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玉米秸秆对白浆土重组有机碳及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孙元宏 高雪莹 +3 位作者 赵兴敏 隋标 王鸿斌 赵兰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9-1017,共9页
研究添加有机物料后,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对于科学评价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培养120 d,研究耕作白浆土耕层土壤和母质层中添加不同比例秸秆对土壤重组... 研究添加有机物料后,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对于科学评价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培养120 d,研究耕作白浆土耕层土壤和母质层中添加不同比例秸秆对土壤重组有机碳积累量、团聚体组成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秸秆施用量增加,耕层土壤和母质的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同步增加趋势,耕层土壤和母质相比,重组有机碳增量差异不大,两者增量差值仅为0.34 g kg-1,但两者的有机碳增率差异很大,耕层土壤仅为85.51%,母质则高达556.23%。说明在成土过程中,耕层土壤中有机质的累积会降低其固碳潜力,而在母质层中,其固碳"位点"处于"空置"状态,因此有很强的固碳潜力。同时,秸秆的添加,促进了土壤中小粒径团聚体(<0.25 mm)向大团聚体(>0.25mm)的转化,耕层土壤和母质土壤在秸秆添加量为3%和2%时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69.90%和65.48%。在白浆土中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后,其母质的固碳能力大于耕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成土母质 玉米秸秆 有机碳 重组 团聚体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海晶 王少杰 +1 位作者 罗莎莎 田春杰 《土壤与作物》 2020年第2期150-158,共9页
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最有效和最主要的途径,可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两种方式。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是驱动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引擎,对于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还田通过... 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最有效和最主要的途径,可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两种方式。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是驱动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引擎,对于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还田通过改变土壤水、热状况,调整C/N,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效果不同,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亦不同,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也反作用于秸秆的降解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秸秆覆盖还田、粉碎深翻还田以及生物质炭还田3种主要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以及微生物功能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效秸秆还田方式选择和秸秆还田过程中微生物作用机制探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微生物结构 微生物功能 多样性
下载PDF
玉米秸秆改性生物炭对铜、铅离子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0
3
作者 汪怡 李莉 +1 位作者 宋豆豆 刘伟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03-1313,共11页
探究改性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为不同改性生物炭对铜、铅离子的有效去除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500℃限氧热解制备生物炭(BC),再分别经KOH和聚乙烯亚胺(PEI)改性得到碱改性生物炭(KBC)和PEI改性生物炭(PBC),探讨3种生... 探究改性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为不同改性生物炭对铜、铅离子的有效去除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500℃限氧热解制备生物炭(BC),再分别经KOH和聚乙烯亚胺(PEI)改性得到碱改性生物炭(KBC)和PEI改性生物炭(PBC),探讨3种生物炭对Cu^2+和Pb^2+的单一吸附效果及对复合体系中Cu^2+和Pb^2+的竞争吸附。3种生物炭对Cu^2+、Pb^2+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改性后生物炭的吸附速率均高于BC;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表现为:PBC>KBC>BC。3种生物炭的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容量遵循Pb^2+>Cu^2+;通过竞争吸附试验发现,Pb^2+在3种生物炭上的竞争吸附能力均高于Cu^2+。结果表明:KBC和PBC对Cu^2+、Pb^2+的吸附能力明显优于BC,有成为新型重金属吸附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碱改性 生物炭 玉米秸秆 CU2+ PB2+ 聚乙烯亚胺改性
下载PDF
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魏宇轩 蔡红光 +3 位作者 张秀芝 张晋京 任军 王立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8-263,共6页
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堆腐肥、鸡粪、牛粪和猪粪)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和单施化肥(NPK)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显著(P<0.... 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堆腐肥、鸡粪、牛粪和猪粪)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和单施化肥(NPK)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有机碳、胡敏酸碳(HAC)和胡敏素碳(HUC)含量;同时,有机肥配施化肥也增加了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其中施用堆腐肥显著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HAC和HUC含量。不同种类有机肥相比,施用堆腐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HAC和HUC含量均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并与牛粪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施用堆腐肥和牛粪后,>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且2~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鸡粪处理;从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的分布来看,施用堆腐肥后,2~0.25mm粒级团聚体中HAC和HUC含量显著高于猪粪处理,而0.25~0.053,<0.053mm粒级团聚体中HAC含量显著低于鸡粪处理。上述结果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提高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但不同有机肥的效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腐殖质组成 黑土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武俊男 刘昱辛 +4 位作者 周雪 王天野 高强 高云航 刘淑霞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58-1671,共14页
【目的】不合理施肥所引发的土壤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分布格局,探讨其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方法】... 【目的】不合理施肥所引发的土壤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分布格局,探讨其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方法】本研究以东北黑土玉米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84–2017)为基础,通过常规分析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长期施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养分含量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长期施用氮肥明显降低土壤p H,却增加了玉米产量,秸秆与化肥配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稀释曲线结果表明长期施肥降低了土壤真菌序列的丰度和均匀度,并且在秸秆与化肥配施中序列数最低;在优势菌群中,共检测出5个已知真菌门,分别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子囊菌门占总序列平均值的57.0%,并且在氮磷钾配施高量秸秆有机肥(NPK+S0.5)的土壤中,子囊菌门丰度高达70.35%。在土壤真菌属水平的物种丰度分析中,共检测出109个已知真菌属,Humicola、Fusarium、Verticillium、Mortierella这4个菌属为优势菌属;Chaetomium、Trichocladium、Podospora、Preussia 4个菌属在秸秆与化肥配施处理中丰度较高,并同属一个分支聚类。从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秸秆与化肥配施可以增加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从热图分析可知,施用氮肥和不施用氮肥处理间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RDA分析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尤其是土壤的p H、全量氮磷钾(T-N、T-P、T-K)、有效磷钾(A-P、A-K)和铵态氮(NH4+-N)浓度是重要环境因素。【结论】因此,施用氮肥虽然增加了产量,但也造成土壤酸化,真菌数量增加,其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降低。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可以维持土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黑土 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添加秸秆对不同有机含量土壤酸度及缓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娇 王鸿斌 +1 位作者 赵兴敏 赵兰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61-368,共8页
通过向低(LSOM)、中(MSOM)、高(HSOM)及去除(RSOM)有机质土壤中添加玉米秸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秸秆添加量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酸度及缓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恒温培养150天后,土壤pH、交换性盐基离子、CEC和盐基饱和度的... 通过向低(LSOM)、中(MSOM)、高(HSOM)及去除(RSOM)有机质土壤中添加玉米秸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秸秆添加量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酸度及缓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恒温培养150天后,土壤pH、交换性盐基离子、CEC和盐基饱和度的含量均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交换性H+、交换性Al^3+含量均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秸秆添加量为10~15 g/kg时,LSOM处理中土壤pH增幅、交换性Al^3+及交换性H+含量减幅最大;秸秆添加量为15~20 g/kg时,在MSOM和HSOM处理中土壤pH增幅及土壤交换性Al^3+、交换性H+含量减幅最大;且HSOM处理添加秸秆后对降低土壤酸度效果最好。土壤中添加秸秆后可明显提高土壤酸碱缓冲能力,且土壤对加碱侧表现出的缓冲区间比酸侧明显;土壤的缓冲容量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升高,且HSOM处理对酸碱缓冲能力>MSOM处理>LSOM处理>RSOM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PH 阳离子交换性 缓冲性
下载PDF
秸秆焚烧对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隋雨含 赵兰坡 陈亮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针对东北玉米田间"平铺式"和"成铺式"2种秸秆焚烧处理方式,对秸秆焚烧前后土壤中微团聚体组成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秸秆焚烧方式仅对0~2 cm表层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具有影响,且成铺式焚烧对其的影响更为显著。... 针对东北玉米田间"平铺式"和"成铺式"2种秸秆焚烧处理方式,对秸秆焚烧前后土壤中微团聚体组成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秸秆焚烧方式仅对0~2 cm表层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具有影响,且成铺式焚烧对其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未焚烧相比,2种秸秆焚烧处理均有大粒级微团聚体(〉0.2 mm和0.2~0.02 mm)含量显著降低,而小粒级微团聚体(0.02~0.002 mm和〈0.002 mm)含量显著升高。秸秆焚烧后土壤分散系数也明显升高,其中成铺式焚烧提高了33.82%~58.23%,而平铺式焚烧提高了13.50%~23.01%。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中,与未焚烧相比,仅成铺式焚烧对其影响显著,表现为粘粒和细砂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升高。2种焚烧处理下,各粒级复合体中碳储量均低于未焚烧,且在粘粒和细砂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降低,而粉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升高。结果表明:成铺式焚烧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较平铺式焚烧强;秸秆焚烧会使得土壤团粒结构有向小粒级微团聚体聚集的趋势,从而破坏了土壤微团聚结构,降低了土壤的微结构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微团聚体 有机无机复合体 有机碳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对黑土吸附-解吸硝态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冰 赵闪闪 +3 位作者 秦治家 高强 娄玉杰 刘淑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为了探讨生物质炭对黑土吸附-解吸硝态氮性能的影响,减少黑土中硝态氮的淋失、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培养试验,应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研究了添加不同来源(玉米秸秆、稻壳、松木)和不... 为了探讨生物质炭对黑土吸附-解吸硝态氮性能的影响,减少黑土中硝态氮的淋失、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培养试验,应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研究了添加不同来源(玉米秸秆、稻壳、松木)和不同添加比例(0.6%、1.2%、3.6%、6%)生物质炭对黑土中硝态氮(NO_3^--N)的吸附和解吸特征。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可增加黑土对NO_3^--N的吸附量,且三种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3.6%时,土壤对NO_3^--N的吸附量最大;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吸附量最大(实际最大吸附量为0.929 mg·g^(-1)),施用松木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吸附量最小(实际最大吸附量为0.578 mg·g^(-1))。施用生物质炭可降低黑土对NO_3^--N的解吸率,且三种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3.6%时,土壤对NO_3^--N的解吸率最低;添加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解吸率最低,添加松木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解吸率最高。不同生物质炭对NO_3^--N的吸附能力表现为玉米秸秆>稻壳>松木;对其解吸能力表现为玉米秸秆<稻壳<松木。生物质炭及添加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 稻壳生物质炭 松木生物质炭 硝态氮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等碳量玉米秸秆及其腐解、炭化材料还田对黑土腐殖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邵满娇 窦森 谢祖彬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02-2209,共8页
本文通过在高型塑料桶施加等碳量的玉米秸秆、腐熟秸秆和生物质炭的盆栽试验,以不施加有机物料作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材料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性质的影响,为施用不同秸秆产品提供科学支持。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不施加有机物... 本文通过在高型塑料桶施加等碳量的玉米秸秆、腐熟秸秆和生物质炭的盆栽试验,以不施加有机物料作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材料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性质的影响,为施用不同秸秆产品提供科学支持。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不施加有机物料的对照(CK)、施加玉米秸秆(CS)、施加腐熟玉米秸秆(HCS)和施加玉米秸秆生物质炭(Bc),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3种有机物料处理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腐殖质组成。Bc、HCS和CS处理SOC分别增加了18.20%、17.36%和1.45%,Bc和HCS处理差异显著;水溶性物质(WSS)含碳量分别增加36.36%、36.36%和18.18%,差异显著;胡敏素(HM)含碳量分别增加28.91%、24.69%和1.25%,Bc和HCS处理差异显著;胡敏酸(HA)含碳量分别增加21.64%、19.65%、8.46%,差异显著;富里酸(FA)含碳量显著减少;PQ值显著增加,从CK的62.86%分别增加到74.16%、69.86%和67.47%。不同材料对HA分子结构的影响不同,CS和HCS 2种秸秆处理的HA分子H/C和2920/1620比值增大(分别从1.056增加到1.075和1.107;从0.262增加到0.333和0.380),高温/中温放热比和失重比显著降低(分别从1.95降低到1.75和1.57;从1.56降低到1.50和1.41),说明施加玉米秸秆和腐熟秸秆使得HA分子缩合度和芳香性下降,脂族性增强,有利于HA分子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而Bc与秸秆处理相反,HA分子H/C和2920/1620比值减小(分别从1.056减少到1.025;从0.262减少到0.223),高温/中温放热比和失重比增加(分别从1.95增加到2.19;从1.56增加到1.65),说明施加生物质炭使得HA分子脂族与芳香碳比例下降,缩合度和芳香性增强,更有利于HA分子的稳定。秸秆和腐熟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强HA的活性,而生物质炭还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腐熟秸秆 生物质炭 腐殖质组成 胡敏酸结构
下载PDF
玉米秸秆及其生物炭对东北黑土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海晶 王少杰 +1 位作者 田春杰 罗莎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250,共8页
以典型东北黑土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2016—2018年)在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综合农业实验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BR)、秸秆(SR)以及生物炭和秸秆联合施用(BS)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DOM)特性... 以典型东北黑土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2016—2018年)在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综合农业实验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BR)、秸秆(SR)以及生物炭和秸秆联合施用(BS)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DOM)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BR、SR和BS处理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生物量、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及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此外,与CK相比,BR显著降低腐殖化指数(HIX)10.0%,显著增加活性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增幅分别达35.6%和51.3%;SR显著增加激发波长为355 nm时发射波长为440~470 nm范围内最大荧光强度(Fn(355))、HIX、DOM在254 nm处的吸光度值与溶解有机碳浓度的比值(SUVA 254)和全氮/全磷,增幅分别达43.6%,4.1%,45.5%和18.8%;BS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碳/全磷、速效钾含量和DOM在250 nm处与365 nm处吸光度值的比值(E2/E3)。总体上,施用生物炭可降低DOM腐殖化程度和复杂性,但会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而秸秆还田可增加DOM腐殖化程度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还田 黑土 土壤理化性质 溶解有机质
下载PDF
硫酸铝对新开垦苏打盐碱水田的快速改良和培肥效果 被引量:16
11
作者 马玉涛 苑佰飞 +3 位作者 张鹏 王永 李翠兰 张晋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5-330,339,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酸铝(0,300,500,900,1400kg/hm^2)施用对新开垦苏打盐碱水田的快速改良和培肥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硫酸铝的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硫酸铝后土壤pH、全盐量、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和碱化度降低;可溶盐组成中,CO3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酸铝(0,300,500,900,1400kg/hm^2)施用对新开垦苏打盐碱水田的快速改良和培肥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硫酸铝的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硫酸铝后土壤pH、全盐量、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和碱化度降低;可溶盐组成中,CO32-、Ca2+、K+、Na+含量通常降低,SO42-含量增加,而HCO3-、Cl-和Mg2+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从而使得(CO32-+HCO3-)/(Cl-+SO42-)比值下降;土壤有机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及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组成中,烷基碳和烷氧碳的比例增加,而芳香碳和羰基碳的比例降低,导致烷基碳/烷氧碳和疏水碳/亲水碳比值降低而脂族碳/芳香碳比值增加;此外,土壤中>2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53mm粉黏粒组分的比例降低,而2~0.25,0.25~0.053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增加,导致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降低;随硫酸铝施用量的增加,上述规律性通常表现得更为明显,但900,1400 kg/hm^2硫酸铝用量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硫酸铝施用能降低土壤碱性和盐分含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其品质,是快速改良和培肥苏打盐碱土的有效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硫酸铝单独施用不利于土壤结构性的改善,还需要与其他改良措施配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铝 土壤改良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苏打盐碱土
下载PDF
秸秆降解菌对秸秆降解率、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常洪艳 王天野 +3 位作者 黄梓源 白义晨 王呈玉 刘淑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61-167,共7页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解菌能够加快秸秆降解,尤其是施加混合菌剂的处理,在培养100 d时降解率达到了86%,明显高于无菌处理;同时,施入秸秆降解菌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培养末期,低温菌剂、常温菌剂和混合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是培养初期的1.2,1.3,1.7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个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CK和无菌对照S;各个处理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因此,低温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降解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秸秆降解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秸秆降解菌
下载PDF
稻草和硫酸铝添加对苏打盐碱土活性有机碳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朱孟龙 赵兰坡 +2 位作者 赵兴敏 朴海淑 王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4-288,共5页
通过室内水田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淹水条件下稻草和硫酸铝添加对苏打盐碱土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提升幅度分别为108.5%-310.3%和76.1%-178.3%,低量... 通过室内水田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淹水条件下稻草和硫酸铝添加对苏打盐碱土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提升幅度分别为108.5%-310.3%和76.1%-178.3%,低量稻草添加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的增加。硫酸铝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增加,且硫酸铝添加量与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未添加稻草的处理中,添加硫酸铝能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有机碳的Kos值。添加稻草和硫酸铝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Kos值随稻草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硫酸铝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秸秆添加促进较小粒级复合体向大粒级复合体团聚,同时提高了各粒级复合体内有机碳的含量。硫酸铝添加能够促进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胶体与无机颗粒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促进土壤的团聚,同时提高大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及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硫酸铝 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碳 有机无机复合体
下载PDF
施用保水剂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阳生 王天野 +3 位作者 王呈玉 李桥 黄梓源 刘淑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64-68,共5页
为了探究保水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不施用保水剂(CK)与施用保水剂(SAP)2种处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玉米出苗率、土壤含水量、地上地下干物质质量、产量性状、光合性状和籽粒... 为了探究保水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不施用保水剂(CK)与施用保水剂(SAP)2种处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玉米出苗率、土壤含水量、地上地下干物质质量、产量性状、光合性状和籽粒品质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半干旱地区抗旱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SAP处理可使玉米提前出苗2 d,提高玉米出苗率4.6%;SAP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含水量,其中抽雄期提高效果最为显著,不同土层增幅为9.67%~16.06%;抽雄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相较于CK分别提高了13.68%,19.53%,22.56%,12.94%。灌浆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相较于CK分别提高了11.09%,33.31%,15.27%,23.65%;SAP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不同生育期地上和地下干物质质量,其中对玉米拔节期增幅最为明显,地上和地下干物质质量增幅分别为32.52%,30.14%;SAP处理能够改善产量构成因素,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其中玉米株高、单穗质量、千粒质量和产量相较于CK分别提高了29.72 cm、16.04 g、7.52 g和8.14%;蛋白、脂肪和淀粉干基分别提高了10.65%,3.97%,0.99%。说明施用保水剂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和增产,其可以作为半干旱地区盐渍化土壤抗旱增产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半干旱地区 玉米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不同施肥管理对东北黑土区氮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焉莉 王寅 +4 位作者 冯国忠 杜晓晴 刘烁然 操梦颖 高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16-1823,共8页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管理的肥料利用率及其氮损失对环境的影响,采用自然降雨条件下土槽模拟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在东北黑土玉米单作体系下不同施肥管理(尿素、秸秆还田和缓控释肥)在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的农田氨挥发、氮径流淋溶损失及土壤...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管理的肥料利用率及其氮损失对环境的影响,采用自然降雨条件下土槽模拟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在东北黑土玉米单作体系下不同施肥管理(尿素、秸秆还田和缓控释肥)在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的农田氨挥发、氮径流淋溶损失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特性。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秸秆还田施肥及控释肥氨挥发总量分别为26.1、24.2、23.9 kg N·hm-2,占化肥施用量的10.9%、10.1%、10.0%;氮径流淋溶损失分别占化肥施用量的1.4%、1.5%、0.9%,且以氮径流损失为主;土壤0~50 cm土层氮残留分别为42.2、42.3、54.6 kg N·hm-2。秸秆还田处理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土壤氮残留、提高肥料利用率;控释肥在降雨量少的条件下氮残留相对较高,应适当降低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秸秆还田 控释肥 氮损失
下载PDF
长春市典型高架公路大气环境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兴敏 杨扬 +3 位作者 郭欣欣 毛艺颖 李明堂 赵兰坡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80-3288,共9页
于2014年4—11月对长春市典型高架公路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进行采样,对颗粒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道路施工期间,PM_(2... 于2014年4—11月对长春市典型高架公路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进行采样,对颗粒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道路施工期间,PM_(2.5)和PM_(10)中重金属的浓度普遍低于道路运行通车后的浓度,而采暖期重金属的浓度又高于非采暖期的浓度.重金属元素在PM_(2.5)中的含量占PM_(10)中总含量的比例均超过50%,说明颗粒物越细越容易富集重金属.Zn、Fe和Mn的变异系数较小,说明来源稳定,自然源占主导地位.富集因子法表明,Zn的富集程度极强,Mn无富集.Cr和Cd的变异系数较大,受人为活动干扰严重,在道路施工期间二者富集程度较轻,道路通行加之采暖后富集程度加强,主要来源为汽油和煤的燃烧.Pb、Cu和Ni的变异系数在0.56~0.76之间,有一定的人为干扰,Pb和Ni在高架公路施工期富集程度较轻,道路运行及取暖期富集程度显著,主要来源是交通源;Cu富集程度强,主要来源可能是油燃烧、建筑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环境 PM_(2.5)和PM_(10)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来源分析
原文传递
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黑土区土质道路路面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沈海鸥 刘健 +3 位作者 王宇 温磊磊 刘建祥 赵占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3-126,共4页
选取3种东北黑土区有代表性的侵蚀性降雨(60,90,120mm/h)和3个典型坡度(3°,5°和7°),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下黑土区土质道路路面径流量、侵蚀量以及产流产沙过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 选取3种东北黑土区有代表性的侵蚀性降雨(60,90,120mm/h)和3个典型坡度(3°,5°和7°),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下黑土区土质道路路面径流量、侵蚀量以及产流产沙过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试验处理的径流量主要变化于56.3~61.8mm;而路面侵蚀速率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分别增大1.8~11.0倍和1.2~10.0倍,且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土质道路路面土壤侵蚀。此外,降雨强度对黑土区土质道路路面产流率变化过程的影响明显,而坡度的影响较小。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含沙量均明显增大,且波动幅度逐渐增强。可见,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黑土区土质道路路面侵蚀影响显著,可以通过消减雨滴动能以及改变路面性质防治道路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坡度 土质道路路面 径流量 侵蚀量 黑土区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氟病区苏打盐碱土氟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金华 王玉军 +2 位作者 杨靖民 赵兰坡 张忠庆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8-564,共7页
为了研究吉林省西部氟病流行区农田土壤的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浸提法,对该区域内45个表层土壤和6个剖面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50 mg/kg,平均值为266.... 为了研究吉林省西部氟病流行区农田土壤的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浸提法,对该区域内45个表层土壤和6个剖面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50 mg/kg,平均值为266.17 mg/kg,低于全国土壤氟背景值和对照黑土,但是其生物有效性强,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13.73、8.49 mg/kg,均高于对照黑土。土壤剖面中,残余态氟和全氟含量呈40~60 cm>0~20 cm>20~40 cm;铁锰结合态氟分布较均匀;其他形态氟则随着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交换态氟与其他形态氟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各形态氟相互转换的过渡形式。pH与水溶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态氟呈极显著负相关;碳酸钙、CEC分别与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呈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有效磷与交换态氟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分别与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低苏打盐碱土pH是降低氟生物有效性的首选方法。通过对以上土壤参数进行分析,为今后降低该区域土壤中氟的生物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形态 分布特征 土壤剖面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庭炜 徐丽华 +1 位作者 王鸿斌 隋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1-426,共6页
通过2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黑土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可降低黑土容重,增加土壤剖面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与传统耕作相比,两年翻耕和一年翻耕耕层土壤容重降低了11.11%~23.53%,并处在适宜作... 通过2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黑土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可降低黑土容重,增加土壤剖面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与传统耕作相比,两年翻耕和一年翻耕耕层土壤容重降低了11.11%~23.53%,并处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容重范围内。连续翻耕的土壤有机含量除犁底层和母质层有所升高外,其他层次均有降低,降幅为2.65%~3.94%;一年翻耕除母质层外,其他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为增加,增幅为3.07%~4.94%。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可比传统耕作玉米产量提高8.80%以上,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翻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传统耕作 土壤理化性质 玉米产量 黑土
原文传递
干旱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崔蓉 王天野 +3 位作者 王呈玉 李锦秀 张欣宇 刘淑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4-100,共7页
旨在探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东北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玉米抗旱的生理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抗旱棚微区试验,选用3种不同耐旱程度的玉米品种,于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及灌浆期分别设置正常供水(CK)、轻旱(LS)、... 旨在探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东北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玉米抗旱的生理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抗旱棚微区试验,选用3种不同耐旱程度的玉米品种,于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及灌浆期分别设置正常供水(CK)、轻旱(LS)、中旱(MS)、重旱(SS)及持续干旱处理(S)5个水分梯度,综合性分析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3个玉米品种生长性状及产量相关指标的影响。随干旱程度的不断加重,玉米株高、穗位及干物质量逐渐降低,茎粗随干旱程度的增加无明显差异,其中金庆707玉米品种株高、穗位及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嫩单19及富单16次之。玉米于抽雄期干旱胁迫时果穗性状变化最明显,且重旱下玉米产量最低,持续干旱无产量。同一干旱程度下玉米品种耐旱性越差,减产越大,玉米品种产量大小具体表现为金庆707>嫩单19>富单16。采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得出,玉米抽雄期为玉米需水关键期,较易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同时指出抽雄期干旱胁迫亦或干旱胁迫程度严重是最终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胁迫 生长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