数列求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项拆分又称裂项相消法,是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之一,目的是先将通项分拆成两项之差,然后两两相消再求和.此法很好地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年来的高考和自主招生以及竞赛试题中多有触及,且形式各异.本文分类列举几题,与大家共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项相消法 通项 相消 竞赛试题 和中 裂项求和 放缩 复习备考 张思明 正整数
原文传递
浅谈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法
16
作者 朱后树 《学语文》 2008年第5期27-27,46,共2页
“浯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就是要讲语法,但不是孤立地讲。而是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要讲人文,但也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说教,而是以... “浯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就是要讲语法,但不是孤立地讲。而是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要讲人文,但也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说教,而是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既体会语法和修辞的含义和作用,又领悟艺术和人文的精髓。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里笔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教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教法 新课标 人文性 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语文课程 教学实践
下载PDF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卷记叙文试题例析
17
作者 成应良 《学语文》 2011年第1期55-56,共2页
安徽省2010年中考试卷的记叙文阅读试题共23分,五小题。分别从文章内容把握、要点概括、词句理解,内容探究、作者感情等方面出题,考查以下考点: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2010年 中考试卷 记叙文 安徽省 试题例析 语文试卷 文章内容 词句理解
下载PDF
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18
作者 丁万丽 《学语文》 2011年第3期23-24,共2页
新课改鼓励教师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说起来是一回事,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细想一下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多少属于创新的成分?难道创新就真的那么难以做到?叶圣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逆向思维 妙用 勇于创新 叶圣陶 教师 课改 成分
下载PDF
聚焦数列与形的交汇
19
作者 范世祥 《中学数学教学》 2013年第4期48-50,共3页
数列作为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近年来,高考数列试题主要以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为背景,注重数列与函数、方程、导数、不等式、解析几何、推理等知识的交汇.同时,命题者在数列的生成方式上不断创新,
关键词 数列试题 交汇 聚焦 高中数学 等比数列 解析几何 生成方式 不等式
下载PDF
基于一道高考压轴题的探究式复习课
20
作者 范世祥 《数学通讯(教师阅读)》 2015年第11期22-24,共3页
题目千千万,解法万万千;年年都考试,今年又不同.在解答看似陌生的“新题”时,如果能揭开题目的“神秘面纱”,就可以看穿题目的“真面目”,使问题获得解决.2015年高考刚结束,笔者就在高二年级开设了一节高考试题探究课.题目取... 题目千千万,解法万万千;年年都考试,今年又不同.在解答看似陌生的“新题”时,如果能揭开题目的“神秘面纱”,就可以看穿题目的“真面目”,使问题获得解决.2015年高考刚结束,笔者就在高二年级开设了一节高考试题探究课.题目取自2015年高考数学安徽卷理科第21题,针对我校学生实际,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题组,以问题串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究,以期让包装后的压轴题现出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试题 复习课 探究式 二年级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