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气复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徐劲松 周黔香 +3 位作者 张璐 程卫东 杨思霞 谢泽萍 《大医生》 2019年第5期5-7,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益气复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在河北省石家庄长兴医院接受诊疗的5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口服益气复元汤治疗31例为中药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患者共28例,为西...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益气复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在河北省石家庄长兴医院接受诊疗的5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口服益气复元汤治疗31例为中药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患者共28例,为西药组。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疾病活动指数Mayo评分、大肠黏膜Baron内镜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96.78%,西药组总有效率78.58%,临床效果中药组高于西药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以中药组效佳(P<0.05);两组治疗后疾病活动度Mayo评分、Baron内镜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作用较佳;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其中中药组9.68%,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复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结肠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益气复元汤 美沙拉嗪肠溶片 疗效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与树突细胞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克明 王文林 +2 位作者 吕永恒 黎洪展 黄光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153-4155,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树突细胞(DCs)在外周血、动脉壁分布情况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应。方法 SD大鼠30只分组饲养12 w后,测定主动脉内膜增生情况。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树突细胞(DCs)在外周血、动脉壁分布情况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应。方法 SD大鼠30只分组饲养12 w后,测定主动脉内膜增生情况。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比例情况。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DCs的CX3CR1表达情况。结果 AS大鼠内膜较正常对照大鼠内膜增生明显(P<0.001),其外周血DCs分布明显减少(P<0.05)且主动脉内DCs比例明显升高(P<0.05)。应用阿托伐他汀后AS大鼠内膜增生明显减轻(P<0.05),其外周血DCs分布增多(P<0.001)且主动脉壁内DCs比例明显降低(P<0.001)。AS大鼠DCs的CX3CR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应用阿托伐他汀后CX3CR1基因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 AS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与DCs比例变化有关,DCs在AS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管壁粥样硬化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抵制DCs向动脉内膜迁移,降低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此作用可能与DCs下调CX3CR1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内膜增生 阿托伐他汀 CX3CR1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与树突状细胞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黎洪展 吕永恒 +1 位作者 陈琪 黄光胜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55-657,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树突状细胞(DCs)在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分布情况及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经高脂饮食喂养12周形成AS大鼠模型,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树突状细胞(DCs)在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分布情况及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经高脂饮食喂养12周形成AS大鼠模型,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及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AS大鼠主动脉壁内膜较正常对照大鼠内膜增生明显(P<0.05),其外周血DCs分布明显减少且主动脉壁内DCs比例明显升高(P<0.001)。T淋巴细胞比例检测发现,AS大鼠较正常大鼠,外周血及主动脉壁内T淋巴细胞比例均升高(P<0.001)。结论:AS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与DCs及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有关,DCs在AS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管壁粥样硬化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树突状细胞 内膜增生 主动脉
原文传递
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颖嘉 张庆玲 孙学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6-248,25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其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恶性组新...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其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基膜不连续,缺乏平滑肌成分。内皮细胞胞体大,细胞核大,畸形,核仁增大、边集,核质比例增大,胞质内吞饮泡多。较多的单个内皮细胞呈裂隙状,血管腔闭塞或明显狭窄。恶性组MVD高于良性组(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VEGF在乳腺癌性上皮细胞及癌周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Flk-1/KDR在乳腺恶性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VEGF及Flk-1/KDR尤其在癌灶边缘呈强阳性表达,良性组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乳腺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及分子表达上具有异质性,VEGF或受体Flk-1/KDR可能是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标,癌灶边缘可能是下一步进行乳腺癌分子影像观察的重点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生成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