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构建及产业化示范 被引量:22
1
作者 段金廒 郭盛 +8 位作者 唐志书 吴启南 宿树兰 王明耿 严辉 季浩 刘培 张森 钱大玮 《江苏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1-5,共5页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保护好和利用好中药资源已列入我国"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本团队针对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全产业链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保护好和利用好中药资源已列入我国"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本团队针对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全产业链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在创新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独特理化特性与资源化潜力,集成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物理转化等适宜技术,系统创建了五类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基于药材生产过程传统非药用部位的新资源药材、医药产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及副产物的生物酶、低聚糖、生物醇等系列产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的炭-液-气联产产品开发模式;基于药材生产过程传统非药用部位的功能食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的功能材料制备及产品开发模式。研究成果通过产业化示范,服务于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资源 循环利用 绿色发展 模式构建 产业化示范
下载PDF
山西产苦参种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资源化价值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翁泽斌 段金廒 +4 位作者 郭盛 朱振华 顾俊菲 雷振宏 李安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265-3271,共7页
该文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思路及开发策略,以苦参种子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UPLC-QTOF-MS和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了苦参成熟干燥种子中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并与同属近缘植物苦豆子成熟干燥种... 该文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思路及开发策略,以苦参种子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UPLC-QTOF-MS和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了苦参成熟干燥种子中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并与同属近缘植物苦豆子成熟干燥种子进行比较,以期发现苦参种子的潜在资源利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种子与苦豆子种子所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组成具有高度相似性;苦参及苦豆子种子中7种生物碱总量分别为11.203,15.506 mg·g-1。其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在苦参种子中的含量较为丰富,提示苦参种子可作为获取苦参碱类生物碱的重要原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研究结果为苦参种子的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创新苦参资源价值,提升苦参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苦豆子 种子 生物碱类 资源化利用
原文传递
黄蜀葵花期不同组织器官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与利用价值挖掘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杰 郭盛 +4 位作者 段金廒 严辉 钱大玮 唐海涛 唐仁茂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782-3791,共10页
对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采收药用部位花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组织器官(根、茎、叶和花)中的主要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对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采收药用部位花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组织器官(根、茎、叶和花)中的主要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UPLC-TQ/MS)分析黄蜀葵不同组织器官中黄酮类、核苷类及氨基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组成及其含量;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粗纤维测定法(Weende)分析黄蜀葵不同组织器官中可溶性多糖类及总纤维含量。结果显示,黄蜀葵花中富含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主要组成为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棉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杨梅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芦丁和槲皮素,总量为25.450 mg·g^(-1),叶片亦有少量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布。黄蜀葵不同组织器官均富含可溶性多糖类组分和总纤维,其中茎中总多糖量较高,达19.76%,根中总纤维量较高,可达29.88%。在黄蜀葵植物中共检出21种氨基酸类和9种核苷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其中花中氨基酸类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较为丰富,达4.737 mg·g^(-1);叶中核苷类化学成分含量较为丰富,为1.474 mg·g^(-1)。黄蜀葵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不同组织器官中所含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有所差异,研究结果为黄蜀葵植物采收花后不同组织器官的精细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蜀葵 不同组织器官 资源性化学成分 资源化利用
原文传递
我国槐属重要药用植物资源产业化现状及利用潜力挖掘策略 被引量:3
4
作者 翁泽斌 郭盛 +3 位作者 段金廒 顾俊菲 雷振宏 李安平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7期805-810,817,共7页
豆科槐属(Sophora L.)药用植物类群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不仅用于传统中药调剂配伍,现代研究有效地拓展其资源价值空间,成为制药工业、生物农药等的重要原料,由此也加速了其自然资源的消耗,并代之以人工种植生产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 豆科槐属(Sophora L.)药用植物类群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不仅用于传统中药调剂配伍,现代研究有效地拓展其资源价值空间,成为制药工业、生物农药等的重要原料,由此也加速了其自然资源的消耗,并代之以人工种植生产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然而,在资源大量生产和产业化过程中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在对我国槐属重要药用植物资源产业化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植物化学分类学理论的资源性化学物质新资源发现策略,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的资源性化学物质多途径、精细化利用策略以及基于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槐属药用植物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槐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借鉴,为构建我国槐属药用植物资源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槐属 苦参 资源产业化 循环利用
下载PDF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 被引量:33
5
作者 段金廒 唐志书 +4 位作者 吴启南 宿树兰 郭盛 严辉 钱大玮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1期20-28,共9页
针对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全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围绕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为推动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资源节约和绿... 针对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全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围绕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为推动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做出引领性贡献。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体系;系统创建适宜于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和物理转化三套循环利用适宜技术;示范性地将非药用部位、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为新医药及健康产品、新资源药材、纤维素酶、低聚糖、生物乙醇、生物炭及炭基复合肥等资源性产品,致力于推广"源于农田归于农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资源 循环利用 绿色发展 适宜技术 推广应用
下载PDF
药用与茶用菊花资源形成源流与发展变化 被引量:27
6
作者 常相伟 魏丹丹 +4 位作者 陈栋杰 严辉 孙晓东 朱文彬 段金廒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1期116-123,145,共9页
菊花作为药食两用特色资源植物应用历史悠久,在药品、食品、茶饮、观赏花卉、香材等方面被广泛使用。本文从我国药用与茶用菊花的品种演变、产地变迁、加工方法、多元利用方式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以期为我国菊花的栽... 菊花作为药食两用特色资源植物应用历史悠久,在药品、食品、茶饮、观赏花卉、香材等方面被广泛使用。本文从我国药用与茶用菊花的品种演变、产地变迁、加工方法、多元利用方式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以期为我国菊花的栽培种植、采收加工以及质量控制提供借鉴,为我国菊花资源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药用与茶用 药食两用 历史源流 开发利用
下载PDF
基于UPLC-PDA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的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大黄质量 被引量:17
7
作者 严辉 谢舒平 +7 位作者 濮宗进 陈嘉倩 周桂生 郭盛 赵明 魏牧 王元龙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4755-4762,共8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建立大黄药材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大黄中9个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对17批不同产地、不同基原、不同生长年限的大黄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ThermoSyncronis C18色谱柱(100 mm...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建立大黄药材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大黄中9个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对17批不同产地、不同基原、不同生长年限的大黄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ThermoSyncroni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指纹图谱数据导入SIMCA-P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时基于UPLC-PDA法对番泻苷B、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番泻苷A、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共9个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7批大黄药材指纹图谱共寻找共有峰20个,经对照品指认9个峰。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能够显著区分,唐古特大黄与药用大黄相似,聚为一类;4年与5年的唐古特大黄不能区分、1年与2年的掌叶大黄不能区分。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唐古特大黄高于其他2种大黄,4年的唐古特大黄质量优于5年的,2年的掌叶大黄质量优于1年的。结论采用UPLC-PDA技术,建立的大黄药材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能够快速、科学、准确地区分不同基原的大黄,并对不同年限大黄质量进行初步评价,为大黄药材基原区分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指纹图谱 番泻苷B 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 番泻苷A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大黄素 大黄酸 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 芦荟大黄素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双边栝楼成熟果实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及核苷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黄琴 刘培 +4 位作者 朱振华 董玲 李卫文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12期1683-1687,共5页
目的:通过对双边栝楼果实各部位(皮、瓤、种子)中核苷类、氨基酸类化学成分的分析评价,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UPLC-MS/MS方法分析安徽产双边栝楼果皮、果瓤和种子中的氨基酸类、核苷类化学组成及含量。结果:从双边栝楼... 目的:通过对双边栝楼果实各部位(皮、瓤、种子)中核苷类、氨基酸类化学成分的分析评价,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UPLC-MS/MS方法分析安徽产双边栝楼果皮、果瓤和种子中的氨基酸类、核苷类化学组成及含量。结果:从双边栝楼果实各部位中检测到氨基酸19种,所测得氨基酸类成分含量为栝楼果皮(3.23%)>栝楼瓤(2.22%)>栝楼子(0.591%),果瓤中精氨酸、瓜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约占所测得氨基酸总量的62%,果皮中瓜氨酸、精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约占所测得氨基酸总量的81%;种子中除精氨酸含量较高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低于0.1%。各部位中胸苷和胞苷总量为栝楼果皮(116.9μg·g^(-1))>栝楼瓤(38.09μg·g^(-1))>栝楼子(23.38μg·g^(-1))。结论:双边栝楼果实各部位均含有较为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类化学成分,具有潜在的药用和营养保健价值;尤其是作为产地初加工废弃物的果瓤,值得深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边栝楼 果实 化学成分分析 资源化利用评价
下载PDF
中药固体废弃物的热解炭化利用策略与研究实践 被引量:8
9
作者 郭盛 段金廒 +3 位作者 鲁学军 赵明 钱大玮 唐志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12期1665-1671,共7页
中药固体废弃物是指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未被开发利用的中药资源生物体废弃组织器官及中药废渣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健康产品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中药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逐年升高,环境承载压力巨大。如何实现中药固... 中药固体废弃物是指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未被开发利用的中药资源生物体废弃组织器官及中药废渣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健康产品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中药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逐年升高,环境承载压力巨大。如何实现中药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构建中药资源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经高温裂解炭化而形成的一种碳含量较高的物质,其在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固碳减排方面均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本文在对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特点,就其热解炭化利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并以部分代表性中药固体废弃物为例进行了研究实践,以期为实现中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有效处置提供支撑,为构建我国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中药资源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实施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固体废弃物 热解炭化 生物炭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黄蜀葵种子中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与利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杰 郭盛 +3 位作者 朱振华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0-25,39,共7页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粗纤维测定法、BCA试剂盒法对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种子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黄蜀葵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酸类...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粗纤维测定法、BCA试剂盒法对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种子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黄蜀葵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酸类、可溶性总多糖、总纤维、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类、核苷及碱基类成分,脂肪酸总量(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硬脂酸)为55.47~102.17 mg/g,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8.01%~79.40%;可溶性总多糖、总纤维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6.53%~6.68%、12.77%~14.26%、10.36%~14.51%;检出的19种游离氨基酸类和7种核苷及碱基类成分中,氨基酸类成分较为丰富100.82~101.51 mg/g,其中必需氨基酸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25%;核苷类成分含量较低(3.01~3.11 mg/g)。研究结果为黄蜀葵种子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蜀葵 种子 化学成分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9个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常相伟 魏丹丹 +8 位作者 宿树兰 严辉 赵明 郭盛 谢倩茹 尚尔鑫 钱大玮 孙晓东 段金廒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4期564-572,共9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菊茎叶中总黄酮、总酚、总多糖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对不同产地... 目的:分析与评价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菊茎叶中总黄酮、总酚、总多糖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对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单糖和寡糖组成及其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祁菊茎叶(QJ-JY)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7.89±4.17)、(17.12±2.00)mg·g-1。怀白菊茎叶(HBJ-JY)和射阳杭白菊茎叶(SYHBJ-JY)中总多糖平均含量较高,分别高达(70.84±1.08)、(70.32±2.90)mg·g-1。菊茎叶中含有的单糖类成分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双糖主要是蔗糖。其中果糖是菊茎叶中主要的糖类成分。福白菊茎叶(FBJ-JY)中果糖质量分数最高,为(94.22±6.20)mg·g-1。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与总酚呈显著正相关性,中性多糖与总黄酮和总酚均呈负相关性,可溶性糖类成分之间均呈较强正相关性。结论:菊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总黄酮、总酚、可溶性总多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资源性化学成分,且不同产地之间各类型成分的含量差异较为显著。研究结果为菊茎叶的精细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叶 资源化学 不同产地 总黄酮 总酚 可溶性糖类
下载PDF
虎杖不同组织器官中二苯乙烯类及蒽醌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星昱 郭盛 +3 位作者 朱邵晴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12期1688-1691,共4页
目的:对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不同组织器官(叶、茎、枝、根茎和根)中二苯乙烯类和蒽醌类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为其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虎杖不同组织器官中的二苯乙烯... 目的:对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不同组织器官(叶、茎、枝、根茎和根)中二苯乙烯类和蒽醌类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为其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虎杖不同组织器官中的二苯乙烯类(虎杖苷、白藜芦醇)及游离型蒽醌类(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结合型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虎杖植物中二苯乙烯类及蒽醌类资源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地下根及根茎,并整体呈现出根、根茎、茎、枝、叶渐次减少的分布规律。两类成分在地下部位尤以根皮部位分布丰富,其二苯乙烯类成分虎杖苷、白藜芦醇含量分别达50.06、5.17 mg·g^(-1),游离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含量分别达5.75、0.38 mg·g^(-1),结合型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含量分别达5.26、0.43 mg·g^(-1)。结论:虎杖植物中二苯乙烯类和蒽醌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布部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虎杖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 非药用部位 分析评价 二苯乙烯类 葸醌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