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罗马字官话著作古入声字-h尾的标记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黄灵燕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537,共13页
-h尾在清代罗马字官话著作中的标记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首先,-h尾是入声的标记。其次,-h尾没有独立的意义,不是调类的标记。最后,-h尾表示短调。本文以清代各罗马字官话著作所记的入声字读音,结合现有的方言调查研究,探讨十九世纪来... -h尾在清代罗马字官话著作中的标记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首先,-h尾是入声的标记。其次,-h尾没有独立的意义,不是调类的标记。最后,-h尾表示短调。本文以清代各罗马字官话著作所记的入声字读音,结合现有的方言调查研究,探讨十九世纪来华西方人士所记入声字-h尾的标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话罗马字著作 -h尾 短元音韵母 辅音韵尾 喉塞音韵尾 入声调
下载PDF
孤独经验与社会想象——陈染小说《与往事干杯》的主题意义论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印芷仪 林春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94-99,共6页
《与往事干杯》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备受学界的青睐。陈染在文中以女性视角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指出孤独一方面是无法回避的情感状态,而另一方面,孤独经验则是个体灵魂得以救赎的力量来源。陈染对孤独... 《与往事干杯》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备受学界的青睐。陈染在文中以女性视角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指出孤独一方面是无法回避的情感状态,而另一方面,孤独经验则是个体灵魂得以救赎的力量来源。陈染对孤独经验的书写,展现了其自身想象社会的方式并指出了个体走出生存困境的道路与方向,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染 《与往事干杯》 孤独经验 社会想象 主题意义
下载PDF
文艺副刊与马华地志散文之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春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86,共8页
马华地志散文之兴起,与本地文艺副刊大有关系。90年代初期综合文艺副刊《星云》所策划的"大马风情话"与"南北大道"两个系列的文章,促使马来西亚(以马来半岛为主)由南至北许多大城小镇、甚至一些之前罕为人知的小地... 马华地志散文之兴起,与本地文艺副刊大有关系。90年代初期综合文艺副刊《星云》所策划的"大马风情话"与"南北大道"两个系列的文章,促使马来西亚(以马来半岛为主)由南至北许多大城小镇、甚至一些之前罕为人知的小地方,集体浮现出马华文学的地表。其以主文形式处理这些地志散文的编辑方式,提高了"地方"的能见度。90年代初的这场地方书写活动,以文学建构地方,以书写赋空间以意义。其突出的成果,在某个程度上,也许,牵动了21世纪蓬勃的马华地方书写的活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艺副刊 《星云》 地志散文 地方感 地方景观
下载PDF
张寒与梁园:1960年代《蕉风》“现代派”的两个面向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春美 《华文文学》 2021年第1期103-109,共7页
马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60年代,而文学杂志《蕉风》常被视为"现代派"文人的大本营。然而以《蕉风》为乐土的"现代派"究竟是什么面貌?本文且以这十年间最多产的小说作者张寒与梁园为例,探讨本时期现代主义热潮在... 马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60年代,而文学杂志《蕉风》常被视为"现代派"文人的大本营。然而以《蕉风》为乐土的"现代派"究竟是什么面貌?本文且以这十年间最多产的小说作者张寒与梁园为例,探讨本时期现代主义热潮在小说实验方面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寒 梁园 《蕉风》 现代派
下载PDF
“江湖散人”之道:论陆龟蒙对《庄子》的接受
5
作者 郭莲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6-59,共4页
陆龟蒙受庄子影响甚深。他自号"江湖散人",具有强调随变化而变化的"物化"意味。而"天随子"的自号,亦是崇尚自然无为的标榜。"散"又显示陆氏"虚己"的生活美学和苟存性命于乱世的智慧。
关键词 陆龟蒙 庄子 江湖散人 天随子 接受史
下载PDF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的表现 被引量:11
6
作者 洪丽芬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76,共6页
处于多元文化、多语社会的马来西亚华人在话语交际时,往往出现语码混用的现象,有时是不同的语言夹杂使用,如说华语时夹杂英语;有时是相同语种混用,如说方言时夹杂华语;有时则多语混杂使用,形成令人目眩的语言马赛克现象。本文根据在马... 处于多元文化、多语社会的马来西亚华人在话语交际时,往往出现语码混用的现象,有时是不同的语言夹杂使用,如说华语时夹杂英语;有时是相同语种混用,如说方言时夹杂华语;有时则多语混杂使用,形成令人目眩的语言马赛克现象。本文根据在马来西亚进行的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实例,作出报告。文中逐一分析相同家庭祖孙三代对当地华人常用的五大语言,即华语、英语、广东话、福建话和马来语,在使用时所夹杂的语言。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是多元文化属性的表现,更是社会中多种语言接触的自然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华人 语言融合 语言马赛克
下载PDF
再论钟秀芝《西蜀方言》的入声和基础音系问题 被引量:9
7
作者 黄灵燕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2-415,共14页
对于钟秀芝(Adam Grainger)的《西蜀方言》反映的官话基础音系,甄尚灵(1988)、梁德曼(1993)均认为是19世纪末的成音。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撰写的《官话方言语法》(1857/1864)记有19世纪中成都官话古入声字的读音,... 对于钟秀芝(Adam Grainger)的《西蜀方言》反映的官话基础音系,甄尚灵(1988)、梁德曼(1993)均认为是19世纪末的成音。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撰写的《官话方言语法》(1857/1864)记有19世纪中成都官话古入声字的读音,认为甄、梁所言的《西蜀方言》的官话基础音系的结论有可商榷的余地。文章结合艾约瑟著作的记音和现有的四川方言调查材料,重新探讨《西蜀方言》的入声及其基础音系的问题。19世纪中期的成都官话入声已派入阳平,与19世纪末出版的《西蜀方言》还保留入声调有所不同,而该字典的少数入声字有读去声的例证,梗通两摄的入声字有异读的情况,这些入声字的变调和异读的现象反映了成都附近地区方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官话 成都音 南京官话 入声 舌尖前后音 尖团音
下载PDF
《叻报》的词语特点及其词汇学价值管窥 被引量:8
8
作者 邱克威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叻报》是南洋第一份中文日报,现存1887年至1932年间的上万份报章文献是研究近现代汉语词汇的珍贵史料,尤其这段时期正是新马华人语言生态经历由方言通行转变为以华语1为通用语的历史性阶段。通过近50年的《叻报》语料,我们可以近距离... 《叻报》是南洋第一份中文日报,现存1887年至1932年间的上万份报章文献是研究近现代汉语词汇的珍贵史料,尤其这段时期正是新马华人语言生态经历由方言通行转变为以华语1为通用语的历史性阶段。通过近50年的《叻报》语料,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这样的语言生态变化在词汇使用层面上的动态表现。《叻报》的特殊词汇学意义及其研究价值如次:近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动态考察视角;近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中方言与官话二系互动的考察视角;新马华语词汇形成的历史考察视角;民国国语运动对新马华人华语词汇应用影响的考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叻报 近现代汉语词汇 新马华语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形成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域下晋商家训赋能乡村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9
作者 陈雪 秦美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24,共3页
晋商家训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精髓,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务实性的特点,将其赋能到乡村文化教育中,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教育资源,增进农民乡土文化认同,培育文明家风乡风。晋商家训应多角度、全方位地... 晋商家训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精髓,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务实性的特点,将其赋能到乡村文化教育中,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教育资源,增进农民乡土文化认同,培育文明家风乡风。晋商家训应多角度、全方位地融入乡村课堂教学、乡村文化建设、乡土人才培育以及乡村数字平台建设中,打造特色化、场域化、多样化、共享化的乡村教育,实现晋商家训与乡村文化教育同频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晋商家训 乡村文化教育 文化振兴
下载PDF
传播与场所: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公共领域的两个维度
10
作者 王唯州 《社科纵横》 2024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谱系中,文学公共领域研究这一术语由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初提,原指公共领域的过渡阶段,后续却激发了深厚的文学内涵,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丰富的内在勾连。这说明在作家作品研究之外,也可从文学公...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谱系中,文学公共领域研究这一术语由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初提,原指公共领域的过渡阶段,后续却激发了深厚的文学内涵,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丰富的内在勾连。这说明在作家作品研究之外,也可从文学公共领域的传播和场所两个维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的材料和新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公共领域 传播 场所
下载PDF
马华女作家的马共想像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春美 《华文文学》 2009年第6期83-90,共8页
"马共"长久以来是马华文学书写的敏感课题,直至1989年马共与政府达成协议结束对抗,马华文学中的马共想像间接获得初步解严,逐渐浮出马华文学的地表。一般对于以马共为题材之马华作品的讨论,多以男作家为主流。文章则试图梳理... "马共"长久以来是马华文学书写的敏感课题,直至1989年马共与政府达成协议结束对抗,马华文学中的马共想像间接获得初步解严,逐渐浮出马华文学的地表。一般对于以马共为题材之马华作品的讨论,多以男作家为主流。文章则试图梳理马华女作家对"马共"的认知与思考,并指出她们的想像与一般常见的(男作家)文本之异同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女作家 马共 马共想像
下载PDF
“我控诉”与“我游荡”:论作家的身份构型
12
作者 王唯州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2期41-48,共8页
作家既是物质个体又是创造主体,在文学场域中的地位及作用举足轻重。他们是文学生产的原生力,也是文学机制的核心枢纽。然而,目前学界却对作家身份关注不足,作家的身份构型在文学研究中仍不清晰。在分析作家的历史、定义和身份后,我们... 作家既是物质个体又是创造主体,在文学场域中的地位及作用举足轻重。他们是文学生产的原生力,也是文学机制的核心枢纽。然而,目前学界却对作家身份关注不足,作家的身份构型在文学研究中仍不清晰。在分析作家的历史、定义和身份后,我们可将作家身份构型分为知识分子与游荡者构型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文学场域 身份构型 知识分子 游荡者
下载PDF
男性气质的建构与消弭:潘雨桐与李天葆小说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启智 林春美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潘雨桐与李天葆是以阴柔风格见称的马华当代男性小说家。然而,阴柔主调的张扬,是否代表作者对父权制所主张之阳刚特质的质疑?本文即以康奈尔理论为依据,探讨潘雨桐与李天葆小说人物的男性气质,并从而窥探作者的男性意识。
关键词 潘雨桐 李天葆 男性气质 父权制
下载PDF
非左翼的本邦:《蕉风》及其“马来亚化”主张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春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6年第1期71-79,共9页
《蕉风》是马来西亚自建国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华文文学杂志。截至20世纪末年,其营销出版皆由友联出版社独力支撑。友联机构成立于香港,是冷战时期接受美国亚洲基金会资助的主要机构之一。其于1950年代中期渡海南下新马,自然不无反共文化... 《蕉风》是马来西亚自建国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华文文学杂志。截至20世纪末年,其营销出版皆由友联出版社独力支撑。友联机构成立于香港,是冷战时期接受美国亚洲基金会资助的主要机构之一。其于1950年代中期渡海南下新马,自然不无反共文化宣传之意;而其旗下刊物《蕉风》,则与彼时主导马华文坛的左翼思潮分庭抗礼,成了传播非左翼文学的大本营。本文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蕉风》为考察对象,探讨其作者——尤其是"新客"移民——集体想象的本邦,并辨析其中可能的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风》 “友联” 非左翼 马来亚化
原文传递
官话的儿化韵母的基础音系和儿化词的构词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灵燕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8,共11页
何美龄记载的标准官话中儿化词和词组,有一套与官话韵母对应的儿化韵母。这套儿化韵母的语音层杂糅了南北官话的语音特点,属于[r](rh)型的儿化韵。这些儿化韵的读音反映了儿化韵形成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即由两个音节式发展至一个半音节... 何美龄记载的标准官话中儿化词和词组,有一套与官话韵母对应的儿化韵母。这套儿化韵母的语音层杂糅了南北官话的语音特点,属于[r](rh)型的儿化韵。这些儿化韵的读音反映了儿化韵形成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即由两个音节式发展至一个半音节式的构词方式。本文研究的儿化词已经扩展出儿化词组的构词形式,这种儿化词组尤其对名词性词语的性质、功能,操作的方法和工具有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儿化词和词组来源于官话的口语和书面语词汇,也有的源自民间的俗语。儿化构词不只发生在体词性和非体词性的词语形成名词性的儿化词或词组,还可形成具有谓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性语法意义的儿化词或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官话 南北官话 儿化词 儿化韵 名词性词语
原文传递
何谓北京话的“基本音”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灵燕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43,共15页
文章主要探讨丁邦新(2008)提出的判断北京话的基本音的研究方法。丁氏提出的研究方法不能全面地探讨北京话多层的文读音的历史和地域的来源,他所说的无文白异读的中古-k尾的入声字的文读音存有异读,也有的有白读音,只是在文白异读竞争... 文章主要探讨丁邦新(2008)提出的判断北京话的基本音的研究方法。丁氏提出的研究方法不能全面地探讨北京话多层的文读音的历史和地域的来源,他所说的无文白异读的中古-k尾的入声字的文读音存有异读,也有的有白读音,只是在文白异读竞争的过程中,白读音被文读音排挤掉了。本文参照十九世纪中期和末期西方人士编撰的罗马字官话著作拼写的北京话音系,发现北京话的文读音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读韵母的变体,中古宕江梗曾通五摄的入声字在北京话最早形成的文读韵母的语音层次和宋元的权威方言即汴洛方言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系,北京话的读书音的异源层次是来源于汴洛方言,属于外来的语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基本音 文读音 白读音 读音层 权威方言
原文传递
开口呼字的声母在清末官话和现代方言中的分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灵燕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0-448,共9页
文章主要探讨中古影疑两母开口呼字在十九世纪三大官话方言中的声母读音及其在现代方言的演变。开口呼字的影疑两母在西方人编撰罗马字官话著作有三种不同的声母拼写方式:拼作-母,拼作-母,变作零声母。文章研究发现,不同音系性质的官话... 文章主要探讨中古影疑两母开口呼字在十九世纪三大官话方言中的声母读音及其在现代方言的演变。开口呼字的影疑两母在西方人编撰罗马字官话著作有三种不同的声母拼写方式:拼作-母,拼作-母,变作零声母。文章研究发现,不同音系性质的官话,对开口呼字的声母有不同的拼写。从现今官话地区的方言来看,开口呼字的声母演变基本上还是延续十九世纪各地域性官话方言对这个声母拼读的差异,开口呼字的声母在现代北京和南京方言还是零声母,而在现代成都方言则以读-母为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话方言 现代方言 影母 疑母零声母 舌根鼻音声母
下载PDF
新的“都市风景线”:中国现代文学场域中的城乡一体同构
18
作者 王唯州 林春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9-95,共17页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都市有着“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种维度。在“看不见”的维度下,都市与文学的关系历来紧密相连,“都市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都市”逐渐成为文学中的两极,但乡村在都市及都市文学的构筑过程中所赋予的辩证视角也...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都市有着“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种维度。在“看不见”的维度下,都市与文学的关系历来紧密相连,“都市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都市”逐渐成为文学中的两极,但乡村在都市及都市文学的构筑过程中所赋予的辩证视角也不容忽略。在文学场域中,乡村并不一定与都市对立,而可以促成城乡一体同构,鲁迅、穆时英、刘呐鸥的小说创作,施蛰存、废名、沈从文的战时城乡行走,共同构成了文本层面与外部环境的城乡一体同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场域 都市 乡村 一体同构
下载PDF
言语炼金术:作为少数文学的马华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唯州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44-53,共10页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在论述卡夫卡时,曾提出“少数文学”的概念,它有三种特质,其一是语言的解辖域化,其二是少数文学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政治性的,其三是少数文学带有集体价值。学界在讨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时,常将其置于少数文学视...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在论述卡夫卡时,曾提出“少数文学”的概念,它有三种特质,其一是语言的解辖域化,其二是少数文学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政治性的,其三是少数文学带有集体价值。学界在讨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时,常将其置于少数文学视域下讨论。然而目前在华语学界,少数文学概念的界定还不清晰,这体现在译名的不统一上,对当前马华文学研究造成一定影响。文章试图排除“少数文学”其它译名的干扰,证明“少数文学”在华语学界的这一译名的合理性,并从历史和语言书写两个面向勾勒未来马华文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文学 马华文学 解辖域化 政治性
下载PDF
论王德威华语语系文学思想的建构——以《华夷风起:华语语系文学三论》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王唯州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80-84,共5页
王德威的《华夷风起:华语语系文学三论》一书开创且系统性地论述了华语语系文学的观念,爬梳各界对海外华文和中国文化及文学的想象,和而不同的让华语语系文学不必依附于中国大陆学界所倡导的世界华文文学门下。文章从该书论述的逻辑线... 王德威的《华夷风起:华语语系文学三论》一书开创且系统性地论述了华语语系文学的观念,爬梳各界对海外华文和中国文化及文学的想象,和而不同的让华语语系文学不必依附于中国大陆学界所倡导的世界华文文学门下。文章从该书论述的逻辑线索出发,提炼出王氏在书中体现的温和的后殖民观念和空间构建观,并结合他的其他作品,思考了其华语语系文学思想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文学 乌托邦 异托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