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相安”:宋濂、方孝孺的师生交往之道
1
作者 冯兵 高季红 《走进孔子》 2023年第5期72-75,共4页
尊师重道本就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我国最早教育专论的《礼记·学记》就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统治者要建立国家、教化和管理好民众,就必须重视教育,而教育的关键... 尊师重道本就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我国最早教育专论的《礼记·学记》就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统治者要建立国家、教化和管理好民众,就必须重视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于尊师重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师严”是“道尊”和“民敬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交往 凡学之道 礼乐文明 《礼记·学记》 尊师重道 方孝孺 化民成俗 严师
原文传递
伟大的误读——阳明的格竹之误
2
作者 冯兵 高季红 《文史天地》 2023年第8期14-16,共3页
王阳明幼学朱子学,受朱熹格物致知论的影响,他青年时期的某一天格院子里的竹子,神思劳顿,七天后一无所获,反而大病一场。二十七岁时再格,仍以失败告终,随后对朱子的格物致知学说彻底放弃。直至三十六岁时,阳明于贵州龙场悟道,明确提出... 王阳明幼学朱子学,受朱熹格物致知论的影响,他青年时期的某一天格院子里的竹子,神思劳顿,七天后一无所获,反而大病一场。二十七岁时再格,仍以失败告终,随后对朱子的格物致知学说彻底放弃。直至三十六岁时,阳明于贵州龙场悟道,明确提出“心即理”命题,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成为一代心学大家,影响海内外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无物 龙场悟道 心即理 朱子学 心外无理 格物致知 格竹 三十六岁
原文传递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心 感通 无碍 仁爱
下载PDF
乐治:儒家的理想化善治模式——以《乐记》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兵 张晓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29,共7页
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乐既“通伦理”又“与政通”,其古音读作“岳”和“洛”,亦随之有礼乐之乐和喜乐之乐二义。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看,喜乐之乐为早期儒家最高的政治伦理准则和政治理想境界,礼乐之乐则可视为达致这一境界的致治途径。以... 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乐既“通伦理”又“与政通”,其古音读作“岳”和“洛”,亦随之有礼乐之乐和喜乐之乐二义。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看,喜乐之乐为早期儒家最高的政治伦理准则和政治理想境界,礼乐之乐则可视为达致这一境界的致治途径。以乐为中心建构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即为乐治,其强调以乐治心进而以乐治国,并与礼治相辅相成,同时也不排斥政、刑。乐治对民众情感需求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传统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乃古代民本理念与王道理想的集中表达,是一种理想化的善治模式,可与仁政、义政、礼治并称,为传统儒家德政体系中的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治 《乐记》 礼治 德政
下载PDF
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 被引量:1
5
作者 伯兰特.佛尔 蒋海怒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23,共17页
论文首先梳理了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的文本脉络,指出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不同于其印度经典依据《文殊说经》,也有异于《大乘起信论》,同样,它也不同于隋唐其他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的一行三昧思想。接着,作者... 论文首先梳理了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的文本脉络,指出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不同于其印度经典依据《文殊说经》,也有异于《大乘起信论》,同样,它也不同于隋唐其他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的一行三昧思想。接着,作者将"一行三昧"置于唐代宗教话语的语境中,分析它和禅宗"一心戒"、密宗"看一字"、净土宗"称名念佛"、道教"守一"观念之间的意义关联。论文还分析了"一行三昧"观念的宗教政治背景,认为隋唐各个宗派之间及其内部(如禅宗南北二派)围绕着对"一行三昧"观念的解释,进行追求"正统性"的斗争和教理"交换"。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宗教议题,"一行三昧"之被代替可以解释为一种"认识论的突破",这个"认识论的突破"发生于"早期禅"和"经典禅"之间,"一行三昧"观念容许在"超越"和"实修"之间维持富有成效的辨证关系,使得"早期禅"顺利地过渡到"经典禅"。进而,如果对天台、禅和净土宗作整体性考察,将会发现"一行三昧"观念的存在有益于最大限度地弥合各种佛教思想趋向之间的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行三昧 早期禅 隋唐佛教
原文传递
论“新基础主义”——《泉城之会》编者前言
6
作者 杨虎 《当代儒学》 2017年第2期98-170,共73页
本书以两位当代著名哲学家、儒家思想家黄玉顺先生和林安梧先生的对谈整理稿为主体,并附录两位先生的相关论文6篇(黄先生的3篇、林先生的3篇),构成全书。
关键词 基础主义 前言 编者 哲学家 思想家
下载PDF
论“儒学传统”与“传统儒学”
7
作者 杨虎 《当代儒学》 2019年第2期144-156,共13页
汉语“传统”的名词义项包括“既有的事情”和“根本的事情”,后者可以体现在前者当中,前者并不全都属于后者。“儒学传统”不等同于“传统儒学”,前者着眼于儒学的共时性观念一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所在,集中显示为基础观念“仁”(仁爱领... 汉语“传统”的名词义项包括“既有的事情”和“根本的事情”,后者可以体现在前者当中,前者并不全都属于后者。“儒学传统”不等同于“传统儒学”,前者着眼于儒学的共时性观念一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所在,集中显示为基础观念“仁”(仁爱领悟)与“内圣外王”(一般性地表达为形而上学为形而下学奠基)的一般性思想结构;后者着眼于儒学的历时性开展,是指前现代儒学历史形态。无论是“传统儒学”还是与之相对而言的“现代儒学”都体现了“儒学传统”,传统儒学不因其前现代性观念而丧失历史价值,现代儒学不因其现代性诉求便不再是儒学。当代儒学的开展,既要体现“儒学传统”,又要走出“传统儒学”,致思于儒学与社会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传统 传统儒学 现代儒学 内圣外王 奠基
下载PDF
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
8
作者 杨虎 《当代儒学》 2019年第1期146-202,共57页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阳明的心物之思,它所呈现的心物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它能够成就何种存在论形态。根据我对阳明学的理解和把握,心物关系有三种可能性:第一,认知关系。第二,给出(与被给出)关系。第三,既非认知关系也非给出关系的原初的&#...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阳明的心物之思,它所呈现的心物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它能够成就何种存在论形态。根据我对阳明学的理解和把握,心物关系有三种可能性:第一,认知关系。第二,给出(与被给出)关系。第三,既非认知关系也非给出关系的原初的'感-应'关系。第一种显然不属于存在论话题,第二种和第三种则属于存在论话题。从哲学存在论层面而言,按照一般的理解,阳明学的心物关系就是心体和万物的关系,即第二种给出关系。但这就遮蔽了阳明学的更加本源的可能性,故本文用'姿态性的存在论'这一解释模式来展示阳明心物之思的这一视域:心物之感-应,自证其为姿态性的存在论形态。阳明首先重返心源,提出心即理说,心理之辩的特点是:心理之感-应,理即是心物之原初的互动原则(指引)。以此为起点,展开了心外无物的致思历程。首先通过意来揭示心物的互动结构,意结构既摄物于心,又置心于物,从而意结构便是心物之感-应的一种显现样式。但'意'并不能充分证成心物之感-应,因而不能称其为天地万物的存在论基础。进一步,这就需要通过明觉之感应来充分证成之,亦即心外无物说之圆成;通过寂感和感应这两个环节证成心物之感-应。这一感-应结构即是时间性结构和情境化结构,因而明觉感应之际,即是时与境交融,世界绽露之时。心物感应而天地万物一体构成的世界呈现,故心物之感-应即当下证成其为世界呈现的存在论基础。最后,通过致良知把心-理、心-物、知-行一体收摄,致良知于天地万物,则天地万物皆得其如如朗现,世界得以澄明。至此,阳明学的存在之思方为圆成。这种姿态性的,亦即非实体性的、前存在者化的存在论性格于当下的存在之思,就显得尤其宝贵。阳明学、儒家心学正是因其活生生的思想性格而不断敞开它的可能性。哲学存在论这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存在论 心物之感-应 姿态性 明觉感应
下载PDF
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转换 被引量:2
9
作者 冯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5,共5页
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礼法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机制中对制度正义的追求、朴素的民本意识、重视君德及君权至上的人治思想等方面。对于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及制度文明的建设来说,它所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主要在于:情理结合的制度正义... 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礼法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机制中对制度正义的追求、朴素的民本意识、重视君德及君权至上的人治思想等方面。对于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及制度文明的建设来说,它所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主要在于:情理结合的制度正义思想为当前制度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传统伦理启示;关注民生民意的民本观念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政治模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其人治思想进行制度层面的反思,有利于从反面推动和促成政府及政府官员从"民之父母"的角色意识中真正脱离出来,从而构建起一个和谐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政治伦理 制度伦理 现代价值
下载PDF
论文学心理批评视阈下的女性文学——以艾丽丝·门罗小说的荣格分析心理学解读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小平 冯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157,共6页
文学心理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中角色心理结构与作者创作心理等的层层剖析,而女性文学尤重心理描写,也就尤为适合这一批评模式。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当代西方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小镇女人的... 文学心理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中角色心理结构与作者创作心理等的层层剖析,而女性文学尤重心理描写,也就尤为适合这一批评模式。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当代西方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小镇女人的工作、生活、婚姻及家庭琐事等,以简单的故事揭示事物的多面性和人性的深度。依据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理论的基本要素——对自我影响最为频繁的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自性理论,审视其短篇小说集《逃离》,可见其中的女主人公们逃离现实生活的真正根源主要在于女性追寻自我的深层精神需求。而门罗小说的艺术魅力就正在于对人物心理的精细刻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隽永的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心理批评 荣格 心理分析 艾丽丝-门罗 《逃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