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清代罗马字官话著作古入声字-h尾的标记意义 |
黄灵燕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2
|
孤独经验与社会想象——陈染小说《与往事干杯》的主题意义论析 |
印芷仪
林春美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2
|
|
3
|
文艺副刊与马华地志散文之兴起 |
林春美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4
|
张寒与梁园:1960年代《蕉风》“现代派”的两个面向 |
林春美
|
《华文文学》
|
2021 |
1
|
|
5
|
“江湖散人”之道:论陆龟蒙对《庄子》的接受 |
郭莲花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6
|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的表现 |
洪丽芬
|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7
|
再论钟秀芝《西蜀方言》的入声和基础音系问题 |
黄灵燕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8
|
《叻报》的词语特点及其词汇学价值管窥 |
邱克威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9
|
乡村振兴视域下晋商家训赋能乡村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
陈雪
秦美珊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传播与场所: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公共领域的两个维度 |
王唯州
|
《社科纵横》
|
2024 |
0 |
|
11
|
马华女作家的马共想像 |
林春美
|
《华文文学》
|
2009 |
4
|
|
12
|
“我控诉”与“我游荡”:论作家的身份构型 |
王唯州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3 |
0 |
|
13
|
男性气质的建构与消弭:潘雨桐与李天葆小说的个案研究 |
何启智
林春美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4
|
非左翼的本邦:《蕉风》及其“马来亚化”主张 |
林春美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16 |
2
|
|
15
|
官话的儿化韵母的基础音系和儿化词的构词法 |
黄灵燕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6
|
何谓北京话的“基本音” |
黄灵燕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7
|
开口呼字的声母在清末官话和现代方言中的分化 |
黄灵燕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8
|
新的“都市风景线”:中国现代文学场域中的城乡一体同构 |
王唯州
林春美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9
|
言语炼金术:作为少数文学的马华文学 |
王唯州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1
|
|
20
|
论王德威华语语系文学思想的建构——以《华夷风起:华语语系文学三论》为中心的考察 |
王唯州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