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写意雕塑论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为山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1,共2页
什么是雕塑?
关键词 写意雕塑 夸张意象 质感意象 艺术形式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澳门大学、联合国澳门科教文中心主办吴为山教授演讲(之三) 雕塑的诗性——兼谈人物精神的塑造
2
作者 吴为山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05-111,共7页
雕塑的“模糊”、“跳动”、“简约”与诗有着共通的特性 ,它通过形体的凹凸、光滑而造成不同的影 ,使雕塑吟诵动人的诗 ,而表达生命的真实。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首诗 ,其中蕴涵着每一个被塑者思想的光芒 ,折射着个性的美 ,这一切在作品中... 雕塑的“模糊”、“跳动”、“简约”与诗有着共通的特性 ,它通过形体的凹凸、光滑而造成不同的影 ,使雕塑吟诵动人的诗 ,而表达生命的真实。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首诗 ,其中蕴涵着每一个被塑者思想的光芒 ,折射着个性的美 ,这一切在作品中都归结为“瞬间之神”的把握———“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 跳动 简约 诗性 雕塑 人物 精神内涵 艺术创作
下载PDF
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15
3
作者 沈春竹 葛幼松 季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6,共4页
目前我国城市雕塑建设中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缺少规划与管理、缺乏资金投入以及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 ,对我国当前城市雕塑法制建设、规划与管理、评审与公众参与、资金渠道、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雕塑 城市雕塑 城市规划
下载PDF
论佛塔建筑之形成及其中国化 被引量:9
4
作者 崇秀全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般木佛塔作为佛涅的象征,佛的象征,产生于偶像崇拜的佛国印度。同时,佛塔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一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于是就有了汉地佛塔、西藏佛塔之分,它们都按照各自的文化习俗接纳、吸收、改造、创新了... 般木佛塔作为佛涅的象征,佛的象征,产生于偶像崇拜的佛国印度。同时,佛塔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一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于是就有了汉地佛塔、西藏佛塔之分,它们都按照各自的文化习俗接纳、吸收、改造、创新了印度佛塔,形成了具有汉地和西藏特色的佛塔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塔 佛教艺术 西藏 文化习俗 偶像崇拜 中华 建筑 佛教传入 涅槃 大地
原文传递
中国写意雕塑的历史与发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吴为山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6-188,共13页
写意是中国传统雕塑最重要的特征。它的文化根源来自于哲学、文学、绘画、书法、原始艺术等。由于文化的断层现象,写意雕塑在文化的传承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扬。在世界艺术语言趋同的当今,中国雕塑应强化此写意风以彰显民族之精神。
关键词 写意雕塑 艺术语言 绘画 原始艺术 书法 发扬 传承 文学 精神 文化
原文传递
视觉艺术心理论纲 被引量:7
6
作者 吴为山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5-173,共19页
视觉艺术心理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近期以来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提出来。本文旨在在“视觉艺术心理”的框架之中描述和勾勒它的内容、功能、形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艺术心理 视觉 论纲 研究领域 学科
原文传递
重返精神家园——勃纳尔创作散论 被引量:5
7
作者 季峰 《常熟高专学报》 2001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机械时代在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 ,艺术在此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负。重返精神家园就是对人类性灵的重新唤起。勃纳尔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表现了在绘画艺术中对精神回归的吁求。
关键词 勃纳尔 艺术精神 本体论 "精神家园" 绘画艺术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碑艺术回眸
8
作者 尚荣 曹再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2,共4页
1937年至1938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致使无辜遇难的同胞达三十万之众。南京市人民政府自80年代始在江东门建立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时还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建立了一批纪念碑。这些纪念馆与纪念碑... 1937年至1938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致使无辜遇难的同胞达三十万之众。南京市人民政府自80年代始在江东门建立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时还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建立了一批纪念碑。这些纪念馆与纪念碑,艺术上大多采用抽象、寓意以及象征的手法,力求与环境结合,做到融合性,协调性的统一,从而深化主题。因而是一批集建筑、雕塑、铸造、书法等艺术于一体的纪念性设计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纪念馆 艺术回眸:纪念性设计作品
下载PDF
写意雕塑三论 被引量:2
9
作者 尚荣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写意的范畴出发,对安东尼、熊秉明、吴为山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外雕塑家的雕塑手法、雕塑形式语言、雕塑创作文化背景等加以剖析,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写意在三者雕塑艺术中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雕塑 写意 安东尼 熊秉明 吴为山
下载PDF
中国古代雕塑的写意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季峰 《民族艺术》 2000年第4期149-154,共6页
本文试图从写意的角度剖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力图建立一种关于中国古代雕塑的新的审美视角。文中着重评述了中国古代俑的审美价值,认为中国古代俑是具有写意性特征的中国古代雕塑的代表。
关键词 古代雕塑 写意性
原文传递
雕塑的诗性──兼谈人物精神的塑造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为山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62,共14页
雕塑的"模糊"、"跳动"、"简约"与诗有着共通的特性,它通过形体的凹凸、光滑而造成不同的影,使雕塑吟诵动人的诗,而表达生命的真实。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首诗,其中蕴涵着每一个被塑者思想的光芒,折射着... 雕塑的"模糊"、"跳动"、"简约"与诗有着共通的特性,它通过形体的凹凸、光滑而造成不同的影,使雕塑吟诵动人的诗,而表达生命的真实。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首诗,其中蕴涵着每一个被塑者思想的光芒,折射着个性的美。这一切在作品中都归结为"瞬间之神"的把握──"诗"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精神 诗性 真实 瞬间 作品 灵魂 生命 雕塑 简约 形体
原文传递
传统与创新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为山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7-125,共9页
传统是源流,它在承传嬗变过程中不断拓展原本的系统;它不是“过去”或“历史”的代名词,是奔腾不息的自然、历史、社会之脉搏。人类社会的前进离不开传统,在逐步的积累、逐步的否定中修正、改造而臻创新,为后来者创造新意义上的“... 传统是源流,它在承传嬗变过程中不断拓展原本的系统;它不是“过去”或“历史”的代名词,是奔腾不息的自然、历史、社会之脉搏。人类社会的前进离不开传统,在逐步的积累、逐步的否定中修正、改造而臻创新,为后来者创造新意义上的“传统”。美术是人类精神之产品,其发展轨迹正反映了新与旧、情与理、美与丑,以及保守与进步的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传 传统与创新 人类精神 原本 代名词 新意 发展轨迹 嬗变过程 美术 创造
原文传递
熊秉明雕塑作品《孺子牛》的艺术内涵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士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12-115,共4页
熊秉明的雕塑作品《孺子牛》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根基,将东方式的写意精神与西方式的相对写实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孺子牛》的创作既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也体现了一个重实践的学者、一... 熊秉明的雕塑作品《孺子牛》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根基,将东方式的写意精神与西方式的相对写实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孺子牛》的创作既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也体现了一个重实践的学者、一个修养深厚的艺术家对对雕塑艺术的高度负责。它以巨大的精神含量﹑丰富的艺术内涵带给人们的是对艺术与传统﹑文化与审美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孺子牛》 熊秉明 象征意义 雕塑技法
下载PDF
云冈第二十窟佛造像的浑和美——先秦美学在北魏的成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小鸣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2期130-132,135,共4页
北魏时期出现了依山凿窟的全石佛教造像文化,佛造像规模整齐宏大、风格统一,体式带有印度佛造像艺术的影子,但是精神却是先秦美学的趣味。伴随鲜卑民族大规模佛教造像活动的兴起,先秦美学“浑”、“和”思想借助石质佛造像艺术被充分激... 北魏时期出现了依山凿窟的全石佛教造像文化,佛造像规模整齐宏大、风格统一,体式带有印度佛造像艺术的影子,但是精神却是先秦美学的趣味。伴随鲜卑民族大规模佛教造像活动的兴起,先秦美学“浑”、“和”思想借助石质佛造像艺术被充分激发。作为北魏和平年间昙曜五窟全石质地的佛造像文化代表的云冈第二十窟佛造像体现了先秦“浑”、“和”的美学思想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美学 全石
下载PDF
“写意”的滥觞 被引量:1
15
作者 季峰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97,108,共4页
“写意”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词汇,历经数代变革,现今演变成专指某一画法的名词。本文试图通过针对写意滥觞的研究,把握历史演变的脉络。
关键词 “写意” 滥觞 中国传统美学 历史演变
原文传递
泗水王陵出土西汉木雕印象——《泗水王陵出土西汉木雕》序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为山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关键词 木雕 王国 雕塑 国家形式 美术家 雕塑家 布朗库西 王陵 泗水 汉代 西汉 出土
原文传递
黄山枝作品选登
17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I0001-I0003,共3页
关键词 作品选登 中国美术家协会 黄山 职业画家 南京大学 国画专业 研究生 MFA
原文传递
对肖像雕塑的一点思考
18
作者 孙蕊 《雕塑》 2004年第6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肖像雕塑 形与神 雕塑作品 第一印象 兵马俑 美学思想 最高境界 个性特征 硕士研究生 最基本的素质
原文传递
吴霜作品选登
19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I0001-I0004,共4页
吴霜片语《我要这样画》选摘曾记得亨利·摩尔那永恒的意象雕塑震撼了我的心灵,也曾感叹印象主义那颤动的光色激动了我,模糊了我的视线……。
关键词 吴霜 意象雕塑
原文传递
雕塑札记
20
作者 尚荣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4-89,共6页
尚荣《雕塑札记》对英国雕塑大师安东尼·司顿斯以及熊秉明和吴为山的雕塑艺术进行了独到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 雕塑艺术 写意精神 创作手法 人物塑造 艺术风格 安东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