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与结肠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曹云 张熔熔 +2 位作者 袁晓敏 刘海霞 王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196-3200,共5页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手术部位感染(SSI)是结肠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肠道菌群与SSI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将对近几年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基于细菌在SSI中的作用,从不同手术方式的选...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手术部位感染(SSI)是结肠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肠道菌群与SSI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将对近几年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基于细菌在SSI中的作用,从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机械肠道准备和(或)特定抗生素的应用对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出发,深入探讨结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价值、不同手术方式选择的区别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可能在术后SSI上的作用,旨在更全面地认识肠道菌群对结肠癌术后SSI作用的机制,并能予以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结肠癌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肠道准备
原文传递
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陶倩逸 许尤琪 《江苏中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82-85,共4页
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胃癌细胞、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血管生成、影响癌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功能、调控信号通路传导、影响肿瘤微环境、抑制免疫检查点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抗癌研... 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胃癌细胞、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血管生成、影响癌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功能、调控信号通路传导、影响肿瘤微环境、抑制免疫检查点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抗癌研究,今后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在对单味中药进行研究的同时,应加大中药复方研究比重,利用好现代实验技术,建立更客观更有效的实验研究体系;(2)应完善中药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对比作用研究,以发现中药的某些特殊疗效,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3)加强中药结合靶向异位点的研究,提高中药抗癌治疗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术后 复发转移 中医药疗法 实验研究 综述
下载PDF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方祯 卜文静 +2 位作者 李伟良 王霞 许尤琪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3期4532-4534,4548,共4页
目的:探究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筛选2021.2至2024.2入院诊治的肝癌患者共90例,分为对照组(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和观察组(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贝... 目的:探究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筛选2021.2至2024.2入院诊治的肝癌患者共90例,分为对照组(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和观察组(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各45例。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DBil、AST、ALT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4+、NK指标水平升高,CD8+指标水平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EA、AFP、CA199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癌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肝功能,提升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莱特注射液 信迪利单抗 贝伐珠单抗 肝癌 肝功能
原文传递
中医药防治大肠癌转移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师瑞瑞 许尤琪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1期178-181,共4页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方面。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大肠癌的转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在临床方面进行了单药、中成药、复方的研究,在实验方面进行了抑制细胞增殖、...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方面。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大肠癌的转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在临床方面进行了单药、中成药、复方的研究,在实验方面进行了抑制细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调控信号传导与基因表达、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大肠癌干细胞等研究,中医药在防治大肠癌转移方面有重要意义,值得开展更严谨、深层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术后 复发转移 中医药治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孟庆娥 许尤琪 +2 位作者 蒋晨露 师瑞瑞 方祯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1期184-187,共4页
原发性肝癌是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癌大国,目前手术切除是治愈早、中期肝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肝癌的治愈率依然较低,术后复发及转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因而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的... 原发性肝癌是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癌大国,目前手术切除是治愈早、中期肝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肝癌的治愈率依然较低,术后复发及转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因而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的重要环节。大量临床及实验证明,中医药在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从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对我国中医药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复发转移 中医药
下载PDF
柴胡桂枝汤临证举隅 被引量:1
6
作者 许瑶 康恒 许尤琪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24期110-111,共2页
柴胡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由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两半、桂枝一两半、白芍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生姜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大枣六枚组成,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由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两半、桂枝一两半、白芍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生姜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大枣六枚组成,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是太阳与少阳合病的主方。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对该方的理解逐渐深刻,现将医案和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柴胡桂枝汤 临证经验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抗血管生成药物毒副作用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沙嘉玥 许尤琪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第8期223-226,共4页
对中医药防治抗血管生成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抗血管生成药物能抑制肿瘤患者机体内的弥漫性血管生成物质,还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与繁殖。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其毒副作用的发生不可忽视,严重的毒副作用不仅影响治... 对中医药防治抗血管生成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抗血管生成药物能抑制肿瘤患者机体内的弥漫性血管生成物质,还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与繁殖。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其毒副作用的发生不可忽视,严重的毒副作用不仅影响治疗的进行,甚至威胁到生命。现代医学对其产生的毒副作用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药能有效减少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毒副反应,并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列举单味药、中成药、中药复方、经方、外治法等中医药疗法对抗血管生成药物毒副作用的治疗展开探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抗血管生成药物 毒副作用
下载PDF
健脾化痰方对裸鼠前胃癌肝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许瑶 许尤琪 沈明勤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第12期1108-1112,共5页
目的 探讨健脾化痰方对裸鼠前胃癌(murine foregastric carcinoma,MFC)肝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MFC细胞接种于裸鼠脾脏,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5-fu注射液组及健脾化痰方高、中、低剂量组,健脾化痰... 目的 探讨健脾化痰方对裸鼠前胃癌(murine foregastric carcinoma,MFC)肝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MFC细胞接种于裸鼠脾脏,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5-fu注射液组及健脾化痰方高、中、低剂量组,健脾化痰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80、40、20g/kg的健脾化痰方煎剂,5-fu组腹腔注射60mg/kg 5-fu注射液,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共4周.实验结束时计算裸鼠体重、脾脏瘤重,评估肝脏转移情况,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P53、Bcl-2基因和相应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痰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裸鼠体重[(21.40±1.43)g、(21.70±1.02)g比(20.37±1.17)g]明显增加(P〈0.05),脾脏瘤重[(0.26±0.13)g、(0.16±0.05)g比(0.63±0.17)g]明显减轻(P〈0.05);健脾化痰方中、高剂量组裸鼠肝脏表面转移瘤数目较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P53 mRNA表达[(8.32±0.38)、(5.42±0.45)、(3.09±0.26)比(9.67±1.31)]、Bcl-2 mRNA表达[(4.65±0.61)、(3.22±0.21)、(2.49±0.19)比(5.32±0.42)]均降低(P〈0.05);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脾脏接种瘤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6.11±5.23)、(45.20±3.77)、(23.11±3.14)比(81.63±5.01)]均低于模型组(P〈0.05),Bcl-2蛋白[分别为(58.67±5.27)、(32.00±3.13)(19.00±2.54)比(63.00±4.10)]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健脾化痰方可抑制裸鼠前胃癌移植瘤的生长及肝转移,下调P53、Bcl-2基因和相应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BCL-2 基因 p53 健脾化痰方 裸鼠前胃癌 肝转移 GENES BCL-2 GENES p53
原文传递
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霞 董孟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8期36-38,59,共4页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地区,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建立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是研究胃早期癌变的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模型诱导剂有亚硝基胍、幽门螺杆菌、鹅去氧胆酸、赭曲霉毒素A、非编码转录调控基因表...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地区,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建立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是研究胃早期癌变的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模型诱导剂有亚硝基胍、幽门螺杆菌、鹅去氧胆酸、赭曲霉毒素A、非编码转录调控基因表达等,但尚缺乏成熟公认的标准。本文就近年来文献发表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作一综述,介绍各类模型制备方法、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子表达差异及其致病原理,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转化 细胞模型 胃黏膜上皮细胞 癌前病变
下载PDF
基于GC-MS的良恶性腹水患者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杰 殷晨燕 许尤琪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2期2745-2749,275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气-液相质谱(GC-MS)的良恶性腹水患者代谢组学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收治的58例恶性腹水患者作为恶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良性腹水患者作为良性组。采用GC-MS检测两组的腹水代谢谱,采用... 目的探讨基于气-液相质谱(GC-MS)的良恶性腹水患者代谢组学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收治的58例恶性腹水患者作为恶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良性腹水患者作为良性组。采用GC-MS检测两组的腹水代谢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寻找差异性代谢物,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库和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分析差异性代谢物,并获得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代谢通路。结果PCA结果显示,恶性组和良性组的代谢轮廓有显著性差异。OPLS-DA结果显示,恶性组和良性组有34个差异性代谢物(q<0.05)。将差异性代谢物通过KEGG库和HMDB映射获得与差异性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其中谷氨酸和谷氨酰胺(L-谷氨酸、L-谷氨酰胺)、半乳糖(D-果糖、D-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D-半乳糖酸)、磷酸戊糖(葡萄糖酸内酯、葡萄糖、核糖、氨基葡萄糖)及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酸、N-乙酰-L-天冬氨酸、L-谷氨酰胺)4条通路的代谢物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腹水主要存在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异常,其相关代谢通路可能与恶性腹水病程进展密切相关,并有望成为恶性腹水新的诊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质谱 腹水 代谢组学 糖代谢 氨基酸代谢
下载PDF
不同血清微环境对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杰 周贤梅 《江苏医药》 CAS 2017年第22期1589-1593,F0002,共6页
目的建立简单、高效体外培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分为含10%FBS的L-DMEM培养基组(A组)、含15%FBS的L-DMEM培养基组(B组)和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组(C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 目的建立简单、高效体外培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分为含10%FBS的L-DMEM培养基组(A组)、含15%FBS的L-DMEM培养基组(B组)和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组(C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纯度。结果与A组和B组相比,C组BMSCs形态较规则,数量较多,生长状态较好,并且纯度较高。结论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更适用于C57BL/6小鼠BMSCs的体外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原代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