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 被引量:29
1
作者 滕新才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69,共6页
明朝中后期旅游活动空前普及化、大众化 ,形成了全国性的旅游热潮。这种热潮的形成是与商品经济撞击下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 ,从而达成了一种追求旅游的”群体意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它... 明朝中后期旅游活动空前普及化、大众化 ,形成了全国性的旅游热潮。这种热潮的形成是与商品经济撞击下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 ,从而达成了一种追求旅游的”群体意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它相应地促进了交通、旅舍、食店、茶馆、酒肆、戏院等行业的发展 ;促使旅行家们对旅游理论进行探索 ,丰富了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体系 ;形成了影响后世旅游事业的四种审美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旅游 群体意识
下载PDF
墓志文体起源新论 被引量:23
2
作者 程章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6-140,共5页
墓志既是一种文体,又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一环,既有文学的属性,又有文物的属性。关于墓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基本上都是着眼于丧葬制度,而没有对制度与文体之间的界限加以厘清。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墓志文经历了从志墓到墓记再到... 墓志既是一种文体,又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一环,既有文学的属性,又有文物的属性。关于墓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基本上都是着眼于丧葬制度,而没有对制度与文体之间的界限加以厘清。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墓志文经历了从志墓到墓记再到墓志的发展过程;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看出,作为有一定行文格式的墓志,是一种起于江左的文体,其出现时间应在晋宋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文体 起源 晋宋之际
下载PDF
《洛阳伽蓝记》新探 被引量:13
3
作者 曹虹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3,共10页
一、《洛阳伽蓝记》与佛教的因缘《洛阳伽蓝记》一书,顾名思义,是以作者杨衙之所亲见亲访的北魏洛阳寺宇为其记载对象的。而具有特殊意味的是,作者面对的这一片佛教建筑,既是一种宗教景观;又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景观。因此,本书... 一、《洛阳伽蓝记》与佛教的因缘《洛阳伽蓝记》一书,顾名思义,是以作者杨衙之所亲见亲访的北魏洛阳寺宇为其记载对象的。而具有特殊意味的是,作者面对的这一片佛教建筑,既是一种宗教景观;又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景观。因此,本书所包孕的内涵就显得异常丰富。这从历代对本书的著录也能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佛教建筑 人文景观 作者 包孕
原文传递
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程章灿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年第6期44-46,共3页
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程章灿翻开《唐代墓志汇编》,可以发现,尽管都是墓志,标题的名目却是多种多样。除了最常见的墓志、墓志铭、墓志铭并序(叙)三种之外,还有墓、墓铭(并序)、墓表、墓记(并序)、墓志文(... 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程章灿翻开《唐代墓志汇编》,可以发现,尽管都是墓志,标题的名目却是多种多样。除了最常见的墓志、墓志铭、墓志铭并序(叙)三种之外,还有墓、墓铭(并序)、墓表、墓记(并序)、墓志文(并序)、墓铭(并序)、墓志铭(并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文心雕龙》 古典文献研究 “志” 文体论 结构与功能 汉魏晋南北朝 文体功能 文体特点
下载PDF
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 被引量:12
5
作者 曹虹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26,共12页
本文集中考察了慧远法师弟子群的情况,认为这个群体倾向于将哲理的体悟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这一群体的游山、法集与文咏活动。最后论及慧远的文学观。
关键词 文学观 慧远 体悟 哲理 倾向 弟子 文集 具体分析 法师 审美
原文传递
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贾艳红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4期105-117,共13页
汉代,民间信仰具有维护统一的巨大凝聚力,通过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并升华为共同的信仰和意识,从而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整体;民间信仰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自然的避难所,使人们有强烈... 汉代,民间信仰具有维护统一的巨大凝聚力,通过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并升华为共同的信仰和意识,从而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整体;民间信仰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自然的避难所,使人们有强烈的安全感和方向感,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取得慰藉;在神灵观念的支配下,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潜意识,成为一种客观强大的威慑力量,犹如道德和法律,能够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组织社会成员、整合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民间信仰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尺牍书疏 历史面目——新世纪以来书札文献整理出版的状况与检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程章灿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9-57,共9页
书札是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写本文献,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新世纪以来书札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整理方式多种多样,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第二,整理出版的... 书札是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写本文献,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新世纪以来书札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整理方式多种多样,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第二,整理出版的思路,经常围绕某一名人或者某地、某收藏单位而展开。第三,视野更加开阔。现当代名人学者的书札文献,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整理出版者的视野。第四,考释研究进一步深化。书札文献的整理出版,必须采取多方位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在观念认识上,要与时俱进,加强对书札文献的重视,努力挖掘搜集各公私机构的收藏资源。在资源搜集上,要开拓思路,注意多方向采集。在形式方法上,着眼不同的读者对象与不同的目的,可以多样化,初步整理与精细加工并行不悖。在研究利用上,对书札文献展开多角度的综合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札文献 整理出版 新世纪
下载PDF
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 被引量:10
8
作者 程章灿 《文献》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9-157,共19页
唐代石刻文献资料丰富,价值极高,其中尤以墓志为最重要。仅宋以来出土的墓志就有四千多方,其中一部分已经毁坏于风雨兵燹或散佚于历史长河之中。本文根据历代相传之唐代石刻拓本及近现代以来出土的唐代石刻文献,从中勾稽汇辑有关隋唐经... 唐代石刻文献资料丰富,价值极高,其中尤以墓志为最重要。仅宋以来出土的墓志就有四千多方,其中一部分已经毁坏于风雨兵燹或散佚于历史长河之中。本文根据历代相传之唐代石刻拓本及近现代以来出土的唐代石刻文献,从中勾稽汇辑有关隋唐经籍的史料,对照有关书目著录,甄别考辨著作的版本、流传及存佚情况,并参证石刻以外的其他文献如史传笔记等,对著作人的生平事迹略加考索。本题之研究,旨在弥补《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相关史料之缺漏,希望能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唐代文学创作的风貌,了解当时学术文化的盛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唐代墓志汇编》一书所收就有3608方墓志,大抵收录了除近年新出土者之外的全部唐代墓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铭 唐代 艺文志 新唐书 汇编 经籍 书目著录 石刻文献 旧唐书 隋唐
原文传递
蚩尤非东夷考 被引量:10
9
作者 杜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6-30,共5页
蚩尤是我国传说时代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学术界谓其属于东夷集团的少昊部族似可商榷。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深入研究表明,蚩尤并非出自东夷集团的少昊氏,而是三苗的前身即九黎族的酋领,应当归属于南方的苗蛮集团。
关键词 蚩尤 少昊 东夷 苗蛮
下载PDF
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虹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8-26,共9页
陶渊明《归去来辞》在中国文学史上久享盛誉,且 因苏轼等文豪的拟效阐扬,这篇名作的人格范式与文学范式的意义更其光大。在《归去来辞 》的流传史上,海东文人所表现出的崇仰之情甚为浓烈,从高丽中期至李朝之末,赞评之语 与拟效... 陶渊明《归去来辞》在中国文学史上久享盛誉,且 因苏轼等文豪的拟效阐扬,这篇名作的人格范式与文学范式的意义更其光大。在《归去来辞 》的流传史上,海东文人所表现出的崇仰之情甚为浓烈,从高丽中期至李朝之末,赞评之语 与拟效之篇源源不断。从形式上看,韩国汉文学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表达其仰慕效法之情 :一是集《归去来辞》字而成诗;二是以诗体表达读后感;三是依其韵而赓和之。他们取则 陶渊明的文学实践,透显出相应的文化意蕴和一定的审美得失,对于全面了解陶渊明在汉文 化圈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中韩文化的结缘,尤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归去来辞》 韩国 汉文学 人格范式 文学范式 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
原文传递
“树”立的六朝:柳与一个经典文学意象的形成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章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61,共10页
在六朝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桓温的攀条折柳,到张绪的如柳风姿,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除了陶渊明之外,六朝文学尤其是诗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并已经引起了学界不少的讨论。本文特... 在六朝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桓温的攀条折柳,到张绪的如柳风姿,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除了陶渊明之外,六朝文学尤其是诗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并已经引起了学界不少的讨论。本文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作品连同其中的"柳"的文学意象,是如何经过后代文人的淘洗与拣择,其所具有的"六朝"特性得到凸显,而另一些方面却被简化或遗忘,并形成自身的文学表现传统。本文最后以清人一组《秦淮枯柳倡和词》为中心,讨论这组词在承继并强化这一传统、进一步塑造、丰富并稳固"六朝柳"这一文学经典意象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文学 意象 经典
原文传递
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8,共6页
在近世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夏朝传统的信史地位开始发生动摇。主要原因是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加之,考古发掘一直未能发现夏朝的文字记录,致使夏朝的存在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实际上,从史学方法论讲,记载... 在近世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夏朝传统的信史地位开始发生动摇。主要原因是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加之,考古发掘一直未能发现夏朝的文字记录,致使夏朝的存在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实际上,从史学方法论讲,记载夏朝历史的晚出文献仍有其真实成分,不可一笔抹杀其学术价值;而夏朝有无当时的文字记录,亦不成为否定夏朝存在的充分理由。夏朝是中国文明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它的怀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也该成为历史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朝 晚出文献 夏朝文字 信史
下载PDF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被引量:9
13
作者 杜勇 《殷都学刊》 2005年第1期10-12,51,共4页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望 巴蜀 长葛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献的衍生性及其他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章灿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共4页
《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语,有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众所周知,这是“文献”一词的最早的出处。宋儒朱熹《四书集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这是关于“文献”最初... 《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语,有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众所周知,这是“文献”一词的最早的出处。宋儒朱熹《四书集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这是关于“文献”最初词义的最为经典的解释。如果将孔子话语中的“礼”理解为文化的象征或者代表,那么,“文献”显然是文化传承所赖以不坠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献 衍生性 《四书集注》 文化传承 “礼” 孔子 宋儒 论语
原文传递
略论清钞宋本《类说》的文献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庶洋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5,共9页
《类说》是宋人曾憷取“百家小说,采掇事实”编纂而成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据其内容性质将之归人小说类,《四库全书总目》则就其编纂方式将之归入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
关键词 《类说》 文献价值 《直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 《郡斋读书志》 宋本 编纂方式 小说集
原文传递
《诗经》“颂”诗名义考原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延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52-57,共6页
"颂"是《诗经》中的体式,古今无异议,也属于学术常识。但如果追究这一体式的本原是怎样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可以《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为切入点,建立文化哲学的认识基础,对"颂"... "颂"是《诗经》中的体式,古今无异议,也属于学术常识。但如果追究这一体式的本原是怎样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可以《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为切入点,建立文化哲学的认识基础,对"颂"作为体式形成的文化本原作具体而深入的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考原
下载PDF
读《张迁碑》志疑 被引量:8
17
作者 程章灿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6,共14页
《张迁碑》是中国古代石刻史和书法史上的重要碑刻之一,历来为研究书史者及临摹书法者所珍视。但笔者以高文《汉碑集释》为底本①,搜罗诸家之考校题跋,而竭力理解前贤就此碑形制、流传以及文本内容等多方面所提出之各种疑问时②,发... 《张迁碑》是中国古代石刻史和书法史上的重要碑刻之一,历来为研究书史者及临摹书法者所珍视。但笔者以高文《汉碑集释》为底本①,搜罗诸家之考校题跋,而竭力理解前贤就此碑形制、流传以及文本内容等多方面所提出之各种疑问时②,发现其中之疑问非仅止于前贤所发各点,故撰成此文,向同行专家请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迁碑》 文本内容 同行专家 书法史 临摹 题跋
原文传递
清代骈文总集编纂述要 被引量:8
18
作者 洪偉 曹虹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224-256,共33页
骈文总集在清代以前几乎都以"四六"为称,明人虽不乏选编,但辨雅俗、求正声的意图不甚明朗。清人在各个时期编纂的骈体选本至少达六十种以上,因时代氛围、选家背景、编纂意旨等的差异,这些总集及其所反映的骈文创作实态与文体... 骈文总集在清代以前几乎都以"四六"为称,明人虽不乏选编,但辨雅俗、求正声的意图不甚明朗。清人在各个时期编纂的骈体选本至少达六十种以上,因时代氛围、选家背景、编纂意旨等的差异,这些总集及其所反映的骈文创作实态与文体观念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家四六文钞 李兆洛 时代氛围 康熙十八年 吴绮 尤侗 南北朝文 李慈铭 移文 张惠言
原文传递
《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及其原因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萌 《殷都学刊》 2007年第2期76-80,共5页
沈约《宋书·乐志》在乐府诗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改变《汉书·礼乐志》只记载雅乐正声的做法,首次将俗乐歌诗引入官修乐志,这是乐志文本传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歌诗依据雅化程度分为四个层次:仪式雅乐,相和歌、杂舞与鼓... 沈约《宋书·乐志》在乐府诗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改变《汉书·礼乐志》只记载雅乐正声的做法,首次将俗乐歌诗引入官修乐志,这是乐志文本传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歌诗依据雅化程度分为四个层次:仪式雅乐,相和歌、杂舞与鼓吹铙歌,吴歌杂曲,西曲。"援俗入雅"主要指第二、三层次而言,尤以第三层次最为突出。《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与乐志传统、音乐发展、政治格局、哲学思潮、地域文化、家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宋书 乐志 乐府 歌诗 援俗入雅
下载PDF
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5
20
作者 贾艳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6,共5页
汉代神祇众多,功能不一,所有神灵都是人们实用的产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祭祀神灵的目的是祈求福佑,攘除灾祸;不同地区人们的信仰方式、崇祀对象、对神祇的笃信程度都有很大区别;不仅先秦时期的神灵绝大多数继承下来,同时,... 汉代神祇众多,功能不一,所有神灵都是人们实用的产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祭祀神灵的目的是祈求福佑,攘除灾祸;不同地区人们的信仰方式、崇祀对象、对神祇的笃信程度都有很大区别;不仅先秦时期的神灵绝大多数继承下来,同时,人们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不断创造出形形色色、职能各异的新神祇,使民间神灵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民间信仰 地方性 实用性 多元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