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_(Ⅱ)、ST_(Ⅲ)抬高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右室梗塞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维克 金妙珍 王玮 《心电学杂志》 1996年第1期16-17,共2页
对121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7例伴右室梗塞者33例(89.2%)ST段抬高Ⅲ>Ⅱ,84例不伴右室梗塞者13例(15.5%)ST抬高段Ⅲ>Ⅱ,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尤其右室梗塞患者ST(?)抬高的动态变化与右胸导... 对121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7例伴右室梗塞者33例(89.2%)ST段抬高Ⅲ>Ⅱ,84例不伴右室梗塞者13例(15.5%)ST抬高段Ⅲ>Ⅱ,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尤其右室梗塞患者ST(?)抬高的动态变化与右胸导联ST段抬高均呈一过性.提示ST段抬高Ⅲ>Ⅱ对下、后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梗塞 ST_(■)抬高>ST_(1)抬高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郭红梅 徐标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不同指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可以预测罪犯血管[即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73例急性下壁...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不同指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可以预测罪犯血管[即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右冠状动脉(RCA)闭塞者59例(81%),左回旋支动脉(LCx)闭塞者14例(19%)。经χ2检验,合并右室梗死、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STV1抬高≥0.5mm、STⅢ抬高>STⅡ抬高、STⅠ和(或)STaVL压低≥0.5mm、V2和aVF导联ST段偏移之和>0等指标提示IRA为RCA;其中STⅠ压低≥0.5mm、STV1抬高≥0.5mm及合并右室梗死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均达100%;灵敏度则以ST抬高Ⅲ导>Ⅱ导为最高,达81%。而预测IRA为LCX的指标中STV2压低≥0.5mm灵敏度最高,为93%,STaVL抬高≥0.5mm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达10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对预测IRA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梗死相关血管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表达改变 被引量:5
3
作者 姚康 刘亚平 徐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9-211,共3页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表达改变情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 ,以健康成人 2 2例作对照 ,取外周静脉血后 ,利用凝胶色谱柱法收集血小板 ,用同位素两步色谱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蛋白免疫印迹增强...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表达改变情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 ,以健康成人 2 2例作对照 ,取外周静脉血后 ,利用凝胶色谱柱法收集血小板 ,用同位素两步色谱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蛋白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基础状态下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正常人为 95 6 .0± 4 8.2pmol 10 8血小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 5 2 5 .5± 6 0 .8pmol 10 8血小板 ,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组胺刺激后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与正常人相比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 ,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可能是其血小板活化的机制之一。由于血小板粘附 ,聚集白色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事件 ,这对我们认识冠心病发病机理、开发临床新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冠心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变化 同位素色谱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一氧化氮合酶 血小板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检测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管晓翔 郦明芳 +1 位作者 范乐明 陈琪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 分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 ,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 ,LDLR)的功能改变及基因突变。 方法 分离F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淋巴细胞结合和摄取荧光标... 目的 分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 ,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 ,LDLR)的功能改变及基因突变。 方法 分离F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淋巴细胞结合和摄取荧光标记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情况。抽提FH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 ,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 phism ,PCR SSCP)及DNA序列分析。 结果 对一家两例临床诊断为FH纯合子的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淋巴细胞LDLR功能进行了分析 ,发现均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 (LDL)摄取和结合障碍。进一步从基因水平进行了研究 ,发现LDLR基因突变是位于第 6外显子编码第 2 97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缺失 ,导致移码突变并使得终止密码子TGA在第 3 69位提前出现 ,从而不能表达正常的LDLR ,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发生障碍。结论 对 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家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方法初步发现LDLR功能缺陷 ,进一步结合PCR SSCP方法证实其LDLR存在新的突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淋巴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黄佩 李锡明 张荣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2期1102-1104,1107,共4页
目的:观察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及对左心室舒张功能,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择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氨氯地平治疗组,分别治疗12周,每周测血压2次,观察两... 目的:观察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及对左心室舒张功能,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择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氨氯地平治疗组,分别治疗12周,每周测血压2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左心室舒张功能以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 结果和结论: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均可有效地降低1~2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胰岛素抵抗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原发性 缬沙坦 氨氯地平 左心室舒张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胰岛素
下载PDF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崔俊友 张华 +4 位作者 殷泉忠 易桂斌 陆叶 王东升 徐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下载PDF
应用机械切割鞘拔除导线的初步临床经验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晓宏 吉文庆 徐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48-450,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机械切割鞘拔除导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起搏系统感染在鼓楼医院就诊,行起搏系统移除及导线拔除术的患者,分别采用套叠式扩张鞘及机械切割鞘(Evolution,美国Bloomington公司)拔除导线,比较... 目的 探讨应用机械切割鞘拔除导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起搏系统感染在鼓楼医院就诊,行起搏系统移除及导线拔除术的患者,分别采用套叠式扩张鞘及机械切割鞘(Evolution,美国Bloomington公司)拔除导线,比较2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24例患者入选,拔除导线47根,其中心房导线16根,心室导线31根.24例患者中采用机械切割鞘拔除的6例.同传统的套叠式扩张鞘相比,采用机械切割鞘的6例患者手术时间[(2.1&#177;1.2)h对(1.5&#177;0.9)h,P=0.04]及X线曝光时间[(16.5&#177;6.2) min对(8.7&#177;4.2) min,P=0.04]均明显缩短,14根导线均成功拔除.传统的套叠式扩张鞘拔除的33根导线中,1根因植入时间较长未能完全移除,心腔内有部分导线头端残留.结论 与传统的套叠式扩张鞘相比,机械切割鞘缩短了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认为该技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 拔除 起搏器
原文传递
老年再发性心肌梗塞的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金妙珍 赵龙现 曹殿亿 《实用老年医学》 CAS 1993年第4期171-173,共3页
本文探讨了糖尿病,高血压、梗塞前心力衰竭及梗塞后心绞痛与老年人再发性心肌梗塞(MI)的相关性,并将34例老年再发性MI患者随机地与同期非再梗塞的42例老年MI患者作了对照分析,说明糖尿病,高血压,梗塞前心力衰竭及梗塞后的心绞痛是老年... 本文探讨了糖尿病,高血压、梗塞前心力衰竭及梗塞后心绞痛与老年人再发性心肌梗塞(MI)的相关性,并将34例老年再发性MI患者随机地与同期非再梗塞的42例老年MI患者作了对照分析,说明糖尿病,高血压,梗塞前心力衰竭及梗塞后的心绞痛是老年人再发性MI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防治,才能减少再梗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老年病学 相关因素
下载PDF
主动固定导线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柯萍 孙宝贵 +5 位作者 徐伟 王琳 黄德嘉 王励 王方正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RVOT)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人选患者按所用导线及植人部位随机分为3组:被动固定导线心尖部(RVA-被动组)、主动固定导线心尖部(R...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RVOT)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人选患者按所用导线及植人部位随机分为3组:被动固定导线心尖部(RVA-被动组)、主动固定导线心尖部(RVA-主动组)和主动固定导线右心室流出道(RVOT-主动组)。了解3组患者在植人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共226例患者人选,RVA-被动组62例、RVA-主动组82例、RVOT-主动组82例。3组植人时间相同,但RVOT-主动组曝光时间明显延长。(2)主动固定组(RVA和RVOT)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的起搏闯值高于被动固定导线组,但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主动固定组阻抗明显低于被动固定组(P〈0、01,P〈0、05)。3组自身对照可见固定方式及植人部位不影响起搏和感知阈值的稳定性,但主动固定组随访时阻抗较术中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3)100%起搏时QRS时限,RVOT-主动组较其他两组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共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分别在3个组中。结论:主动固定导线的长期起搏参数是稳定的,RVOT起搏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导线 右心室流出道 起搏
原文传递
葛根素对糖基化终产物干预eNOS活性及MDA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月新 徐标 +2 位作者 王建安 杨慎启 刘云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02-304,共3页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位素二步色谱法测定AGEs刺激及葛根素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NOS活性,用微量荧光法测定丙二醛(...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位素二步色谱法测定AGEs刺激及葛根素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NOS活性,用微量荧光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AGEs刺激后eNOS活性降低,而细胞内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显著增高,葛根素500 mg/L组干预后eNOS活性显著恢复(P<0.01),相应地,MDA含量降低,但并不具有显著性。结论葛根素能抑制AGEs诱导的HUVECs-eNOS活性下降,但并不能显著降低相同条件下内皮细胞内MD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产物 eDOS 葛根素 内皮 MDA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钙抑制尼古丁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春燕 孙倩 徐标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尼古丁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剖腹产孕妇的HUVEC进行培养,选择2~4代细胞进行实验(n=5)。分别采用不同浓度(0、1、10、100/μmol/L)尼古丁进行24h...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尼古丁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剖腹产孕妇的HUVEC进行培养,选择2~4代细胞进行实验(n=5)。分别采用不同浓度(0、1、10、100/μmol/L)尼古丁进行24h处理以及采用100μmol/L尼古丁进行不同时间(0、6、12、24、48h)处理,处理后细胞进行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MMP-2mRNA及蛋白的表达(n=5);内皮细胞首先用系列浓度(2,4,7,10/μg/L)瑞舒伐他汀钙进行预孵育12h,然后对药物干预后细胞进行100μmol/L尼古丁处理24h(n=50)。结果尼古丁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诱导HuVEc中MMP-2表达:MMP2表达随尼古丁浓度增加而升高;尼古丁诱导MMP2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瑞舒伐他汀钙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尼古丁诱导的MMP-2的表达[mRNA水平:2、4、7、10μg/L抑制率分别为8.6%、42.5%、66.9%、80.3%,均P〈0.05;蛋白水平:2、4、7、10μg/L抑制率分别为10.6%、37.6%、74.1%、88.2%,均P〈0.051。结论尼古丁是诱导HUVEC中MMP表达的重要因素;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抑制该进程,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 脐静脉内皮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 瑞舒伐他汀钙
原文传递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永宏 黄强 +2 位作者 车惠娟 陈志刚 徐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87-1288,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并分为RVOTS组和RVA组,进行起搏参数、术后心电图及12个月后超声下心功能测定、血浆BNP检测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并分为RVOTS组和RVA组,进行起搏参数、术后心电图及12个月后超声下心功能测定、血浆BNP检测对比。结果手术时两组患者电极均能到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VOTS比RVA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右心室心尖部
原文传递
右心室心尖部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QRS波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又平 李晓宏 +3 位作者 徐伟 吉文庆 余洪松 蓝荣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2期7180-7182,共3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心尖部(RVA)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患者体表心电图QRS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的影响。方法选取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行射频消融的患者18例,术中将心室电极分别放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及... 目的观察右心室心尖部(RVA)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患者体表心电图QRS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的影响。方法选取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行射频消融的患者18例,术中将心室电极分别放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右心室心尖部,给予S1S2刺激,并测量S2刺激后体表心电图的QRS间期、QT间期和Tp-e间期。结果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同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后QRS时限明显缩短[(131.31±10.00)msvs.(156.40±13.16)ms,P<0.001],QT间期[(334.62±11.75)msvs.(351.09±20.13)ms,P<0.01]及Tp-e间期[(71.97±13.03)msvs.(83.48±14.81)ms,P<0.05)]也明显缩短,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QRS波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QT间期 TP-E间期
原文传递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与右室梗死的临床意义探讨
14
作者 张军 陈金国 金妙珍 《安徽医学》 2000年第5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梗死
下载PDF
经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或拔除心内膜电极的对比研究
15
作者 施亚明 吴春阳 +8 位作者 王斌 杨顺清 施国富 周召峰 陈荣敏 徐伟 吉文庆 李晓宏 蓝荣芳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5期590-593,60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植入与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538例具有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 目的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植入与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538例具有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对比分析两种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对同期入院因起搏器囊袋感染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47例患者和81例起搏器升级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比不同植入途径心内膜电极导线拔除成功率和增加心内膜电极导线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5%(268/272)vs.98.9%(263/266),P>0.05;13.2%(36/272)vs.13.9%(37/266),P>0.05]。其中,对照组发生锁骨下静脉挤压综合征1例,气胸5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气胸和锁骨下静脉挤压综合征。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的拔除成功率及新增电极导线的植入成功率均高于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17/18)vs.86.2%(25/29),P<0.05;97.2%(35/36)vs.88.9%(40/45),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安全可行,并为可能的电极导线拔除和起搏器升级增加心内膜电极导线预留更大的解剖空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心内膜电极 拔除 植入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Q、R波和QRS积分的演变及其临床意义
16
作者 马冬辉 金妙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9-150,共2页
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不同时间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R波总和(ΣR)、Q波总和(ΣQ)与QRS积分值变化,发现AMI溶栓后的QRS演变,QRS积分值增加于胸痛发生后9h完成,以后稳定,再通组较未再通组变... 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不同时间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R波总和(ΣR)、Q波总和(ΣQ)与QRS积分值变化,发现AMI溶栓后的QRS演变,QRS积分值增加于胸痛发生后9h完成,以后稳定,再通组较未再通组变化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QRS积分 QRS演变 AMI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血肿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17
作者 周素真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746-747,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血肿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疗效
18
作者 王玲 康丽娜 +1 位作者 吴道舒 邱明晶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420-1421,1424,共3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和加用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观察组)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和加用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观察组)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PCI术后30 d,观察组出现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严重心绞痛的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8.0%(P<0.05);PCI术后48 h及30 d,2组轻度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及术后48 h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能进一步减少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Ⅲa受体拮抗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预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宁宁 徐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9期2680-2683,共4页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突然死亡,ACC/AHA/ESC2006指南定义为"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由于心律失常所致,症状发作1h内死亡"。在欧洲其年发生率约为100/100000,在美国每年有300000人发生SCD。
关键词 体表心电图 QRS 冠心病患者 预测价值 TWA 复极 离散度 心电图 QTC 心源性猝死 电生理
原文传递
心肌梗死部位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20
作者 陆相凝 王维克 金妙珍 《心功能杂志》 1999年第1期22-24,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决定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此作者研究了179例急性前壁和下壁心梗(包括非Q波性心梗)梗死部位与危险因素的差别及对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本文结果提示前壁心梗患者中,不吸烟者较下壁心梗患者中多... 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决定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此作者研究了179例急性前壁和下壁心梗(包括非Q波性心梗)梗死部位与危险因素的差别及对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本文结果提示前壁心梗患者中,不吸烟者较下壁心梗患者中多,且前壁心梗患者中有高血压和高血脂者多,机械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心梗,非Q波心梗并发症少于有Q波心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 预后 梗死部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