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小军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1,共4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战略 演变 基本经验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科学内涵探微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耀灿 肖映胜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Z期9-11,共3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研究视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体系研究逐渐脱颖而出。廉洁文化对于提升国民素质。
关键词 国民素质 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 廉洁文化建设 权力腐败 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科学 贪污腐败现象 国家公务人员 行贿受贿
下载PDF
思想品德过程论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智慧 张耀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16,共4页
人的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两种存在结构决定了思想品德的价值结构和意义结构,而价值结构又分为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和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由思想品德结构决定的。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是统治阶级模塑的结果,人的... 人的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两种存在结构决定了思想品德的价值结构和意义结构,而价值结构又分为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和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由思想品德结构决定的。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是统治阶级模塑的结果,人的本性并不是天然地需要这种塑造,但在阶级社会,被统治阶级又无法摆脱统治阶级的塑造。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是主体自主建构的。思想品德的建构与社会关系的建构统一于实践活动中,交往实践的主体间互动是双向建构的动力机制。思想品德意义结构包括审美结构和信仰结构,二者则是在教化引导下自我生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塑造过程 建构过程 生成过程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功能的生存论审视
4
作者 王智慧 《传承》 2013年第4期48-51,共4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功能贯穿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文关怀功能为本体,从实质上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才能展示共产主义的伟大远景,体现出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相一致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功能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逻辑 被引量:13
5
作者 梁小军 胡多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7-95,共9页
相对贫困治理和推进共同富裕实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制度减贫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力量独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2020年之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相对贫困治理... 相对贫困治理和推进共同富裕实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制度减贫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力量独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2020年之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相对贫困治理,其治理语境从单一转向多元,治理效能从阶段性转向可持续性,治理范式从过去的“运动式”转向“制度性”。新发展阶段下,相对贫困的制度治理必须立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一系列制度优化与创新,以形成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制度。这具体包括:加强减贫制度整合,实现相对贫困整体性治理;增强制度韧性,提升国家相对贫困治理弹性;优化组织体制,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完善共享制度,推进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相对贫困 制度治理
下载PDF
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被引量:13
6
作者 田旭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6,共5页
打造互惠协作、利益共享、命运相连、和衷共济的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报告、调研中,从发展的、人民的以及本土的、国际的视角阐发了共同体思想。它包括以构建梦想共同体来凝聚中华民... 打造互惠协作、利益共享、命运相连、和衷共济的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报告、调研中,从发展的、人民的以及本土的、国际的视角阐发了共同体思想。它包括以构建梦想共同体来凝聚中华民族发展力量,以增进文化认同来强化精神信仰共同体,以强力反腐打造政治生态共同体,以保护生态环境来呵护生命共同体,以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共赢来打造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共同体思想对实现中国梦进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共同体思想 价值意蕴
下载PDF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责任分野 被引量:9
7
作者 马英娟 刘振宇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29,共15页
责任,至少可分为"义务"和"课责"两种类型,体现为"显见责任"和"隐含责任"两种存在形态。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诸主体中,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政府监管者承担的法律责任都是显见责任,涵盖了多种法律... 责任,至少可分为"义务"和"课责"两种类型,体现为"显见责任"和"隐含责任"两种存在形态。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诸主体中,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政府监管者承担的法律责任都是显见责任,涵盖了多种法律义务和法律课责。而社会其他主体在承担少量显见责任的同时,还承担着一些隐含责任。这些法律责任共同构成了以政府监管为中心、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为重点、其他制度性责任相协同的食品安全责任共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社会共治 责任 显见责任 隐含责任
原文传递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意蕴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海龙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深厚的人本意蕴,其理论出发点与旨归均体现了对人的深刻关怀。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现实的人的实践决定了科学的本质与内涵。从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深厚的人本意蕴,其理论出发点与旨归均体现了对人的深刻关怀。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现实的人的实践决定了科学的本质与内涵。从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出发,他指出科学技术是对人的解放的有力促进。他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异化现象进行了人本主义批判,指出科技对人的奴役其实是人对人的奴役,惟有扬弃私有制,才能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马克思的人本科技观在科学技术成为人类主流生活方式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技术 以人为本
下载PDF
“马魂、中体、西用”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杜运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24,共11页
方克立先生首倡的"马魂、中体、西用"论是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从多个方面实现了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发展和深化。它准确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和相... 方克立先生首倡的"马魂、中体、西用"论是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从多个方面实现了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发展和深化。它准确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之主导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高度统一。它以"魂、体、用"三元模式超越了传统的"体用"二元模式,是哲学思维范式的一个重大创新。它以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方式,指出了一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相结合的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完全契合我们党的文化建设指导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创新文化观 “马魂、中体、西用”论 方克立
原文传递
相对贫困治理中的职教扶贫:目标转向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5
10
作者 梁小军 胡多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5-151,共7页
2020年我国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减贫治理的重点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重点也将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同时面临职业教育之"供"与相对贫困治... 2020年我国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减贫治理的重点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重点也将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同时面临职业教育之"供"与相对贫困治理之"需"不平衡等问题。其目标转向主要体现在战略导向由"脱贫攻坚"转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功能定位由"技术培训"转向"赋权提能",扶贫对象由"宏观普惠"转向"微观精准"。职业教育在实践上,一是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职教扶贫模式;二是要制度赋能释放发展活力,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环境;三是要精准对接相对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多元主体"共融共建,构建职教扶贫"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治理 职教扶贫 目标转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战略意蕴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丽媛 翟继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3,共10页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实践,新时代的风险与挑战以及党的建设总要求,分别构成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历史、现实与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斗争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实现党确定的目标任务,...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实践,新时代的风险与挑战以及党的建设总要求,分别构成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历史、现实与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斗争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实现党确定的目标任务,斗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斗争的关键问题在于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炼。斗争精神对推进“四个伟大”具有战略意义,它提振了全党的精神气质、意志品质和政治风貌,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和行动能力,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国家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斗争 斗争精神
下载PDF
抗疫斗争中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发展逻辑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丽媛 翟继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6-55,共10页
抗疫斗争中的新时代中国精神(以下简称抗疫精神)是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共同孕育的鲜明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抗疫精神遵循文化与实践的双重逻辑,既是对中华优秀民族传统的自发继承,也是与不同文化进... 抗疫斗争中的新时代中国精神(以下简称抗疫精神)是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共同孕育的鲜明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抗疫精神遵循文化与实践的双重逻辑,既是对中华优秀民族传统的自发继承,也是与不同文化进行的“多元互补”和辩证综合创新,其主体能动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的自觉性通过实践完成。从发展趋势看,抗疫精神将借助中国精神文化优势持续发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并通过中华民族实践的能动性和实践自觉意识促进世界精神文化演进开新。升华抗疫精神须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和“适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疫 中国精神 逻辑
下载PDF
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逻辑审视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国锋 刘歆 苏百义 《观察与思考》 2019年第8期27-35,共9页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指向性和理论穿透力,全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矛盾、发展形态和超越之路。以逻辑视角为主要线索,以总体性的眼光对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进行全景式的审思、剖析和探赜,对丰...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指向性和理论穿透力,全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矛盾、发展形态和超越之路。以逻辑视角为主要线索,以总体性的眼光对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进行全景式的审思、剖析和探赜,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兹 资本主义批判 逻辑审视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理论的逻辑理路
14
作者 秦晓颖 李国锋 苏百义 《理论界》 2021年第6期21-27,共7页
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思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点,继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立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提出"控制自然"理论。"控制自然"理论的历史渊源来... 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思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点,继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立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提出"控制自然"理论。"控制自然"理论的历史渊源来自马克思恩格斯"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在于控制人,其逻辑归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控制自然"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控制自然 理论
原文传递
生态正义的三重追问
15
作者 刘歆 苏百义 李国锋 《理论界》 2019年第9期9-17,共9页
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出现生态危机以后,生态正义开始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进入人们的理论视野,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通过对生态正义的三重追问,分析和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马... 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出现生态危机以后,生态正义开始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进入人们的理论视野,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通过对生态正义的三重追问,分析和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对我国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破解生态难题、实现生态正义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正义 三重追问 生态危机
原文传递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当代启示
16
作者 苏百义 刘歆 李国锋 《观察与思考》 2020年第3期32-39,共8页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穿透力和精准的时代指向性,而哲学、经济和社会这三大要素是其不容回避的鲜明主题。马克思在哲学维度上澄明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的本质境域中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经济维度上指出...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穿透力和精准的时代指向性,而哲学、经济和社会这三大要素是其不容回避的鲜明主题。马克思在哲学维度上澄明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的本质境域中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经济维度上指出资本逻辑是导致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对立与异化状态的罪魁祸首,从社会维度上指明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这启示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彻底走出人是自然"霸主"的误区;建构驯服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治理体系,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构筑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思想 三重维度 当代启示
下载PDF
自然法理论经典命题的衰落
17
作者 刘振宇 《湘江法律评论》 2016年第1期53-74,共22页
自然法理论的多样性导致针对不同自然法理论的反对意见的多样性。但是,自然法理论的多样性并没有掩盖其内在的一致性,否则这些理论也就不足以被称之为'自然法'的理论了。在自然法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依次呈现出三个重要的理论命题... 自然法理论的多样性导致针对不同自然法理论的反对意见的多样性。但是,自然法理论的多样性并没有掩盖其内在的一致性,否则这些理论也就不足以被称之为'自然法'的理论了。在自然法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依次呈现出三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分别是道德效力命题、神圣来源命题和自然状态命题。而反对意见也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分别指向自然法理论的某一或某些命题。双方的合力共同造就了自然法理论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题 道德效力 神圣来源 自然状态
原文传递
大数据背景下廉政价值构建的挑战与应对
18
作者 路晓锋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21期68-71,共4页
当前我国的廉政价值建设恰逢大数据时代,党和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构建政府廉政形象。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可能性为廉政价值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但与此同时,大数据的技术特性也给政府廉政形象建设带来挑战。为此,在新时... 当前我国的廉政价值建设恰逢大数据时代,党和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构建政府廉政形象。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可能性为廉政价值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但与此同时,大数据的技术特性也给政府廉政形象建设带来挑战。为此,在新时期,政府在廉政价值构建上需要转换理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政价值构建 大数据 转变方式
下载PDF
城乡背景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结果的影响——基于全国17所高校2914名毕业生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18
19
作者 肖富群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8-184,共7页
利用对全国17所高校2 914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城乡背景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结果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的地区、产业、起薪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乡背景部分地通过经济条件、社会资本和就读... 利用对全国17所高校2 914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城乡背景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结果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的地区、产业、起薪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乡背景部分地通过经济条件、社会资本和就读院校的层次来影响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值得关注。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是影响城乡大学生初次就业结果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背景 大学生就业 影响路径 机会不平等
原文传递
和谐社区何以可能?——基于福州典型小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黄宁莺 郭为桂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36,共14页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等议题在整体上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文章通过对福州市五类典型小区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从经验层面考察了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与小区公共精神之间的相关性。研...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等议题在整体上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文章通过对福州市五类典型小区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从经验层面考察了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与小区公共精神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在陌生人社区中,公共精神养成所遵循的逻辑,与邻里之间的熟稔程度不存在相关性,而是与居民的整体素质、社区公共空间的供给状况、社区公共生活的活力、社区公共话题的形成等等,存在正相关关系。文章最后讨论了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调查的经验素材为根据,提出藉由小区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涵养培育公共精神是和谐社区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公共空间 公共生活 公共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