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朱云鸿 魏洪霞 《中国性科学》 2018年第11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第二医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780例,根据患者抗病毒治疗时初始CD4+T淋巴细胞数值分为早期治疗组152例(≥350个/mm^3)、常规治疗组215例(201个~34... 目的:探讨早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第二医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780例,根据患者抗病毒治疗时初始CD4+T淋巴细胞数值分为早期治疗组152例(≥350个/mm^3)、常规治疗组215例(201个~349个/mm^3)和延迟治疗组413例(≤200个/mm^3),收集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数值及耐药发生情况。结果: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延迟治疗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和延迟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治疗组耐药率为22. 37%,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和延迟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恢复,同时耐药率发生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 免疫功能 耐药
下载PDF
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红 周乙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6-470,共5页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是我国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原因,其诊断依赖于HEV病原学的实验室检测。现介绍HEV RNA、HEV抗原、抗-HEV IgM和IgG的检测方法及其诊断应用价值,并对目前国际上的HEV现症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病原学诊断 戊型肝炎抗原 戊型肝炎抗体
原文传递
中和试验和ELISA法检测育龄妇女血清麻疹抗体的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成骢 赵红 +2 位作者 陆培善 刘勇 赵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23期4496-4499,共4页
目的:研究中和试验和ELISA两种麻疹抗体检测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新生儿对麻疹易感的原因。方法:采集本院住院的85例小于9月龄麻疹患儿母亲血清,同时采集13位幼年患过麻疹的育龄妇女血清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培养测定血清中和抗体... 目的:研究中和试验和ELISA两种麻疹抗体检测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新生儿对麻疹易感的原因。方法:采集本院住院的85例小于9月龄麻疹患儿母亲血清,同时采集13位幼年患过麻疹的育龄妇女血清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培养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同时使用ELISA诊断试剂定量检测麻疹IgG抗体,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98例血清ELISA法和中和试验法两者均阳性89例,总符合率为90.82%,两者结果不符合主要见于抗体浓度较低的标本;两种检测方法麻疹抗体检测结果具有正相关性(R=0.8285,P<0.001)。当中和抗体滴度大于1:16时,ELISA抗体浓度均高于200mIU/ml;而当ELISA抗体浓度均高于700mIU/ml,中和抗体均阳性。患儿患病时,其母亲麻疹ELISA抗体平均水平633mIU/ml,平均中和抗体滴度1:37,而幼年有麻疹史的同龄妇女麻疹ELISA抗体平均水平为1498mIU/ml,中和抗体滴度为1:1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和试验和ELISA麻疹抗体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ELISA麻疹抗体浓度高于700mIU/ml是麻疹中和抗体阳性的可靠指标。婴幼儿麻疹易感性增加与其母亲麻疹抗体低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毒 免疫 中和试验 ELISA抗体滴定
原文传递
115例流行性腮腺炎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银燕 魏洪霞 +1 位作者 成骢 赵伟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9-180,共2页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炎性反应、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为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特点,现对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15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炎性反应、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为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特点,现对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15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分析 住院病例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 腮腺炎病毒 炎性反应 非化脓性
原文传递
扶正排毒方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何志芳 刘媛 +3 位作者 吴园琴 韩亚萍 王慧群 武美红 《中国性科学》 2018年第6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扶正排毒方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自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04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HAART治疗,观... 目的:探讨扶正排毒方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自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04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HAAR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扶正排毒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卡诺夫斯基积分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38%)高于对照组(69.23%),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降低而卡诺夫斯基积分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而卡诺夫斯基积分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38、7.244,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增加而CD8、CD4/CD8降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高于对照组而CD8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25、9.270、15.150,P<0.05)。结论:扶正排毒方联合HAART治疗艾滋病患者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排毒方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艾滋病
下载PDF
麻疹并发重症肺炎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成骢 赵伟 +1 位作者 姚文虎 赵红 《现代医学》 2009年第5期360-361,共2页
目的探讨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特点和防制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585例患者中并发重症肺炎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男21例,女14例。除1例为26岁成年女性、2例为2岁儿童,其余年龄均小于1岁。麻疹疫苗除成年女性患者自诉幼时曾... 目的探讨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特点和防制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585例患者中并发重症肺炎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男21例,女14例。除1例为26岁成年女性、2例为2岁儿童,其余年龄均小于1岁。麻疹疫苗除成年女性患者自诉幼时曾有接种,其余均未接种。病程早期血白细胞〈4.0×10^9L^-1者4例(11.4%),血白细胞(4.0~10.0)×10^9L^-1者21例(60.0%),血白细胞〉10.0×10’L。者10例(28.6%)。35例患者x线胸片均提示间质性肺炎,9例患儿呈大片状阴影,且进展较快,4例出现纵膈气肿、气胸。所有病例均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给予炎琥宁抗病毒,罗氏芬及阿莫西林抗感染,酌情使用甲基泼尼松龙4—5mg·kg^-1·d^-1,病情改善立刻减量。30例患者治愈出院,4例转入南京市儿童医院ICU,1例因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麻疹患者应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给予抗病毒和抗感染治疗,酌情给予患者协助给氧。婴幼儿感染者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应高度重视。麻疹疫苗的接种要考虑对婴幼儿适当提前,对16岁后特别是育龄妇女应追加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皮疹 重症肺炎 疫苗
下载PDF
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的临床与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姚文虎 赵伟 +2 位作者 赵红 魏洪霞 刘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18例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患者(16例AIDS、2例HIV感染者)中15例肝功能异常,在对HIV/AIDS治疗的同时对其中8例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果:16例AID...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18例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患者(16例AIDS、2例HIV感染者)中15例肝功能异常,在对HIV/AIDS治疗的同时对其中8例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果:16例AIDS患者中7例死亡。8例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者中7例ALT、胆红素降至正常。结论: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可能加速HIV感染的病程进展,预后较差,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对肝功能恢复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丙型肝炎 复方甘草酸苷 治疗
下载PDF
28例梅毒患者的颅脑MRI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志芳 陈亚玲 +3 位作者 吴园琴 韩亚萍 许传军 张慧 《中国性科学》 2018年第4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28例梅毒患者颅脑MRI改变,以提高对梅毒MRI表现的认识能力。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梅毒患者28例。应用全身MR扫描仪(Siemens Sonata 1.5T)扫描参数,采用3D 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 目的:探讨28例梅毒患者颅脑MRI改变,以提高对梅毒MRI表现的认识能力。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梅毒患者28例。应用全身MR扫描仪(Siemens Sonata 1.5T)扫描参数,采用3D 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0.1mmol/kg。且28例患者均检测脑脊液RPR和TPPA。结果:梅毒患者脑脊液RPR和TPPA阳性率均为100.00%。28例梅毒患者MRI检查脑萎缩15例、脑梗死6例、脑炎4例、正常3例。其中,脑萎缩多为显著脑萎缩;脑梗死6例中,额叶皮层下多发腔隙病灶4例,脑干梗死1例;脑炎4例中,病变仅累及双侧海马内颞叶1例,病变累及多个脑叶3例。结论:颅脑MRI检查梅毒患者可以反映颅脑表现,且可以反映病变范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颅脑 磁共振成象
下载PDF
10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池云 魏红霞 姚文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298-299,共2页
目的:探讨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群流脑)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现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总结。结果:C群流脑具有发病年龄偏大、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等特点,针对A群的多糖疫苗对C群无预防作用。结论:应推... 目的:探讨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群流脑)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现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总结。结果:C群流脑具有发病年龄偏大、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等特点,针对A群的多糖疫苗对C群无预防作用。结论:应推广A+C流脑多糖疫苗进行C群流脑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群 临床特点
下载PDF
7例AIDS患者死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成骢 姚文虎 +1 位作者 魏洪霞 池云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295-296,共2页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感染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临床AIDS晚期病人的资料。结果:7例中经输血感染3例,性接触感染2例,吸毒1例,感染途径不详1例。7例患者在发病后出现发热7例,消瘦7例,腹泻2例,皮疹2例,全身淋巴结肿...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感染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临床AIDS晚期病人的资料。结果:7例中经输血感染3例,性接触感染2例,吸毒1例,感染途径不详1例。7例患者在发病后出现发热7例,消瘦7例,腹泻2例,皮疹2例,全身淋巴结肿大1例。所有患者均出现机会性感染症状。7例患者以严重肺部及全身感染最常见,其次为卡氏肺夹虫肺炎和口腔及消化道念珠菌感染。死于感染性休克3例,呼吸衰竭1例,多发性脑脓肿1例,全身衰竭1例,自缢1例。结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较为常见,也是其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应及时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必要时要进行心理疏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机会性感染
下载PDF
帕罗西汀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伴发的抑郁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云鸿 姚文虎 池云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8-339,共2页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对HIV/AIDS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疗效。方法评价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34例门诊和住院HIV/AIDS并抑郁症患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结果完成6周治疗,HAMD和HAMA评分明显降低。结论帕罗西汀对HIV/AIDS并发的抑郁症...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对HIV/AIDS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疗效。方法评价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34例门诊和住院HIV/AIDS并抑郁症患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结果完成6周治疗,HAMD和HAMA评分明显降低。结论帕罗西汀对HIV/AIDS并发的抑郁症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罗西汀 HIV/AIDS 抑郁症
下载PDF
HAART治疗与心理干预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柏春琴 姚文虎 朱云鸿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17-18,24,共3页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与心理干预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内Ca2+浓度、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探讨其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与心理干预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内Ca2+浓度、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探讨其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凋亡率。结果 HAART治疗心理干预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提高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ART治疗可抑制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能与其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细胞内钙超载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CD4+T细胞 HAART治疗 心理干预 凋亡
下载PDF
AIDS合并颜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例
13
作者 朱平 姚文虎 池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40-741,共2页
报告1例AIDS合并颜面部播散性粟粒样狼疮(LMDF)。患者间断性发热3个月,CD4水平低下,曾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颜面部播散性粟粒样狼疮,且经病理组织学确诊。提示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罹患LMDF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 AIDS 播散性粟粒样狼疮
下载PDF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9
14
作者 徐艳 柏春琴 +2 位作者 范春红 王慧群 朱云鸿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实施为期6个月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HA-MA、HAMD...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实施为期6个月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3个月、6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HIV感染 抗病毒治疗 免疫功能 心理护理干预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187例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特点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雷娜 姚文虎 +3 位作者 魏洪霞 陈鑫 彭志行 喻荣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79-1382,共4页
目的:分析南京市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OIs)特点以及感染发生频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2004~2009年收治的187例住院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例... 目的:分析南京市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OIs)特点以及感染发生频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2004~2009年收治的187例住院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例患者中109例(58.29%)发生机会性感染,共263例次。入院时基线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感染率为9.38%(6/64),计数<200个/μl者则为83.74%(103/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机会性感染有统计学关联的变量为入院时基线CD4+T细胞计数(OR=0.977,P<0.001)。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进行性下降,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和机会性感染的比例逐步升高。结论:南京市艾滋病患者主要的机会性感染是肺部感染、口腔霉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日常治疗中,应定期监测CD4+T细胞计数,给予预防感染的相关措施,加强治疗随访和数据信息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CD4+T细胞计数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袁虹 胡志亮 许传军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56-59,共4页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相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部分患者呈慢性发病,主要表现包括发热(低热和中等度发热)、渐进性头痛及重者精神错...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相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部分患者呈慢性发病,主要表现包括发热(低热和中等度发热)、渐进性头痛及重者精神错乱、嗜睡等。隐球菌性脑膜炎病灶的部位有一定特征,可表现为两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影像表现特征是血管周围间隙(VRS)改变,可表现为VRS的扩大或胶样囊肿的形成;或脑实质的损害,隐球菌感染病灶突破血-脑脊液屏障后可在脑实质内、沿室管膜或脉络丛形成肉芽肿,呈结节状(隐球菌瘤),大小为5~20mm。增强MRI可见病灶轻度或中度强化,依据病灶出现的部位和增强后强化的特征可做出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影像诊断
下载PDF
艾滋病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姚文虎 赵伟 +2 位作者 赵红 魏洪霞 成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01-602,共2页
关键词 艾滋病 临床表现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缺少皮疹表现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误诊为粟粒性肺结核二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池云 胡志亮 +1 位作者 成骢 魏洪霞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21-623,共3页
例1男,26岁,因发热5 d 于2015年11月30日入院。患者于11月25日出现发热,最高为40.2℃,多于午后起热,服对乙酰氨基酚薄膜底片后出汗、体温下降,伴畏寒、寒战、头痛,无恶心、呕吐、咳嗽、咳痰、胸闷、盗汗、胸痛。初筛 HIV 抗体... 例1男,26岁,因发热5 d 于2015年11月30日入院。患者于11月25日出现发热,最高为40.2℃,多于午后起热,服对乙酰氨基酚薄膜底片后出汗、体温下降,伴畏寒、寒战、头痛,无恶心、呕吐、咳嗽、咳痰、胸闷、盗汗、胸痛。初筛 HIV 抗体阳性转诊南京市第二医院。患者既往有 MSM 史,否认结核病史及其接触史,长期居住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粒性肺结核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皮疹表现 南京市第二医院 艾滋病 误诊 对乙酰氨基酚 体温下降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晨 蒋道荣 +1 位作者 张弦 胡志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4714-4716,共3页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分析其对细胞免疫功能及肝脏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9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9例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检测叉头状/翅膀状...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分析其对细胞免疫功能及肝脏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9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9例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检测叉头状/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浓度,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肝功能,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NC组比较,CHB及LC组CD4+CD25+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LC组较NC组CD4和CD4+/CD8+比值降低,CD8+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及LC患者血浆FOXP3浓度分别为(102.46±25.87)ng/L及(108.80±13.06)ng/L,均较NC组(60.77±8.45)ng/L升高,且呈水平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毒拷贝数的增加,外周血CD4+CD25+及FOXP3浓度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与FOXP3浓度均与血清ALT水平、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升高可能与HBV感染慢性化、免疫功能受损及肝脏炎症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调节性T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叉头状/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
原文传递
艾滋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磁共振成像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许传军 胡志亮 +3 位作者 魏洪霞 杨永峰 杜超 顾建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84-1190,共7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人群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人群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且尚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的颅脑MRI以及临床资料。明确的或者临床怀疑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的患者未纳入分析。结果:共有3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位CD4细胞计数为13×106/L[(0~205)×106/L],94.9%(37/39)的患者CD4细胞计数<100×106/L。39例患者中26例患者存在颅脑异常MRI信号,可表现为多部位受累,最常累及的部位为基底节区(20/26,76.9%)。该基底节区病灶常表现为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VRS)扩大/胶样假囊(18/20,90%),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脑隐球菌肉芽肿的发生率为35%(7/20),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3/5,60%)或有轻度强化(2/5,40%)。73.0%(19/26)患者存在基底节区以外的病灶,其中68.4%(13/19)的患者亦合并基底节病灶。基底节区外病灶常表现为VRS扩大/胶样假囊(12/19,63.1%),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隐球菌肉芽肿和脑膜增厚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5.7%(3/19)和26.3%(5/19)。结论: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时颅脑MRI异常发生率可能并不低,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常见为VRS扩大/胶样假囊,亦可表现为脑隐球菌肉芽肿。MRI增强时这些病灶往往未见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中枢神经系统 隐球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