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伦理的两种进路及其关系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卫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27,185,共8页
与传统技术伦理相比,人工智能伦理在研究进路、研究领域、研究层次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原有的以批判为主的研究架构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当今的研究格局。人工智能伦理逐渐形成“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两种互补的研究进路,其中,“外在主义... 与传统技术伦理相比,人工智能伦理在研究进路、研究领域、研究层次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原有的以批判为主的研究架构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当今的研究格局。人工智能伦理逐渐形成“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两种互补的研究进路,其中,“外在主义”进路主要是对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社会伦理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制定相应的伦理规则来规约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内在主义”进路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的道德能动性以及如何在人工智能中嵌入道德原则,利用人工智能解决社会伦理问题。由此可见,“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两种进路在治理手段和治理对象上实现了互换,是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进路,但二者并非对立和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与嵌套的关系,它们就如人工智能伦理的双翼,共同构成人工智能伦理完整的研究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伦理 外在主义进路 内在主义进路 对立统一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意义与命运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劲 《东吴学术》 2016年第2期93-97,共5页
本文第一部分力图贯通"形而上学"在西方主要哲学流派中的多重用法。首先,考察了形而上学如何由亚里士多德-康德的用法过渡到黑格尔以及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用法;其次,揭示出在尼采、海德格尔的批判中,形而上学与西方-欧洲的历史... 本文第一部分力图贯通"形而上学"在西方主要哲学流派中的多重用法。首先,考察了形而上学如何由亚里士多德-康德的用法过渡到黑格尔以及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用法;其次,揭示出在尼采、海德格尔的批判中,形而上学与西方-欧洲的历史及其命运联系在一起。第二部分则从形而上学的自身怪圈来反观形而上学的本性,并思考形而上学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辩证法 虚无主义 意义
原文传递
情景化转向、模式与自我的新扣问——加拉格尔的自我模式论及其方法论变革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新民 陈元贵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24,共9页
随着"东学西渐"的推进或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华丽登场,西方最近的自我研究出现了十分壮观、令人吃惊的高潮。加拉格尔作为这一研究的名副其实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新思潮的倡导者,尝试用现象学方... 随着"东学西渐"的推进或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华丽登场,西方最近的自我研究出现了十分壮观、令人吃惊的高潮。加拉格尔作为这一研究的名副其实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新思潮的倡导者,尝试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人的自我感的发生学,促成了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发起了许多有意义的方法论变革,开了对已有自我问题和研究的批判性反思的先河。加拉格尔在坚持实我论的基础上,强调人身上的"我"是多而非一,是由最低限度自我、社会性自我、叙事性自我、情景性自我、中枢自我等和一定数量的特征构成的模式。不同人的自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特征组合不同。这些对更好地理解各种自我论及其实质、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问题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自我感 情景化方法 现象学转向
原文传递
存在的敞开以及人的敞开
4
作者 卡尔·拉纳 戴劲(译) 《德国哲学》 2017年第1期175-193,共19页
本文译自1975年由Gerald A.McC ool编译出版的《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存在之光",来自《圣言的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分是"存在的模拟",来自《圣言的谛听者》第4章;第三部分是"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的... 本文译自1975年由Gerald A.McC ool编译出版的《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存在之光",来自《圣言的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分是"存在的模拟",来自《圣言的谛听者》第4章;第三部分是"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的谛听者》第5章。从本文题目即可看出,拉纳深受海德格尔思想之影响。拉纳区分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存在的敞开,存在的本性是在我们称之为存在的自我显现、存在的自我光照的原发性的统一性中认识和被认识,存在意味着认知与被认知的本源的统一性,存在隶属于存在自我显现的基本本性。这是一般存在学的首要陈述。第二层次为人的敞开,即人的本性是对所有存在者的绝对敞开。这是形而上学人类学的首要陈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纳 存在 灵在 存在学 形而上学人类学 圣托马斯
下载PDF
我的哲学密林
5
作者 戴劲 《德国哲学》 2015年第1期288-299,共12页
本文是作者将要出版的《哲学深渊: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的对话》的导论部分。文章回顾了作者结合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的关系来阅读马克思著作的历程,例如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异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 本文是作者将要出版的《哲学深渊: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的对话》的导论部分。文章回顾了作者结合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的关系来阅读马克思著作的历程,例如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异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发展,马克思的"主体"与黑格尔的"人格"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存在观与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存在观的比较,另外还涉及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等等,都是作者所关注的话题,展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多方面的理论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 关系 比较
下载PDF
让马克思自己说话
6
作者 戴劲 《德国哲学》 2013年第1期315-322,共8页
本文首先讨论了马克思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应该以何种方式言说自己的问题,由此引出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宗旨与原则:为马克思而马克思。让马克思自己说话、让马克思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是秉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本身的学术态度。其次阐发了让... 本文首先讨论了马克思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应该以何种方式言说自己的问题,由此引出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宗旨与原则:为马克思而马克思。让马克思自己说话、让马克思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是秉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本身的学术态度。其次阐发了让马克思自己说话的理由:第一,思想重构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第二,倾听150多年前马克思自己的言说,反而对我们极具现实意义。再次是对马克思早年哲学文本解读的分期与研究马克思早年哲学的意义。最后阐述了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的方法:学术背景探源的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前后呼应的方法、历史考察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 意识形态 文本解读 思想重构
下载PDF
从安息日一主日的意义看马克思的"自由劳动"
7
作者 戴劲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278-295,共18页
由于本文进行的是一项跨学科、跨信仰——如果视基督宗教为有神论、视马克思主义为无神论的话——的尝试,因此要将安息日一主日的意义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中打开并展现出来。在这个新的地平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端是基督宗教,另一端是... 由于本文进行的是一项跨学科、跨信仰——如果视基督宗教为有神论、视马克思主义为无神论的话——的尝试,因此要将安息日一主日的意义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中打开并展现出来。在这个新的地平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端是基督宗教,另一端是马克思的哲学。而作为这两端理解的桥梁的是黑格尔'思辨的认知'。最后得出,马克思的想法是:让每一天的劳动都成为礼拜日式的劳动。本文想做的是在启蒙与神学之间搭建一个共同理解的平台。作为落脚点,本文将这一平台归于公民社会。因为在公民社会平台之上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共同理解的可能,同时有理由相信在此平台之上二者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内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安息日 主日 精神 劳动
下载PDF
马克思的存在论以“Sein”为对象吗?——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的解答
8
作者 戴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6,165,共7页
通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的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存在论不是有关Sein的理论,而是有关Dasein的理论。以Sein为对象的存在论恰恰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在马克思那里,Dasein就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就是"对象性的活... 通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的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存在论不是有关Sein的理论,而是有关Dasein的理论。以Sein为对象的存在论恰恰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在马克思那里,Dasein就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就是"对象性的活动",就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自否定的活动,就是实践。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否定性存在,人总要否定自己,并且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否定从而肯定自己、规定自己,这个过程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所谓实践,正是人在否定中建立自身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存在论 否定性 黑格尔 海德格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