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硬粘土层成因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庆强 李从先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3-57,共5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统下伏的硬粘土层具有粘粒胶膜、裂隙、植物根茎等暴露成土标志,系古土壤。古土壤层厚度多在2.0m以上;剖面具有多个粘聚层,但缺乏钙积层;半数以上研究钻孔的古土壤层中出现有孔虫;剖面的磁化率值低而平稳,...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统下伏的硬粘土层具有粘粒胶膜、裂隙、植物根茎等暴露成土标志,系古土壤。古土壤层厚度多在2.0m以上;剖面具有多个粘聚层,但缺乏钙积层;半数以上研究钻孔的古土壤层中出现有孔虫;剖面的磁化率值低而平稳,磁组构参数变化范围广。它是河水漫滩不断加积和成土作用持续进行的共同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古环境 晚第四纪 长江三角洲 硬粘土层
下载PDF
上海地区晚第四纪地层磁组构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范代读 陈庆强 +1 位作者 丛友滋 李从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4期1533-1536,共4页
对上海地区曹阳新村晚第四纪沉积剖面磁组构的测量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海相层与下伏硬土层磁组构特征变化突然 ,海相层内部滨海、浅海、潮下带和潮坪等沉积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磁组构特征 .K ,P ,L ,q等参量值的组合变化清晰地显示出沉积... 对上海地区曹阳新村晚第四纪沉积剖面磁组构的测量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海相层与下伏硬土层磁组构特征变化突然 ,海相层内部滨海、浅海、潮下带和潮坪等沉积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磁组构特征 .K ,P ,L ,q等参量值的组合变化清晰地显示出沉积相变界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地层划分 晚第四纪 磁性地层学 第四纪
原文传递
南海深水底质中氧化还原带的有孔虫壳体沾染
3
作者 王吉良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5-40,共6页
海洋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壳体沾染上锰质微粒是沉积介质化学条件的反映。南海深水底质沉积物的四个沉积带中分别发现不同量有孔虫沾染壳,有孔虫沾染壳的比例在垂向上的分布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最上部的氧化带中较少;其下覆的氧... 海洋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壳体沾染上锰质微粒是沉积介质化学条件的反映。南海深水底质沉积物的四个沉积带中分别发现不同量有孔虫沾染壳,有孔虫沾染壳的比例在垂向上的分布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最上部的氧化带中较少;其下覆的氧化还原接触带中最多;至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中又变少。这说明有孔虫壳体在埋葬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无沾染白色壳→沾染壳→无沾染白色壳的变化,也反映了表层沉积物孔隙中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接触带厚度的变化,同古生产力等古海洋学因素有关,因此,沉积物中锰质微粒有孔虫沾染壳的分布也可作为古海洋学研究的一个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水底质 氧化还原带 有孔虫 壳体沾染
下载PDF
南沙海区南部近30ka来的古生产力记录 被引量:23
4
作者 房殿勇 翦知湣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8期2005-2008,共4页
选取南沙海区南部重力柱状样 1 796 2 ( 7°1 1′N ,1 1 2°5′E ,柱长 8m ,水深 1 96 8m) ,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 ,通过有机碳、碳酸盐、蛋白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群等多种指标探讨古生产力的变化 ,并定量计算了该柱状样近 3... 选取南沙海区南部重力柱状样 1 796 2 ( 7°1 1′N ,1 1 2°5′E ,柱长 8m ,水深 1 96 8m) ,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 ,通过有机碳、碳酸盐、蛋白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群等多种指标探讨古生产力的变化 ,并定量计算了该柱状样近 30ka来的表层古生产力 .结果发现南沙海区南部末次冰期的古生产力增大 ,约为全新世的 1 6倍 ,推测与冰期海平面下降 ,该柱状样所在位置的陆源营养元素增多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通量 古生物 海洋 古生产力
原文传递
从稳定同位素与微体化石看南海南部末次冰消期古海洋变化之阶段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翦知湣 陈民本 +1 位作者 林慧玲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对南海西南陆坡SCS 1 2柱状样中微体化石进行定量统计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和AMS14 C测年 ,求取末次冰消期高分辨率的古海洋学记录 .约 1 3kaBP以来南海南部的古海洋呈阶段变化 ,其中氧同位素 1 /2期界线约 1 2 .0 5kaBP和末次冰消期末约 ... 对南海西南陆坡SCS 1 2柱状样中微体化石进行定量统计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和AMS14 C测年 ,求取末次冰消期高分辨率的古海洋学记录 .约 1 3kaBP以来南海南部的古海洋呈阶段变化 ,其中氧同位素 1 /2期界线约 1 2 .0 5kaBP和末次冰消期末约 7.70kaBP前后为两个快速变化期 (终止期IA 和终止期IB) ,其间则为缓慢变化期 .据推测 ,南海海平面在终止期IA 之前相对于现代的大致位于 - 1 1 0m处 ,终止期IB 之后与现代的相近 ,而其间则大致位于 - 5 0m附近 .与此相应 ,1 2 .0 5kaBP以来 ,冬季平均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明显增高 ,表层古生产力下降 ;而约 7.70kaBP出现早全新世CaCO3 保存峰事件 ,翼足类丰度和CaCO3 含量显著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古海洋 稳定同位素 微体化石 南海
原文传递
冲绳海槽南部20ka来的放射虫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汝建 翦知湣 +1 位作者 李保华 陈荣华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2期131-136,共6页
对冲绳海槽南部 2 5 5柱状样的 6 5个样品进行放射虫定量研究 .根据属种分布和Q型因子分析结果 ,冲绳海槽南部近 2 0ka来出现过 3个不同的放射虫组合 ,冰期的Tetrapylequadriloba组合与表层高生产力和沉积物中富有机碳含量有关 ,冰后期... 对冲绳海槽南部 2 5 5柱状样的 6 5个样品进行放射虫定量研究 .根据属种分布和Q型因子分析结果 ,冲绳海槽南部近 2 0ka来出现过 3个不同的放射虫组合 ,冰期的Tetrapylequadriloba组合与表层高生产力和沉积物中富有机碳含量有关 ,冰后期的Carposphaeraglobosa组合和Polysoleniaspinosa组合对应于较低的表层生产力 .而放射虫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冰后期SiO2 的溶解作用较冰期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溶解作用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 冰期
原文传递
南海冰期深部水性质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9
7
作者 翦知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3期250-256,共7页
根据南海 9个深海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记录 ,初步建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δ18O和δ13 C深度剖面 .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南海深部水的δ18O和δ13 C垂直梯度较全新世明显增大 ,并存在深约 2 0 0 0m的深温跃层和营养物跃层 ;特别... 根据南海 9个深海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记录 ,初步建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δ18O和δ13 C深度剖面 .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南海深部水的δ18O和δ13 C垂直梯度较全新世明显增大 ,并存在深约 2 0 0 0m的深温跃层和营养物跃层 ;特别是末次盛冰期相对全新世δ18O和δ13 C的变化分别减去冰川效应和全球平均变化值后 ,在水深 1 0 0 0~ 2 5 0 0m间出现正值 ,说明末次盛冰期南海这一深度范围内存在温度较冷或盐度偏咸、垂直流通好、富13 C的深层水团 ,与今明显不同 .进一步证实冰期存在“北大平洋深层水” ,但可能仅限于水深约 1 0 0 0~ 2 5 0 0m的范围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深部水 南海 冰期 气候变化 古气候
原文传递
菲律宾海西部新生代介形虫演化事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泉鸿 R.Whatley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2期125-130,共6页
菲律宾海西部DSDP2 92孔深海介形虫在渐新世以高值的丰度、分异度和新生率为特征 ,是适宜于深海介形虫生存的时期 ;而晚第三纪时期丰度和分异度显著下降 ,加上多次出现的灭绝 ,表明底层水环境的恶化 .根据丰度、分异度、演化活动 (新生... 菲律宾海西部DSDP2 92孔深海介形虫在渐新世以高值的丰度、分异度和新生率为特征 ,是适宜于深海介形虫生存的时期 ;而晚第三纪时期丰度和分异度显著下降 ,加上多次出现的灭绝 ,表明底层水环境的恶化 .根据丰度、分异度、演化活动 (新生和灭绝 )识别出介形虫动物群的 5个主要变化事件 ,分别发生在渐新世早期(P1 8)、渐新世中期 (P2 1 )、中新世最早期 (N4)、中中新世早期 (N8)和上新世晚期(N2 1 ) ,记录了新生代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海底层水逐步变冷的历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古海洋学 介形虫 菲律宾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