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抑肽酶在长时间体外循环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曹先冬 于元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7-18,共2页
目的:研究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在长时间体外循环中对于出血量、输血量及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两组病例各30例,一组应用抑肽酶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用抑肽酶作为对照组,观察它们在CPB术中、术后总输血量、总引流量,分别记录其术前、术后... 目的:研究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在长时间体外循环中对于出血量、输血量及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两组病例各30例,一组应用抑肽酶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用抑肽酶作为对照组,观察它们在CPB术中、术后总输血量、总引流量,分别记录其术前、术后血小板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输血量、总引流量较对照组减少(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术后血小板均较术前减少(均P<0.001),而两组病例术前、术后血小板比较无差异(均P>0.05)。结论:在长时间CPB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能明显减少输血量,但对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抑肽酶
下载PDF
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58
2
作者 刘瀚 陈亮 +2 位作者 朱全 闻伟 张石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3期103-105,共3页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1年11月回顾性选取完全胸腔镜下的肺部手术治疗肺部小结节89例,其中肺段切除26例,肺叶切除术6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1年11月回顾性选取完全胸腔镜下的肺部手术治疗肺部小结节89例,其中肺段切除26例,肺叶切除术6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所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钉仓数目、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比较,肺段切除术组相比于肺叶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天数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术中使用钉仓数多(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复发及死亡。结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一样安全有效,但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肺叶切除术 肺部小结节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周悦 黄华兴 +2 位作者 王巍 王伟 骆金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04-506,共3页
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其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更加形象真实的个体化三维胸部解剖结构模型的建立结合影像学资料及胸腔镜手术演示,使学生对胸心外科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极大提高... 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其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更加形象真实的个体化三维胸部解剖结构模型的建立结合影像学资料及胸腔镜手术演示,使学生对胸心外科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文章通过对实习生出科前进行考核及调查问卷,并对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胸心外科实习教学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3D打印技术 教学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营养状况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康澍 戚继荣 +5 位作者 徐诚 寸跃爽 束亚琴 郁迪 王龙 莫绪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12期712-715,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营养相关指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年龄6个月~2岁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照性别匹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组.对照组不予以营养支持...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营养相关指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年龄6个月~2岁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照性别匹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组.对照组不予以营养支持,营养干预组的营养补充根据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制订:术后当天撤离呼吸机,拔管后6h开始肠内营养;长期呼吸机辅助者,术后常规留置鼻-胃管并于12~24 h开始肠内营养.记录术前年龄、身高、体质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视黄醛结合蛋白(RBP)和前白蛋白(Pre-ALB)水平.术后7天再观察和记录上述指标.同时在患儿住院时期观察并记录喂养中断次数、首次大便时间,重症监护(ICU)时间以及呼吸机辅助时间.结果 对照组和肠内营养干预组患儿的基础信息和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状况的评价中,术后营养干预组中年龄别体质量Z得分(WAZ)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2±1.16对0.73±1.29,P=0.019).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年龄/身高Z得分(LAZ/HAZ)和身高/体质量Z得分(WLZ/WH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血清CRP、RBP和Pre-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营养干预组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5.2±16.2)mg/L对(67.3±35.5)mg/L,P〈0.001],RBP[(0.3±0.1)mg/L对(0.2±0.1)mg/L,P=0.031]和Pre-ALB水平[(35.2±12.2)g/L对(25.2±14.2)g/L,P=0.029]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结局的评价指标中,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首次大便时间早[(36±12)h对(65±15)h,P=0.008];两组患儿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喂养中断次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促进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恢复胃肠动力,改善患儿营养状况,降低血清CRP并升高RBP和Pre-ALB.喂养中断次数,ICU时间及呼吸机辅助时间与早期肠内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肠内营养干预 营养状况 临床结局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肺保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魏磊 刘标 +3 位作者 梁永年 陈亦江 陈亮 吴延虎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9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所引起的肺组织炎性损伤,研究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对肺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转流后将UTI加入体外循环机中。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左、右房中性粒细胞...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所引起的肺组织炎性损伤,研究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对肺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转流后将UTI加入体外循环机中。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左、右房中性粒细胞数(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血小板数(Plt);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肺顺应性;CPB后肺组织电镜检查变化结果。结果对照组心脏复跳后左房PMN、Pt明显低于右房(P<0.05);②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6、TNF-α进行性升高,心脏复跳后逐渐下降,对照组增高更显著(P<0.05)。③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10进行性增高,心脏复跳后逐渐下降,实验组增高更显著(P<0.05)。④肺顺应性在停CPB后均降低,对照组降低更显著,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⑤电镜观测:实验组Ⅰ型、Ⅱ型肺泡细胞内细胞器、细胞形态学的改变较轻。结论UTI能减轻CPB后肺损伤,保护术后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体外循环 肺保护 肺损伤
下载PDF
线粒体结构、功能和常用研究方法 被引量:22
6
作者 仇万山 陈亦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线粒体是一切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是所有真核生物进行能量代谢、产生ATP的重要场所。不同种类细胞和不同的生理状态,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可能不同,随之它的功能也发生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线粒体新膜式结构“Crista Junction M... 线粒体是一切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是所有真核生物进行能量代谢、产生ATP的重要场所。不同种类细胞和不同的生理状态,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可能不同,随之它的功能也发生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线粒体新膜式结构“Crista Junction Model”已取代经典的“Baffle Model”。通过线粒体完整性与膜电位检测、ATP含量与呼吸链效率测定,氧化应激水平的观察等一系列方法,深化了对其功能及调控机制的认识。线粒体正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分子医学的新前沿。现就其结构、功能和常用研究方法作一简要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结构 功能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管状胃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徐骁晗 骆金华 +6 位作者 张石江 陈亮 秦建伟 吴延虎 邵永丰 章斌 陈亦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8年7月~2009年12月,87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41例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分别比较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8年7月~2009年12月,87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41例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分别比较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7例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两组手术时间相仿(145±38、136±45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贲门旁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管状胃组较对照组更彻底(22.3±6.1、14.7±4.2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80例,随访时间1个月~1年,胸胃综合征发生率管状胃组明显少于对照组(0%、10.9%),差异有显著性(P<0.05),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管状胃组优于对照组(2.4%、8.7%),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对腹腔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根治术 管状胃
下载PDF
前列腺素E1在体外循环中调控炎症反应及肺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飞 陈亮 甄福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4-866,874,共4页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PGE1)调控炎症系统对体外循环(CPB)中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6月2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PGE1治疗组),各12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时从中心静脉泵入PGE1[15ng/(kg·...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PGE1)调控炎症系统对体外循环(CPB)中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6月2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PGE1治疗组),各12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时从中心静脉泵入PGE1[15ng/(kg·min)]至CPB结束。于转流前5 min、心脏复跳后15 min检测左、右心房血中性粒细胞(PMN)及血小板(Plt)计数。检测转流前5 min(T1)、转流30 min(T2)、心脏复跳后15 min(T3)、CPB结束1h(T4)和6 h(T5)的血清sE-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浓度。记录麻醉诱导后、开胸后、CPB及手术结束时的肺顺应性(CL)及氧合指数(OI)。结果:①两组转流前左、右心房血PMN、Plt无显著差异。心脏复跳后15 min对照组左心房血PMN、Plt明显低于右心房血(P<0.01),实验组左、右心房血PMN、Plt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②CPB开始后两组sE-选择素的浓度逐渐升高,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③CPB开始后实验组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④CPB结束时,实验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肺顺应性(compliance of lung,C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GE1可减轻CPB引起的PNM及Plt在肺内聚集、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减少全身炎症反应,并减轻由此引起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炎症反应 体外循环 肺保护
下载PDF
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术后肺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21
9
作者 石荣兴 陈亮 +1 位作者 朱全 吴卫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2-805,共4页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11月回顾性选取完全胸腔镜下的肺部手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直径≤3 cm)35例,其中肺段切除15例(切除肺段的数目<3段),肺叶切除术20例。...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11月回顾性选取完全胸腔镜下的肺部手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直径≤3 cm)35例,其中肺段切除15例(切除肺段的数目<3段),肺叶切除术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的肺功能变化,观察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的实测值/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的实测值/预计值百分比(FVC)、分钟最大通气量的实测值/预计值百分比(MVV)。结果: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组术后半年肺功能FEV1(84.53%±13.43%)较肺叶切除术组(76.19%±8.51%)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肺功能在FVC%、MVV%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复发及死亡。结论:在完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直径≤3 cm)时,行肺段切除数目少于3段的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较肺叶切除术,术后可以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解剖肺段切除术 肺叶切除术 肺功能
下载PDF
连续231例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海兵 朱全 陈亮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673-678,共6页
目的 探讨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1例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99... 目的 探讨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1例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99例;年龄15~81 (59.51±11.90) 岁。Ⅰa期149例、Ⅰb期50例、Ⅱa期14例、Ⅱb期13例、Ⅲa期5例。腺癌152例、鳞癌41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23例、腺鳞癌5例、大细胞癌4例、其它癌6例。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近、远期的生存率。 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手术时间60~370 (199.14±51.04) min,出血量10~2 300 (168.19±176.39) ml。围术期发生并发症37例,包括肺漏气、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皮下气肿等,上述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清扫淋巴结 (11.14±5.49) 枚,淋巴结站数3.66±1.52。有51例(22.08%)患者术后分期较术前有所提高。术后住院时间3~36 (10.79±5.13) d,术后肺漏气、肺部感染、术前合并慢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及中度至重度肺功能障碍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随访22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0.83 (22~82) 个月,3例失访。228例患者各分期5年总生存率:Ⅰ期85.78%、Ⅱ期52.54%、Ⅲ~Ⅳ期32.70%;5年无瘤生存率:Ⅰ期80.00%、Ⅱ期45.37%、Ⅲ~Ⅳ期20.99%。 结论 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不仅切口小、创伤小、疼痛轻,而且术后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生存率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类似,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完成解剖意义上的肿瘤彻底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必将成为肺部疾病治疗的标准手术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肺叶切除术 非小细胞肺癌 系统淋巴结清扫 生存率
原文传递
以外科临床为导向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实践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芝 黄华兴 +2 位作者 李雷 王俊 张杨杨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16-418,共3页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学习局部解剖学是将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传统医学课程的设置割裂了外科学与局部解剖学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知识掌握不牢靠。为更好地培养医学人才,打...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学习局部解剖学是将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传统医学课程的设置割裂了外科学与局部解剖学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知识掌握不牢靠。为更好地培养医学人才,打破传统的课程框架,从外科临床角度进行局部解剖学教学,有效促进了外科学与局部解剖学的融合,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解剖学 外科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施益军 陈亦江 +2 位作者 吴延虎 魏磊 王晓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50-52,共3页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体外循环(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4~2005年选取符合条件CPB心脏手术患者3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分别于术前(T1)及主动脉开放后2(T2)、6...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体外循环(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4~2005年选取符合条件CPB心脏手术患者3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分别于术前(T1)及主动脉开放后2(T2)、6(T3)、12(T4),24h(T5)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 CPB开始后cTnI、CK-MB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MDA2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在开放升主动脉后持续下降,但对照组在各时间点下降的更为显著(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提高心肌细胞SOD活性,减少MDA的产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保护心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体外循环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自由基
下载PDF
依达拉奉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军 秦建伟 +3 位作者 邵永丰 梁永年 张憬 薛磊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5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中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变化及应用依达拉奉(MCI-186)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CI-186组(M组)20例,对照组(C组)20例。M组接受MCI-18...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中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变化及应用依达拉奉(MCI-186)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CI-186组(M组)20例,对照组(C组)20例。M组接受MCI-1860.5mg/kg一次性加入心脏停搏液中,C组不接受MCI-186。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h、24h测量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水平,记录心脏复跳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①CK-MB术后6h,cTnI、LDH术后24h最高;组间比较M组LDH、CK-MB、cTnI术后24h,CK-MB术毕,cTnI术后6h均低于C组(P<0.05)。②MDA术后各时相均升高,术后6h、24hM组低于C组(P<0.05);SOD在术毕、术后6hM组明显高于C组(P<0.05)。③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M组为80%,C组为55%。M组术后24h多巴胺平均最大剂量少于C组(P<0.05)。结论MCI-186可提高心肌细胞SOD活性,减少MDA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体外循环 心内直视手术 心肌保护 自由基
下载PDF
关于胸腔引流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8
14
作者 倪布清 张石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61-564,共4页
目前,胸腔引流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涉及到多个临床科室,常规用于治疗气胸、恶性胸腔积液、脓胸或炎性胸腔积液、创伤性血气胸和胸部手术后,张力性气胸的治疗则已是高级创伤和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and life support,ATLS)指南中... 目前,胸腔引流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涉及到多个临床科室,常规用于治疗气胸、恶性胸腔积液、脓胸或炎性胸腔积液、创伤性血气胸和胸部手术后,张力性气胸的治疗则已是高级创伤和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and life support,ATLS)指南中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引流 创伤性血气胸 恶性胸腔积液 TRAUMA 胸部手术后 张力性气胸 临床科室 引流技术
原文传递
完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延虎 刘翔 +6 位作者 朱锦富 陆小虎 戚晓通 李芝 闻伟 甄福喜 张石江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548-1550,共3页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ASD修补术患者40例均分为A组(电视胸腔镜)和B组(传统开胸手术)。评估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全部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ASD修补术患者40例均分为A组(电视胸腔镜)和B组(传统开胸手术)。评估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全部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建立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但术后血常规和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胸腔引流量、血气分析、血制品使用量、血管活性药物、重症监护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手术前后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安全可行,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房间隔缺损修补
原文传递
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放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5
16
作者 于裕 陈亮 +4 位作者 潘世扬 朱全 张石江 陈亦江 夏文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0-813,共4页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放行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创伤及急性期反应。方法:将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完全胸腔镜手术(VATS)组和传统开放手术(TOS)组,每组20例。比较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疗以及血浆...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放行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创伤及急性期反应。方法:将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完全胸腔镜手术(VATS)组和传统开放手术(TOS)组,每组20例。比较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疗以及血浆游离DNA浓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均未出现术后不良并发症,VATS组无中转开胸。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站数及个数、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VATS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日、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TO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血浆DNA浓度和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和5天各时间点VATS组血浆DNA浓度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TOS组(P<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围手术期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却明显减轻了对机体的创伤、急性期反应和病人的痛苦,具有明确的微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胸腔镜手术 肺叶切除术 非小细胞肺癌 血浆DNA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多学科教学模式在肺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戚晓通 李京杭 +1 位作者 赵胜 张憬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8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学科教学模式在肺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64名见习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第三学年所有课程考试成绩的平均分,由高至低将他们依次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多学科教学(multidiscipli... 目的 探讨多学科教学模式在肺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64名见习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第三学年所有课程考试成绩的平均分,由高至低将他们依次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多学科教学(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MDT)模式,对照组采用基于讲授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的差别.结果 在考试成绩上,实验组学生基础理论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5±4.26比42.32±3.91,P=0.285);实验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13±4.68比35.63±5.21,P=0.005).在教学满意度评价上,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激发课堂学习氛围,增加疑难问题的理解深度,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往能力等方面,实验组学生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教师表现的评价方面,两组学生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结论 本研究发现,多学科教学模式在肺癌教学中效果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在取得更多教学经验后,可以在肺癌的教学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教学 临床教学 肺癌 应用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微循环和红细胞形态、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亦江 房士琦 +2 位作者 李清泉 朱秉智 陈广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4-88,共5页
探讨和研究红细胞损伤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为临床血液保护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对2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超微结构和甲皱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 探讨和研究红细胞损伤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为临床血液保护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对2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超微结构和甲皱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性增加以及异常红细胞的出现,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毛细血管阻塞、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红细胞损伤与体外循环时间、红细胞聚集性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性呈负相关。防治红细胞损伤和破坏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 红细胞损伤 微循环
下载PDF
食管闭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涌 莫绪明 +5 位作者 戚继荣 彭卫 孙剑 武开宏 束亚琴 钱龙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Ⅲ型食管闭锁患儿基础条件及术中处理因素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实施根治手术的Ⅲ型食管闭锁7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9例,女27例,年龄10h~22d,平均(3.79±3.81)d,体重1.3... 目的探讨Ⅲ型食管闭锁患儿基础条件及术中处理因素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实施根治手术的Ⅲ型食管闭锁7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9例,女27例,年龄10h~22d,平均(3.79±3.81)d,体重1.38~4.3kg,平均(2.73±0.58)kg。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肺炎,38例(50%)合并心血管等其他系统畸形。73例行经胸开放手术,3例胸腔镜下手术。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食管盲端间距长度(〉2cm及≤2cm)、患儿出生体重(〉2500g及〈2500g)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畸形等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76例患儿无住院死亡,随访1~55个月。术后3~4d吻合口漏2例,均立即再次行手术治愈;吻合tel狭窄19例,其中16例手术1个月后在胃镜下行球囊扩张1~6次后好转,3例术后狭窄严重,手术治疗后正常。气管狭窄2例,其中1例行气管支架治疗。随访期间死亡2例,均为反复性感染家长放弃治疗。术前食管盲端间距〉2cm组和≤2cm组、出生体重〉2500g组和〈2500g组、合并心血管畸形组和不合并心血管畸形组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分别为41.67%(15/36)和15.oO%(6/40)、16.98%(9/53)和52.17%(12/23)、51.85%(14/27)和16.3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并发症组和有并发症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5.3±27.2)min、(136.8±34.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出生体重、食管盲端间距、是否有合并症有一定相关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等因素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闭锁 并发症 随访
原文传递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治疗后手术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14
20
作者 吴昊 骆金华 +1 位作者 赵晨 邱宁雷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7-970,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化疗周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探讨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位局部晚期(Ⅲa-Ⅲc期)采取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按术前新辅助化疗周期将其分为两组,化疗... 目的:评价不同化疗周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探讨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位局部晚期(Ⅲa-Ⅲc期)采取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按术前新辅助化疗周期将其分为两组,化疗2个周期为观察组,化疗3-4个周期为对照组,两组均有部分患者辅以同期放疗,化疗疗程结束后4周后手术;术前应用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即RECIST标准评价两组有效率差异,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R0根治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59.3%,对照组有效率69.2%,两组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达到R0切除,在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化疗2周期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好,更容易接受手术及术后放化疗。结论:不同化疗周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相当,化疗周期短的依从性更好,远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新辅助治疗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时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