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大屠杀与国际救援——上海“南京国际救济会”钩沉
1
作者 刘燕军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2,共5页
1938年1月下旬,中外慈善家在上海成立了"南京国际救济会"。该会为遭受日军涂炭的南京难民募集善款,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世界红卍字会等组织精诚合作,指导了南京的尸体掩埋、难民救济等工作,其功绩理应为历史所铭记。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国际救援 上海 南京国际救济会
原文传递
铭刻历史记忆 构建和平之城
2
作者 叶南客 付启元 《群众》 2018年第23期47-48,共2页
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对城市及人类文明的破坏深刻地影响着未来城市的建设,引起人们对生命、人权、自由的反思。南京作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深受... 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对城市及人类文明的破坏深刻地影响着未来城市的建设,引起人们对生命、人权、自由的反思。南京作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深受其害的城市,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及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日军虐杀,三分之一城市建筑被野蛮焚毁,两万多名妇女及女童被强奸,大量财物被掠夺,南京与英国的考文垂、日本的广岛以及德国的德累斯顿并称为二战中的四大“殉难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日本侵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未来城市 和平 人类历史 30年代 人类文明
下载PDF
中共驻南京办事处与新四军组建
3
作者 经盛鸿 《唯实》 2021年第9期82-86,共5页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响。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紧急呼吁:“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关键词 卢沟桥事变 新四军 南京办事处 国共两党 中共中央
下载PDF
公园作为“实践景观”:对洛带公园(1928-2019)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顺铭 陈彦宁 王周霖欣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34,共29页
一位名叫刘惠安的地方"袍哥"组织领袖于民国十七年在成都东郊洛带镇修建洛带公园。本文由“实践景观”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洛带公园如何被生成为一道独特的物质景观,如何作为人们具身实践的舞台而发挥作用,如何影响人们对历... 一位名叫刘惠安的地方"袍哥"组织领袖于民国十七年在成都东郊洛带镇修建洛带公园。本文由“实践景观”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洛带公园如何被生成为一道独特的物质景观,如何作为人们具身实践的舞台而发挥作用,如何影响人们对历史变迁的6感知,以及古镇的旅游开发如何想象与维持公园的“信念景观”。公园的民国记忆淡化了“袍哥时代”的政治结构与历史特征,强调建筑遗迹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文化的进步成就,凸显空间中的“客家人”身份特质,进而试图形成一种普遍的、审美的、去政治化的过往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带公园 记忆之所 实践景观 信念景观
原文传递
创伤记忆与社会认同: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公共建构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昕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7-163,共7页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作为典型的创伤记忆,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正经受一场不易察觉却又不容忽视的社会认同危机。无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耻论,还是为了维护民族自尊心而刻意放大大屠杀中的反抗,...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作为典型的创伤记忆,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正经受一场不易察觉却又不容忽视的社会认同危机。无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耻论,还是为了维护民族自尊心而刻意放大大屠杀中的反抗,都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所面临的社会认同危机的现代表征。南京大屠杀迄今已80周年,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来说,往往过度苛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缺乏反抗精神。产生这种质疑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于南京大屠杀发生时的真实状况的了解及大屠杀受害者面对屠杀时极端无助的心理状态的正确认识,低估了极端情况下情境的力量,从而产生了基本归因错误。因此,必须从自身和社会两个层面构建全人类共同的创伤记忆,并通过这一建构,为南京大屠杀受害者获取最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创伤记忆 社会认同 历史认知
下载PDF
八十年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卫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6-42,共7页
80年前发生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民尤其是南京人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忘却的伤痛记忆。战时及战后初期,随着幸存者、亲历者日记和回忆的广泛传播,以及对日军在南京暴行的调查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南京大屠杀广为人知,其个人的伤痛记... 80年前发生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民尤其是南京人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忘却的伤痛记忆。战时及战后初期,随着幸存者、亲历者日记和回忆的广泛传播,以及对日军在南京暴行的调查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南京大屠杀广为人知,其个人的伤痛记忆已逐渐转化为集体记忆。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经历了国际政治斗争话语体系中的"沉寂"期、城市记忆和国家记忆几个阶段。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从国家和民族记忆向人类共同记忆迈出了重要一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演变,反映出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不断深化和对其本质的深层次理解。这种不断深化的历史认知和本质理解,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类社会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历史记忆 世界记忆遗产 和平愿景
原文传递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的后现代转向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昕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7-25,135,136,共11页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历史本身并不会陈述事实真相,这种陈述是由社会来完成的。从历史记忆到文化记忆,今天人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和理解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历史本身并不会陈述事实真相,这种陈述是由社会来完成的。从历史记忆到文化记忆,今天人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和理解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人们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社会语境发生了改变。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仅仅是社会语境改变的一个缩影。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对以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性的反思,对一元化的消解以及对多元化的推崇,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种注重多元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南京大屠杀记忆的结合逐渐衍生出多种形态的文化记忆,从"文本记忆"到"身体记忆",从"内容记忆"到"仪式记忆",从"人之记忆"到"地之记忆"等。这些形态各异的文化记忆,从记忆主体、记忆内容到记忆形式都突破了传统历史书写的范畴,日趋多元和立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文化记忆 历史记忆 后现代思潮
下载PDF
仇恨与记忆: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的情感引导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昕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9-134,156,共7页
仇恨情感是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以何种情感铭记历史,铭记怎样的历史,如何通过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景?这些都是在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人类生物学本能的仇恨情感在社会... 仇恨情感是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以何种情感铭记历史,铭记怎样的历史,如何通过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景?这些都是在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人类生物学本能的仇恨情感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尤其是在构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理性认识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的仇恨情感,并给予正确引导,对于铭记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实现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仇恨 情感 记忆 历史教育
原文传递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难民收容所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孙宅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4-231,共8页
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难民收容所的数量,西方人士文献资料中均指称为25个或26个。其实,当时在南京城郊、安全区內外,大量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难民收容所。本文列举了已发现有名称、有记录的难民收容所37座。本文认为:对难民收容所的认定存... 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难民收容所的数量,西方人士文献资料中均指称为25个或26个。其实,当时在南京城郊、安全区內外,大量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难民收容所。本文列举了已发现有名称、有记录的难民收容所37座。本文认为:对难民收容所的认定存在着不规范性;其数字是一个变量;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也管理了个别安全区外的难民收容所;加强对难民收容所的研究,对于揭示南京市民的苦难、侵华日军的残暴和国际友好人士的援助,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难民收容所 南京安全区
下载PDF
犯罪属地原则与证据中心主义:战后北平对日审判的实态与特质 被引量:5
10
作者 严海建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40,共8页
1946年4月至1948年1月间北平军事法庭对所辖日本乙丙级战犯进行了审判。由于华北地区沦陷时间长,日军的流转范围较大,故实际拘捕的战犯嫌疑人大多是现地受降的日军现役人员。战犯嫌疑人的确定基本依靠民众检举,而战时负责地方治安工作... 1946年4月至1948年1月间北平军事法庭对所辖日本乙丙级战犯进行了审判。由于华北地区沦陷时间长,日军的流转范围较大,故实际拘捕的战犯嫌疑人大多是现地受降的日军现役人员。战犯嫌疑人的确定基本依靠民众检举,而战时负责地方治安工作的宪兵及警务人员成为追究的重点对象。北平审判具有在受害地对暴行实施者进行审判的鲜明特质,一方面反映了乙丙级战犯审判对于地方受害民众正义求偿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亦不能因此抹煞其建立在证据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规范性与正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军事法庭 乙丙级战犯 受害地审判
原文传递
构建人类共同记忆:后申遗时代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转向与深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昕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7-181,共5页
南京大屠杀迄今已经过去了80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以往无论在形式上、制度上,还是理念上都流于简单化、平面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亟需全方位、立... 南京大屠杀迄今已经过去了80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以往无论在形式上、制度上,还是理念上都流于简单化、平面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亟需全方位、立体化转向与深化。这是一项制度建设和理念升华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尤以理念转换最为关键,也最为艰难。后申遗时代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转向与深化,首先要在史实教育层面避免简单化,向历史与记忆并重的历史叙事转化;其次在历史观教育层面要警惕"事件论"倾向,以"情境论"构建其人类学的普遍意义;最后是教育目标应适应时代需求,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超越民族情感,构建全球意识,使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后申遗时代 历史教育 全球意识
下载PDF
后大屠杀时期南京市民的生活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慧卿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56-62,共7页
南京大屠杀后,日军暴行所导致的社会与经济环境恶化等系列恶果持续发酵,使南京民众陷入无尽的困苦之中。本文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图书馆特藏南京鼓楼医院院长霍顿。丹尼尔斯夫妇南京大屠杀后的书信及文献资料,重点考察后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后,日军暴行所导致的社会与经济环境恶化等系列恶果持续发酵,使南京民众陷入无尽的困苦之中。本文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图书馆特藏南京鼓楼医院院长霍顿。丹尼尔斯夫妇南京大屠杀后的书信及文献资料,重点考察后大屠杀时期南京市民的生活实态,以及大屠杀期间产生的PTSD症候在日伪当局恐怖统治下难以愈合的情形。尽管后大屠杀时期南京市民在绝望中挣扎,但仍坚韧不屈地生存下去。这种顽强的生存意志本身就是对日伪统治的不屈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屠杀时期 日伪统治 南京市民 社会生活
下载PDF
和平学视域下创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成 白爽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28-136,共9页
南京历史上遭受了残酷战争的破坏,历史必须牢记,追求和平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纪念。建设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国际共识,英国的考文垂、日本的广岛与南京同为二战时期的“殉难城市”,它们创建和平城市的经验对南京具有重要的参考... 南京历史上遭受了残酷战争的破坏,历史必须牢记,追求和平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纪念。建设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国际共识,英国的考文垂、日本的广岛与南京同为二战时期的“殉难城市”,它们创建和平城市的经验对南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创建“国际和平城市”是对南京战争历史遗产的保存利用,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联合国《和平权利宣言》的积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国际和平城市 和平建设 和平学
下载PDF
美国馆藏日伪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档案文献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慧卿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2-178,共7页
美国一些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了不少日伪统治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的档案与文献,其种类丰富多样,且相对完整,但由于分布分散及语言等问题,这批珍稀档案未得到充分利用。对这批档案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为学术界研究日伪时期... 美国一些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了不少日伪统治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的档案与文献,其种类丰富多样,且相对完整,但由于分布分散及语言等问题,这批珍稀档案未得到充分利用。对这批档案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为学术界研究日伪时期教会医院的生存状态、探索二战期间美日远东国际关系之演变提供第一手史料,还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暴行,回击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略战争的谬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馆藏档案 历史文献 日伪统治 苏皖沿江地区 教会医院
下载PDF
麦卡伦日记与书信(1938年)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夏鸣(译)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4-27,138,139,共26页
麦卡伦(James H.McCallum),1893年出生于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Olympia);192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学士学位,后获芝加哥神学院硕士学位和纽约协和神学院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为联合基督会(United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 麦卡伦(James H.McCallum),1893年出生于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Olympia);192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学士学位,后获芝加哥神学院硕士学位和纽约协和神学院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为联合基督会(United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从事福音派教会的工作和社区工作;30年代中期任金陵大学管理委员会医院委员会成员;1937年11月25日起担任金陵大学医院(又称南京鼓楼医院)总务长;1938年9月接替斯迈思(Smythe),成为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财务主管。南京大屠杀期间,他负责鼓楼医院的行政和救济工作,在未获得日军当局批准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将鼓楼医院周边的30多具尸体掩埋在医院的防空洞里;他多次出入南京城,运送粮食、干草等物资;在中华女子中学的钢琴被日军抢走后,他迅速向美国使馆报告,该事件惊动了罗斯福总统。①在此期间,他还写有大量日记(实际上是写给妻子的信)和书信。其妻爱娃·安德森(Eva Anderson)当时住在江西牯岭,后去了上海,并将这些日记和书信寄给美国的亲朋好友。麦卡伦在日记中曾抱怨"要是能留下(日记和书信)副本就好了"。1940年美国人约翰·克里斯蒂安(John LeRor Christian)从弟弟处得到部分麦卡伦的日记和书信,并于1942年将副本分别赠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和加州大学图书馆。东京审判期间,1946年5月,国际检察局检察官萨顿(Sutton)赴南京调查取证并带证人前往东京法庭作证时,带了这些日记。当时麦卡伦恰巧不在南京,萨顿将麦卡伦1937年12月19日-1938年1月13日的日记②及一份宣誓书留给斯迈思,请麦卡伦返回南京后去美国大使馆进行宣誓,然后将日记连同宣誓书一并寄往东京,以作为检方证据在法庭上提交。1946年6月27日,麦卡伦前往南京美国大使馆,在副领事罗伯特·穆迪(Robert·Moody)面前宣誓:"这是我1937年12月和1938年1月在中国南京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麦卡伦 南京鼓楼医院 日记和书信
下载PDF
七三一部队溃逃之际自毁本部问题再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孝华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七三一部队本部是七三一部队专门研究、制造细菌武器以及进行人体实验的大本营。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七三一部队从位于哈尔滨平房区本部大撤退。七三一部队在溃逃之际,销毁实验器材及重要数据文件,炸毁本部的主体建筑及设施,企图将这处... 七三一部队本部是七三一部队专门研究、制造细菌武器以及进行人体实验的大本营。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七三一部队从位于哈尔滨平房区本部大撤退。七三一部队在溃逃之际,销毁实验器材及重要数据文件,炸毁本部的主体建筑及设施,企图将这处秘密的细菌研究基地彻底销毁。七三一部队摧毁平房本部之时,一方面造成携带鼠疫病菌的实验动物四处逃散,导致哈尔滨平房地区爆发了大规模鼠疫流行;另一方面,使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制造细菌武器等的罪证链残缺不全;同时开启了对旧址破坏的“破窗”效应。依据中日双方历史见证人的口述史料,参证最新的第七三一部队本部旧址考古发掘成果,还原七三一部队溃逃之际摧毁本部罪证之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三一部队 四方楼 口述史 人体实验
原文传递
鲍恩典书信选1937-1938(一)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夏鸣(编译)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26-42,共17页
格蕾丝·鲍尔(Grace Louise Bauer),中文名鲍恩典,189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19年,作为一名医务传教士被美国教会(the Christian Temple)派往中国,在金陵大学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负责病理化验室的工作... 格蕾丝·鲍尔(Grace Louise Bauer),中文名鲍恩典,189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19年,作为一名医务传教士被美国教会(the Christian Temple)派往中国,在金陵大学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负责病理化验室的工作。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前她决定留在南京,从事难民的医疗救护工作,其理由是医院“在这里存在了差不多50年后,医院不能关门,不能在这里的民众有史以来最需要的时候抛下他们。”在给家人的信中她数次提到“我感激你们对我留在南京的理解”,并认为“对于留下来的举动,我们得到了回报,我们得以(继续)提供服务,至少我们能够减轻(中国人的)一些痛苦”,“每当特里默和我谈论这件事的时候,我俩都同意留下来是值得的”。由于其父亲身患重病,鲍恩典不得不于1941年10月回国。其后,一直在巴尔的摩一所大学医院的病理化验室工作,直至退休。她从未放弃重返南京的愿望。1976年7月29日,跑恩典在家乡巴尔的摩病逝。在华期间,鲍恩典留有日记(Grace Bauer’s dairy of 1937—1941),以及22年中写给其母亲及家人的500多封书信。这组书信藏于美国纳什维尔基督教会档案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鼓楼医院 格蕾丝·鲍尔 鲍恩典书信
下载PDF
论莫迪亚诺的大屠杀文学书写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文凯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5-150,158,共7页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自处女作《星形广场》伊始,纳粹大屠杀在其众多作品中或隐或现,他在回溯历史的残片中建构了迥异于幸存者或幸存者二代的大屠杀文学书写,他在支离破碎的历史中寻求身份的确认,在创伤中抵抗遗忘和沉默,唤醒命运的...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自处女作《星形广场》伊始,纳粹大屠杀在其众多作品中或隐或现,他在回溯历史的残片中建构了迥异于幸存者或幸存者二代的大屠杀文学书写,他在支离破碎的历史中寻求身份的确认,在创伤中抵抗遗忘和沉默,唤醒命运的记忆并重构了大屠杀文学书写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迪亚诺 大屠杀文学 奥斯维辛 身份认同 代际创伤
原文传递
“宣抚”抑或控制:大屠杀后日军在南京的卫生防疫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慧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190,共9页
南京大屠杀后,为应对大屠杀导致的南京城市卫生环境恶化、疫情一触即发的严峻形势,日军南京特务机关指导以日本同仁会为主体的医疗团队,不断调整卫生防疫策略,在南京建立了一套维护日军当局利益的卫生防疫体系。这一体系在客观上维持了... 南京大屠杀后,为应对大屠杀导致的南京城市卫生环境恶化、疫情一触即发的严峻形势,日军南京特务机关指导以日本同仁会为主体的医疗团队,不断调整卫生防疫策略,在南京建立了一套维护日军当局利益的卫生防疫体系。这一体系在客观上维持了公共卫生安全,但在防疫过程中,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及其后的国际救济委员会的防疫工作持排斥甚至敌意的态度,同时动用军警强制预防接种和隔离,以强化社会控制,其所作所为充分暴露出日军当局在南京防疫的本质不过是"笼络民心"、牵制和对抗西方势力、削弱中国人依赖欧美的思想、防止疫情传染给日军、确保日军在占领区统治利益的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的手段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日军当局 “宣抚” 卫生防疫 社会控制
下载PDF
被遗忘的审判?——战后国民政府对日审判研究的回顾与检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严海建 《民国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89-94,共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大规模的审判,除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负责审判日本甲级战犯外,还在各地设立法庭审判乙丙级战犯,其中就包括国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徐州、北平、济南、广州、汉口、沈阳、台北、太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大规模的审判,除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负责审判日本甲级战犯外,还在各地设立法庭审判乙丙级战犯,其中就包括国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徐州、北平、济南、广州、汉口、沈阳、台北、太原等地进行的对日本乙丙级战犯的审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法庭审判 国民政府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日本战犯 遗忘 检讨 甲级战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