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64
1
作者 许檀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周口是清代河南著名商镇之一。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收集的一批商人会馆碑刻资料 ,对清代周口商业的发展脉络、流通概况分别进行了考察 ,并尝试对其商业规模进行估算。考察显示 ,周口的兴起约在康熙年间 ,清代中叶达到鼎盛 ,成为河南东部与... 周口是清代河南著名商镇之一。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收集的一批商人会馆碑刻资料 ,对清代周口商业的发展脉络、流通概况分别进行了考察 ,并尝试对其商业规模进行估算。考察显示 ,周口的兴起约在康熙年间 ,清代中叶达到鼎盛 ,成为河南东部与江南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枢纽。其时 ,山陕、安徽、江西、湖广、福建等各地商人在周口建有会馆 10余座。道光年间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至少超过千家 ,年经营额估计可达 5 0 0万— 60 0万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河南 商业城镇 周口地区 商业规模 商品流通 会馆 经营额 商业史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 被引量:64
2
作者 张分田 张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民本"是一个现代学术界创造的概念,许多学术争论源于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民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理念与三个基本思路。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 "民本"是一个现代学术界创造的概念,许多学术争论源于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民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理念与三个基本思路。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据此可以推定: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思想 内涵 外延 统治思想
下载PDF
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 被引量:54
3
作者 常建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5-152,共18页
徽州是聚族而居宗族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徽州的个别宗族尝试制定族规、设立族长而组织化,嘉靖时期随着明朝大力推行乡约,徽州地方官要求宗族设立乡约,不少宗族的绅士与首领也在宗族内部贯彻乡的,设立约正,制定族规,宗族被组织化。宗族... 徽州是聚族而居宗族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徽州的个别宗族尝试制定族规、设立族长而组织化,嘉靖时期随着明朝大力推行乡约,徽州地方官要求宗族设立乡约,不少宗族的绅士与首领也在宗族内部贯彻乡的,设立约正,制定族规,宗族被组织化。宗族组织化的实质是宗族乡的化,对基层社会的影响重大,而且加强了宗族与官府的互动关系。明代的宗族乡约化,也是以宋儒重建乡里社会秩序、移风易俗的主张深入基层社会为历史背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徽州 乡约制度 宗族制度 社会秩序 官府
原文传递
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5
4
作者 许檀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3-100,128,共9页
朱仙镇是清代著名商镇之一。其兴起约在明代中后期,康熙、雍正年间迅速发展,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在该镇汇集的商品除相当部分供应省城开封之外,流通范围大致可覆盖河南北部的开封、归德、彰德、卫辉等府。
关键词 朱仙镇 关帝庙 山陕会馆 捐资
下载PDF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被引量:43
5
作者 刘泽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72,95,共11页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 ,“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 ,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 ,“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 ,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时代 ,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改组 ,然而 ,先哲们却把“私”视为万恶之源 ,进行了猛烈抨击。“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意识 ,取消了“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形成了君主、国家与民间社会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尖锐对立 ,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公”、“私”悖论。“立公灭私”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共理性的高度概括和总体特征 ,它与君主制度互为表里 ,为专制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控制分配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立公灭私 社会整合 古代思想史
下载PDF
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 被引量:47
6
作者 王利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11,共7页
本文对环境史的学术界域和学科定位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作者将“人类生态系统”视作环境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据此对环境史的研究对象做了新的界定,对环境史进行了新定义。文章对环境史与相邻学科(特别是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辨... 本文对环境史的学术界域和学科定位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作者将“人类生态系统”视作环境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据此对环境史的研究对象做了新的界定,对环境史进行了新定义。文章对环境史与相邻学科(特别是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辨析,指出:环境史将环境和社会视为相互依存的动态整体进行历史考察,从人的文化和生物双重属性出发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无论就学术指向、理论方法、话语体系,还是就编纂叙事方式来说,都不同于以往的历史研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史(生态史) 人类生态系统 历史地理 学新史学
下载PDF
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46
7
作者 余新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60,共10页
从传统到近代,中国社会应对疫病的重点基本上经历了从避疫、治疗到防疫的转变,即在认识上,由消极内敛的个人行为转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国家行政介入的公共行为。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强调预防以外,也确立了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为主要内容... 从传统到近代,中国社会应对疫病的重点基本上经历了从避疫、治疗到防疫的转变,即在认识上,由消极内敛的个人行为转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国家行政介入的公共行为。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强调预防以外,也确立了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同时还将种痘等免疫行为纳入到防疫的范畴之中。在这一转变中,传统的一些有关防疫的认识并未与近代防疫观念直接相抵触,而且有些还对近代防疫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铺垫作用。晚清的社会精英们对西方防疫举措的认识不尽相同,而且对其中不同行为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差异,但到了清末,这些举措基本均作为科学、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成为了主流的近代防疫的基本内容。他们在接受这些观念时,往往是将西方的制度当作了救治中国社会和种族贫病的灵丹妙药,而很少去考虑其实际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避疫 防疫 卫生行政
下载PDF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被引量:46
8
作者 常建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105,共21页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日渐清晰。受到乡约保甲的深刻影响,明代宗族乡约化,清代宗族受保甲影响出现族正,在闽台地区深入基层社会。宗族研究不应忽略族学、书院等地方文化内容。宗族的形成发展也与移民、开发联系在一起,祖先传说的故事结合地方社会才能深刻理解。解析祖先故事成为宗族研究的重要途径,族谱世系的早期部分也焕发出新的资料价值。田野调查与改变解读史料的方式在宗族研究中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宗族 族谱 祖先传说 乡约保甲
下载PDF
乡绅权势消退的历史轨迹——20世纪前期的制度变迁、革命话语与乡绅权力 被引量:46
9
作者 王先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107,共13页
以"新政"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实际上构成了绅权"体制化"扩展的制度性基础。从旧制走向新制的乡绅们,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权力空间,由此生成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在不断地蓄积。当清王朝作为制度意义上的革命对象被推翻... 以"新政"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实际上构成了绅权"体制化"扩展的制度性基础。从旧制走向新制的乡绅们,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权力空间,由此生成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在不断地蓄积。当清王朝作为制度意义上的革命对象被推翻后,现存社会的一切弊端就指向了绅士阶层。绅士阶层必将被国民革命和以后更为深入的革命风暴所席卷。"大革命"退潮之后,国民党放弃了"打倒劣绅"的政治诉求,转而选择制度重建路径实施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革命和"村选政治",以各级"劳模"和"群英"为主体的乡村新式权威逐渐控制了乡村政治生活,传统权威的政治影响力大幅消退。乡绅权势地位的最终退出,才真正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绅权力 制度变迁 革命话语 20世纪前期
下载PDF
“良医良相”说源流考论——兼论宋至清医生的社会地位 被引量:46
10
作者 余新忠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0-131,共12页
一般认为,"不为良医,则为良相"这一范仲淹的名言,对宋代儒医阶层的兴起及此后医生社会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实际上,这一名言非但不是范仲淹所言,甚至很可能与他本人无关。"良医良相"说至少在12世纪中期... 一般认为,"不为良医,则为良相"这一范仲淹的名言,对宋代儒医阶层的兴起及此后医生社会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实际上,这一名言非但不是范仲淹所言,甚至很可能与他本人无关。"良医良相"说至少在12世纪中期以前并未对社会造成什么实际影响,虽然13世纪以降,其意涵被不断阐发和引申,但在国家相关的制度性规定和社会指标性身份认定的束缚下,其实反映出了明清时期医生的身份和地位难以真正"向上提升"的窘境。而且,"良医良相"说本身,不仅无助于作为职业的医生的地位的独立和提升,反而强化了人们将其视为儒的附庸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医 良相 范仲淹 儒医 社会地位
原文传递
浅议中国环境史学建构 被引量:39
11
作者 王利华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4,共5页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史研究日渐成为国际史坛之大宗。在我国,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展,环境史研究亦颇呈显学之势,成果颇丰,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刊向来支持、倡导环境史研究,以借鉴历...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史研究日渐成为国际史坛之大宗。在我国,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展,环境史研究亦颇呈显学之势,成果颇丰,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刊向来支持、倡导环境史研究,以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跨学科研究,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用学术的方式促进人类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刊刊发一组笔谈,以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史学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 历史逻辑 认识历史 生态危机 环境问题 史学发展
原文传递
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 被引量:39
12
作者 王先明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33,共13页
在持续不绝的晚清"民变"风潮中,绅民冲突呈现出日趋频繁和激烈的走向。日渐突出的绅民冲突,凸现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在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体制变迁过程中,传统士绅阶层被直接推向了基层社会权力重构的中心,形成了占据地... 在持续不绝的晚清"民变"风潮中,绅民冲突呈现出日趋频繁和激烈的走向。日渐突出的绅民冲突,凸现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在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体制变迁过程中,传统士绅阶层被直接推向了基层社会权力重构的中心,形成了占据地方各项权力资源的士绅——权绅。由此形成的绅、民利益及其关系的冲突和恶化,构成了晚清以来地方社会"民变"大潮持续涌动的基本原因之一。晚清"新政"构成绅权"体制化"扩展的制度性基础,而权绅的"体制化"也就构成了"民变"或"绅民冲突"的制度性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士绅阶层 民变 绅民冲突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被引量:41
13
作者 许檀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7-204,共18页
施坚雅用以建构中心地层级的主要指标——近代邮政体系,在清代中叶尚未出现,目前所见能够对明清时期的市场实态提供数据信息的主要有税关档案与商人会馆碑刻两类资料。利用这两类资料,可对冀鲁豫三省的商业城镇进行较系统的考察梳理,对... 施坚雅用以建构中心地层级的主要指标——近代邮政体系,在清代中叶尚未出现,目前所见能够对明清时期的市场实态提供数据信息的主要有税关档案与商人会馆碑刻两类资料。利用这两类资料,可对冀鲁豫三省的商业城镇进行较系统的考察梳理,对其空间分布和市场层级分別定位,并对商业规模进行估算。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叶,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华北已有不少行政级别较低的城镇在市场层级中处于较高的位置,这些商业城镇的崛起反映的正是发展中的市场体系对原有行政体系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华北 商业城镇 市场层级 流通枢纽城市 地区性商业中心
原文传递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 被引量:38
14
作者 冯尔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75,共16页
清代宗族的祖坟,被视为安放祖宗体魄之所,地位崇高;虽为民间之事,没有像皇家山陵那样的体制,然也多所规范,墓穴空间布局,在理想的条件下遵行昭穆制、房支葬区制和坟丁护坟制。宗族视维护祖坟为重大事务和重要活动内容,成为宗族建设的重... 清代宗族的祖坟,被视为安放祖宗体魄之所,地位崇高;虽为民间之事,没有像皇家山陵那样的体制,然也多所规范,墓穴空间布局,在理想的条件下遵行昭穆制、房支葬区制和坟丁护坟制。宗族视维护祖坟为重大事务和重要活动内容,成为宗族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土护林,竖立碑石,绘制坟图,载入族谱,反对盗卖坟山田地林木,不惜破财打官司;感念祖宗功德遗泽,设置祀田,进行持久不懈的墓祭。祖坟的存在令族人由观念上的祖宗认同,进到组织上的建立清明会之类的团体,令族姓的天然血缘事物变成为宗族社会群体,成为宗族的一种载体,与祠堂、祀产、族谱共同构成宗族实体元素;祖茔还能为宗族编纂族谱提供实物史料。北方宗族不被学者看重,若给祖坟以应有的地位,以之为视角观察宗族史,可知它是北方宗族存在和活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祖坟 风水 墓祭 清明会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史 主持者言 被引量:35
15
作者 王利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32,共11页
关键词 生态史学 社会史 社会生态史 生态社会史
下载PDF
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 被引量:34
16
作者 常建华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6年第1期61-73,共13页
作者结合教学与研究实践,从方法论和借鉴利用地方志研究成果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分析了地方志的读法,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并以风俗、建置为例,论述了方志分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认为地方志是研究地域史、区域史... 作者结合教学与研究实践,从方法论和借鉴利用地方志研究成果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分析了地方志的读法,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并以风俗、建置为例,论述了方志分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认为地方志是研究地域史、区域史的基本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地方志的史料价值,首先是体现在具有认识地方历史甚至更大历史的整体性上。随着区域史地域史研究的盛行,从方志入手具有了方法论的新意义,对于开展微观历史研究、基层社会研究、民众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方志也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透视二者关系的一个窗口。随着文化史与社会史的互相渗透,社会文化史兴起,重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考察修志人员的观念,方志作为文本本身也成为研究的时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社会史资料价值 史料学 地域社会研究 史学方法
原文传递
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34
17
作者 常建华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共17页
研究清代国家,应当回归国家存在的政治原理,即国家为了将统治长期维持下去,采取各种办法取得政治合法性,得到人民的认同,并将人民的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清朝的治统定位于接续明朝、延续历代皇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官... 研究清代国家,应当回归国家存在的政治原理,即国家为了将统治长期维持下去,采取各种办法取得政治合法性,得到人民的认同,并将人民的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清朝的治统定位于接续明朝、延续历代皇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通过对儒家的文化认同,赢得汉人的好感,换取汉人服从清朝统治,实现国家认同,崇儒重道、移风易俗即其表现;清朝的正统观,特别是历代帝王庙确立的正统观念,其实包含或者说孕育着新的多民族国家观念,也隐含着重新解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清朝 治统 崇儒重道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与构建视觉史料学 被引量:28
18
作者 冯尔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3-128,共6页
图与文相配的图书出现于古代,确切说是近古;有科学意识地进行图文配合则出现在近代,但依然没有摆脱图书有文无图的基本状态。当前,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的水准较低,主要表现为,图与文内容不相配合,图的说明质量不高,印刷不够清晰等。产... 图与文相配的图书出现于古代,确切说是近古;有科学意识地进行图文配合则出现在近代,但依然没有摆脱图书有文无图的基本状态。当前,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的水准较低,主要表现为,图与文内容不相配合,图的说明质量不高,印刷不够清晰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使用图片的真正意义和图文配合的学术价值尚欠明了;二是对图片材料底码不清,以为缺少史源;三是不懂得运用图片是艰苦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四是缺乏学术规范;五是过多地考虑图书成本问题。事实上,凡依据一切历史的、现实的实物、事象所拍摄的照片、记录片及文艺表演影像,均是视觉史料,是理解、阐释历史的史源之一种。由于它是以照片(图片)形式表现出来的,而照片又是依据实物、事象拍摄的,所以,照片来源的诸种实物、事象就成为考虑视觉史料分类的出发点。大体可以将它们区分为造形、绘画、各种实物、铭刻文书、遗迹遗址、古建民居、地图、历史照片、各种古代文书等类,以便一一说明其史料价值。当然,图文配合也应有学术规范。就其内容讲,在选图、命题、出处注释、材料考证、知识产权五个方面有与文章规矩相同之处,然亦有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说,可能更有其复杂性。总之,构建视觉史料学是非常必要的,史学工作者有责任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著作 图文配合 视觉史料 学术规范
原文传递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82,共10页
公私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 ;公私之辨 ,是古今一以贯之的思想母题。春秋战国诸子争鸣 ,已提出崇公抑私的命题 ,至于秦汉之际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基本成型。其后 ,“公”本位思想一直占据传统思维... 公私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 ;公私之辨 ,是古今一以贯之的思想母题。春秋战国诸子争鸣 ,已提出崇公抑私的命题 ,至于秦汉之际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基本成型。其后 ,“公”本位思想一直占据传统思维主流 ,其中间或有“私”本位观念萌动、抬头 ,但一直是思想界的弱势群体。至于近现代 ,“公天下”观念仍是发动一次次社会改革与革命的强大思想引擎。百年来 ,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每一重要阶段 ,无一不伴随着公私观念的激烈争论。公私难分 ,剪不断 ,理还乱 ;公私纠缠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自先秦始 ,这一领域积淀了大量的思想遗产。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多元、分层的研究。目前 ,这些成果尚呈弥散状态 ,对它们按照不同专题进行一番清理 ,将为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提供一条大致准确的起跑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公私观念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 被引量:32
20
作者 常建华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2年第1期3-19,70,共18页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社会生活史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50至70年代的中国大陆,生活史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怜。社会生活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社会生活史成绩突出,但是近来学者并不满意目前的研究现状,力求...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社会生活史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50至70年代的中国大陆,生活史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怜。社会生活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社会生活史成绩突出,但是近来学者并不满意目前的研究现状,力求有所突破。社会生活史是以人的生活为核心联接社会各部分的历史,生活史研究的最大价值,应当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生活史立足于民众的日常活动,镶嵌于社会组织、物质生活、岁时节日、生命周期、聚落形态中。注意社会分层,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也必不可少。生活史的研究带来视角与方法的变化,可以从习以为常发现历史,从日常生活来看国家,挑战传统史料认识,从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考察民族关系与进行不同文明比较,阐述社会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日常生活 生活方式 以人为中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